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597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docx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地球化学复习

应用地球化学

一、1、地球化学是研究自然界,主要是地球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化学演化及其机理的科学。

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是化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交叉研究领域

2、应用地球化学就是将地球化学原理在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

在找矿勘查领域早先又名勘查地球化学或地球化学勘查

3、地球化学背景区:

未受成矿作用影响的地区。

4、地球化学背景值:

未受成矿作用影响的地区的元素含量值。

可分为,全球背景、地球化学省背景、区域背景、局域背景。

5、地球化学异常:

天然物质中,某种地化指标与其地化背景比较,出现显著差异的现象称为地球化学异常。

通常,人们把x+2σ称为异常

6、地球化学指标是指能够用来找矿或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地球化学标志(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单元素指示指标;元素组合;比值;环境指标。

7、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是通过分析土壤中元素的分布,总结元素的分散与集中的规律,研究其与基岩中矿体的联系,通过发现土壤中的异常与解释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的

8、壤矿物质,包括原生矿物(如石英、云母等)和次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等)两大类,不同气候带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土壤的矿物成份不完全相同。

9、土壤的有机质,包括非腐植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和腐植质两类有机物质。

腐植质是微生物活动的产物,一般不易为微生物所分解,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10、指示元素的概念:

天然物质中能够作为找矿线索,对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具有指示作用的化学元素,称为指示元素

11、克拉克值:

元素在地壳岩石圈中的平均含量

12、常量元素:

组成物质主要结构和成分的元素,它们常占天然物质总组成的99%以上,并决定了物质的定名和大类划分

13、微量元素:

物质中除了那些构成主要结构格架所必须的元素之外,所有以低浓度存在的化学元素。

其浓度一般低于0.1%,在大多数情况下明显低于0.1%而仅达到ppm乃至ppb数量级

14、次要元素:

在文献中单独出现时时与微量元素同义;当两者同时出现时,一般指含量为1~5的化学元素

15、稀有元素:

在低壳中分布量较低,但易于在自然界高度富集形成较常见的矿物和独立工业矿床的的化学元素。

如REE、Nb、Ta、Be、Li、(W)等

16、分散元素:

在地壳中元素丰度低,并且其离子半径和电荷等化学性质与地壳中的高丰度元素(硅、铝、钙、铁、钾、钠等)相似的一类微量元素。

因上述性质,它们在自然界中大多以*类质同像置换形式分散存在于高丰度元素的矿物中,从而很少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和单独富集成为矿床。

典型分散元素为锗、镓、钪、锶、镉、铷、铯等。

17、单元素指示指标就是那些在周期表中可用于指示找矿的各种元素。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矿种,甚至是同一矿种不同矿床类型之间,指示元素是有差别的)

18、次生晕:

地下深部形成的矿体、矿化及原生晕,和围岩一样在表生带经受各种风化作用,其中的元素随着矿物的破碎或溶解,都会向外迁移产生次生分散,而形成次生晕

19、附属元素:

地球化学性质与造岩元素有较大的差别,主要在火成岩中呈副矿物及其类质同像形式存在的化学元素。

如Y、REE、Zr、Hf、Nb、Ta、U、Th等

2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

应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了解水系沉积物中元素的分布,总结其分散、集中的规律,研究其与附近基岩中地质体的联系,通过发现异常与解释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的

21、环境指标是指一些反映成矿环境的指标,如Eh、pH、气液包裹体、成矿温度等

22、实际材料图:

是一种客观地反映地球化学找矿中采样点的位置、编号及样品分析成果等实际材料的图件。

23、岩石地球化学找矿:

是应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了解岩石中元素的分布,总结元素分散与集中的规律,研究其与成岩、成矿作用的联系,并通过发现异常与解释评价异常来进行找矿的。

24、成晕元素的迁移方式目前一般认为微量元素除少数情况下呈气相迁移外,主要呈液相迁移,在围岩中微量元素的液相迁移主要有渗透和扩散两种方式(渗透性迁移成晕规模较大,扩散迁移成晕规模小)

25、渗透迁移是由于压力差而造成的。

当围岩中存在着压力差时,作为溶质的成矿有关的组分与溶液一起沿着岩石的裂隙和孔隙流动而产生迁移。

地壳不同深度的压力差是促使含矿溶液沿构造通道向上部岩层迁移的主要原因,而构造活动时岩层破裂产生的局部压力差,则能引导含矿溶液离开主要通道向围岩裂隙中压力低的各个方向迁移。

27、扩散迁移就是由于浓度差引起成矿有关组分的迁移。

当含矿溶液与围岩粒间溶液接触时,因为两者的浓度不同,成矿有关的组分由原来浓度高的成矿溶液,向浓度低的围岩粒间溶液方向迁移,直到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28、风化作用是成土的动力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

