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49575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docx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材分析:

隋朝是继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隋朝的建立及完成统一的过程。

隋朝开凿大运河,并在制度上首次实施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在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到清末。

隋朝灭亡的原因,以及对隋朝的评价。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较为枯燥,因此,为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在讲授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把握重难点,然后进行必要的拓展,尤其在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及科举制度等知识点,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要进一步进行讲解。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隋朝强盛的原因及表现,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作用,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等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图片及教材的讲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国家统一是历史反正的必然趋势。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常的运河,它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见证,至今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促进隋朝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作用,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隋朝大运河及隋朝统治的评价。

教学用具:

图片、课堂练习题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片展示法、课堂提问等

教学过程:

一、隋朝的建立及统一

1. 隋朝的建立

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后一个朝代是由鲜卑人建立的北周。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死,子宣帝继位。

周宣帝昏狂暴虐,诛杀宗室和大臣,用法苛刻,北周的统治阶层被削弱,统治基础实际上也被动摇。

次年,宣帝传位于子静帝,而自称“天元皇帝”,号所居为“天台”。

580年,宣帝病卒,时静帝还是小孩,大臣郑译、刘等遂奏请皇太后杨丽华,以外戚杨坚入宫辅政,由他总揽朝政。

杨坚原籍为弘农华阴,杨坚之父杨忠跟随北周太祖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

是北周关陇统治核心的“八柱国”之一。

杨坚承袭父爵,并且将长女杨丽华嫁给周宣帝为皇后。

杨坚在北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特别是周宣帝死后,杨坚利用外戚身份,辅政大臣的地位,自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

逐步树立党羽,最终篡夺了外孙周静帝宇文阐的皇位。

公元581年,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是为隋文帝,改元开皇,定都长安,国号大隋。

2.隋朝的统一

陈后主荒淫骄侈,政治腐败,既不懂军事,又不纳部将建议,自恃“长江天堑”,疏于防务。

589年1月20日,陈后主在「兵久不决,令人腹烦」的情况下,对贺若弼军发动白土冈之战。

他仓促的派鲁广达、任忠、樊毅、孔范与萧摩诃率军出战,於白土冈南北列长蛇阵20里,首尾进退互不相知。

贺若弼军初战不利,然后集中攻破薄弱的孔范军。

陈军全线溃退,贺若弼从北掖门攻入台城(建康宫城)。

韩擒虎军占领秦淮河南岸石子冈(今江苏南京雨花台)后,陈将任忠请降,开北岸朱雀门迎韩擒虎入城。

当时陈后主身边大臣只有尚书左仆射袁宪一人。

袁宪建议如同梁武帝见侯景故事,庄严的向隋军投降。

但是陈后主畏惧而不从,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躲到井里面。

最后被韩擒虎俘虏,陈灭亡。

3.开皇之治

隋朝统一后,隋文帝大力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各地建立粮仓,如长安的太仓、洛阳的含嘉仓、洛口仓(粮食藏量可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人口从3000多万锐增到4600多万。

垦田1900多万顷增加到5500多万顷(1顷等于100亩)。

二、大运河的开凿

1.杨广即位

太子杨勇好学,善于写词赋,性格宽仁和后,率意任情,没有虚伪作假的行为。

杨勇曾给自己的蜀铠装饰花纹,隋文帝见了不高兴,恐怕导致奢侈风气。

杨广得知这些,更加自我伪装,侍妾只是凑够数量,却只和萧妃起居在一起。

皇后因此轻视杨勇,称赞杨广的德行。

杨广每次来朝,车马侍从都俭约朴素,恭敬的应对朝臣,礼节极其谦卑,因此名声在隋文帝的儿子诸王里是最好的。

杨广又向独孤皇后诬告杨勇要陷害、屠戮。

从独孤皇后的回答中,杨广知道了皇后已经改了主意,便设计夺取储君的地位。

杨广与张衡等人定策。

杨广、杨素、独孤皇后不断陷害杨勇。

 最终,开皇十二年(600)十月,隋文帝废杨勇,十一月,改立杨广为皇太子。

2.大运河的开凿

605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阳渠故道、汴渠故道为通济渠,同年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大业四年(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与曹操所开白沟为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

