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446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docx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

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

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许真的很难。

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为的独特的风景都只能让位给新的建筑,这引起了无数老北大人的感怀。

而发展总是要有的,关键是怎样发展,如何在适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们的骄傲。

如果有一天,未名湖开始缩小,或者未名湖周围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

“一塔湖图”并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广,北大的骄傲,就在于它所创造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匠心独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径

北大的校园北部可以说是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在优美的浪漫中又给人以思想和历史的沉重感。

“北大的生活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

”一位总是喜欢留连于未名湖畔的清华学生说。

这种文人士大夫气,从那一条条通向未名湖的小径也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荫蔽和静谧,构成了北大独特的风景。

幽静的小径边生长着各色的植物。

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头,它独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

松针下部的蜡质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酸化影响,土质变差,以至于到了刮风的时候会有尘土飞扬。

而石头可以防止扬尘,从而保证了这里路面与空气的清新与洁净。

而路旁的传统建筑的大屋檐则为麻雀等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鸟鸣声不绝于耳。

在这里,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新华网XX年10月6日有如下报道:

回顾,让我们拥有更多了解的渴望。

今天作为教工住宅区的几个园子,又是怎样的呢?

走进蔚秀园,故园的风韵依稀可辨。

然而“建筑与山水、道路、树木相溶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的感怀却荡然无存。

楼房与平房在同一个平面上昭示着自己的存在,柏油路与土路在同一个湖边显示着自己的功用。

因为这里修建了几个条件

那么,长期在此居住的住户的反应又是如何呢?

湖附近的住户对此处的反映多是“脏乱差”——垃圾随处可见,湖边的平房排放废气严重污染环境。

湖水主要来自万泉河,冬天不放水,到了夏天又因受污染而臭气熏天,蚊虫成群。

至于住宅距离湖边稍微远一些的住户,则认为除了管理不善之外,这里的生活还差强人意。

而且位置比较方便,距离颐和园、香山、北大本部都很近,比较适宜居住。

一个学者模样的老人说,“大学里能有北大环境的很少”。

一个看上去有八、九十岁的随儿子一起生活的老人说:

“环境还可以,一天比一天好”。

而住户们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附近没有大型超市,购物不方便。

在畅春园,我们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

我认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的不善。

一位原来在北大食堂工作的老大妈在一再要求我们证明是北大的学生之后,才细细地给我们讲出了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她对北大声誉的维护让我们很是感动。

然而作为北京大学的教工宿舍区,却无法提升管理的层次,以至于使其成了来京打工人员的居留地,这一点不能不引起重视。

长此以往,住户的维护是不可能维护住园子的声誉、北大的声誉的。

7、万泉文化公园

公园是公共艺术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一个集中化空间。

在20世纪中叶以后,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得到了高速发展,城市空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而肆意扩张蔓延,工矿生产与加工形态尤其是在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住房、能源、交通、通讯以及整体生态环境的重重压力而呈恶性化发展趋向,使得自然生态、动植物群类的多样性和人类千古历史文化类型之遗产的丰富与完整性,均遭到了触目惊心的破坏。

这种情景在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甚。

许多大城市中心部位和郊区部位设立的公园已远不足以起到明显改善和优化城市环境的功效,而大多只起着对城市社会追求高集中、高速度、高回报、高消费所带来的心身压抑和生态环境的侵害做某些调节、抚慰,抑或暂作短时的消解和逃遁之所。

尽管如此,公园,仍或多或少地代表着人们对业已失缺的自然景色或农耕时代田园风光的祈求与象征性的回归之地。

在许多都市街道、广场、社区中心已经渐渐失去原由的公共交流、休闲场所之功能,并缺乏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品质的情形之下,良好的公园便更显其城市花园与“城市之肺”的价值意义。

万泉文化公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立起来的。

这里在过去是一个早市,后来经清理整顿建成公园,成了附近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它是一个半开放性质的城市街心公园,其中有假山、草坪等景观以及儿童游乐区、老年人健身区、舞池、轮滑场等公共休闲娱乐设施。

