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4340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docx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

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与政府

一、资源配置效率

(一)含义:

如果社会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即这种资源配置状况是最佳的。

帕累托改进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帕累托法则(80/20规则)

交换最优:

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最优:

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

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

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二)帕累托效率条件:

MSB=MSC=MPB=MPC=P

二、市场失灵

(一)完全竞争市场

必要条件:

(1)所有的生产资源为私人所有

(2)所有交易在市场上发生,市场上有众多购买者和销售者

(3)没有任何购买者或者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

(4)信息充分

(5)资源可以充分流动并可以无阻碍流向任何使用者

(二)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存在缺陷。

1.效率背离:

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够充分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

(1)公共物品或服务。

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特征的物品或服务。

(2)外部效应:

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其关键方面是指某一个人或者厂商的行为活动影响了他人或者其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成本费用或者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3)垄断。

企业通过减少其所售物品的供给量,从而使物品售价高于该种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

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边际收益(MPB)等于其私人边际成本水平上。

(4)规模报酬递增。

经营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边际成本不断下降)。

宏观经济效率评判:

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状况。

市场失灵一般有两个原因,即市场势力和市场的不存在。

(1)市场势力,如果某些人和厂商是价格制定者,那么资源配置一般是低效率的。

因为一个拥有市场势力的厂商可能会通过减少供应的方式将价格提高到成本之上,这样用于商品生产上的资源变得不充分了,帕雷托生产最优遭到破坏,出现市场失灵问题。

只有当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成为价格接受者的时候,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才得以成立。

(2)市场的不存在。

对一种商品来说,如果市场不存在,那么很难预料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实际上对某些商品来说是不会有市场的(如贫困保险,因为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市场的不存在而可能出现的另一类低效率就是外在性,即一个人的行为以一种现存市场以外的方式影响到另一个人的福利的情形。

2.分配的不公

市场所决定的收入初次分配是极不公平的。

人们提供的生产要素不同。

3.经济周期性波动

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导致经济波动。

(三)政府经济活动范围

1.提供公共物品或者服务。

政府提供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不能通过市场有效提供的物品或者服务。

2.矫正外部效应。

由政府来采取措施保证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

3.维持有效竞争。

政府采取制定有关政策法令,实施禁止垄断、维持市场有效竞争的措施,保证竞争性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

4.调节收入分配。

对有失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节。

5.稳定经济。

政府担当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干预经济运行。

三、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1.公共物品或服务存在。

特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向整个社会提供)

消费的非竞争性(不排斥其它人享用、不减少其它人享受的质量和数量)

受益的非排他性(无法拒绝为之付款的人排处在公共物品或者服务受益范围之外)

2.外部效应存在。

外部效应:

如果某一人(或者某一厂商)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变量是在另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

(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

社会边际效益>私人边际效益:

社会消费不足

社会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成本:

过度消费

3.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

(垄断和规模报酬递增)

(二)调节分配职能

1.经济公平:

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

2.社会公平:

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

市场缺乏以公平分配为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三)稳定经济职能

公共部门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控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

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

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大体平衡。

第二章外部效应理论

外部效应(外部性或外溢性):

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

某个人(厂商)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报酬的现象。

后果:

依据失真的价格信号所做出的经济活动决策会使社会资源配置发生错误,进而达不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所要求的最佳状态。

一、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

对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性:

对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二、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负的外部性:

过度生产(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

(二)正的外部性:

生产不足(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

三、外部效应内化

定义:

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得以反映全部的社会成本(效益)。

第三章公共物品理论

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特点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公共物品(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和联合消费的特点。

2.消费的非竞争性:

某一个人(厂商)对公共物品(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厂商)对其同时享用。

3.受益的非排他性:

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二)纯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

向全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服务)。

[纵向加总]

纯私人物品:

只向为其付款的个人(厂商)提供,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很容易将未付款的个人(厂商)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的物品(服务)。

[横向加总]

配置效率:

