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2503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docx

整理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1、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学生带动后进生,促使他们的转化。

测试方法:

在目标覆盖区域内,笔记本通过认证接入网络;登录国内、国际各两个大型知名网站,每个网站登录20次,网站访问成功率=成功访问次数/总次数×100%。

记录文档见竣工技术文件《WLAN系统性能测试表一》。

施工单位授权代表(签名):

     建设单位负责人(签名):

?

馈线与连接头的连接部位应保持平行,距离连接部位50mm以上才可以进行馈线的弯曲和整理。

室外馈线的可见部分要求采用KBG管进行保护;室内的馈线可见部分要求采用PVC管,拐弯处采用波纹管。

进出机房的馈线需制作滴水弯,馈线的弯曲要符合要求

10、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提高数学及格率,力争使及格率达95%。

系统试运行简述:

20

四、功分、耦合等无源器件安装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公安分局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

长期以来,公安机关始终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深入贯彻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改善警民关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公安保卫任务的完成。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执法环境变化很大。

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处在化解矛盾冲突的最前沿,与执法和管理对象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增大,维护和保持和谐警民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公安机关自身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过程不透明、执法方式不文明、执法制度不完善、执法监督不严密以及非警务活动过多、违法违纪案件频发等,成为导致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活动不满意、警民关系不和谐的直接原因。

如前段时间发生的“瓮安”事件和“躲猫猫”事件,发生了严重的暴力对抗和警民冲突,产生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危机,不仅降低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和亲和力,也直接损害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极为重要的工作。

全面推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为主线,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核心,以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以解决影响警民关系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各项公安工作,大力加强公安机关的思想政治建设、素质能力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通过符合当地实际的形式和方式,积极构建警爱民、民拥警的和谐警民关系,努力把公安队伍建设成为犯罪分子最怕、人民群众最亲的队伍,永远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一、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广大公安民警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打牢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根本保证。

要紧密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增强党的宗旨观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大力弘扬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积极引导广大公安民警从根本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真正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作为永恒追求,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坚定不移地相信、依靠和服务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

要坚持不懈地狠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公安民警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自觉地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使人民群众既能切实体会到法律的尊严,又能亲身感受到公安机关的温暖。

  二、全面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的基础工作,也是广大公安民警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要按照“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的要求,要通过扎实有效地教育训练,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能力和群众工作水平。

要将群众工作能力、公共关系理论、应对媒体技巧等纳入培训内容,着力增强公安民警的公共关系意识和危机应变能力,提高联系群众、化解矛盾、沟通媒体的本领。

要大力加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培训,使广大公安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正确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把握群众心态和社会动向,切实增强做好特殊状态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要组织民警深入基层一线,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深入体察民情,掌握社情民意,学会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做群众工作。

要研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鼓励基层民警融入人民群众,扎根执法办案第一线,积极主动、安心踏实地做好群众工作。

  三、集中解决突出执法问题,提高公安执法能力和水平  坚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严肃警纪、整饬警风,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取信于民,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环节。

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依据法律法规关于公安机关职责任务的规定,科学界定警务活动与非警务活动的界限,规范警力使用审批制度及调用程序,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警务活动的干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出警有据,确保公安机关及其广大民警的警务活动始终在合法轨道上运行。

要严肃查处民警违法违纪案件,实行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制度,重点查办为“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以及插手经济纠纷,利用职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案件。

要加强对公安执法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坚决防止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等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不端正的现象,着力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要继续加强对“五条禁令”、内务条令等警规警纪执行情况的专项督察。

要坚持“治理一个问题,巩固一项成果,建立一套制度”的思路,加大对刑讯逼供、滥用枪支警械、滥用强制措施的专项治理力度,始终保持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高压态势。