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地面一律采用软质的材料铺就,既不失美观,又有保护性能。

我们大约在上午10点左右到达这里,很多孩子在玩耍,很多中老年人在健身,还有很多人这里放风筝,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随机对游客进行了采访。

在采访中,大多数游人表示住在附近,是常来这里的,有时候甚至只是为了散心而来到这里。

他们大多数表示“环境还行,器械不错,比以前强多了”。

带孩子来的家长表示对孩子的安全放心。

而大多数的不满意集中在公厕卫生上面。

据说这里的公厕因为无人管理,常常污水横流,使整洁优美的环境大煞风景。

另外就是树木的缺乏,这样就导致在夏天的时候,人们因为没有乘凉的地方,而只得在清晨或者傍晚来散步,白天则失去了使用价值,不能不说是一个欠缺。

万泉文化公园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成功的规划,如果能够加强公园的管理,在一些细微的地方再下一些工夫,应该会是北京西郊生态建设的一个杰作。

8、万泉河

走到万泉河边,臭气扑鼻。

河面上泛着白色的泡沫,河水则已经呈现黑色。

原因是大量污水的排放,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其自净能力。

而河道的人工化又使得它与自然生命过程相割裂,又使其自净能力大打折扣。

带着对万泉河污染的深深的遗憾,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些相关资料。

XX年2月22日的《北京晨报》上刊登了题为“群众反映北大校园内湖水发臭”的报道。

报道指出,入冬以来,北大校园内湖水却迟迟不肯结冰,湖

此时万泉河也未结冰。

据海淀区河道管理所万泉河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讲,万泉河是海淀区用于排涝的一条河流,北大、清华园内湖水都靠此河循环湖水,往年河水都结冰,当年不结冰是因为河水中有油状污染物质。

员工还特别告诉记者,从这种水中捕捞的鱼有可能受到污染,居民千万不可食用。

XX年2月25日的《北京晨报》又刊登了题为“北京万泉河污染解决难”的报道。

海淀区河道所王所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今已经遭受严重污染的万泉河,无法查出污水源之所在,惟一能解北大居民恶臭之苦的权宜之计就是从京密引水渠引入清水,将河水大冲洗,“但好景不长,两三天后,水依然是这样。

为什么污水源无法查出呢?

原来,万泉河从1982年开始改造,改造后河水从“京密”引清水,最近两年海淀区市政建设加快,一些单位和个人为省钱省事,不接市政污水管线,直接将污水排入以往在大雨天用于排雨水的雨水管,致使污水直接流入了万泉河。

而这些私接的管线,由于局里受资金和人力限制无法查出,所以污染源就没法现身。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另一篇题为“皮肤白白嫩嫩,北京万泉河里游出‘怪蛙’”的报道。

一名姓陈的先生于XX年10月在清华西门附近的万泉河中发现一只“怪蛙”。

它浑身呈肉色,没有任何花纹,皮肤表面十分光滑。

怪蛙的后肢特别粗壮,其腿上红色的肌肉清晰可见,前肢则特别细小,蹲着时也不能支撑身体。

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说,这可能是一只白化青蛙。

白化现象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现象,在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类等许多类野生动物身上都有可能发生。

造成白化现象的因素有很多,河水污染是其中一种。

这就充分说明了万泉河水质污染的严重性。

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万泉河的水质污染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而它的污染又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控制污染源应该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而环保局又声称污染源无法查出,那么,一个彻底而坚定的环保行动就显得犹为重要了。

如果坚定地去做,污染源是不可能不现身的。

行政管理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9、绿化隔离带

在向柳浪庄走的路上可以看到一行很大的标语——“保护林木绿地,巩固绿化成果”。

是海淀区市政管理委员会立的。

又可以看到一队士兵带着工具去植树。

这提示着我们北京正在进行的绿化隔离带建设活动。

这种建设又让我产生了对北京西郊历史变迁的兴趣。

我找到了一些资料。

关于“海淀”的变迁陶世龙先生在《历史上海淀的江南水乡景色——据侯仁之:

