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94373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docx

史上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分析word资料26页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点精析】

1.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

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

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

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

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

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

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

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

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

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

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

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

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盐:

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4.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某一种元素。

②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

、S、P等。

(3)化合价:

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7)质量守恒定律

5.溶液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

溶质、溶剂。

在溶液中,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3)特征:

溶液是均一性、稳定性。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5)溶解度、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

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温度:

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压强:

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解题方法指导】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反应,符合事实的是()

A.Na2O+H2O=2NaOHB.KOH+NaNO3=NaOH+KNO3

C.2Ag+H2SO4(稀)=Ag2SO4+H2↑D.2Fe+6HCl=2FeCl3+3H2↑

解析:

A正确,活泼金属对应的氧化物(如:

K2O、CaO、BaO、Na2O等)能直接跟水化合生成对应的碱。

B有错,KOH属于碱,NaNO3属于盐,二者之间的反应属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条件是:

①两种反应物都可溶;②生成物中应有难电离的物质:

如水、气体和沉淀。

显然,该反应生成物的条件不符合②。

C错,银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不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

D错,单质铁跟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含铁化合物中的铁表现+2价,该反应应生成FeCl2,而不是FeCl3。

答案:

A

说明:

1.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

①金属活动顺序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③有关物质的化学性质等)。

(2)检查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检查所注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4)检查所注生成物的状态是否正确。

(5)检查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是否配平)。

2.书写电离方程式一般可按下列方法:

(1)左边写出电离物质的化学式,观察其原子或原子团的正负化合价。

(2)将正价部分和负价部分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开写在右边。

(3)将原化学式中各原子或原子团右下角的数字分别改写成其表示符号前的系数,并去掉原有的括号。

(4)将原化学式中的正负化合价改写成对应符号的电荷并标在符号的右上角。

(5)检查电离前后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是否相等?

检查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代数和是否为零?

无误后,将左右两边用“

”连接。

[例2]下列反应中,前者一定包括后者的是()

A.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B.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C.氧化反应,化合反应D.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化学反应的分类,理解各反应类型的含义。

四种基本类型(指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形式来划分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从氧的得失来划分的;而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是根据反应前后热量的变化来划分的。

同一个反应可能有一种、两种或三种分类法(如:

2H2+O2

2H2O,是化合反应,又属氧化反应,也属于放热反应)。

显然,选项A中的两种反应无包容关系;B中的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C中两种反应是交叉关系,但有很多化合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在D中,有许多还原反应不是置换反应。

答案:

B

[例3]表中1~5组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1

2

3

4

5

硝酸

硫酸

盐酸

酸式硫酸钠

氢硫酸

烧碱

纯碱

苛性钠

碱式碳酸铜

消石灰

大理石

胆矾

纯碱

蓝矾

石灰石

A.①③④B.②③⑤C.④⑤D.①③⑤

解析:

本题是对物质俗称和物质分类知识的综合考查,在搞清各物质主要成份的基础上,根据酸、碱、盐的概念和它们的组成特点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选出合适的一组答案。

在本题中,硝酸(HNO3)、硫酸(H2SO4)、盐酸(HCl)、氢硫酸(H2S)都是由若干个氢原子和酸根组成,它们属于酸类化合物。

烧碱(NaOH)、苛性钠(NaOH)、消石灰[Ca(OH)2]是由金属原子和若干个氢氧根组成,它们属于碱类化合物。

纯碱(Na2CO3)、大理石、石灰石(CaCO3),胆矾、蓝矾(CuSO4•H2O),它们由金属原子和酸根组成,属于正盐;酸式硫酸钠(NaHSO4)属于酸式盐;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属于碱式盐。

它们都属于盐类化合物。

答案:

D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涉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容约占试题数目的1/4,约占试卷分值的1/5。

考查的题型包括选择、填空等。

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重点应放在深刻理解其实质及应用上。

例如物质的组成、变化、性质、结构和分类,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溶液的有关概念、质量守恒定理和化学用语等,可以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

物质的组成、变化、性质、可采取分类法,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则可采取类比法,列表分析它们区别和联系。

