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0095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5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docx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专项材料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清朝闭关锁国图:

请回答;

1757年后清朝只开放一处对外通商,特许管理对外贸易。

当时世界形势发生了怎样变化?

【答案】广州;广州十三行。

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

据材料“我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他国交流。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起来,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2.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走入沙漠地带,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黄沙漫漫,无边无际,他只得寻着骆驼粪的踪迹前行。

一天,他迷失了方向,身体又极度困乏,便下马取皮囊喝水。

不料一时失手,水全流光了。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

“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于是立刻勒马西行,连行五天五夜,人马一齐倒卧在沙石上。

后多亏马醒后把他带出沙漠,终于到达北印度。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

“他”去天竺干什么?

(2)与“他”同时期的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3)“他”为唐朝、天竺文化传播作出了什么贡献?

(4)你觉得在“他”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案】

(1)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鉴真东渡日本

(3)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出玉门关后,向导借故离开了他。

他只得东行十余里,忽然想:

“我曾发誓,若不到天竺,决不向后退一步,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

”终于到达北印度。

”和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结合所学知识,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鉴真东渡日本。

(3)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

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4)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的精神。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

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

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墩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以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1)指出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的时期。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宋元。

(2)观点: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

元朝发明了火铳。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

(2)依据题干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

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

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可以提炼的观点: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

结合材料涉及的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火药传入欧洲起到的作用,结合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起到的作用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如: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点睛】

解答论述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如下图)。

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皮日休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地名:

①______;②____;③______。

(2)隋朝大运河是从哪年起陆续开凿的?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开通后的作用。

【答案】

(1)①洛阳。

②涿郡。

③余杭。

(2)605年。

(3)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洛阳;②是涿郡;③是余杭。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

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根据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5.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

(2)市舶司

(3)四川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依据材料信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

“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可知,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航海活动

时间(年)

次数

人数(人)

船数

船只大小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7

27800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

4

1000-1500

17艘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红海非洲

(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

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

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

材料二限制海外船入口,严禁中国海船出口,放弃市舶税利收益,高价买进,贱价卖出,甚至无偿赠送,这是明代朝贡贸易与前代航海贸易不同的特色……(郑和)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

“收货所出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

且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仍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

”可见赏赐开支疲于应付。

致使国库枯竭,财政短绌,长此下去,终会导致明王朝的经济崩溃。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所到达的最远地区。

(2)根据材料二,说明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答案】

(1)宣扬国威: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

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

(3)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到顶峰,“厚往薄来”,用大量的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2)依据材料信息“忠心执行的朝贡贸易,由于长期贬价贱卖,无偿赠送,耗费巨大”可知,明初朝贡贸易出多入少,造成重大损耗。

致使国库枯竭,且缺乏内在驱动力,是郑和下西洋活动终止的主要原因。

(3)依据所学可知,从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如下图文字说明:

这是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

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吨以上。

材料二: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

材料三:

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市舶:

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

亦指海外贸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当时外国商人成为中国海船常客的原因。

(2)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请利用材料二、三,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案】

(1)原因:

中国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力强,能战胜惊涛骇浪;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意思接近即可)

(2)原因:

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获利丰厚.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吨以上”和图片,反映了宋代造船业发达,船只的结构和性能很好,加上有指南针作为航海的辨别方向,这是这些诸多优势,很受外国商人的欢迎。

(2)根据材料二“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由此得出:

宋代的造船业发达一方面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依据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其意海外贸易的利益最大,若措施设置得当,所得利益数百万计。

由此得出:

宋代的造船业发达另一方面是海外贸易获利丰厚,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点睛:

(1)问海船的外观,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吨以上是解题的关键,由此得出宋代造船技术的发达;

(2)问材料二“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是解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的意思是关键。

由此确定答案。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年间以来,朝廷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

﹣﹣摘自《旧唐书•舆服志》

材料二:

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乞巧、斗花草、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唱和,与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游春时甚至以红裙挂为“裙幄”,席地而坐赏花宴饮。

公孙大娘的剑器,雄健绝伦,一舞动四方;王大娘的頂竿,技术高超,其妙入神,令人叹为观止,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

﹣﹣李城《盛唐社会风貌》

材料三:

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吻。

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

两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

﹣﹣改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1)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请分别概括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体现了唐朝什么样的社会风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形成这样的社会风貌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材料一看到唐朝时期音乐、饮食、服饰融合了胡人的风格;材料二看出妇女常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材料三看出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并传播唐文化;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外国人在唐朝定居。

(2)反映了唐朝民族交融、兼收并蓄、社会风气开放的盛唐社会风貌。

(3)①政治稳定,制度先进,人民生活安定;②经济发达,国力强盛;③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一“开元年间以来,朝廷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可知,体现了唐朝时期音乐、饮食、服饰融合了胡人的风格;由材料二“女性与男性一起参与对弈、拔河、击球、打猎、斗鸡、抛球、看戏、乞巧、斗花草、观竞渡(龙舟比赛),与文人墨客赋诗唱和,游春时甚至以红裙挂为“裙幄”,席地而坐赏花宴饮。

公孙大娘的剑器,雄健绝伦,一舞动四方;王大娘的顶竿,技术高超,其妙入神,令人叹为观止。

她们和男性共同创造了盛唐文明”可知,体现了妇女常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由材料三“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

而玄奘西行则自觉承担了沟通往来、传播文化的使命”可知体现了唐朝主动吸收外来文化并传播唐文化;由材料四“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城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可知,反映了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在唐朝做官,外国人在唐朝定居。

(2)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可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社会风气等角度分析,如反映了唐朝民族交融、兼收并蓄、社会风气开放的盛唐社会风貌。

(3)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气象万千,博大开放,自信包容,可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形成这样的社会景象的原因有:

政治稳定,制度先进,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10.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话说元朝”的专题学习。

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分析材料)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城,平西夏,灭女真,……而天下为一。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1)根据上述材料。

至少写出两点历史信息。

(理解学习)

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正确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

他接受汉族儒臣的建议,施行的正确方略是什么?

(论从史出)

史实结论

元朝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漸交融在一起。

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烟,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论从史出是一种学习方法。

根据以上史实,你会推理出什么结论?

【答案】

(1)元朝疆域非常辽阔;元朝统一了全国;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等。

(2)忽必烈;治国安民。

(3)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有天下者……成不逮元”,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元朝疆域非常辽阔;依据题干“若元……而天下为一。

”,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元朝统一了全国;依据题干“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等。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忽必烈;治国安民。

(3)依据题干“元朝时各族人民长期杂居……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元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11.认识历史名人,知道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1)图一中的人物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故被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什么?

这一政策有什么表现形式?

并举一例说明。

(2)唐朝的对外交往可归纳为“一取一送”,图二中人物的东渡,此举有何意义?

(3)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给我们当今留下什么启示?

(4)图三中的人物是谁?

有何发明?

此发明有何意义?

(5)图一、图四中的人物都认为: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

都注重农业的发展,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请各举一例说明他们的具体做法。

【答案】

(1)开明的民族政策。

天可汗。

形式:

实行和亲政策。

如文成公主入藏。

(2)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民族方面:

重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分裂。

对外交往:

保持开放心态;注重对外友好往来;反对战争行为。

(4)毕昇。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意义:

①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图一:

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

图四:

①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②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的标准③召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

(三个例子任选一个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中的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人物是唐太宗。

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和西域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他为各族的“天可汗”。

其表现形式是实行和亲政策。

松赞干部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根据材料中的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人物是鉴真。

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

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给我们当今留下的启示是:

民族方面:

重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分裂。

对外交往:

保持开放心态;注重对外友好往来;反对战争行为。

(4)根据材料中的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人物是毕昇。

北宋时,毕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生将粘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唐太宗的措施是:

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

图四忽必烈的措施是:

①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②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的标准③召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

(三个例子任选一个即可)。

12.材料论述题。

材料: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

“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指南针是什么时候开始用于航海?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北宋末年

(2)观点:

宋代的三项重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论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传播,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指南针的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的火器制造的发明,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结论:

宋代的三项重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2)开放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

如:

观点:

宋代的三项重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论述: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传播,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指南针的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的火器制造的发明,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结论:

宋代的三项重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13.阅读材料,进行论述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1)材料中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