  四、继续深化“大接访”工作,着力化解影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矛盾和问题  满腔热情、尽职尽责地解决好涉及公安机关的信访问题,切实化解矛盾、减少怨气、理顺情绪,是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要继续抓住社会反映比较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加大领导接访工作力度,建立健全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努力形成以”一把手”接访为龙头,以信访责任追究制度为核心,以办理初信初访和从源头上预防初信初访为重点,以各部门、各警种经常性接访为支撑,形成层层接访的信访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小事不出乡镇,大事不出县区,矛盾化解在萌芽,问题处理在当地”的目标,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持久有力的保障,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安机关维护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诚意,不断夯实公安工作的群众根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五、坚持开展爱民实践活动,扎实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紧密结合公安机关的执法、管理和服务工作,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民实践活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事情做起,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逐步累积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载体。

要以组织开展“千名民警进万家”和“公安民警进企业”等爱民实践活动为契机,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途径,着力形成走访帮助群众、密切警民关系的长效工作机制,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要进一步深化社区警务战略,充分发挥社区和驻村民警的作用,推动民警进社区、入农户,零距离服务群众,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在警民之间拆除“隔心墙”、架起“连心桥”。

通过爱民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公安民警沟通、联系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特别是要深入城镇失业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低收入群众家庭,深入失足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家庭,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传送党和政府的温暖。

要紧紧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解决就业创业、务工就学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创新服务方式,挖掘服务潜力,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各种便利,让群众感到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以实际工作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六、强化舆论引导工作,提高与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能力  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迫切要求。

要加强与党委宣传部门、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建立互动机制,扩大公安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要组织专门力量密切关注社情舆论动态,注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涉警负面报道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将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要认真研究现代传媒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与分众传媒时代的受众心理和特点,按照“及时、主动、准确、统筹”的要求,建立健全舆情跟踪分析、负面报道应对、网络舆论引导和公安新闻发布等工作机制,提高主动应对和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切实增强对网络舆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积极营造有利于公安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

要多层次、多渠道地推出亲民爱民、执法为民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反映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稳定所作的艰苦努力,展示公安民警恪尽职守、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操,形成规模效应,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赢得人民群众对公安民警的敬重和信任。

  七、努力创建和谐警营,适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  加强和谐警营建设,不断凝聚警心、团结队伍,形成民主团结、平等公正、协调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和谐警营,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要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凝聚力为目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努力形成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事业追求、浓厚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氛围、良好的纪律作风和整体形象、紧密的团结协作和协同配合的坚强领导集体,促进“班子和谐”。

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入贯彻《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坚持用法律和制度管理队伍,用标准和规范建设队伍;积极完善民警职业保障体系,提高民警政治经济待遇,保障民警执法权益,把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制度规范、纪律严明、秩序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管理和谐”。

要以强化人际环境建设为基础,从思想、工作、制度等各个层面优化人际环境,增加领导与群众、机关与基层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信互助、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和谐”。

要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关键,加强民警的心理健康保护,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引导民警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促进“心理和谐”。

要以推动文化育警为载体,大力加强公安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教育熏陶民警,用共同的职业价值观念凝聚团结民警,不断增强民警的职业自豪感和集体归属感,促进“文化和谐”。

  总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公安机关是主体,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特殊重要性,把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发展全局和公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区委宣传部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在日前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区委、区政府针对当前城乡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文化,挖掘城乡文化的潜力,促进城乡文化的共融,更快更好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一、当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领导高度重视,政府大力扶持。

区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来抓,多次召开常委会研究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制定了《**区“文化进村屯,建设新农村”活动推进方案》,对农村文化建设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

并确定了市、区、乡(镇、街)三级财政按1:

1:

1配套投入扶持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备购置、文化人才培养。

20xx年投入资金360万元,在加强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建设的同时,购置了锣、鼓、钹、电子琴等基础性乐器外,还购置了演出服装以及其它文化活动用品,基本能够满足一般性文化活动的需要。

到20xx年文化用品配套达标率争取达到80%。

  2、科学制定规划,稳步健康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工作,我们按照“有设施、有骨干、有队伍、有活动、有特色”的要求,坚持“先易后难、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积极创建具有乡村特点的村级文化基地,努力把村级文化阵地武装起来,农村文化活动开展起来,农民文化队伍建设起来。

