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47396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docx

时间的脚印范本模板

时间会留下脚印吗?

在世界上还没有钟表,甚至没有人类的时候,地球用什么来记录所发生的一切呢?

人类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12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教学目的  

1 .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3.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1.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习。

 2.自读课文一讨论问题。

2.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 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两课时。

 

板书设计 

岩石 记录时间 

崩裂——旅行——沉积 岩层厚度、排列层次 保存历史 

岩石结构-—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历史的发展 见证发展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回忆)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俗语) “逝春如斯夫!

不舍昼夜”(孔子) “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踏进同一条河的人,不断遇到新的水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不同人的眼里, 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出示课题,简介作者,指导学生看“预习提示”,要求作好旁批,明确:

①作者陶世龙,我国著名地质科普作家;②“预习提示"告诉了我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理解清说明顺序。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带),完成下列各题:

 1.识记不认识的字。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腐蚀(shí):

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本文用①义项)

浑浊(hún):

(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海姑石烂(kū):

海水枯干,石头粉粹。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lù):

山脚.

粗糙(cāo):

(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jūn):

裂开缝隙.

刨刮(bào):

刮平.

沟壑(hè):

山沟。

胶结:

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dǐng):

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

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xie):

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3.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 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

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 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五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及各部分之间内容的承转 思考:

 

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试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分层次。

 2.联系课后练习一,讨论明白各部分之间内容上的承转。

 明确:

 

①作者的写作思路及说明层次是:

 

(1一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

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5——22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

毁灭与新生. (23——30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

无字的史书。

 

(3-32自然段)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②说明文语段一般比较规范,一般都有以下三部分:

总起句——展开句-—总结 句。

这种段落特征在课文的第三部分最明显。

如 28自然段就是 29自然段的总起句,是启下.25自然段是24自然段的总结句,是承上。

在27自然段中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以下为展开句。

文中的衔接句还有“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

启下,解读岩石上的历史痕迹,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内容. 四、小结 

本堂课我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了文章的层次,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讨论, 学习课文的说明顺序,品味课文语言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局部分析,理清说明顺序;创造阅读,知识迁移。

 

一、导入 

上课时,我们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清了文章的层次结构,本节课我们将继. 续研讨课文,弄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二、精读课文,局部分析 

1.以第H部分为例,讨论本文的说明顺序。

 

要求学生根据上课时教的找起始句的方式,概括第二部分各自然段的大意,然后出 示投影(见下表).学生联系各段大意体会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照投影,讨论说明顺序明确说明:

本表格第一、二栏即自然段和内容栏先填好,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填好第三、四栏,第五栏填写方法也在讨论后完成,教者可边引导分析边填,也可抽学生上讲台填。

 

2.知识迁移:

根据以上方法,列表分析囫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

①②句是结果,③句是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④句是结果,⑤句是产生这种 结果的原因。

 

①②③与④⑤句之间的顺序又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图示 

3.研讨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见上表) 

4.联系课后练习三,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先让学生分组分任务讨论,可每大组一个小题,然后再派代表发言:

全班共同来品  味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的特点. 明确:

 

第1题: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 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

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

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第2题:

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

种自然力的气势。

“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

 第3题:

说“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 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 

第4题:

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

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小结: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三、创造阅读,知识迁移 

1.学生再次测览课文,给老师质疑,教者可循环串行,单独解答,也可把问题收集 起来,集中解答。

 

2.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先同桌讨论,然后拍几个学生发言.教师可适当点拨。

  点拨:

 

①从作者思路来看,可以看是插叙,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 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

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由此看来,这一段没有偏离主题.②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

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

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

这样看来,这一段插叙多少有些游离主题。

  (解说:

此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学生的回答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分析说明文顺序的方法,了解到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 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其实岂止岩石?

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有关科普读物。

 

2.完成课后练习四,写一首小诗。

 

说到化石时,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长毛象化石。

老师介绍一则小资料和琥珀、长毛象化石的来历,听后你与此文的说明的内容和方法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小资料:

琥珀化五只是化石中的一种.其实,化石有许多形态,有石质化石、煤化石,还有奇异的“冰冻化石"呢.

