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2319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7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docx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

《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区角活动教案40篇!

(1)小班美术活动教案《小蜗牛》含反思设计意图: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泥工教学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幼儿喜爱。

通过泥工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塑造物体形象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增强幼儿手的协调性、灵活性,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本学期以来我们在美术活动中以泥工为主,孩子们初步掌握了捏、团、搓、压等技能,学会了搓面条、团汤圆、包饺子、做胡萝卜、做棒棒糖等,在此基础上我还结合小班孩子爱动物的特点设计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蜗牛。

2.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

3.初步激发孩子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橡皮泥、火柴若干,PPT课件,背景音乐、草地背景图

活动重难点:

幼儿用搓、卷的技巧制作蜗牛壳的技巧。

活动过程:

(一)欣赏蜗牛图片,激起兴趣。

1.出示蜗牛身体图片mdash;mdash;师:

小朋友猜猜看,这是谁呀?

2.出示完整蜗牛图片

师:

那我们跟小蜗牛打个招呼吧:

小蜗牛,你好呀!

师:

我们来看看,小蜗牛它长什么样呢?

师总结:

小蜗牛有细细长长的身体,一头大,一头小。

长着长长的触角,背上还背着一座小房子呢。

(二)教师示范讲解

示范讲解蜗牛背上小房子。

师:

小朋友,观察的可真仔细。

看,这是什么(出示橡皮泥)今天,老师用橡皮泥来变出一座小房子,小朋友看好喽,开始变魔术啦。

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从里到外卷一卷,紧紧卷成小房子。

瞧,小房子变好了,漂亮吗?

师:

老师是怎样做出来的呀?

(请个别幼儿说)师带领幼儿一起空手练习:

搓一搓,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紧紧卷成蜗牛小房子。

!

来自快思老师教案.!

恩,小朋友呀真能干,现在拿起一团橡皮泥,一起来做蜗牛背上的小房子吧。

幼儿集体操作:

做小房子,教师巡回指导(结合儿歌制作)

师:

好,小朋友,房子做好了没呀,我们来看一看,谁的大,谁的小呀?

为什么他的大,他的小呢?

(个别幼儿回答)师总结:

我们把房子打开来看一看(比较橡皮泥的长短)。

秘密就藏在这里:

原来呀,这个橡皮泥搓的细又长,房子就会变大哦。

示范讲解蜗牛的身体的制作师:

我们做好了蜗牛的小房子,身体还没有呢,赶紧来做吧。

我们现在要换一种橡皮泥的颜色了哦。

蜗牛的身体是一头大一头小。

搓一搓呀搓成条,一头粗来一头细,蜗牛身体长又长。

用牙签来做小蜗牛头部的触角和眼睛师:

看,现在,小蜗牛还缺了什么呀?

幼儿:

触角、眼睛。

师:

对了,小蜗牛的触角可是很重要的,因为蜗牛的触角就好像盲人的拐杖,是用来触摸着走路的。

小蜗牛在走路的时候呀,如果用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

触角怎么做呢,老师就请火柴棍来帮忙。

拿起两根火柴棍,插在蜗牛的头上,做触角,还有眼睛。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背景音乐)师:

这只蜗牛宝宝很想找朋友,我们来帮他做一些小伙伴好吗?

橡皮泥、牙签是做蜗牛宝宝的,小朋友不能吃,不能往地上扔,不和别人争抢好吗?

1.教师和孩子一起制作蜗牛,注意用儿歌引导幼儿。

2.教师重点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四)展示作品

幼儿送蜗牛宝宝回家(放在树叶上),渗透幼儿保护动物的情感。

师:

这么多的蜗牛宝宝出来散步已经很久了,有些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吧。

来,跟蜗牛宝宝说再见吧。

活动延伸:

自编故事:

《小蜗牛去旅行》

师:

小蜗牛在新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有点闷,想到外面去走一走,请幼儿讲一讲自己制作的小蜗牛要到哪里去?

去干什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成功在于老师相信孩子,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由于孩子在画自己的所想,所以作画时显得特别愉悦,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了那么多的创意,我也受益匪浅,有的孩子的蜗牛形态我都没有想到。

(2)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太阳和月亮》含反思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文学活动,体验诗歌所展示的白天真热闹、夜晚静悄悄的意境。

2、学习短句:

XX醒来了、XX睡着了。

3、根据生活的经验,想象,仿编出新的短句。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太阳和月亮》

2、音乐:

《欢乐的牧童》、《摇篮曲》

活动过程:

一、引题

1、教师以妈妈的口吻:

孩子们,天黑了,我们休息一下吧。

教师放音乐《摇篮曲》,幼儿安静地睡觉。

2、教师播放课件:

呀!