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引导和扶持农民创建小剧团、秧歌队、电影放映队,组建读书社、书画社、创作社,培育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化、规模化,提升农村文化活动水平。

目前,全区23个行政村都建起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室和活动广场,其中1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室6个,并配有桌椅、电视、电脑、音响、书橱等附属设施;500平方米以上活动广场15个,配有篮球架、乒乓球案等体育器材;全区20户以上自然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部完成。

到20xx年村屯文化建设达标村要达到90%以上。

  3、加强系统培训,强化文化队伍。

采取多种形式在广大农民中培养文化活动带头人和骨干力量,重点培养文化活动组织、节目编排和文艺创作人才。

今年上半年举办的**区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班有近百人参加,各乡(镇、街)聘请专业人士先后为不同类型的农村文化骨干举行了培训班,使农村各类文艺骨干得到了培训。

**镇沈家村的苗志生在市文化馆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创作出小戏《问路》和《探亲》。

目前,全区23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动队伍,活跃在农村文化舞台上的文化带头人,能够从事必要的创、编、导、演以及活动主持等工作,经常参加文化活动达1200余人。

根据《**区深化“文化进村屯,建设新农村”活动推进方案》的要求,到20xx年前实现60%以上的村有1—2名文化活动带头人,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文化活动队伍。

  4、丰富文化生活,开展特色活动。

为确保农村文化活动经常开展,各乡(镇、街)利用节假日、农闲时节和重要活动日,适时设计、筹划、举办适合农村特点的文化活动,确保春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有喜庆活动。

20xx年思山岭乡举办了“迎新春联欢会”,庆祝传统节日的到来;四川大地震发生后,**镇举办了“情系灾区”赈灾义演,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灾区;**街道办事处为迎接“三八”节的到来,举办了“纪念三八节98周年文艺汇演”。

思山岭乡石湖村结合“文化进村屯,建设新农村”活动,举办了“文化进村屯、建设新农村”文艺调演;**镇沈家村结合“农村生育新风尚”活动,举行了“农村新型生育文化展”,郭家街道金坑村为纪念党的生日,迎接奥运会的隆重举行,举办了“庆七一、迎奥运和谐之声联欢会”。

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也受到了上级单位的赏识,郭家街道**村杨培义表演的独唱《可爱的本溪》在本溪市“大地飞歌”农民歌手大赛上荣获三等奖;解放村的舞蹈《好运来》、金坑村的蒙古舞《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赵家村的舞蹈《路越走越宽》被选为全市制作“文化进村屯,建设新农村”文艺专辑节目;**镇沈家村编排的小戏《问路》、《探亲》;快板《沈家村好领导》、《沈家村变化大》参加市级文化调演并获奖。

  二、当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少固定活动经费,文化活动内力不足。

在《**区深化“文化进村屯,建设新农村”活动推行方案》中规定了村“两委”班子每年文化活动投入不得低于1万元,但受地区经济的影响,有些村的经费很难到位,主要靠上级投入和集资化缘开展活动,这种全部依赖外援活动经费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开展。

  2、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应得到充分的利用。

个别村“两委”班子对农村文化活动不重视,虽然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但利用率较低,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根本没有得到利用,极大制约了农村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

  3、文化活动骨干年龄偏大、观念得不到更新。

由于农村文化活动骨干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相对落后,开展的文化活动缺乏活力,思想意识和专业水准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活动的需要,培养年轻的,有朝气有活力的农村文化活动骨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4、农村文化活动单调,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经费、人员素质、农村生产季节性强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活动手段往往过于简单,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和吸引力,现有文化设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体现。

5、缺乏专业编创指导人员,开展活动成本加大。

文化活动的开展,题材新颖是吸引群众观赏和参与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在组织开展的活动中,普遍存在积极性高,但在创作和排演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编创和指导人员,不得不出资外聘人员进行指导,题材内容不够新颖,缺乏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活动的开展。