晚晴集摘编》一文前写道:

“海淀本有淀,1948年来北京时,经燕京大学即现北大校园,去颐和园,在向北转西处,见面积不小的芦苇塘;50年代初尚在。

路侧多为农田,土肥水足,京西稻所出,复多莲藕,其后不知何时泯灭。

”侯仁之先生《晚晴集》中则提到:

“在清代,海淀一带园林密布,园中有湖,园外复有水荡甚多,田中种植风荷香稻,宛如江南水乡,有诗为证。

忽牵野性到江湖,沿月扁舟入画图。

几曲波光连太液,千枝灯影散莲蓬。

--清人咏未名湖前身的景色万泉十里水云乡,兰若闲寻趁晓凉。

两岸绿杨蝉咴咴,轻舟满领稻风香。

--乾隆咏自畅春园西花园舟行至圣化寺,描写的是当时巴沟附近的水乡景色。

这种变迁,究竟是进步,还是失误和倒退?

消失的风景线:

京西柳浪庄海淀柳浪庄,东傍长河,西邻颐和园,历经五百年生息,今有千户人家,人称京西第一村。

柳浪庄是京西稻之故乡。

清代这里有360顷御稻田,皇家每天吃一顷。

此地还有“南七北六一十三圈”之说:

当年开垦这片稻田时,清廷将工程包给了南七、北六,十三个省,至今村南尚有“兴工地”的地名。

乾隆皇帝在《万泉堤上圣化寺即景杂诗》中,也有“万泉久湮塞,甲申岁始命疏浚,即其地开水田,今春加垦辟”的注文。

他还以“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的诗句,描写柳浪庄的景色。

京西稻籽粒饱满,蒸出饭来清香四溢。

据说毛主席在解放初期在颐和园尝过用京西稻做的饭,他连说“好吃”,建议推广京西稻

然而,已有五百年历史的柳浪庄即将消失,因为它正处在绿化隔离带上。

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区的格局是“分散集团制”,即城市由中心区和环绕周围的十个边缘集团组成;在中心区和边缘集团以及各边缘集团之间,用成片的绿化区隔离。

柳浪庄所在的万柳地区,就处于颐和园旁边的百米绿化隔离带上。

万柳工程的实施后,所在地农民上楼,退耕还林,柳浪庄将变成绿色风景区。

看到这消失了京西稻的、正处于建设状态的柳浪庄,心情真的是十分复杂。

绿化隔离带的建立为了构建首都地区的绿色生态构架,北京市作出了建设三大绿色屏障的决策,即以燕山、太行山绿化工程为主的第一道绿色屏障,以5河10路绿化和农田林网为重点的第二道屏障,以绿化隔离地区形成的第三道绿色屏障。

绿化隔离地区是北京城区最近的绿色屏障,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和10个边缘集团之间以及各边缘集团之间建设,绿化面积为125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

工程从1986年开始实施,今年隔离带建设已完成了绿化面积3.5万亩,是过去6年绿化面积的总和,形成了10个面积在5000亩左右的绿色板块。

这10大绿色板块相互连接后,将形成环绕北京城的生态屏障,对改善首都的生态环境将发挥重要作用。

诚然,绿化隔离带的建设是北京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京西稻代表的是北京的一种文化,一种资源,一种传统。

京西稻已经在随着北京的建设渐渐消失,现在则连它的故土也将不复存在,当它完全从我们的视野当中消失,我们失落的,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就不能有一种方案,在审视和慎重地对待文化资源和传统的同时,寻找生态的最佳切入点呢?

