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5731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8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docx

中学教师心理学考试同步练习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B.发展时期C.成熟时期D.完善时期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B.桑代克C.布鲁纳D.加涅

4.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A.1903年B.1913年C.1924年D.1934年

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

6.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

7.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大纲》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 )来体现的。

3.在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 )、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 )等四种主要的变量。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 )、预测和( )的作用

5.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 )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6.教学环境包括( )和( )。

7.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 )以及在教学之后的( )。

三、简答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ACBACDB

二、1学与教2群体差异 个体差异3教学内容 教学环境

4解释控制5敬业精神教学风格6物质环境 社会环境

7预测和评判监视和分析检验和反思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

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

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

这些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A.人格B.性格C.气质D.倾向性

2.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

3.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

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初期

4.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B.自我认知C.性格特征D.能力

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A.思考过程B.意志过程C.决策方式来源:

D.认知过程

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A.独立型和顺从型B.外倾型和内倾型C.中动型和沉思型D.辐合型和发散型

7.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

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9.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

10.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认知方式称为()。

A.场独立型B.场依存型C.辐合型D.发散型

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和()。

A.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和意识成分C.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D.意志成分和认知成分

12.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比纳一西蒙量表》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C.《比纳一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13.智商(IQ)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14.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

A.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B.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C.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

D.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5.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

A.能力B.气质C.性格D.需要

16.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

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

17.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1岁左右B.3岁左右C.6岁左右D.9岁左右

18.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之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决策方式D.认知方式

19.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20.有些儿童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

A.冲动型B.沉思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二、填空题

1.划分心理阶段的依据是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 )和( )。

2.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 )到( )再到( )的过程。

3.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 )。

4.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其( )和( )相互作用的结果。

5.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 )、( )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认知方式。

6.个体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的( )、水平差异、( )的差异。

7.性格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和( )两个方面。

8.智力的群体差异主要包括智力的( )、年龄差异、( )等。

9.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 )与( )。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 )。

11.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 )和( )。

12.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称之为( )。

13.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 )和( )的分化方面。

14.人格是指个体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台,包括( )和( )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15.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 )、( )等成分有机地组成的。

16.学习困难学生指( )和( )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17.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 )。

18.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 )与( )。

19.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 ),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三、简答题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

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2.如何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

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3.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4.根据不同个体在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表现出的较为一致的特点,可以把人出生以后的发展分为以下的发展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和幼儿期(3~6岁);学龄初期(7~11岁)又称童年期;学龄中期(11一15岁)又称少年期;学龄晚期(15~25岁),又称为青年初期;成年期(25~65岁),包括青年期和壮年期;老年期(65岁到死亡)。

参考答案:

一、ADDADBCBCDCBADCBBDDA

二、1心理特点 主导活动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3认知过程4先天禀赋 后天环境5加工、组织

6类型差异表现早晚7性格特征差异 性格类型差异

8性别差异种族差异9反应时间 精确性10稳固的态度行为方式

11独立型 顺从型12心理发展13感觉 动作14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15自我体验、自我调控16感官 智力17群体差异18外倾型 内倾型

19智力超常儿童

第三章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

典型分析题:

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2008年4月)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评析】答案为D。

此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定义。

由学习定义的三点说明: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可知答案为D项。

2.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2007年)

A.建构学习论B.结构学习沦C.认识学习论D.联结学习论

【评析】答案为A。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由此可知,题干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学习论。

同步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的是()。

A.望梅止渴B.画饼充饥C.谈虎色变D.叶公好龙

2.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都认为()是形成和巩固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

A.动机B.强化C.诱因D.需要

3.学生学习“功=力×距离”,这种学习属于()。

A.辨别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规则或原理学习

4.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5.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种动机理论属于()。

A.强化理论B.成就动机理论C.成败归因理论D.需要层次理论

6.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

A.构造一种完形B.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C.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7.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A.刺激一反应理论B.认知发现理论C.联结一认知理论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8.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观点,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称之为()。

A.智慧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9.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A.中性刺激B.无条件刺激C.条件反应D.无条件反应

10.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消退

11.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

12.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

三、填空题

1.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______行为和______行为。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______和态度五个方面。

3.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______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4.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______三个过程。

5.完形一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______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6.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______。

7.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论,基本规律有获得与______、刺激泛化与分化。

8.强化物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的概率,故强化有______与______之分。

9.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______的学习、______的学习和行为规的学习。

10.奥苏伯尔对学习也进行了分类,他强调的是______学习。

11.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是动机原则、______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12.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流派有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说及奥苏伯尔的说。

五、简答题

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2.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六、论述题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经典性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

四个选项中,“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谈虎色变”均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现象,只有“叶公好龙”不属于经典条件反射现象,故选D。

2.B[解析]略。

3.D[解析]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4.A[解析]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5.D[解析]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说明该生的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种动机理论属于需要

层次理论,故选D。

6.B[解析]布鲁纳提出认知一结构学习论,提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7.A[解析]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属于联结学习理论的一种,建立在小猫“迷箱”实验的基础上,被称为刺激一反应理论。

8.C[解析]陈述观念的能力的学习属于加涅对学习结果分类中的言语信息。

9.C[解析]略。

10.c[解析]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

11.C[解析]略。

12.D[解析]桑代克依据小猫“迷箱”实验,提出在尝试一错误过_程中,形成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

三、填空题

1.应答性;操作性2.动作技能3.认知主义4.评价5.心理6.准备律7.消退

8.正强化;负强化9.知识;技能10.有意义的接受11.结构12.有意义接受

五、简答题

[答案要点]

1.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

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

第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三个过程:

获得、转化和评价。

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通过获得、转化、评价去掌握新知识,从而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第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的态度和方法。

而所谓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以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

原则。

①动机原则。

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②结构原则。

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③程序原则。

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学生知

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能力。

④强化原则。

让学生知道结果应该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那个时刻,太早或太晚都不利于强化作用的发挥。

教育含义:

根据布鲁纳的教学观和教学原则,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明确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教材结构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

要注意运用反馈的原理,促进学生自我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来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

2.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A.奥苏贝尔来B.桑代克C.布鲁纳D.斯金纳

3.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4.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

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5.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

A.诱因来B.问题情景C.学习期待D.强化

6.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

A.需要B.动机C.强化D.诱因

7.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8.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D.自我效能感

9.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A.自我预期B.成败经验C.自我归因D.期待

lO.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

A.班杜拉B.奥苏贝尔C.桑代克D.布鲁纳

二、填空题

1.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 )和( )。

2.( )是产生兴趣的基础。

3.奥苏贝尔把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归结为( )、( )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4.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把学习动机分为( )和( )。

5.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 )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和( )。

7.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主观因素有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抱负水平和( )。

8.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和( )。

9.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 )、( )和( )的需要。

10.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把强化分为( )、( )和自我强化。

11.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

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二是( )。

12.根据班杜拉的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因素时个体自身行为的( )。

参考答案:

一、CADABDBDBA

二、1学习需要学习期待2需要3认知内驱力、自我实现内驱力

4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5认知内驱力6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7学生的个性特点8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9认知、审美创造

10直接强化、替代强化11避免失败的动机12成败经验

三、简答题

1.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动机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将动机划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2)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3)根据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主导性动机是在某一时期起主要作用和处于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辅助性动机是在某一时期处于次要地位和作用较小的学习动机。

(4)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

2.简述奥苏贝尔所指出的学校情景中成就动机的几种内驱力。

(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