对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则可采取辩证的方法。

有些易混淆的概念,可以运用综合练习的习题复习法。

【典型例题分析】

[例1](05年福州市中考模拟题)下列关于溶液、溶解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保持不变

B.温度降低时,原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

C.温度一定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及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有一定值

D.某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解析:

真正理解溶液的各种概念和转化过程。

答案:

D

[例2](06年天津中考题)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一些如下图所示的分子、原子的模型,若用“

”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其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模型是()

解析:

准确理解分子的含义。

答案:

A

[例3](北京海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也可能分别是同一种元素的两种离子

B.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可能是混合物

C.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任何离子中所带的质子总数与电子总数一定不相等

解析:

对元素中各种粒子的相互关系应准确掌握。

答案:

C

初中化学总复习——化学实验综合

【知识点精析】

1.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及主要物理性质

名称

化学式

俗称

主要物理性质

S

硫磺

黄色固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氧化碳

CO2

固体俗称干冰

无色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固体干冰易升华。

一氧化碳

CO

煤气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有毒性。

甲烷

CH4

沼气、坑气

无色、无味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

乙醇

C2H5OH

酒精

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易挥发的液体,可与水任意互溶。

乙酸

CH3COOH

醋酸、冰醋酸

无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易溶于水,固体称冰醋酸。

氧化钙

CaO

生石灰

白色固体,易吸水,有腐蚀性。

氧化铁

Fe2O3

铁锈、赤铁矿

红色固体,不溶于水。

四氧化三铁

Fe3O4

磁铁矿

黑色固体,不溶于水。

氢氧化钠

NaOH

火碱、烧碱、苛性钠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易潮解,有强腐蚀性。

氢氧化钙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

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有腐蚀性。

碳酸钠

Na2CO3

纯碱、口碱、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且吸湿结块。

碳酸钠晶体

Na2CO3·10H2O

无色晶体,易失水风化。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但溶解度比Na2CO3小。

氯化钠

NaCl

食盐

碳酸钙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硫酸铜

CuSO4

白色粉末状固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蓝色。

硫酸铜晶体

CuSO4·5H2O

蓝矾、胆矾

蓝色晶体。

高锰酸钾

KMnO4

灰锰氧

紫色有光泽晶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紫色。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铜绿

绿色粉末状固体,不溶于水。

氯化银

AgCl

新制得为白色凝乳状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硫酸钡

BaSO4

天然产称重晶石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

氢氧化铁

Fe(OH)3

新制得为红褐色沉淀。

氢氧化铜

Cu(OH)2

新制得为蓝色沉淀。

2.几种常见药品的存放

药品

性质

保存方法

白磷

着火点低,易自燃,不跟水反应

放入冷水中

浓硫酸

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吸水性)

放入玻璃瓶内,瓶塞要严

浓盐酸

易挥发

放入玻璃瓶内,瓶塞要严

浓硝酸

易挥发

放入玻璃瓶内,瓶塞要严

氧化钙

易吸水,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密封于干燥试剂瓶中

固体氢氧化钠

易潮解,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密封于干燥试剂瓶中

碱溶液的玻璃瓶应用橡胶塞密封。

3.物质的检验

(1)常见气体的检验

物质

检验的方法、步骤

现象

化学反应原理

备注

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木条复燃

C+O2

CO2

氢气

⑴点燃

⑵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

⑴产生淡蓝色火焰。

⑵烧杯壁上有水雾或水珠生成。

2H2+O2

2H2O

不纯时有爆鸣声

二氧化碳

⑴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⑵加入澄清石灰水

⑴木条熄灭;

⑵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一氧化碳

⑴点燃;

⑵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烧杯;

⑶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

⑴产生蓝色火焰;

⑵烧杯壁无水珠;

⑶石灰水变浑浊。

2CO+O2

CO2

Ca(OH)2+CO2=CaCO3↓+H2O

不纯时有爆鸣声

甲烷

⑴点燃;

⑵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烧杯;

⑶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

⑴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

⑵烧杯壁有水珠;