也许,京西稻,本不该从北京消失的;也许,柳浪庄,本不该从地图上消失的。

10、京密引水渠与北京水治理

关于北京水环境治理北京水环境的治理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也是一项历史上就不断进行的工程。

北京中心地带在古代曾是湖泊群,从昆明湖可以通航至紫禁城,又有筒子河、护城河环绕皇城、京城,湖水相连,使北这座历代名都在威严大气之外,又增加了几分秀丽和飘逸。

但自清代末期开始,由于北京水系疏于管理,河道淤积污染,航运废止。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对城市水系进行过三次较大的整治,兴建了官厅和密云两大水库,开掘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将两大水库的水引入北京,增加了北京的环境用水量,水环境大为改观。

但毕竟40多年来未对水系进行过彻底治理,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迅速发展,外来人口急剧增加,河湖遭到新的污染,有的河道成了臭水沟。

湖泊淤泥深厚,据北京市水利部门的监测,淤泥累计达到230万立方米。

北京水环境恶化的状况引起了中央和市政府、市民的广泛关注。

1998年初在北京市人大代表会上,225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要求治理城市河湖的污染。

1998年9月26日,从治理北京心脏地区的六颗明珠——“六海”开始,城市水系治理拉开了帷幕。

京城水系治理的目标是“水清、岸绿、流畅、通航”,这次水系治理为北京历史上首次,规模之大、投入之多都没有先例。

京密引水渠-——继昆玉河后又一景观河道京密引水渠技术改造工程是解决北京城市供水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全长112.7公里,成为京城供水最重要的“大动脉”。

据官方报道,1989年京密引水渠开始冬季送水,从此引水渠的输水任务由季节性输水转变为常年不间断输水。

但经过30多年的超负荷运行,京密引水渠已年久老化,而且大部分土渠冲刷严重,泥土大量淤积,影响了输水能力。

渠道损坏造成极大的水资源浪费。

据1990年至1999年统计分析,京密引水渠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率平均为23%,最高的1999年达到32.7%,进行技术改造已经十分迫切。

技改工程完成后,渠道的输水能力增强,可使十分宝贵的地表水资源得到充分的节约利用,每年可节水1亿立方米。

今年春天开始京密引水渠两岸的绿化,设计方案是草和树层次分明,京密引水渠已成为继昆玉河、南护城河之后的又一景观河道。

然而据我们了解,京密引水渠在1998年前还是基本自然化的,现在已经完全人工

11、颐和园

颐和园是京津地区生态环境最好的园林。

我想,此次实习的最后一站设在这里,就是要挖掘生态建设中的美,以及在美中寻找不足。

也许对于颐和园,本应该有很多东西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因为它,实在是太庞大太壮观了,而其中又蕴涵了太多的美,太丰富的思想和文化。

每一个又都拥有太多的评论和赞美,我再说似乎显得多余。

那么就谈一些背面的东西吧!

在颐和园的西堤上,一对中年夫妇谈到自己对绿化的一点看法。

他们认为,北京——包括颐和园——的绿化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应该在追求自然的同时创造出新意,而目前的绿化则显得很刻意,千篇一律。

而在昆明湖西岸,我们又看到了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让人震惊的一个镜头:

一根长长的管子,向湖中排放着黑黑的污水……那一刻,我们都沉默了。

这类似的一幕,我曾经在青岛的海滩上看到,然而作为湖,自净能力又是远不如海的。

我不知道,在奥运会的契机下,大力推动颐和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时刻,那一根管子,意味着什么。

急功近利,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专题分析与思考

1、关于绿化北大校园绿化

在《校园各功能区的绿化情况分析及建议》中,有关于北大校园绿化的一些思想。

根据校园绿化的原则,宿舍区应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舒适,花草树木品种丰富,适用树形优美的常绿乔木、开花灌木,使宿舍区具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教学区应该采用整齐式园林手法,树木采用对植、列植或在建筑物两侧栽植绿篱,在建筑物前铺设大面积草坪,点缀美观的花灌木或栽植地被植物。