  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增加财政专项经费的投入。

区、乡(镇、街)要向农村倾斜,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同时,通过借鸡下蛋、集资赞助、横向联合等方式和手段不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来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2、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在全市开展的城乡共建为契机,增加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村文化活动广场,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3、鼓励民间业余文化队伍建设。

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建设的参与与捐赠;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文化,如:

电影放映队、农民歌舞剧团、舞蹈健身队等。

  4、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重视培养农村文化带头人,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建立农村文化骨干网络,使农村文化骨干资源共享。

  5、加强农村文化监管力度。

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遏制不良文化对农村文化阵地的腐蚀,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调研分析“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农村新社区建设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运而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是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创新的客观需要,也是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的重大决策。

一、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实践我市从20xx年开始实施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明确提出了建设农村新社区的目标要求,20xx年制定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把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工程”列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六大惠民工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后,农村新社区建设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加速。

**市被列为全省首批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市,各地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和探索。

据市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已创建了251个农村新社区,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左右。

1、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布局逐渐清晰。

各地先后开展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目前除江东、海曙外,九个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全都编制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近20xx个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或整治方案。

以社区建设与行政村的区划调整有机结合的形式,着力围绕中心村打造农村新社区。

同时,各地根据村庄布局规划加大土地整理、宅基地置换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使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

2、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实施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0多亿元,累计启动村庄整治建设20xx个村,占全部行政村的76%,建成全面小康村269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836个,完成生活污水处理村122个。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9.7%以上,“农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6.5%,全面小康村和环境整治合格村基本做到了“水清、路洁、院绿、灯明、村美”。

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以文化、教育、卫生、健身、治安为重点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医疗、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管理等服务逐步完善。

建成村落文化宫1184个,有线广播和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

农村社区文化进一步繁荣,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已有262个村建立农村社区服务台中心。

镇海等地先后制定出台《村民服务中心建设实施细则》,建设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市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推广了“一站式”的服务。

4、合力共建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

在强化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覆盖辖区全体居民的管理与服务组织机构,创建了社区共建理事会和社区工作站等运作方式,积极吸纳外来人口一起参与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

镇海区蛟川街道棉丰村针对外来人口较多的实际,建立了“新棉丰人”党支部,并成立了新棉丰人服务站。

**市在外来人口较多的村、社区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部分外来人员共同组建“和谐促进会”,着力形成合力共建农村新社区的良好氛围。

二、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模式探索各地在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以“百千工程”为抓手,整合村级资源,强化社区服务,深化村民自治,多形式开展农村新社区创建活动。

1、多村联建模式。

多村联建社区一般由片区内内若干个村庄组成,重点是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通过整合各村资源,建立健全村务活动、社区卫生、社区教育、治安保洁、文体娱乐等服务设施,突出服务共享,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北仑九峰山片区是我市首批通过验收的村庄环境整治成片连线推进区域,以此为契机,九峰山区域探索实施“九村一社区”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把该区域的7个村加上附近的杜家、吕鉴两个村联合创建农村新社区。

通过成立社区服务中心,建成社区“三室四站一中心一校一场所”,完善一系列高规格的公共服务设施,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职能得到延伸,该区域基本形成了“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

2、城中(城郊)村改建模式。

顺应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分工分业的趋势,按照城镇建设规划和新社区的建设要求,通过旧村改造或散落小自然村迁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社区化管理。

如列入市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13个试点,建设规模都在5万平方米以上,形成了农村新型社区。

鄞州区已建成湾底、陈婆渡、东裕等拆迁型社区35个。

镇海区的蛟川、骆驼街道也建成了一批农村社区,均建有社区服务中心,配备社区专职干部,村民们在社区治安、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方面都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

3、集中迁建模式。

根据农村集中居住点和中心村的布局规划,结合下山移民脱贫、地质灾害、征地搬迁等,撤并自然村,促进生产要素向中心村集聚,配套建设水电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