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3666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docx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全新部编人教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共102页附答案目(中国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及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时代特征】本单元讲述了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的历史。

1.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经历了远古时代、农耕时代和传说时代。

考试大纲要求:

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的周口店,距今约070万年至020万年,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北京人学会使用和保存自然火。

考试大纲要求:

二.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1.半坡居民:

距今约六千年,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是黄河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聚落。

农业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粮食作物粟,还种植蔬菜;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子;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彩陶。

2.河姆渡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是长江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聚落。

农业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耜工具,最早种植粮食作物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黑陶。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考纲要求:

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1、炎黄联盟1.阪泉之战:

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

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

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贡献1.炎帝的贡献(神农氏)①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③制作乐器琴瑟2.黄帝的贡献(轩辕氏)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②黄帝的下属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③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3、尧、舜、禹的禅让制1.禅让制的含义:

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2.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考试大纲要求: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1.目的:

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旧贵族后裔。

3.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即“授民授疆土”),管理地方事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纳贡,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影响:

(1)积极影响:

初期开发了周边地区,加强了周王室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王朝。

(2)消极影响:

后期诸侯王拥兵自重,不听周天子号令,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割据争霸根源。

【核心考点】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3.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用火,并会保存火种。

4.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5.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6.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7.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武王。

8.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9.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

10.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11.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根源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封建性,促使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型,是改革的核心措施;“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富兵强;“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

“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影响深远的一项措施。

(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留给我们的启迪是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12.把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防洪灌溉工程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的都江堰。

13.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形成的学术繁荣局面(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百家争鸣。

14.春秋晚期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发展为“仁政”。

14.能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辩证法)的思想家是老子;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墨子;商鞅的主张与百家争鸣中法家代表韩非的思想主张最相似。

法家思想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秦始皇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

专题二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代特征】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嬴政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

2.汉:

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

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

考试大纲要求: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1.秦朝的建立:

(1)灭六国: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

(2)建立:

公元前前1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

(3)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有利于我国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3.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

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制: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三公制: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③郡县制:

地方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2)经济上: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4)思想上:

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消极影响: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5)军事上:

为防御匈奴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6)交通上:

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

考试大纲要求:

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1、爆发的原因:

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直接原因)②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2、爆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3、起义方式:

农民揭竿而起4、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经过:

陈胜称王,在陈建立“张楚”政权,向西进攻,直逼咸阳。

结果起义失败。

6、历史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考试大纲要求:

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1.背景: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雄才大略,国力强盛,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2.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1)思想上,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汉武帝采纳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建议,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从此,儒家被确立为封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2)政治上: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封国((诸侯王))的势力。

(3)加强监察制度:

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建十三州郡,设刺史监察地方官。

3.汉武帝大一统的影响:

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核心考点】1.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3.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地方推行郡县制

4.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5.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刘邦的军队灭亡秦朝。

6.刘邦建立西汉,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时期出现“文景之治”局面。

7.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还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兴办太学。

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8.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促进了贸易与文化交流。

西汉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9.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等地区归属中央政权。

10.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11.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尊称为“医圣”。

华佗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12.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

专题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代特征】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2.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与汉族间频繁接触,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3.考试大纲要求: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1.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动荡腐朽,导致黄巾大起义爆发。

之后又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势力强大起来。

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奠定基础。

2.统一北方的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形成奠定基础。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史称蜀国。

(3)229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考试大纲要求: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及其历史作用1.目的:

北魏(鲜卑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局面,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2.人物:

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帝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后改姓名为元宏)。

3.措施:

(1)迁都洛阳。

(2)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3)用汉制(采用汉族官制和律令)、学汉礼(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

4.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交融)。

【核心考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中刘备、孙权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3.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汉;孙权称吴王,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4.三国时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5.西晋末年,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5.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战役是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相同结果是以少胜多。

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客观原因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7.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措施。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9.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祖冲之。

11.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12.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南北朝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专题四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唐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既是对秦汉的继承,也是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表现。

1.繁荣表现

(1)工具革新,经济繁荣①交通运输:

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农业技术:

兴修水利,工具革新(曲辕犁、筒车);③手工业发展:

丝织工艺水平高,陶瓷业发展;④商业都市:

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⑤盛世:

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科技发展,文化繁荣①科技领先:

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火药;②唐诗繁荣: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③书法绘画:

隋唐书法、绘画辉煌,著名的有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

2.开放表现

(1)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创立、完善,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开明。

设机构、和亲、册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和发展。

(3)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对外关系:

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日本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唐都长安,世界性大都会。

考试大纲的要求:

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

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

隋炀帝从5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开通的作用: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考试大纲要求: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1.背景: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兴亡的教训,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因太宗年号为“贞观”,故称“贞观之治”。

2.内容:

(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免赋税、徭役。

(3)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敢于直言的魏征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4)完善科举制,扩充国学。

月日第周星期背诵过关考点小组长签名:

..

考试大纲要求: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1.诞生于隋朝: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唐朝:

(1)考试科目:

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进士科主要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

(2)推动科举发展的关键人物:

①唐太宗: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②武则天:

首创殿试制度、武举。

③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评价:

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使门第不高的普通人可凭才学做官,相对比较公平公正。

但到了明朝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僵化,实行“八股取士”,命题内容限于“四书五经”,脱离了现实,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实行了01300多年,清朝末年5(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考试大纲要求:

唐朝经济的繁荣11、农业方面:

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田垦面积增加;⑤生产工具的改进:

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2、手工业方面:

①丝织业:

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

南青北白:

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3、商业繁荣:

⑴著名的大都市: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⑵长安城:

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③街道规划整齐;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考试大纲要求:

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1.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表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被西北各部尊称为“天可汗”。

2.吐蕃概况:

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

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亲“和同(为)一家”。

考试大纲要求: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1.唐朝对外交流繁荣原因:

唐朝国力强盛;统治者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等。

2.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学习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制度、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化改新。

3.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将佛教、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唐朝先进文化传播给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4.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天竺(古印度),回国后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并介绍给中国的人。

5.唐朝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有许多外国使节和客商长年居住,长安城的布局对日本、朝鲜等国影响深远。

【核心考点】1.隋唐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2.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同时大量征发劳役,加速了隋朝灭亡。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科举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唐太宗年号“贞观”,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主要措施有:

重用贤才、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5.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6.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7.唐朝发明曲辕犁和筒车。

陶瓷器中唐三彩最为有名。

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8.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

9.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李白享有“诗仙”的美誉。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

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10.唐朝时期,日本为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而派遣唐使到中国。

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11.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此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12.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局面。

专题五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时代特征】宋元时期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民族关系发展: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与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

元朝时回族形成,民族关系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2.社会变化:

(1)魏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2)宋元时期,都市繁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3)宋元时期,科技进步,文学艺术多姿多彩,中外交通发达。

考试大纲要求:

宋代的都市生活1.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中市民阶层扩大,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娱乐:

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也称瓦舍、瓦肆)。

(2)节庆:

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元旦,最受重视。

(3)运动:

蹴鞠之戏盛行(类似现代足球运动)。

2.宋代城市人口大增,最大的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

城市打破了“坊”(居住区)“市”(商业区)的限制;宵禁解除,夜市兴起。

3.《清明上河图》:

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描绘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及汴河两岸风光,展示当时各阶层人物的生活风貌。

4.纸币产生: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考试大纲要求:

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

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

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考试大纲要求: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1.原因: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

①南方战乱较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的措施;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2.区域拓展:

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

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

①品种: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②区域:

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③结果: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

①茶树: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考试大纲要求:

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原则:

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1)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