二、林达尔均衡

林达尔均衡: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

林达尔(Lindahl)通过一个新的定价方法来建立起一个类似于私人物品竞争性均衡的公共物品的均衡模型,称为林达尔均衡。

在林达尔的均衡中,不是所有消费者面临一个公共的(相同的)价格,而是全部消费者有一个公共的数量;不是总产量在全体消费者之间分配,而是总成本在消费者之间分摊。

因此,要尽量使每个消费者面临的价格符合其对公共物品的真实评价(或偏好)。

这样就使得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和正好等于公共物品的总成本。

于是生产的约束条件就变成总收入等于总成本。

林达尔均衡的解就是在正常利润为零的约束条件下,使公共产品的定价采取与消费者的需求弹性相关的方式来确定,即依据每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不同评价,分别确定不同的价格。

由于林达尔均衡是依据消费者个人对公共物品或作为准公共物品的信息商品进行评判而定价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的消费者少付费,甚至不付费的情况(免费乘车者),这也说明信息商品不能采取普通商品的成本和效用定价方式。

林达尔均衡的功绩在于从理论上论证了公共物品(包括信息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原理与私人物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原理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探讨信息商品的价格问题找到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前提:

(1)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以从公共物品(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不存在隐瞒或者低估的情况。

(2)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情况,甚至清楚掌握任何一种公共物品(服务)可以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效益的可能。

通过强制性融资解决免费搭便车问题。

三、混合公共物品

(一)拥挤性公共物品(电影院、剧场、体育设施)

定义:

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服务)。

供给:

收费、政府补贴

(二)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医院、学校)

定义:

效益可以定价,可以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服务)。

供给:

收费、政府补贴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一、简单多数原则

政治均衡:

一个社会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服务)的供给量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

政治均衡:

政治均衡是指,在一特定集体选择的方式下,各方同意公共财政提供的水准以及人间租税分担的分配比例。

租税分担,有时称之为税价,是预先分配给市民的徵收税,也相当于是政府分配每一财货的单位成本。

为了投票者,这些税捐分配呈现出政府供给每一单位财货的价格。

为了避免预算剩馀或赤字,这些税的总额必须等于公共财的平均费用。

政治均衡下Σti=AC,ti:

I之分担成本。

生产公共财成本影响税收的总计,人民必须偿付财货的每单位生产。

个人间公共财的每一单位税的分配,一个公共财的平均成本增加将会增加个人对于一单位公共财的税捐。

除非这些成本的增加是有益的,否则增加税捐很可能将减少支持者去增加公共财的生产力。

实际上,生产公共财成本讯息难真正获得,当选择时,高估或低估其公共财的成本效益,影响其公共财政是否被提供的决定。

思考先前提到的选举可能影响投票者去支持公共财政多种支出水准的意愿。

政治活动提供为了投票者考虑成本与利益间二选一的资讯。

控制关于公共财的成本与利益的资讯是一很重要的因素,影响了集合选择以及他们的效率。

公共财政真正的供给数量是藉由政治过程来决定的;提出允诺全体一致得到利益可能成为多数人认可的统治者。

大致而言,社区的小部分需要核准认可这可使认可的可能性机会更大。

于此章说明,假使投票超过一半的票数,则多数人将可决定选择。

二、官僚主义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1.缺乏竞争,降低公共部门的效率

2.高成本

3.公共物品(服务)不以价格形式出售。

第五章公共支出的分类及其经济影响

公共支出(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

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总和。

政府行为的成本。

一、公共支出的分类

1.消耗性支出:

政府购买物品或者服务的活动。

转移性支出:

资金无偿的、单面的转移。

2.预防性支出:

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受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支出。

创造性支出:

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顺利发展的支出。

3.可控性支出:

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公共收入的可能而对公共支出进行调整。

不可控性支出:

法律和契约所必须进行的支出。

4.一般利益支出:

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其所提供的效益的支出。

特殊利益支出:

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

二、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1.消耗性支出

流通:

生产:

分配:

2.转移性支出

流通:

生产:

分配:

第六章公共支出增长及其经济分析

一、政府职能的范围

管理经济、收入再分配、提供社会福利

中国政府现有职能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从过程的角度看,政府的职能表现为相互衔接的几个环节;二是从内容的角度看,政府的职能表现在方方面面。

(1)从活动过程的角度看中国政府的职能

政府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前后相继的、由若干个阶段构成的完整的周期。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政府的职能有几个:

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监控职能。

首先是计划职能。

这是中国政府重要的职能。

它有两个方面:

①对自身的行为活动提出目标与计划,做出决议、安排,为政府自身的运行指明方向;②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定一个目标,并做出一定的安排。

政府的计划职能就是要事先决定做什么,怎样去做,为谁去做,何时去做和由谁去做。

政府在制定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执行计划的主要因素——资金、技术水平、经济环境、劳动力的素质等——的状况。

计划职能曾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职能。

改革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的职能就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修正计划。

政府基本上被各种计划淹没了。

通过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逐步被放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政府的计划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并没有消失。

政府的计划职能还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是组织职能。

政府的组织职能,就是通过自身的机构和人员对已经决定的计划、政策、路线加以具体实施。

这种职能包括:

对政府机构的科学设置、有效调配和运用,对行政组织的管理目标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加以分解并运用自己的力量加以实施,对执行计划的人员进行选配、培训、考核和组织,对财力、物力进行必要的行政筹集和供应。

中国政府的组织职能还包括社会的动员作用,这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为完成政府的计划共同努力。

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和调动起来,政府的目标和计划才能实现。

再次是协调职能。

政府的协调职能就是要协调好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人与人之间、各种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协同有序。

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政策性协调(防止政策前后矛盾)、计划协调、职权协调、人事协调、机构协调等。

政府要通过自身的协调,及时调整组织之间、人员之间、活动之间的各种紧张关系,避免事权冲突,保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

第四是监控职能。

政府的监控职能是两个方面:

①监督职能,监督各级政府及其他部门对国家法律的执行情况,政府行使监督职能,不仅要及时检查违法活动,而且更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违法活动。

②控制职能,就是对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反馈,使管理活动按计划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政府的这几个职能是在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的;计划制定后,就要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协调和监控。

由此形成一个职能体系。

(2)从活动的内容看中国政府的职能

从活动的内容看,中国政府有三个职能:

建设职能、服务职能、保卫职能。

其一,政府的建设职能。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搞社会主义建设,这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

①首先是经济建设。

政府工作的重点或中心就是要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把经济搞上去。

在政府行政管理的各项基本职能中,发展经济的职能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从事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和职能有:

制定长期和中短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方针和政策;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和发育市场体系;制订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的方案;协调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关系;加强重点工程,特别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的建设;推进大中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收集、处理、传播经济信息;掌握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对经济进行导控;制定并监督执行经济法规;管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依据有关规定,任免奖罚有关的经济管理人员。

②政治建设。

就是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这个方面政府的作用,一是运用自身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丈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扩大民主的范围;二是运用专政工具,坚决打击各种犯罪分子,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三是政府要切实执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尊重人大常设机构的职权,如立法权、人事任免权、审查政府工作报告及批准政府预算;监督政府工作的权力,政府以身作则,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四是认真组织和广泛吸收人民群众直接参加国家管理;五是精心培育各种民主的萌芽因素,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之茁壮生长。

③思想文化建设。

要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这个方面政府的作用,一是保障学术自由,并创造条件繁荣社会科学;二是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完善与文化事业有关的经济政策与法规;三是发展教育科学丈化事业;四是制定政策与法规,推动科技进步,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其二,政府的服务职能。

政府的服务职能,简单地说,就是由政府来发展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为社会提供某些无偿服务。

政府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包括运输、邮电、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的服务,还包括储蓄、保险、金融方面的服务,以及信息、咨询方面的服务。

其三.政府的保卫职能。

我国政府的保卫职能有两个主要内容:

①对内保卫职能,即通过国家强力机关运用法律法规和行政强力手段,打击一切破坏社会秩序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人员。

这方面的职能:

一是户籍管理职能,政府要对每一地域内的人口进行登记造册,证明公民身份,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二是公共秩序管理职能,政府要制定维护公共秩序的行政规范并强制加以推行,以保证公共场所的安全;三是城市文通管理职能,制定严格、科学的交通规则,对道路、行人、车辆及驾驶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保证人身安全;四是公共设施管理职能,为了保证公共设施(如电力干线、道路等)的完好,政府制定有关规则并建立执法队伍进行管理;五是消防管理职能,这是政府一个重要的职能,它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的安定,每年,我国因火灾造成的损失都在百亿元以上,消防工作要加强;六是边防管理职能,等等。

②对外保卫职能。

作为政府,对外要抵御外来侵略和破坏,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军事的、科技文化的手段和途径保证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的各种利益不受侵犯。