29、原生晕的形成,既受元素及其化合物地球化学性质的控制,又受构造、岩性条件及含矿溶液物理化学条件(主要是温度、压力,浓度)的影响。

 

二、1、地球化学异常的分类:

1).根据异常值相对于背景值的高低分为:

正异常,负异常

2).根据异常规模大小分为a.地球化学省,范围几千~几万k㎡b.区域异常,从数k㎡到几百k㎡c.局部异常,分布在矿体或矿床周围,几米到几百米。

3).根据异常与矿的关系分为:

a.矿异常,细分为矿体(矿床)异常,矿化异常b.非矿异常,就是与矿体或矿化无关的异常,如成岩作用或人为活动引起的异常。

4).根据异常成因和赋存介质分为:

a.原生异常,包括:

原生晕,原生气晕b.次生异常,包括: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后生气体地球化学异常

2、成晕元素的迁移方式

(1)渗透迁移:

由于压力差而造成的,当围岩中存在着压力差时,作为溶质的成矿有关的组分与溶液一起沿着岩石的裂隙和孔隙流动而产生迁移

2)扩散迁移:

由于浓度差引起成矿有关组分的迁移。

当含矿溶液与围岩粒间溶液接触时,因为两者的浓度不同,成矿有关的组分由原来浓度高的成矿溶液,向浓度低的围岩粒间溶液方向迁移,直到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3、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形成

高浓度成矿溶液,在渗透迁移和扩散迁移的推动下,改变围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产生近矿围岩蚀变现象,同时改变围岩的元素分布,特别是改变围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形成原生晕

 

4、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的应用

(1)、评价矿化带寻找盲矿体

(a)研究成矿成晕过程,建立评价指标,指导盲矿寻找(b)研究晕的分带性,确定剥蚀程度,指导找盲矿(c)研究矿石及原生晕组份特征,预测矿石类型(d)研究原生晕的形成机理,预测深部矿化规模

(2)、研究成矿地质条件和评价地质体的含矿性(a)评价地层的含矿性(b)评价侵入体的含矿性(c)评价断裂构造的含矿性(d)评价蚀变岩石的含矿性

(3)、用于区域地质研究(a)地层的划分与对比(b)沉积环境的分析(c)侵入体的划分,对比和成因分析(d)变质岩原岩类别的判断

5、研究铁帽组分,评价找矿意义

(1)根据铁帽和原生矿石中各金属元素含量及残留比例的研究,预测原生矿石中元素含量和矿石的类型。

(2)根据各种类型矿石铁帽金属元素组分特征的研究,确定评价指标,来预测铁帽的矿石类型。

(3)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一般认为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能考虑多种影响因素,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能更好地划分铁帽类型,评价其含矿性。

6、土壤测量的野外工作方法

(1)、测网布设原则:

1、根据工作性质确定线点距;2、根据矿种类型确定线点距;3、根据重点区、控制区、背景区确定线点距;4、根据矿体产状确定线点距。

(2)、采样:

1、富集层位试验与意义2、富集粒度试验3、样品取样量——根据分析目的决定4、取样记录的主要内容:

最好是使用采样记录卡——内容包括工区、日期、天气、点线号、坐标、布袋号、采样位置与标志、样品性质、采样深度、潜在污染、取样点景观、植被、样源、土壤性质、土壤湿度、样品颜色、采样人、记录人等

(3)、样品晾晒、加工、包装与运输:

(a)晾晒方法—以阴干最佳,有些样品绝对不能用火烤(b)加工方法—木棒敲打(c)包装—牛皮纸、玻璃纸袋(d)运输—纸箱、木箱,无污染

7、气体地球化学测量

根本核心是通过检测、辨别、追踪和评价那些与矿床在成因及空间有联系的气态元素或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研究它们分布、分配和变化规律而进行找矿,以及解决其它一些问题

8、主要异常模式

1、不对称对偶双峰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

无论甲烷、乙烷、丙烷或是汞,在矿体上方(剖面上),它们均表现为不对称对偶双峰异常,一侧异常峰值高,另一侧异常峰值低,两异常峰分别对应于矿体地表投影的两侧,异常双峰之间的相对低值区与矿体的主要赋存部位或矿化主要富集地段相对应。

相对地,烃类的高值异常峰分布于矿体倾斜方向的中下部,吸附相态汞的主要异常峰则偏向于矿体中上部或头部。

两异常峰的距离越宽,指示矿体的产状越平缓,反之则越陡。

一般来说,其两异常峰的对称性差异越大,表示矿体产状越大,反之则越平缓。

平面上,这些指标异常表现为不对称的环带状或断续环带状。

2、对称对偶双峰式这种模式与不对称对偶双峰式的异常特征很相似,区别仅在于本模式之两异常峰的异常值差异不大,而不对称对偶双峰式则呈一边高一边低的特点。

因此,前者又可看作是后者的一种特例。

3、顶端单峰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剖面上,烃、汞等气体组分于矿体头部上方均显示为单峰异常,平面上则为块状、条带状、串珠状异常,异常分布区常与断裂构造的地表出露点(带)相对应

