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0228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课 导学案 沁园春.docx

第一课导学案沁园春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编号001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3、积累掌握文中字词。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朗读,鉴赏课文。

【自主预习】

一、作者简介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志士胸怀报国之志,渴望建立一番丰功伟业。

可是,当理想破灭时,他们大多会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就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在仕途失意后也无奈地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慨叹。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苦难,但苦难并没有压垮他,更没有磨灭他的斗志,相反,苦难使他更加坚强,更加自信。

他,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不屑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人政治家,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哲人,诗人,他在生活的各个时期都有诗作,或抒情或怀古或咏物,展现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的世界。

材料一:

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

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

材料三:

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

“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二、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有关资料

1、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

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

“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

“大哉!

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尧做君王,伟大啊!

伟大啊!

只有天是伟大的,只有尧仿效于天。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2、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

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

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

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3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晋书•祖逖传》: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刘勰说:

“繁采寡情,味之必淡(只有繁丽文采却缺乏真情实感的作品,品味起来,一定令人生厌)。

”(《文心雕龙》)谢榛说: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四、相关的诗词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徐徐跟音乐离散,为诗的一种,以是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由于格式是固定的,以是写词叫“填词”。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2、沁园春是词牌名。

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此处词牌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

3、意象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的一个概念。

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

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五、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有关双关

双关(多义关联)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并以内里意思为重点,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

“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

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

‘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鸡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

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看鸡虫。

鸡虫是‘几仲’的谐音,这里是一语双关。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这句话不直接提及所要贬低批评的对象何几仲,而用“鸡虫”产生的双关来委婉表达。

从发范围上来看,他将所要抨击的对象扩大到了以何几仲为代表的争权夺利的可鄙小人,从表达效果是你过来看,更是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双关的类型:

双关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音近的条件使是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在民歌,民谣以及歇后语中有较多应用。

谐音双关在表达上的作用基本有以下几点:

1、利用双关隐语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多见于民歌。

如,

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看镜光。

街头锣鼓声声打,打着心中响啷啷。

——《民歌》

以“响啷啷”谐“想郎郎”来表现未婚女子急切待嫁的心情。

2、利用双关隐语曲折表达人民群众的愤恨情绪。

如,

大总统

洪宪年

正月十五卖汤圆

则以“圆”谐“袁”,汤圆又称元宵,通“袁消”,即袁世凯完蛋。

用以讽刺袁世凯称帝,改年号为洪宪的史实。

3、利用双关隐语表现一种幽默感。

如,

我心想,大不了你当家长,我当副家长,叫人笑我气管炎。

——郑九蝉《能媳妇》

“气管炎”即“妻管严”,这一双关语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大有定型化的趋势。

类似的还有很多根据同音或近音双关构成的歇后语,都饶有风趣。

如“山顶滚石头——(石打石)实打实“等。

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

用一句话关涉两个对象,即平常所说的“指桑骂槐”,也属语义双关。

比起谐音双关来,语义双关更为常用。

这种双关适应特定的交际环境,把不准明说或不能明说的话用双关的方式表达出来。

宋范仲淹《<赋林衡鉴>序》:

“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大量的运用了语义双关。

如,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表面写历史故事隐写黛玉和宝钗的命运。

“玉带林中挂”倒读即为“黛玉林中挂”暗示黛玉被冷落得命运。

“雪”寓薛宝钗姓。

“雪埋金簪”即指宝钗可悲的结局。

双关的效果: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双关具有触景生情,见机用词(语),借助语音或语义方面的联系,含而不露的巧收“一箭双雕”之效。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适当的运用双关手法,一方面能使语言含蓄,委婉,饶有风趣。

另一方面也能适应某种特殊的语境需要是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有关象征

象征是借助于特写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理念。

象征的最大特点是“托义于物”,象征与比喻、比拟均有质的区别,在象征客体与象征意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似、相关联系。

如:

绿色不能比喻为生命,但绿色可以象征生命;鸽子不能比拟为和平,但鸽子可以象征和平。

在“A象征B”这个句式中,A是象征客体,B是象征意义,联系词就是“象征”,这种句式是明征;如果B和联系词均不出现,只能通过对A的描写,由读者去象征的,则叫暗征。

明征如:

刘亚洲的《两代风流》:

“在一间空屋里,摆着牺牲的同志的遗物,桌上放着钢盔。

每一顶血染的钢盔都象征着一条不死的生命。

”这句话的象征客体是“钢盔”,象征义是“生命”/

暗征如:

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身而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这首诗的象征客体是被雪压着的“青松”,象征义没有直接写,但读者一看便知是革命者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高风亮节。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借“黄鹂鸣翠柳”象征“地回春的气象”,借“白鹭上青天”象征“脱离避难生活”,借“西岭千秋雪”象征“久滞客中的绝望”,借“东吴万里船”象征“希望终于到来”。

全诗通过象征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和无限喜悦的心情。

象征的运用,可以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用具体事物去象征抽象事物,还可以使文章深入浅出。

教材知识

1、试读,要求读得准确,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读出节奏等。

2、给下列加点字标注读音,写出括号内相应汉字。

橘()子zhōu()头层林尽rán()百舸()争流

万类霜天jìng()自由怅()liáokuò()

问cāngmáng()大地Zhēngróng()岁月稠挥斥方qiú()

万户hóu()màn()江碧透浪è()飞舟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漫江:

舸:

寥廓:

遒:

苍茫:

主:

峥嵘:

激扬文字:

稠:

风华正茂:

遏:

挥斥:

击水:

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

4、背诵全文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词中的豪情。

2、《沁园春长沙》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

(从词中找出)

3、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品读上阙,探究下列问题。

(一)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

(二)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三)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四)关于秋景你知道古人是怎样描绘的吗?

写出古人描写秋景的诗句或一般人对秋的感受,诗人与古人、一般人有何不同?

(五)本阙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

(六)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品读下阙,探究以下问题。

(一)导读:

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忆"的是什么内容,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毛泽东的什么精神?

(二)探究:

结尾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达标训练】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10月)

1、本词的词牌是,词题是。

依长短来看,属于。

2、“寥廓”一词在课文《沁园春长沙》中是指,此处应解释为。

3、对下面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B.本词表现了诗人在革命事业首创之际对未来革命胜利的无限向往之情。

C.本词表现了毛泽东在革命初期虽屡遭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坚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表现了胜利后的喜悦之情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D.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以"难老""易老"和"不似""胜似"两组矛盾的事物作比抒发感情,表现主题。

【总结反思】

必修一第一课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二、

(一)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

(二)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

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三)生机勃勃,色彩绚丽

(四)"自古逢秋悲寂寞","风急天高猿啸衰","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

毛泽东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六)"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三、

(一)1、承上启下2、"忆"的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

由哪个字统领:

“恰”,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达标训练】

1、本词的词牌是采桑子,词题是重阳。

依长短来看,属于小令

2、宇宙的广阔高远辽阔

3、B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师用)编号002

【学习目标】

1.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学习重难点】

1.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2.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自主预习】

一、有关资料

1、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

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

“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

“大哉!

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尧做君王,伟大啊!

伟大啊!

只有天是伟大的,只有尧仿效于天。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2、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

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

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3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晋书•祖逖传》: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刘勰说:

“繁采寡情,味之必淡(只有繁丽文采却缺乏真情实感的作品,品味起来,一定令人生厌)。

”(《文心雕龙》)谢榛说: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二、双关与象征的知识

1.有关双关

双关(多义关联)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并以内里意思为重点,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

“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

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

‘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

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

’鸡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

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看鸡虫。

鸡虫是‘几仲’的谐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