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

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代江苏镇江)到达会稽(现代浙江绍兴)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代的北京)的永济渠。

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

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

隋朝大运河以会稽、洛阳、涿郡为三点,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汴河)、永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

元、明、清时期,朝廷再修大运河的时候,将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杭绍,不再绕道洛阳。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

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

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后世元朝开凿京杭大运河。

京绍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运河的河道。

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朝以前官位世袭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孝廉举荐制度。

隋唐科举制的横空出世,无疑是历史的进步。

科举开放了证券,摈弃了出身、地域、年龄等外在因素,只考量个人的学识,允许所有人自由竞争,所有想做官的人,只要通过统一的考试就能入仕。

相反,即便是王侯子弟,通不过考试也只能做一辈子的平民百姓。

这就排除了权力因素的干扰,限制了既得利益集团,在理论上实现了公平公正。

科举制度设计秉承的公平公正原则和择才而用的做法,相对之前各项入仕制度有着巨大进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补充知识:

童试:

秀才。

科试:

进省赶考。

乡试:

举人。

会试:

贡士或候补进士。

殿试:

进士。

朝试:

做官)。

随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这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管理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隋炀帝的暴政

炀帝登基后,束缚全无,本性毕露,开始任意奢侈起来。

由于隋文帝统治期间国家安定富强,隋炀帝认为国家财力完全够自己任意挥霍。

他羡慕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业,于是大量兴建宫殿,并派出使者出使外国,别的国家来朝见,他都送出贵重的礼物,有不听他号召的,他就马上派兵去打,搞的穷兵黔武,民不聊生。

他在玉门关之外搞屯田,向天下富人征收钱财,还大量购买战马,一匹马价值十几万,被摊派的富人十家有九家破产。

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联系,同时为了自己去南方游玩方便征发了100多万的人开凿大运河,一共开凿了4条河道出来,最后将他们连贯起来,成为一条贯穿南北,长达4000多里的大运河。

虽然这条河为我国紧急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旦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无数的老百姓都在开凿过程中死去。

隋炀帝喜欢四处游玩,但是又不希望别人知道他的行踪,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在几条不同的道路上设置休息的地方,每个地方都准备山珍海味,为了准备这些东西,当地的官员费劲脑汁,花费巨大,最后还是要摊到老百姓的头上,但实际隋炀帝只经过一个地方,其他地方的东西都浪费了。

从东都到扬州的大运河刚刚开凿完毕,隋炀帝就迫不及待的去巡游。

他带领20万人、上万条大船,浩浩荡荡的从东都出发。

这么庞大的船队,靠风力行驶是不可能的,为了他们能够游玩,沿途的官员早就准备好了。

他们在河边修建了御道,征发了8万多民工来拉纤,让军队夹道护送,真是说不尽的豪华。

炀帝还命令沿路的百姓为他们准备久酒食,当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逼迫百姓倾家荡产也要准备上好的酒食,往往一次就要好几百桌,隋炀帝那里能吃的了这么多,他身边的王公大臣也吃不了,剩下的菜都就地挖个坑埋掉,奢侈浪费到极点。

这次隋炀帝玩的心满意足,从此几乎每年都游玩一次,每年当地的老百姓都要经历一次生死浩劫。

隋炀帝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还动用100万多人修建长城,限期20天完成,为了完工又活活累死不少人,隋炀帝这些暴政把老百姓压的喘不起气来,但他还是不满足,又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

公元611年,下令对高句丽宣战,他亲自指挥。

他下令全国军队全部到涿郡集合,造东莱造兵船300艘。

造船工人日夜泡在水里,许多人下半身被泡烂,死了好多人。

接着他又下令各地督造大车数万辆,征发了几十万人,不分白天黑夜的将物资运到北方,许多人都累死饿死。

沿路都是倒毙的尸体。

2.隋朝的灭亡

隋朝末年,统治者征敛无度,民夫转输不息,徭役无期,士卒多列沟壑,骸骨遍及平野。

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成蒿莱。

加之灾年饥馑,谷价猛增,百姓困苦,冻馁交加。

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农民揭竿而隋朝统治,计当时约百余支,遍及全国。

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起义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

后来,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反隋主力:

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其中最大的便是瓦岗军。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