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0351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docx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名词解释

城市:

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镇:

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城市地理学:

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规模经济:

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

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城市化:

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即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和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

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

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再城市化:

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6、城市职能:

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

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

在规模上与第二大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人口的大部分,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9、位序-规模法: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城市金字塔:

把全国或者区域内的城市按照城市规模进行等级划分,则会发现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城市等级越高,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把这种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金字塔。

10、生长极理论:

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同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使得增长极有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增长极的极一般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11、城镇体系:

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29.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30.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31.积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32.消极型城市化:

与积极型城市化相反,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33.景观型城市化:

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34.职能型城市化:

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步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35.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36.飞地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37.向心型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38.离心型城市化:

与向城市中心集聚的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有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39.大都市区:

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0.中心县:

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41.大都市带:

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2.基本/非基本比率(B/N):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市带县体制:

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设立地级市,各种人力,资源条件集中,加速地级市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县发展的一种体制。

如何评价市带县体制?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管县”体制缺少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我国地方政府管理层次为“三级”,在省与县之间没有“中间层次”。

二是“市管县”体制增加了层次,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

三是市管县体制下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普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的经济发展,但是,并非所有的市都能起到这一作用。

四是城市虚化现象严重。

市管县体制虽然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也造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广域型城市的大量出现。

五是“市管县”体制虽然表面上解决了原来的地市矛盾,但实际却出现了更为尖锐的市县、区县之间的矛盾。

市侵害“县”及农村地区的利益,形成所谓“市压县”、“市卡县”、“市挤县”、“市吃县”或“市刮县”的现象,严重影响束缚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①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Pseudo—Urbanisation),如非洲一些国家。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HyperUrbanization,或Over—Urbanization)。

3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2、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异同;

城市职能:

只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域中的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

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者地域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色和发展方向。

联系:

–①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②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

–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第一章绪论

城市地理学:

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城市,只要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发展,组合分布,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

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

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

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发展趋势

1.对理论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全球经济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加强

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加强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

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镇:

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一、城市和城镇的区别: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

行政地域:

市政府管辖的范围。

是各国按照城镇界定标准确定的城镇地域。

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实体地域:

指城镇坐落于地表的实体范围。

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的城市建成区,是完全不同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

又称景观地域。

功能地域:

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娱乐、工作、医疗、文教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不一致的两种情况:

一是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了一定的乡村地域。

另一种是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

三,大都市

大都市区:

是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香港都市区,大上海都市区,大北京都市区,沈大都市区,青济都市区,大武汉都市区等。

大都市带:

(戈特曼)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是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系统。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

(l)多核心

(2)交通走廊。

(3)密集的交互作用

(5)国家的核心区域

(4)规模特别庞大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

现行的设镇标准:

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

总人口在20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

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

 

市带县体制:

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设立地级市,各种人力,资源条件集中,加速地级市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周边县发展的一种体制。

如何评价市带县体制?

优点:

1资源人力集中,有利于知识思想的相互交流,加速了城市发展进程

2对地级市的行政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提升

3能够带动周边县市快速发展

缺点

一是“市管县”体制缺少法律依据。

宪法规定,我国地方政府管理层次为“三级”,在省与县之间没有“中间层次”。

二是“市管县”体制增加了层次,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

三是市管县体制下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不明显。

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的经济发展,但是,并非所有的市都能起到这一作用。

四是城市虚化现象严重。

市管县体制虽然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也造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广域型城市的大量出现。

五是“市管县”体制虽然表面上解决了原来的地市矛盾,但实际却出现了更为尖锐的市县、区县之间的矛盾。

市侵害“县”及农村地区的利益,形成所谓“市压县”、“市卡县”、“市挤县”、“市吃县”或“市刮县”的现象,严重影响束缚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一、城市出现的具体时间:

城市形成于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

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

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农牧分离:

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

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地理位置:

是城市及城市外部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一·大,中,小位置

大位置:

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

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中位置:

是从大小位置之间分出的一种中位置。

五、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中心位置:

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邻接位置:

即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门户位置(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六、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1、沿河城市区位,可分成六种区位类型:

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

2、海港城市的区位,除了河口港类型外,还有位于海湾(如青岛、大连)、岛屿(如香港、厦门)、陆连岛(如澳门)、陆岬(如开普敦、直布罗陀)等其它位置类型

3、铁路:

枢纽位置:

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

通过位置:

若城市有两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

端点位置:

城市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路对外联系

七、不同类型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中心地城市:

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商品农业是城市产生的基础。

(2)交通型城市:

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形成主要取决于天赋或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3)专门化城镇:

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产生强烈依赖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需求。

3、规模经济:

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

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1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

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即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及城市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4.城市化的内涵:

A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人口转变)

B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产业转变)

C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地域转变)

D城市化是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生活方式转变)

E城市化是生产要素在城市集聚的过程。

F城市化是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扩张过程。

1、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①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4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Pseudo—Urbanisation),如非洲一些国家。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HyperUrbanization,或Over—Urbanization)。

5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2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第一前提: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农产品的剩余

第二前提:

剩余农业劳动力―农业人口的剩余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现代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三乡村-城市人口迁移

四经济政治解释

人口迁移的推——拉学说

三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

伯格提出“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工业革命使得现在工商业迅速发展,为外来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都是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

而农村农业机器的使用,农村人口增多,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限制都是人口迁移的推力。

§3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

一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

城市中工商业服务设施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机关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过程。

离心型城市化:

与向心型城市化相反,城市中某些部门企业有城市中央想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同属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

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的城市扩展方式。

飞地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直接城市化):

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乡村景观逐步转为城市景观的过程。

职能型城市化(间接城市化):

现代城市功能在乡村景观空间地域发挥效用的过程。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同步城市化):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

消极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城市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6.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进而产生劳动力需求,最终引起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乡村地区通过筹集资金发展非农业活动为主的乡镇企业,劳动力需求是当地居民从事非农业活动,进而发展成为城镇,最终居民生活地域转换,实现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

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主要指标法

这种指标主要有两种:

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1)人口比例指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最常用)

局限性

①人口数据的获得受统计口径——统计范围的影响;

②现实城镇人口与统计人口存在着较大差别;

③只测度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不能反映其它性质;

④它只是一个静态的刻划量;

⑤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总体规模。

人口数据容易获得;有一定的可比性!

(2)土地利用指标:

非城市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比率或城市用地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

局限性:

统计困难,难以反映土地集约利用问题。

2.复合指标法:

城市指数,城市度等;

优劣:

复合指标法指标多,针对性强,但通用性差。

因此,该方法一般是对具体地域,或者具体国家地区作城市化分析时使用,而无法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分析。

 

三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1.郊区化:

在城市化近域推进过程中,同时伴随着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

包括:

制造业郊区化、人口郊区化、零售业郊区化、办公郊区化

2.逆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都市区人口出现向非都市区转移的趋势,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绝对下降。

3.再城市化:

在逆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由于采取都市更新等举措,非都市区人口再次出现向大都市区转移的趋势,使得大都市区总人口出现再次上升。

四先后顺序:

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4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城市化近域推进: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集聚不经济作用产生的离心力,使得人口和经济要素出现向城市周边邻近地域扩散的现象。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

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

2.城市工业的不断扩张

工业的扩展带动城市的扩展,这是城市化的传统推进方式。

3.城市住宅的不断扩散

住宅的扩散分自由扩散与附属扩散两种。

原因:

城市人口增长,改善居住环境

表现:

住宅向外扩散,带动职能部门扩散。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彼得霍尔城市演变模型

1、国家或区域空间构成

(1)由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分组成;

(2)都市区由中心市和郊区组成;

(3)非都市区指传统的农村地区;

(4)都市区可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一般城市体系

2、模型要点

五个时期六个阶段:

第一时期,首位度上升,第二时期,首位度上升,第三时期,首位度上升,第四第五时期首位度下降。

六阶段:

流失中的集中,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流失中的分散。

根据西方城市化及郊区化经验,分析中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一、西方国家再城市化、郊区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

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①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

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度集聚。

②郊区城市化阶段。

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征是,在工商业继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中心市区。

③逆城市化阶段。

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进,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出现人口净减少。

④再城市化阶段。

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

二、我国旧城改造、郊区化的实践我国在多年的旧城改造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形象工程的建设与危害,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产生,老城工业污染依然严重,新区工业布局出现新问题,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滞后,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特色消失等等。

1、我国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

(1))))政府拆迁改造政策开发公司与群众缺乏沟通,(((

(2))))旧城改造后有些居民社会保障存在体制缺陷,((((3))))旧城改造不彻底((((4))))对历史文脉,特色街区的破坏。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一、当代世界城市化的四个特点(简答)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

4.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大题、P105图5-2)

⑴1949-1952: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回复时期

⑵1953-1957:

短暂发展时期

原因: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⑶1958-1965:

起伏波动时期

原因:

1958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8-1959大跃进

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

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