忌栽飞扬花絮的树木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植物。

教学区的植物绿化存在一些问题。

如三教与五四体育场相邻,中间仅有圆柏等矮小灌木及碧桃等小乔木,缺少噪音屏蔽带,使得教学楼内正常学习受到很大影响。

理教周围主干道两侧栽种的槐树,易生虫害,影响美观,另外,理科楼群周围缺少乔木,略显单调。

行政区作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园林规划布局较好。

乔木种类繁多,以雪松、银杏、白皮松等树形优美的树种为主,以孤立树的形式矗立在早熟禾草坪上,宁静、庄严、肃穆,符合行政区景观要求。

美中不足的是,办公楼前面的花坛花期已过,已经枯萎变黄,无人理会,与周围景观极不协调,有失观瞻,建议及时更新,以保证花色常鲜。

游憩区主要指未名湖周围园林区。

本区植物种类繁多,趋于自然生境,乔木、灌木、草本自然分层,树木郁闭度高,是休闲、娱乐、学习的好地方。

总之,我们在进行新的绿化建设时,要注意从植物本身特性,植物的精神内涵与景点、建筑的搭配,实施的可行性,成本节约等方面综合考虑。

人工化的自然与完全的自然之辩有人曾经在网上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几年,北京在绿化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感觉草坪太多了,树太少了.而且随着道路的不断新建和拓宽,以前高大的行道树很多都被砍掉了.夏天走在北京的很多大街上,都是无遮无拦的晒.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种草坪只是一时的美丽,就想女人涂的粉底一样,只能获得暂时的光鲜.而绿树才能使一个城市由内到外的滋润和美丽.所以,少来点草坪广场,多来点森林公园哪怕是小树林公园才好。

人工化的自然与完全的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讨论了许久的问题,然而结论的得出又是那样困难。

就如同校园里一片片修建齐整的草坪,与那一丛丛自生自灭的杂草;就如同燕南园中那一株株车前草,任人踩踏而依旧旺盛;就如同那二月兰、蒲公英,不需要浇水而繁茂生长;就如同静园草坪中那让人踩踏的马边草;就如同那刚到春天就发出新绿的早熟禾;就如同未名湖小岛中的芦苇……草坪的功用究竟是什么?

是观赏?

是美观?

还是让人充分与自然接近?

人工养护的草坪,总是显

忽然就想起,坐在昆明湖南岸的草坪上吃午饭时,路人投来的怪异的目光。

隐隐约约还听到有人鄙夷的声音:

在草坪上吃饭,草坪不是要更脏么?

于是就想到了过去的自己,看到别人在草坪上野餐,总是义愤填膺……然而现在的思想却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在踏入草坪时还总是有几分犹豫和不安。

是的,如果人总是被隔离在自然之外,那么自然的妙处又该如何去体会?

亲近自然,同时保护自然……一路上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

而有时自然的力量和其精密程度真是让人叹服。

燕南园草坪上,十几种植物和谐地生长共存,蚯蚓的存在则为其创造了一个极其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杂草和人工种草同时存在的地方,总是杂草先于种草而绿。

与自然界生命过程割裂开来的自然物总是显得异常脆弱。

在柳浪庄的野地中,生长有先锋植物灰藜,作为一年生植物,它在一年中能长很高,对土壤产生很大的改良作用。

3-6年之后,灰藜被其它植物取而代之,二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灌木、乔木等逐渐进行演替生长。

在颐和园万寿山上,有一个古代的水土保持工程。

山体上建成覆瓦状,从而加强雨水的下渗作用,减缓雨水的下流作用,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水和保土的作用。

充分利用自然的特性为自然服务。

在万寿山上生长着自然条件下的侧柏,以及其他一些自然状态下生长很好的植物,而园林工人却想把它们全部清理掉,在山体上多种一些草。

然而不耐旱的人工草势必需要更多的人工浇水,从而为喜旱的侧柏提供了一个不利的生长环境,最后必然导致不利的生态结果。

试图人为改变自然的选择,必将得到违背自然的选择。

2、关于城市环境的整治我们有一个责任,即不仅仅是仔细考虑美的含义,而且开放我们自己去体验美并且遵循美的引导。

这种人类特有的适应才能帮助我们同自然界发展一种伦理关系。

——L.K.奥斯丁在我国许多城市社区及城乡结合部区域,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日益增长的压力,使得大面积裸露的土地受到长期的侵蚀和沙化,原由树林植被被轻易伐弃;水资源短缺,垃圾、废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环境污染加剧等情形在生态上个社区的健康生存发展带来长久的、潜在的危机。

