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538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导学案.docx

高二历史导学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背景

1.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____________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胁着西汉的稳定,____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细节点拨 分析汉初的“无为而治”和汉武帝时的“积极有为”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提出

1.特点:

董仲舒把__________、_____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

①提出“_____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____________”,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____”。

3.作用: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细节点拨 在分析理解董仲舒思想时,要注意从两方面着手。

如“大一统”思想,虽其充满了唯心色彩,但大一统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三、成为正统

1.表现

①起用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

②___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________,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_思想,逐渐成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节点拨 注意结合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内容。

分析其成为正统的根本原因是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问题思考】

1.汉初儒家思想不受重视的原因有哪些?

 

 

 

 

 

 

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探究一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问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

呈现出什么特点?

 

 

 

 

 

 

 

2.材料一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

问题 材料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其目的是什么?

 

 

 

 

 

 

探究二 儒学成为正统

有人认为:

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问题 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

并阐述理由。

 

 

 

 

 

 

 

 

 

 

 

 

 

 

典型例题 董仲舒说:

“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表明董仲舒(  )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思维流程 

变式训练 西汉前期,董仲舒谏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根据他的建议采取的“独尊儒术”措施,包括(  )

①兴办太学 ②规定“四书”“五经”为教科书 ③诏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④太学生员经考试合格即可任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技巧解答材料性选择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教材知识,准确信息定位,从中选择答案。

一、选择题

1.被董仲舒发展了的儒学“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2.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位儒学大师是(  )

 A.孟子 B.董仲舒C.荀子D.老子

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这一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4.对漫画反映的信息进行延伸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的“胜出”是指在西汉时期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B.儒家思想的“胜出”,是董仲舒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结果

C.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看中了儒家思想的“仁政”思想

D.儒家思想的“胜出”,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5.清朝学者赵翼说: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6.下图为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

汉代熹平石经   五经书影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①儒家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7.西汉后期,太学生员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无为思想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D.自然科学知识

8.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之不举者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产生了什么后果?

 

 

 

 

 

 

 

 

 

(2)按照材料二的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

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则材料的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有何不同之处?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准备区

一、1.与民休息 2.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

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积极有为

二、1.道家 法家 2.①春秋大一统

②君权神授 ③三纲五常

三、1.①儒学家 ②儒家经典 ③太学 ④地方教育系统 2.正统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问题思考

1.

(1)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初尚未复苏。

(2)儒家思想没有强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

(3)秦末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无为”思想更有利于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统治秩序。

2.

(1)地位:

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得以独尊。

(2)主题:

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新儒学谈论神学。

(3)功能:

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服务。

3.

(1)自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之后,经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3)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4)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

1.

(1)思想: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三纲五常”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2)特点:

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

2.材料一体现了“春秋大一统”思想,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体现了“君权神授”思想,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探究二

有道理。

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

解题方法探究

典型例题 B

变式训练 C [“四书”是宋朝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到一起后的称呼。

故②不正确。

]

课后练习区

1.C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上是吸收了韩非子“主张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

而对于孔孟之道,较多的是继承与发展。

]

2.B [解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

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思想。

]

3.D [此时的“孔子之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的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它强调大一统观念,强调“君权神授。

”这些思想非常适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

4.C [汉武帝让儒家“胜出”,主要是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提出了“大一统”思想,适应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的需要,故C项不正确。

]

5.C [本题通过西汉东汉官员身份的变化,考查了汉代儒学在社会中的地位。

西汉武帝采取措施,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人们只有通过学习儒学才能做官,因此东汉诸将必然出身儒家。

]

6.B [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而非唯一思想。

此题容易误选A,因为审题不仔细往往不注意①中的“唯一”两个字,马虎地认为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而认为其是正确的。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

7.C

8.C [A、D两项是孔子的言论,B项是荀子的言论,均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

C项实质上是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用思想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局面的大一统。

]

9.

(1)“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相同之处:

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都是思想文化专制。

不同之处:

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形式,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前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后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于民族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