在我们不断扩大开放,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的新形势下,政府的对外保卫职能将更加重要。

二、公共支出增长模型

(一)瓦格纳:

公共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

1.政府需要创造稳定的社会条件,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2.政府从事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增加。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

1882年,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通过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和日本、美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情况的考察,提出了“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或称“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又称瓦格纳法则。

他认为一国政府的支出与其经济成长间,也就是政府职能的扩大与国家所得的增加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

即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日益充裕。

事实正是这样,“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情况“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经费增加的统计上,雄辩地说明这一点。

”瓦格纳还认为,只要符合国家职能的要求,即使出现暂时的财政不均衡也无妨。

利用公债举办公共事业是可行的,条件是它将来带来的财政收入增加额能抵消这些公共事业的费用。

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

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

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

这样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需要政府不断介入物质生产领域,因而形成了很多公共企业。

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绝对增长还是相对增长,在当时并不清楚。

后来,其追随者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其内容可以归纳如下:

政府支出的增长幅度大于经济增长是一种必然趋势;政府消费性支出占国民所得的比例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所得的上升,公共部门的活动将日趋重要,公共支出也就逐渐增加。

导致财政支出增大的原因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来由私人部门进行的若干活动,逐渐地由政府办理;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的激化,使得政府的一般行政、公安司法、经济管理、社会协调等方面支出扩大;由于某些投资所需财力较多,或出于调节经济活动的需要,政府就应参与投资、调控;随着国民所得的增加,政府对文化、福利方面的投资将会成倍增加。

瓦格纳法则适应了当时俾斯麦政府强化国家机器,扩大干预经济,以加紧对内镇压,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政策的需要,成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帝国主义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二)皮考克和怀斯曼公共支出增长理论

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

政府支出的约束条件是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

内在因素:

在税率不变的税收制度下,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政府所征税收必然呈不断增长趋势。

外在因素: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非正常因素。

税率水平并不会退回到原来水平上。

超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三)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较大。

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只是私人投资的补充。

在整个发展阶段,GDP中总投资比重是上升的,但是政府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是下降的。

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广告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教育、保健与福利支出。

在大量消费阶段,旨在进行福利再分配的政策性支出增长会大大超过其他项目公共支出,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四)威廉•鲍莫尔公共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前提:

国民经济分为两个部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和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

结论:

(1)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其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上扬;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其产品单位成本维持不变或者不断下降。

(2)如果消费者对生产率增加缓慢部门的床品需求富有提醒,该部门的产品产量越来越少,甚至完全停产。

(3)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须使劳动力不断涌入该部门。

(4)要维持两个部门的均衡增长,政府部门的指出只能增加,同时也会导致整体经济增长率不断降低。

三、公共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一)公共支出需要方面的因素

1.军备加强

2.国家机构的扩增

3.经济干预的加强

4.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增

5.人口不断增加

6.物价上升

(二)公共资源供给方面的因素

1.国民收入的增加

2.税收征管的强化

3.发行公债的便利条件

4.增发不兑现纸币可能性存在

第七章公共部门预算决策效益分析

一、预算:

公共收支计划

功能:

(1)反映政府活动范围和公共收支状况

(2)对公共支出的控制

二、预算原则

1.完整性原则

2.统一性原则

3.可靠性原则

4.公开性原则

5.年度性原则

三、预算决策效益

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和占用)与所得(实践活动带来的有用结果)的对比关系。

四、预算效益的分析方法

1.成本效益法

2.最低费用法

3.公共定价法

第八章公共收入概论

公共收入(财政收入或者政府首收入):

政府为履行其职责而筹集得一切资金的总和。

一、公共收入的原则

(一)受益原则

(二)支付能力原则

二、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一)税收

1.税收的定义:

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标准,强制无偿地获取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的基本要素:

税收主体(纳税人)、税收客体(课税目的物)、税率

(二)公债

1.公债概念:

政府为履行职能的需要,根据信用原则,有偿、灵活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2.公债的特点:

(1)公债的发行和认购是建立在资金持有者自愿承受的基础上的。

(2)公债发行是有偿的。

(3)公债发行是比较灵活的。

(三)其他形式的公共收入

1.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2.捐赠

3.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