天亮了,看看谁出来了?

二、感受白天与黑夜,学习诗歌《太阳和月亮》。

(一)、看课件,理解诗歌第一段内容:

a、太阳出来了,是什么时候?

(白天)我们来看看谁醒来了?

(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

b、他们醒来时会做什么动作呢?

(揉揉眼睛、伸伸懒腰)

c、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起床时的样子。

(师生边念诗歌边表演)

2、学编诗句太阳出来了,xx醒来了。

a:

太阳出来了,还有谁醒来了?

b:

白天有这么多的小动物、小朋友都醒来了,他们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C:

师小结:

他们会唱歌跳舞,白天真热闹啊!

我们也来唱歌跳舞热闹一下!

3、感受热闹的音乐:

随音乐师生共舞。

(二)、继续看课件,理解诗歌第二段内容:

a、谁出来了?

月亮出来了,是什么时候?

小草在干什么?

还有谁在睡觉?

b、它们是怎么睡的?

我们也来学一学!

C、教师用诗歌小结:

月亮出来了,小草睡着了,小花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黑夜静悄悄。

2、学编诗句月亮出来了,xx睡着了。

a、月亮出来了,还有谁睡着了?

(鼓励幼儿用诗歌中的结构说出来)

b、夜晚大家都睡着了,你感觉怎么样?

(很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

3、感受安静的音乐,在《摇篮曲》的音乐中做花、草、睡觉的动作:

夜晚静悄悄,大家都睡着了,我们也休息吧。

三、完整欣赏:

1、幼儿欣赏诗歌:

今天,太阳和月亮还带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就叫《太阳和月亮》,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师生共同表演诗歌!

四、游戏:

《白天和黑夜》

1、今天太阳和月亮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游戏。

2、幼儿扮演各种动物,老师担任太阳和月亮的角色。

当老师说:

太阳出来了!

小动物们边做醒来的动作边说:

xx醒来了。

放一段热闹的音乐,大家一起跳舞,从而感受白天真热闹!

当老师说:

月亮出来了。

小动物们边做睡觉的动作边说:

xx睡着了。

放一段安静的音乐,幼儿表演睡觉的动作,从而感受夜晚静悄悄!

五、结束部分

1、教师小结:

白天真热闹,黑夜静悄悄。

小动物们都睡着了,我们轻轻的离开这儿吧!

2、带幼儿自然地离开,结束活动。

附:

诗歌:

太阳和月亮

太阳出来了,

小鸟醒来了,

小树醒来了,

小朋友醒来了,

白天真热闹。

月亮出来了,

小草睡着了,

小花睡着了,

小朋友睡着了,

黑夜静悄悄。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选择了幼儿熟悉的太阳、月亮作为内容,以动静结合作为活动的主线。

冷暖色调的两幅图帮助幼儿感受了热闹与安静。

同时,在表现诗歌内容时请幼儿用肢体表现,从而更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结尾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的介入,满足了孩子们对诗歌的诠释。

另外,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原诗歌进行了改变:

太阳出来了,小狗醒来了;太阳出来了,xx醒来了;太阳出来了,xx醒来了......词语的重复便于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整节活动中,幼儿能积极主动的描述图片内容,参与活动的参与性很高。

只是我在出示图片后,没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同时,我应该把幼儿自己说出来的诗句xx醒来了,xx睡着了也加入到诗歌当中,以满足幼儿的成就感。

在以后的语言活动中,我要更加以幼儿为主体,为幼儿创设一个敢说、想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积极有效的组织好每节活动。

(3)小班主题活动教案《甜甜的糖果》含反思活动目标:

1.幼儿在猜猜、抓抓、尝尝的游戏中,体验感知糖果的不同(数量、形状、软硬、味道等。

)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简单事物的能力。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红、黄、小罐各一对,分别标上记号。

2.各种糖果若干。

(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糖等。

3.两个透明塑料桶,多条糖果排列纸条。

4.每位幼儿粘纸照片、糖果帖纸。

5.敲碎的按叶糖,小袋装的跳跳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回忆体验:

1.出示区域游戏中的图片,引起幼儿对游戏活动送糖果情景的回忆。

提问:

这张图片认识吗?

