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67952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Word文件下载.docx

胭脂井的故事

胭脂井建于南朝陈代。

六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是个偏爱寻欢作乐、不关心国事的皇帝,虽然他在位时常传来前方敌情紧张的报告,但陈叔宝依然沉湎于饮酒作乐之中。

公元588年,杨广带领51万隋兵分八路向建康进攻,并最后攻陷建康(南京)。

当陈后主听到外面杀声震天时,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好,慌了手脚。

他匆忙带着宠妃张丽华、孔贵妃逃到景阳楼下,想找个地方躲起来。

这时发现了眼前有一口枯井,他连忙拉着两位妃子躲进了枯井里。

隋军最后盘问太监才知道,陈后主躲进了井里。

隋军士兵高喊让里面的人出来,但井里却没有人答应。

隋军士兵又大喊说“再不出来,就扔石头砸进去了。

”里面这才传来痛哭声,隋兵们用绳索把三人从井里拉了上来。

两名妃子当场被杀,陈后主被俘虏。

据传,当时两贵妃化妆的脂粉比较浓艳,在进出枯井的过程中,这些脂粉都掉落在井栏上,留下了千年抹不掉的痕迹。

后人因此称这口井为胭脂井,也称辱井。

2、隋朝的统一

①背景:

南方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②经过: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③意义: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初的强盛

(1)措施:

①经济方面:

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方面: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作用: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②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繁荣盛世局面。

4、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1)客观上:

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③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

(2)主观上:

④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⑤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5、回顾上学期所学知识,哪些朝代结束了分裂,实现统一?

哪些朝代定都过长安?

(1)秦朝、西晋、隋朝;

(2)西汉、前秦

6、隋朝的统一给中国历史带来什么重大意义呢?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知识点二:

开通大运河

1、目的:

(1)政治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其他目的:

经济目的:

搜刮江南财富;

军事目的:

为攻打高丽转运军事物资便利;

个人目的:

贪恋江都美景。

2、开凿时间:

从605年起,隋炀帝时期

3、隋朝大运河概况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从北向南分为四段,依次是: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

4、评价:

运河风光

(1)地位:

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汴河怀古

南朝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①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②但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

5、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1)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

(2)以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3)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6、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巡游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知识点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

首先由中央挑选“贤有识鉴”的官吏组成中正官,然后按照家世、品德、才干等定品,于中正官所在的州郡选拔人才。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

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形。

2、形成过程

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期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4、古代人才选拔机制发展历程

知识点四:

隋朝的灭亡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在位期间,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②直接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起义首先爆发在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2、隋朝灭亡: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3、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

①都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②都创立重要制度,影响深远

③都兴建大型重要工程

④都因暴政而亡,皆为短命王朝

【拓展延伸】

1、科举制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①进步性:

选拔官员的标准是才学,具有较高程度的公正性和开放性;

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打破了世袭制和地位低下者进入仕途的限制,有利于他们登上政治舞台,缓和了阶级矛盾;

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推动文化的繁荣。

②局限性:

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一旦科考成功,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把读书、应考、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知识分子的思想。

2、秦朝与隋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都是经过长期分裂后,实现统一的王朝;

都实行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改革,如秦朝建立的郡县制、隋朝开创的科举制,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都有举世闻名的大型工程,如秦万里长城、隋朝大运河;

③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陈胜吴广起义、隋末山东农民起义;

④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不同点:

①所处阶段和所起作用不同:

秦朝统一时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秦的统一加强和巩固了封建制度;

隋朝统一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时期,隋朝的统一为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开国皇帝治国重点不同:

秦始皇注重政治制度建设,巩固政权;

隋文帝注重恢复和促进经济发展;

③对知识分子采取的政策不同:

秦”焚书坑儒“;

隋朝实行科举制,笼络人才。

【课本问题解答】

1、问题思考:

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前朝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科举考试选官的标准是才学,具有较高程度的公正性和开放性。

2、材料研读:

《旧唐书.李密列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

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状况?

材料大意:

父母无法养育自己的孩子,恩爱的夫妻逼迫离散,万户的城镇无人居住,千里的区域没有人烟。

原因: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在位期间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致使民不聊生。

3、课后活动

①想一想,科举制的创立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②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唐朝诗人罗隐诗中写:

”君王忍把平陈业,换得雷塘数亩田“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易混易错】

1、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的区别:

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

今天的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修通。

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因此大运河的开凿是一件”坏事“。

此观点太片面。

大运河开通后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但开凿大运河,的确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因此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好“或”坏“来评价大运河。

3、隋朝的建立是:

581年;

统一是:

589年;

灭亡是:

618年。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隋朝的建立者是()

A.杨广B.杨勇C.杨业D.杨坚

2.隋朝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是在()

A.581年B.589年C.605年D.608年

3.历史上把隋文帝统治时期成为“开皇之治”主要是因为()

①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注重吏治。

②隋文帝注意发展生产。

③隋文帝开凿了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统一全国,结束分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一。

B.满足隋炀帝南巡的需要。

C.加强北部边防,防止少数民族南侵。

D.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5.唐朝一位余杭(今杭州)商人,要到洛阳去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A.江南河B.邗沟C.通济渠D.永济渠

6.与隋代历史最相似的朝代是:

A.秦朝B.西汉C.东汉D.北魏

7、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A、才能B、财产C、门第D、民族

8、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是()

A、儒家经书B、对时事的看法

C、科技知识D、风俗民情

9、最早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是在()

A、魏晋时期B、隋朝时期

C、唐朝初期D、唐朝中期

DBDADACB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