⑶石灰水变浑浊。

CH4+2O2

CO2+2H2O

Ca(OH)2+CO2=CaCO3↓+H2O

不纯时有爆鸣声

氯化氢

⑴有刺激性气味

⑵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

⑶在空气中有白雾

⑷通入AgNO3溶液中

⑴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⑵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HCl=H++Cl-

AgNO3+HCl=AgCl↓+HNO3

氨气

⑴有特殊刺激性气味;

⑵利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⑴有氨臭味;

⑵湿润石蕊试纸由红色变蓝色。

NH3·H2O△NH3↑+H2O

NH3·H2O=NH4++OH-

氮气

⑴燃着木条伸入集气瓶;

⑵加入澄清石灰水

⑴木条熄灭;

⑵石灰水依然澄清。

(2)几种重要物质的检验

物质

所用试剂

检验的方法、步骤

现象

化学反应实例

酸(H+)

⑴紫色石蕊试液

取少量酸于试管并加入几滴石蕊试液。

石蕊试剂由紫色变为红色。

⑵无色酚酞试液

取少量酸于试管并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⑶pH试纸

蘸取少量酸滴在pH试纸上。

pH<7

碱(OH-)

⑴紫色石蕊试液

取少量碱液于试管中并加入几滴石蕊试液。

石蕊试剂由紫色变为蓝色。

⑵无色酚酞试液

取少量碱液于试管中并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⑶pH试纸

蘸取少量碱液滴在pH试纸上。

pH>7

盐酸及可溶性氯化物

(Cl-)

AgNO3试剂和稀HNO3

⑴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

⑵滴入几滴AgNO3试剂并滴加稀HNO3

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凝乳状沉淀。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

(SO42-)

BaCl2试剂和稀HNO3

⑴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

⑵滴入几滴BaCl2试剂并滴加稀HNO3

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

H2SO4+BaCl2=BaSO4↓+2HCl

Na2SO4+BaCl2=BaSO4↓+2NaCl

碳酸盐

(CO32-)

HCl或稀HNO3,澄清石灰水

⑴取少量待测固体或溶液于试管;

⑵加入几滴稀HCl或稀HNO3;

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冒出气泡,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CO3+HCl=CaCl2+CO2↑+2H2O

Na2CO3+2HCl=NaCl+CO2↑+H2O

Ca(OH)2+CO2=CaCO3↓+H2O

铵盐

(NH4+)

⑴碱或碱液

⑵红色石蕊试纸

⑴取少量待测固体或溶液于试管;

⑵加入碱或碱液共热;

⑶将产生的气体接触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⑴有刺激性气体生成;

⑵该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4NO3+NaOH△NaNO3+NH3↑+H2O

NH3▪H2O=NH4++OH-

4.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物质性质的实验

(1)气体的发生装置

(2)气体的收集装置

①排水集气法

②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③向下排空气集气法(集气瓶口向下)。

(3)气体验纯与验满方法

(4)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使用的药品及反应原理

气体

药品

反应原理

O2

氯酸钾、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

H2

锌粒、稀硫酸

Zn+H2SO4(稀)===ZnSO4+H2↑

CO2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5.常见气体杂质的除法

气体杂质

方法或试剂

H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除去产生的水蒸气。

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除去产生的CO2

O2

通过炽热的铜网。

原理:

2Cu+O2△CuO

CO2

通过澄清石灰水或NaOH溶液。

(后者吸收效果更好)

H2O(g)

通过无水硫酸铜或浓硫酸。

(后者在除水时常用)

HCl

通过AgNO3溶液或NaOH等碱性溶液中(后者吸收效果好)

6.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将混合物中的几种物质分开而分别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种方法叫做混合物的分离。

将物质中混有的杂质除去而获得纯净物质,叫提纯或除杂。

除杂题是初中化学的常见题,它灵活多变,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解题能力。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原理

  1、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原物反应。

  2、反应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3、反应后恢复原物状态。

  4、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5、有时题目中有特殊要求(不外加指示剂。

为了控制除杂液体加入的量,必须有明显现象)

  1、沉淀法

  原理:

使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生成沉淀通过过滤而除去。

  2、化气法

  原理:

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变成气体而除去。

  如:

硝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可将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稀硝酸溶液,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滤液,获得硝酸钠固体。