我们是用它来做什么游戏的?

这上面有谁?

(让幼儿将名字一一念出。

遮掉一半的画面,提问:

***喜欢吃什么糖,还记得吗(教师必须清楚的了解谁的喜爱,如好朋友之间的。

二.操作,游戏

(一)猜糖果

1.红罐中的糖果一和许多(罐内放置各种形状的糖果)

抓住两点:

一是听辩是否正确,可数一数验证;二猜猜看糖纸里藏着什么形状的糖果?

(重点介绍椭圆形)

教师小结:

糖果是有各种形状的。

2.猜黄罐中多与少(多些棉花糖与5个硬糖果),靠近孩子摇,多摇几遍,嘴里关照仔细听。

问题提示:

明明这个罐子里轰隆隆的,怎么这个少,那个多呢?

故抓住三点:

一是验证。

二是引导幼儿思考糖果的软硬差异。

(原来啊,软的糖果发出的声音轻,硬硬的糖果发出的声音响。

(二)抓糖果

1.教师出示透明大桶,交代游戏规则:

一个手抓一次。

2.准备两个大桶(装红色的糖),节省时间,幼儿抓数自己的糖果。

抓住两点:

一是否每个幼儿都在数,二是数的对吗?

会说总数吗?

3.教师图象化统计:

用事先准备好的糖果纸条与幼儿粘纸对应统计,统计最多的与最少的。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教师抓糖的过程。

问题提示:

(1)猜猜顾老师抓糖能抓几颗?

为什么我抓的可能多?

(2)教师用大手演示抓糖过程,引发幼儿思考。

(.教案来自:

快思教.案网)(为什么大的手抓的糖果少?

(3)幼儿讨论,教师尝试。

5.幼儿第二次抓糖。

让幼儿试一试,如不行。

教师可提示语言,抓住后,数数多了吗?

教师观察幼儿比较,排列的方法等。

(教师小结:

抓的方法不一样,抓到的糖果也会不一样多。

下次我们到区角活动继续去玩一玩,比一比。

(三)吃糖果

1.尝桉叶糖

●教师请客幼儿品尝小小的桉叶糖

●询问幼儿吃在嘴里什么感觉?

平时我们都吃甜舔的糖,辣辣的糖什么时候吃?

●读按叶糖的介绍,知道这是一种治疗的糖。

2.尝跳跳糖

幼儿闭眼张嘴尝,高兴结束。

(原来有那么有趣的一种糖,吃在嘴里还会跳舞呢。

真是又好吃又好玩。

3.引导幼儿吃糖时别忘了保护牙齿。

活动反思:

《甜甜的糖果》这是一节小班的课,这也是我的第一次尝试,所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经过我认真思考的,活动中我所选用的教具是幼儿平时生活当中常见、熟悉的材料mdash;mdash;糖,幼儿对于糖非常地喜欢,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也能帮我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4)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滚一滚》含反思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的身边取材,小班幼儿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及事物一直都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总喜欢摸摸这,看看那,我们应该在平时多给他们一些自由探索的机会,引发幼儿对生活中熟悉的东西进行再观察,再探究。

于是我就选择了这节科学活动《滚一滚》。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对不同物体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在探索、观察各种物体滚动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发现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

3、能体验探索滚动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初步感知发现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

在探索、观察的过程中对不同物体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会滚动的东西,如皮球,薯片筒,圆柱、圆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的积木,瓶子,圆柱形干电池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师:

前几天,魏老师请小朋友收集了很多材料宝宝,现在请小朋友把材料宝宝拿出来,(.教案来自:

快思教.案网)玩一玩,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各自经验,引导幼儿说出刚才是怎么玩的。

(二)幼儿再次操作,引导幼儿探索滚动的物体。

师:

你的材料宝宝能滚动吗?

为什么?

鼓励幼儿尝试用语言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

知道圆形的东西都能滚动起来。

师小结:

圆形的东西都能滚动起来,方形、三角形的东西不能滚动。

(评析: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是否能滚动)

(三)出示图表记录,引导幼儿发现滚动的物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滚动现象的理解。

师:

今天小朋友学会了新的本领,现在请小朋友帮魏老师找一找,哪些物品会滚动?

