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29551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对改变学习方式,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选择“新课程背景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课题,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使课堂教学从理念到实施,从内容到形式做出改革,以带动其他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全方位落实素质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教学方案有效性并作出相应修改的过程。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来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因此,教学设计又称为教学系统设计。

从课程实施、单元教学、课堂教学到每个教学问题的处理都可以看作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

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在于:

1、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系统,而传统备课的目的在于完成教学过程;2、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备课侧重老师的讲授方法;3、教学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备课是教学的准备过程;4、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备课以如何解决课本问题为基础;5、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行为发展为导向,而备课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为导向。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第一,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便于深入开展新课改。

第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三,有利于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和各科《课程标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将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

教学设计能力,既是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反映了教师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和创新思想。

教师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第四,有利于解决中学地理课的突出难题。

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就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要从“理论化的课堂”回归到“生活化的课堂”,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设计,这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本课题组根据新旧教材理念、内容、结构的比较总结、我校学生状况以及不同年级的特点,分别选取了三个角度;高一选取“问题设计”角度、高二选取“情境创设”、高三选取“学案导学”的角度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从“学”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的能力。

通过本项研究提高教师从学习角度设计教学的能力,使教师学会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和课内评价方式,也即能够考虑学生要达到哪些学习目标,将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如何通过学习达到目标,从而把学习兴趣、能力、习惯、态度等的培养落到实处,积极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教师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究、意义建构的机会,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好积极调控,对其认知、情感、技能的发展给予必要引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学习素养,新课程改革倡导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法以丰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新理念下的学习方式。

3、初步形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和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本校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4、使教师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5、构建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以评价促进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设计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综合了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没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

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改和总结性评价)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给教学系统设计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思想,是目前教学系统设计所采用的最基本方法和技术。

2、新课程的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的理念精髓是关注人的发展,倡导要尊重、理解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使之乐学为学。

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各科课程标准就其学科教学科学地提出了明晰的教学建议。

新课程理念、标准及“教学建议”是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

3、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和布里格斯是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

加涅与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应具备四个前提条件:

第一,必须为个体而设计;第二,设计应当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阶段;第三,设计应当实质性地影响个体发展;第四,设计必须建立在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

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不同学习结果或能力的产生提供最佳学习条件。

加涅和布时格斯的教学设计原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操作的具体方法。

即: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6.确定行为目标;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9.评定学生行为;10.教师方面的准备;11.形成性评价;12.现场试验及修改;13.总结性评价;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理论依据。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ﻭ5、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理论

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有意义的讲解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

他在代表作《教育心理学:

认知观》扉页上写道:

“假如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习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他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

由于这些“组织者”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有利于确定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用于教学设计是一项有效的教学设计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拟订研究实验计划。

第二阶段:

实验实施阶段。

1、进行教学设计实验的研究。

2、实施课堂教学,进行一次实验汇报课。

3、相互交流经验,相互答疑解惑。

第三阶段:

实验总结阶段。

1、分析资料,总结成果

2、 课题研究案例分析

3、课题研究创新展示课

第四阶段:

实验完成阶段,写出实验报告。

具体如下:

1、前期准备建模阶段: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修改完善方案,向学校申报立项。

(2)进行文献研究,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

(3)开展校本培训。

学习和掌握有关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

并形成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报告。

(4)探索学习方式、教学设计的相关因素关系处理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的程序、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

2、中期实施试模阶段: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分解研究目标,在学校教科室指导下启动课题研究。

(2)开展校本教学研究。

围绕研究重点(如设计思路、设计策略、目标设置、学习方式、教学结构、情境创设、教材呈现方式、师生互动方式、教学语言、媒体应用、教学评价、教学模式等),收集案例,认真分析、反思调整,进行试模研究。

初步形成课题相关的实用性理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课堂教学模式。

(3)中期结题,搜集资料,续建课题研究管理档案。

3、后期总结成模阶段:

(1)成模的研究活动:

对初步形成课题相关的实用性理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相关策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及学与教的策略,反思调整,深入实践,获取可行性经验。

(2)校本培训:

重点是课题结题的理论和技术操作。

(3)结题准备:

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

汇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4)经验推广阶段:

五、研究方法

采用观察法、试验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 

六、研究成果

1、高中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状况问卷调查 

 (1)结合本校的特点,课题组设计了《我校地理学科学习、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了解本校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能力方法、教师教学的现状,为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提供依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仍有待提高,而在学习方法上大多数依然靠机械的死记硬背,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探索的精神,缺乏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读图用图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是肯定的,但依然希望老师在学法、教法上有更生动、活泼、有创意。

 

(2)高三学生复习存在问题的调查 

高三备课组采用个别交流、学生座谈、试卷分析等方法,针对我校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惑进行调查分析。

了解到学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主要是---知识准备不足,知识的把握缺乏系统性、联系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不强,视野不宽,思路狭窄;理论与实际脱节,教材的理论观点与试题提供的热点相分离;读图和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答题缺乏规范性等。

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教”代“学”,老师“帮”得太多;学法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个性化训练。

  根据以上两个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不管在高三还是高一、高二都应该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信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以“用心”来弥补我们的“用力”。

2、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

   结合我校的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以及新课改中教材内容、教学理念等的变化等客观情况,课题组确认了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用于指导各个子课题开展本年级的教学设计研究。

在指导策略中我们提出教学设计应该做到:

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要求,重视对课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注重过程性,教学设计要以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为重点;注重时代性、生活性、趣味性;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等。

3、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及课型研究

课题研究组有按年级分三个子课题,自课题组成立以来,每学期定期组织在每周的教研会上进行理论学习,采取集中辅导和相互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交流课题研究计划,畅谈教学研究中的体会,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有了普遍提高,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及时搜集、分析、整理各类研究材料,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进行分类建档,在不同的年级开设教学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等,进行评课、反思、总结、完善,使课题研究始终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相结合。

并积极撰写论文,有多人获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