  3、置换法

  原理:

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量试剂通过发生置换反应而除去。

如:

硫酸锌固体中含有少量硫酸铜杂质,可将混合物溶解之后,加人适量锌粉,再过滤除去被置换出来的铜,蒸发滤液获得硫酸铜固体。

  4、吸收法

  原理:

两种以上混合气体中的杂质被某种溶剂或溶液吸收,而要提纯的气体不能被吸收时,可用此方法。

  如:

一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时,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的溶液。

  5、其它法

  原理:

将混合物中的杂质用化学方法转化成其它物质。

  如:

氧化钙中含有碳酸钙,可采用高温燃烧的方法,使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除去杂质。

7.课本上的重点实验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燃烧的条件

(3)分子的运动

(4)水的组成

(5)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8.要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认识基本的化学仪器、了解其用途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解题方法指导】

[例1]下列几项操作中,正确的是()

A.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通入氢气立即给氧化铜加热,实验结束时,撤掉氢气后停止加热。

B.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C.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先移去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D.皮肤上沾上浓硫酸,立即用水冲洗。

解析:

A的操作错误,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目的是赶走试管里的空气,避免引起爆炸。

当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使铜在氢气流中冷却下来,再停止通入氢气,目的在于防止铜在高温下重新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

B的操作正确。

因为氢气为可燃性气体。

实验测定,空气里如果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这个范围,点燃时就会爆炸。

因此,我们在使用氢气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C的操作错误。

实验室制取氧气结束时,如果先移去酒精灯,再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会使水槽中的水倒吸回试管,使试管炸裂。

因此,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拿出来,然后再撤酒精灯。

D的操作错误。

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皮肤上沾上浓硫酸,当接触水时会放热,进一步腐蚀皮肤。

正确的操作是先用布试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

答案:

B

[例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不要求回收杂质),把适当的试剂,操作方法的序号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A.加适量盐酸,过滤

B.加适量水,过滤,蒸发

C.加适量水,过滤

D.加热(或高温灼烧)

E.加热,加适量水,过滤

F.加适量盐酸,蒸发

①碳酸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钠()

②氯化钾粉末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钾()

③氧化钙中混有少量的碳酸钙()

④氢氧化钠粉末中混有少量碳酸钙()

⑤炭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铜()

解析:

①碳酸钙难溶于水,而碳酸钠能溶于水,根据二者溶解性不同,即采取加适量水、过滤的方法进行除杂和分离。

②本组两种物质均能溶于水,因此不能用上法分离,可设计将碳酸钾转化为氯化钾的方法,采用加适量盐酸、蒸发的方法除去所含有的杂质。

转化的方程式如下:

K2CO3+2HCl=2KCl+CO2↑+H2O

③本题欲除去碳酸钙,往往有人用溶解过滤法分离,这是不妥当的。

因为氧化钙不易溶于水,而且溶于水的部分又会转化成氢氧化钙,这样无法达到除杂的目的。

很显然可以利用高温煅烧的方法使碳酸钙转化为氧化钙。

其反应方程式为:

CaCO3

CaO+CO2↑

④本题可利用二者的溶解性不同来进行分离,但是仅仅采取溶于水,过滤的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蒸发得到氢氧化钠固体。

⑤本组若采用高温加热使碳还原氧化铜的方法,虽然能除去氧化铜,但是生成的铜仍混在炭粉里,实际上是除了一种杂质又带入了另一种杂质,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可利用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转化为能溶于水的氯化铜,而炭粉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盐酸的性质采用加适量盐酸,过滤的方法除去杂质。

其反应方程式为:

CuO+2HCl=CuCl2+H2O

答案:

C、F、D、B、A

启示:

从上述几组除杂题可以看出,除杂的方法可采取物理方法(即①)也可采取化学方法进行转化,使加入的试剂跟杂质反应与原物质不反应,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沉淀或原有的物质,达到除杂的目的,但注意一定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考点突破】

【考点指要】

化学实验在中考试卷的比例约占总分的25%,且内容逐年有所增加,重点知识的重现率很高,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我们在化学实验的复习中,不但要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气体的制取、几种有关物质性质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