(四)拓展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能够滚动的物体。

师:

今天我们玩了滚一滚的游戏,知道了圆形的东西能够滚动,在生活中你发现有什么东西也是滚动的呢?

(五)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来源于孩子的生活,是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以幼儿的操作探索为主,且紧密围绕着滚动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机会和条件,淡化了教和学的界限,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在玩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活动内容有趣,操作性强,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在探索活动中,层层递进加深了探究难度,但是在教师的适时指点和引导下使得难点迎刃而解,整个活动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气氛中进行,让幼儿始终保持浓烈的兴趣,使教育极富感染力,效果甚为理想,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活动环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活动中以球为切入点,在二次操作的过程当中,逐层递进、层层加深,教师有层次、有步骤的抛出探索要求,幼儿带着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每个环节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助于推进幼儿较深入探究滚动物体的外形特征和它们的不同现象,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

4、实效性强,面向全体幼儿,共同参与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使每位幼儿都有参与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所有的科学现象都是让幼儿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的。

真正让每个幼儿做到在玩中学做中学促使幼儿自主地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活动中不足的是:

本次活动有些单一,活动过程中只探索了哪些物体能够滚动,哪些物体不能够滚动,其实不同的滚动物体他们的滚动面也的不一样的,这点应该在活动中也有所体现,让幼儿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5)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乌龟》含反思活动目标:

1、了解乌龟的名称和外部特征。

2、对观赏乌龟有兴趣。

3、初步了解乌龟的习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关乌龟的PPT,几只活着的乌龟,几个大一点的盆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

它是谁呢?

2、放映多媒体课件,告诉幼儿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乌龟。

3、请幼儿做小老师介绍乌龟的外部特征。

在讲述、补充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

4、小结:

乌龟长着一个圆圆的头,短短的脖子,lt;教案来.自:

快思教案网背上长着硬硬的壳,身体下面有四条腿,后面还有一条小小的尾巴。

5、幼儿分组观察有生命的乌龟。

教师帮助幼儿发现乌龟的习性。

(1)、触碰乌龟,请幼儿观察乌龟的反应。

(2)、把乌龟放到水里,观察乌龟在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6、结束活动:

老师:

我们把乌龟放到自然角,继续观察和喂养它,好不好?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

孩子们与动物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

乌龟特有的外部特征更是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

在有限的活动时间里,我没有采用讲述,直接把乌龟的特征进行概括,而是让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观察mdash;mdash;表述mdash;mdash;再观察mdash;mdash;再表述,因为科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幼儿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过程。

在活动中,幼儿们都很专注。

在小结的时候,我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了叠声的形容词。

比如:

圆圆的、短短的、小小的,加深了幼儿对乌龟可爱形象的了解。

这次活动也有不足的地方。

在幼儿观察、讲述的时候,幼儿观察得比较零乱,不够全面。

课后反思,我觉得自己应该提前引导幼儿按顺序观察,也可以增加一个环节,在幼儿讲述的时候,我可以用简单的笔触记录下幼儿所说的,把乌龟的外部特征直接、具体地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呈现在幼儿面前。

另外,有几个孩子没有参与讲述,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在集体场合中发言有点胆怯。

(6)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颜色变魔术》含反思设计意图:

橡皮泥是幼儿美工活动不可缺少的材料,在玩泥时,我总是不断地提醒幼儿不能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不然会把原来漂亮的颜色弄脏的。

而在一次玩泥活动中,一个小朋友将红色和黄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了,分不出来,我只好将这两种颜色放在手里捏成一团,这时做错事的小朋友惊喜地喊到:

老师,颜色变了这一喊,把周围的小朋友都吸引过来了,大家看到红色的橡皮泥和黄色的橡皮泥捏在一起变成了橙色,孩子们都很惊奇地叫着:

老师,变颜色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就设计了《颜色变魔术》的活动,以此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大胆创造。

活动目标:

1、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颜料,塑料杯、调色盘、排笔、操作纸各若干。

2、知识准备:

幼儿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活动过程:

一、引入部分

1、教师出示红、黄、蓝三种颜色,引导幼儿观察,说出颜色的名称。

师:

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颜色吗?

(幼儿准确地说出三种颜色的名称。

2、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引导幼儿猜想:

如果两种颜色混在一起,颜色会不会变?