琥珀化石的来历:

远古时,一只小昆虫正在树枝上休息。

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逼近。

树脂粘住了小昆虫,将它埋过树脂的“坟墓”中。

经过沧桑变化,裹着小昆虫的树脂被埋入土中,又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变成化石,这就是琥珀化石。

冰冻化石:

在距今1万多年前,现在属于俄罗斯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长着长毛的猛妈。

一天,一头猛妈在暴风雨中跌下山崖,被埋进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冻起来。

当这头猛妈被科学家发掘出来时,它身上的毛发皮肤都还完好如初呢.

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特点。

在大家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重申强调: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一种文章体裁。

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

2.初学说明文的同学,容易产生说明文与记叙文文体的混淆,同学们能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来辨析一下吗?

采用小组争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学答的快而准:

(1)从写作意图上看,说明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多得到较为清晰的了解;记叙文则通过写景、状物、写人、记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总之,说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记叙文要以情感人。

(2)从文章主要内容上看,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主要内容,说明文则是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3)从文章的表达方法看,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和议论。

说明文则主要采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抒情。

说明文中的叙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的,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像和夸张,叙述的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

说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记叙文中的描述.记叙文中的描述,讲究“形似”和“神似",笔触细腻,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度,绝不作过细的描写.

3.再次细读本文,着重思考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文的写法特色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1.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l)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作铺垫。

(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记’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做‘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的来临。

(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记”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

此外,本文的列数字说明虽然次数不多,却足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时间中大自然的变化。

如“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在离现在大约六亿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

2.请同学们就自己印象深的写法发表高见。

讨论明确:

(1)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

“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一下子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真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

(2)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

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很好理解,古往今来都有可圈可点的方式。

但是岩石怎样记录时间,而时间又能在岩石上打下怎样的烙印,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知识和奥秘,真是令人急欲弄清楚.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人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3)依据事物内在联系进行说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踪迹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结果。

先说明“地球上某些岩石在被破坏,同时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把这一过程分为:

岩石会被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作用破坏以致“烂掉";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自然界中的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即岩石的生成。

因为岩石的生成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所以岩石保存了太多的历史痕迹。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迁、地壳运动、古代生物的状况,乃至自然界中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无不在岩石上留下痕迹,这可不就是大自然为我们留下的时间的踪迹。

我们读懂自然界利用岩石留下的物质运动的踪迹,又能够使我们增加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探寻出可供我们人类利用的丰富宝藏。

本文就是这样,抓住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条分缕析,由岩石的成因及岩石记录了自然界的丰富的变化,最后说明岩石上的记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逻辑性很强,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

(4)过渡语段承上启下作用明确。

本文恰当地使用了多个过渡段,从而把所说明的内容自然地联系起来,给读者一以贯之的印象。

如“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由上文举例说明人类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铜壶滴漏,自然开启下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的方式及记录的内容.

科学知识对于非专业研究人员而言,似乎高深莫测。

由于本文在写作上采用了上述种种为普通读者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法,因而将死寂的岩石说明得生动有趣,以至对岩石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3.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

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学生所举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据即可。

(1)准确性、严密性。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据计算”、“大约",就大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①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②比喻形象贴切。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有些词语引人兴致。

如“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俨然智者打开了有趣故事的大门。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更让人感到亲切,“海枯石烂”常被人用来表达深厚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此处则让人浮想联翩,更急切想读下文。

说明的内容告一段落,在进行整体总结之前写道:

“瞧!

”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结束前提醒读者,本文前面说明了什么,后面还有什么需要说明.

(四)总结、扩展

学生再次回顾全篇,重点明了本文以下两点:

1.说明顺序:

由岩石的形成到岩石对历史痕迹的记录再到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依据事物内在的联系进行说明,是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

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人与自然》系列丛书,介绍其中几篇文章。

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

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这是一幅沉积岩的图片,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

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

举例子)

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学生总结,屏幕显示)

小结:

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

(教师朗读最后一段)大家边听边找出答案.

明确:

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总结: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四、品味说明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

“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大屏幕显示)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请你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用“我喜欢……句(段),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五、拓展迁移训练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

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