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3717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docx

七年级上册重要知识点生物地理历史

生物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

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

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

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

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

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

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

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

稳定镜身;

镜柱:

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

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

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

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

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

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

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

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

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

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

支持、保护

细胞膜:

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

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

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

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

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

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

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

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

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

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

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

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

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

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

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

根、茎、叶;

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

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

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

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

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

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

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

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

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

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

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

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

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

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

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

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

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

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

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

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

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

用碘液染色

结论:

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

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第五章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

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合理密植。

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

地理

1、赤道周长4万千米。

2、南北半球分界线:

赤道,

东西半球分界线:

20°w、160°E

3、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的现象。

4、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5、跨经度最广的洲和洋分别是南极洲、北冰洋

6、赤道穿过的大陆是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

7、气候的组成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因素是纬度、海陆位置、地形。

1、纬线的形状是圆圈,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越往两极越短,度数越大,长度越短。

经线形状是半圆,指示南北方向。

2、地球自传产生的现象有:

昼夜交替、时差。

公转产生的现象有:

季节交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3、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4、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昼夜情况季节划分

春分3、21赤道平分春季345

夏至6、22北回归线昼长夜短夏季678

秋分9、23赤道平分秋季9-11

冬至12、22南回归线昼短夜长冬季12-2

5、等高线越密集说明坡度越陡,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表示是山谷,反之是山脊。

6、面积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

7、北极圈穿过的大洲有:

亚洲、欧洲、北美洲,三大洲环抱北冰洋。

8、亚非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9、红海扩张的原因是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运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10、气温分布的规律是:

A、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B、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C、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11、降水分布的规律:

A、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

B、回归线附近,大陆东部降水多,西部降水少。

C、温带大陆内部降水少,东西部沿海降水多。

D、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2、温带亚欧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是: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特点是: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

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温带海洋和地中海气候;大陆内部是:

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点是:

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

13、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14、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这些大洲大多信仰基督教,人种是白色人种。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15、南北对话指的是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南南合作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16、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14时),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海洋8月。

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2月

南半球相反。

17、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

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8、适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是汉语。

19、聚落: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景观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

历史

夏朝和商朝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

大战与鸣条。

成汤建立了商朝。

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

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

А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В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

西周的兴亡

1: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

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

分封制:

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

这就是分封制。

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

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

3:

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

4:

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春秋争霸

1:

公元前770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

春秋争霸的原因:

A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B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而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3: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当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4:

齐桓公首霸条件:

①:

任用政治家官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国力强盛。

②: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③:

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5:

齐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当上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

6:

齐桓公后,晋楚争霸。

晋楚军队在城濮进行决战,晋军战胜,晋文公称霸,后来,楚国强大起来,楚庄王北进中原,在铋打败晋军。

楚庄王称霸。

7:

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加入了争霸的行列。

吴王阖闾任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为将军。

进攻楚国,五战五胜,吴王阖闾称霸。

经过长期努力。

越王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春秋的最后的一个霸主。

8: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战国七雄

1:

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

战国时期的战争:

①:

七国之间战争不断。

②:

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③:

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

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

合纵与连横:

A(合纵原因):

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

B:

(合纵内容:

)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

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C(连横的原因):

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4:

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

背景:

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

公元前356年。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性质:

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

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

一:

秦王扫六合:

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

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二: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

皇帝制度的确立,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将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自己称“始皇帝”

l四:

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1:

皇帝制度的确立。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

大臣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2:

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3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

4北击匈奴,修长城,防御匈奴。

陈胜吴广起义

一:

秦的暴政表现:

1:

焚书坑儒,2:

沉重的赋税,徭役和服兵役。

3:

极端严酷的刑罚。

二:

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天安徽宿县)起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久,陈胜自立为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