(教师神秘的口吻调动了幼儿猜想的积极性,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猜想着,有的猜会,有的猜不会。

猜想――为下面进入实验操作起了铺垫的作用,幼儿在操作中将会更加认真地观察颜色是不是产生了变化。

师:

颜色到底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自己来玩玩,看看颜色有没有变化。

(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二、幼儿分组操作

1、教师介绍分组操作的材料及操作方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他们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掌握了操作的方法,能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更好地观察颜色的变化。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操作中,玩倒颜色水的幼儿将不同颜色的水倒在一起,颜色马上起了变化,孩子很感兴趣,张琳拿着一杯橙色的水说:

变颜色了!

变颜色了!

我问她:

你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变成的呢?

张琳说:

我用红色和黄色变出来的。

武伊雪说:

我是用黄的和蓝的变成绿的。

佳佳在班上年龄偏小,能力也较弱,她在旁边看着他们,拿着一个空杯子和装有红色水的杯子,倒过来倒过去,我鼓励武伊雪去把自己的好办法教给她。

在武伊雪的帮助下,佳佳也变出了一杯橙色的水,她高兴地说:

尤老师,我变出来了。

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鼓励她自己变变看,还能不能变出其他颜色。

玩颜料涂色的小朋友玩得也很开心,华煜拿着画笔将红色和黄色的颜料搅在一起,看到颜色的变化了,他开心地拿着其他小朋友看:

你们看,象鬼一样!

旁边的小朋友都伸过头来看,华煜更得意了,拿着画吓小朋友,我及时肯定了他的发现:

你的魔鬼颜色真可怕,大灰狼都会吓跑的,我们大家再来变变看,看能不能变出让小兔子喜欢的颜色,好吗?

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又开始玩了。

三、分享实验成果

师:

小朋友,你们在玩颜色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幼儿:

颜色变了。

师:

颜色是怎么变的呢?

请几个小朋友来变变看。

(教师请各组的一个幼儿演示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是怎样操作的。

教师提供给幼儿展示自己实验过程的平台,幼儿在直观的感受中,能很清晰地讲述实验的过程,而底下的幼儿能认真观看同伴的实验操作,并有幼儿在议论着:

我也是这样的,我会变不一样的颜色)

师小结:

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四、幼儿继续实验,鼓励幼儿换组实验,验证同伴的实验结果。

师:

接下来请小朋友再去玩玩,到你们没有玩过的组玩,看看小朋友的发现是不是一样,也动动小脑筋,想想你能不能变出新的颜色。

幼儿进行第二次的实验操作。

五、活动延伸

师:

今天小朋友发现了不同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这个秘密,真棒!

以后我们还可以再找找,发现颜色还有什么秘密。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日常活动,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

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目标《纲要》指出: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两条目的,1、感知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大胆尝试。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观察孩子的实验操作,重点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颜色变变变的现象,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发现华煜变出的鬼一样的颜色,并干扰了同伴的实验时,能通过教师的及时介入,以变出小兔喜欢的颜色将幼儿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中来。

二、给幼儿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

活动开始时,教师没有象以往直接示范,引导幼儿观看实验的结果,而只是教给幼儿材料的操作方法,颜色到底会不会变,给幼儿留了悬念,幼儿在操作中惊喜地发现:

两种颜色加在一起变成了别的颜色,提高了探索的兴趣,操作更有积极性了。

在幼儿第一次实验后,教师请各组的幼儿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给了幼儿展示的机会,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用什么颜色和什么颜色加在一起变的。

同伴的示范有时比老师的示范效果更好,幼儿能在同伴的示范中想想自己的发现是不是和小朋友的一样。

三、关注个别幼儿,注重个别教育

幼儿都是有差异性的,在活动中如何关注个别幼儿呢?

分组活动是一个好的教育形式,活动中有的幼儿操作方法不对,这时我就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助他,充分发挥了幼儿间的榜样示范作用。

象佳佳在活动中不敢大胆操作,看到同伴实验成功了,心里是羡慕的,这时我让武伊雪去帮助她,在同伴的带动下,她终于也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而武伊雪也懂得了帮助同伴是一件快乐的事。

(7)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和气球宝宝做游戏》含反思设计意图:

气球圆鼓鼓花花绿绿的的样子、空气无形、无色、无味,抓不见、摸不着,要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必须借助具体的物体,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

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和气球宝宝做游戏》,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游戏中,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气球被突然放飞到处乱窜的原因。

体验科学探索动手实践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气球变鼓是充入了空气。

2.通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