另一方面,社区中旧有的建筑街道、溪水及文化名胜等历史文化景观在社区的改建和新建中被轻易拆除、解体或毁坏。

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相符合。

而在北京市,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

我们在北京西郊的实习当中,就见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

“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人和城市、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经济繁荣、生活富庶、环境优美的城市文明发展道路……”,中共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5年美好的蓝图:

人均绿地面积将更多,空气将更加清新,百姓的住房将更加宽敞,道路也将越来越宽广,堵车现象越来越少……北京人居质量会变得越来越高。

市政府已经确立投资上百亿元来打造“碧水绕京城”的美景,目前,许多昔日的臭河道已变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北京还将再投入54.5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河道整治,XX年市区将不再有臭河过市。

万泉河的变清应该是指日可待了。

北京市政府还确定了138项城市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即开展包括圆明园遗址公园搬迁腾退规划、中央电视塔周边整治规划、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周边地区环境整治规划、颐和园周边环境整治规划、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等重点地区环境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然而这种重点整治,实行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

《北京晨报》XX年12月01日报道,“在北京大学西门外蔚秀园南墙和畅春园北墙之间,有条三四米宽的小胡同,这就是篓斗桥地区。

这里挤满了私搭乱建的小平房,环境堪称脏乱差。

眼下,这里成了拆迁现场,半年后,将建成一条宽阔、整洁的花园式新道路。

篓斗桥地区和它南面的西苑操场路,两条小路

3、城市环境艺术的思考从万泉文化公园,想到了城市环境艺术。

人类从洞窟与巢居中走出来,筑土构木,为自己的生存营造了栖身之地。

工业化与科技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严重。

面对嘈杂、拥挤、污染的城市,人们渴望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沐浴,为自己营造融入自然的新的生活环境。

矗入云天的高层建筑,蛛网般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瑰丽闪烁的城市夜景以及光怪陆离的商品橱窗,给现代社会绘制了一幅变幻万千的现代生活图景。

今天,与其说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了,不如说生活在一个无所不包的人工世界了。

这个人工世界,虽然以自然世界为物质依托,但已使人远离了原生自然,它启发人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

在工业社会的条件下、,能不能建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解决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日益拥挤的交通,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等新问题。

如何维护城市的风景线,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

现代人工城市的环境空间,只有人工设计表现自然环境,寓自然于环境之中,才能使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才能建设人类美好的未来。

环境艺术在创造人类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设计着人类未来的文明。

城市环境中,有许多方便人们生活、娱乐、交通而存在的硬质景观以及植物绿化及各种水体等形态构成的软质景观。

它们作为城市社会中功能性设施和工具的同时,构成了城市环境景观的实体要素。

此外,许多城市或城郊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天然的景观资源,如若公共艺术的设置与这些人工的硬质景观、软质景观和非人工的自然景观相协调、相组构,就将使纯精神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其周遭环境因素共同构成更大空间范围和心理效应的公共艺术景观,就可以使城市建筑性环境、公共设施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组构在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同时,更好地体现其艺术和文化的审美价值和人性化原则。

在环境艺术的生存与推广中,不可避免地面对着人居环境及相关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维护的需求。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一个旨在鼓舞和知道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的宣言,即《人类环境宣言》。

宣言中强调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须加以规划,以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它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对于大地环境经管规划和较大型的公共艺术的推广活动方面应当做到:

1、树立社会文化和经济开发活动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观资源。

3、反省和避免艺术规划和创作活动中有碍于人类极其社会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状态。

4、明晰公共文化艺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5、确立公共艺术推广与城市环境及景观规划间的协调与统合的原则。

客观上,公共艺术在当代城市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改造与维护中,正应该起到它美化环境、催发人气、促进正确的生态观念、协助绿色革命的部分作用。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自然环境和绿色生态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毁坏和失衡,森林、绿地、湿地及地表水环境资源大量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