4、烃类双峰、汞单峰混合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烃类组分具对偶双峰(可以对称,也可以不对称)异常特征,而吸附相态汞则表现为大片高值分布于烃类双峰异常间的相对低值区,两者具镶嵌结构。

5、多峰(峰丛)式这种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烃类或烃类中某些组分和Hg在矿体上方呈多峰分布,根据这些异常峰与矿体的空间对应关系还可进一步细分为顶部多峰式和侧向多峰式两种。

顶部多峰式的特点是两边部异常峰正好分布于矿体两侧,其他异常峰则分布于矿体地表投影之正上方。

侧向多峰式的特点是其中某个异常峰分布于控矿构造地表出露点附近,其他异常峰则与矿体两侧的地表投影点相对应。

9、直方图解法

1.将参加统计的含量,由低到高按一定的含量间隔(或含量对数间隔)进行分组,分组数目在正常地区一般5-7个或更多,并统计各组样品的频率(或频数)。

2.以含量(或含量的对数)为横坐标,以样品出现的频率(或频数)为纵坐标,绘制直方图。

3.在频率(或频数)最大的直方柱中以左顶角与右邻直方柱相应顶角相联,以右顶角与左邻直方柱相应顶角相联,二连线的交点在横坐标上投影为Mo,即为所求的背景值Co(或背景值的对数值)。

4.通过各直方柱柱面,作一钟形曲线,在Mo两侧曲线基本上相互对称。

5.由频率或频数的极大值的0.6倍处,作一平行横坐标的直线,与曲线一侧相交,其横坐标长度即为σ(或logσ)。

由Mo向右量取2~3倍的σ(一般取2σ),该处所指示的含量(或其对数值)即为背景上限(或其对数值)。

10、原始资料

包括采样记录本、地质观察记录本,各种送样单,分析及鉴定报告、现场测定记录、测量成果、有关照片等,还包括各种统计数据,关于前人地质、地球化学找矿及其他收集得来的资料文献,也应逐——整理、登记造册

11、区分矿异常与非矿异常,矿体异常与矿化异常:

(1)对比已知矿异常和待判异常所处的地质条件和异常本身特点(异常形态、规模、强度、连续性、渐变性、元素组合、分带、元素对比值)做出判断。

矿异常与非矿异常的一般特征:

矿异常地质条件有利,异常形态比较规则,连续性好,规模较大,异常强度高,有浓集中心,有渐变的趋势,组分复杂,具明显分带。

非矿异常地质条件不利于成矿,异常形态没有一定规则,连续性差,规模小,强度低,没有浓集中心,无明显渐变的趋势,组分简单,分带不明显。

(2)研究异常中元素存在形式,采取偏提取技术区分矿异常和非矿异常

矿异常主要呈硫化物相氧化物相,自然单质矿物,易提取。

非矿异常主要呈硅酸盐结合相,吸附相,难提取。

(3)总结工业矿体异常与非工业矿体异常特征的差异,区分矿体异常和矿化异常

(4)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如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区分矿异常与非矿异常,矿体异常与矿化异常

12、指示元素的分类:

按对矿床所起的指示作用分为:

通用指示元素,即能够指示多种矿床的元素,如Hg;直接指示元素,即直接指示某种矿床存在的元素;如Cu、Pb、Zn;间接指示元素,即间接指示某种矿床存在的元素,如找金时的As、Sb

按照指示元素在矿体周围迁移远近可分为:

远程指示元素、中程指示元素、近程指示元素

12、地球化学异常评价

1.异常评价的地质依据矿床和地化异常有着紧密的空间、时间及成因的联系。

一般情况,矿异常的分布与矿床的分布所受的地质控制因素有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它包括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水文、第四纪地貌等因素)。

因此工作地区的地质因素是异常评价的先决条件,可以作为异常评价的地质依据。

1)地层岩性许多矿床的形成与一定时代的地质和与一定的岩性有关

2)构造异常所处的构造类型及部位,是异常评以目前的资料看,许多矿床特别是内生矿床的分布受一定的构造及部位控制。

褶皱、断层、层理、裂隙不仅控制矿体的分布而且对矿床地化异常的发育程度影响甚大

3)岩浆岩找矿实践证明,许多内生及表生地化异常的分布与岩浆岩有密切关系研究岩浆岩的岩石化学特点、结晶分异程度、时代、形态规模、内部构造、侵入深度及剥蚀深度等等

4)地貌和第四纪特点地貌特点及第四纪的堆积类型(结构)对次生地化异常的发育和异常的迁移影响很大,化学元素的次生富集或贫化与地貌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5)水文地质在应用水化学找矿时,要研究工作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即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情况,移动方向及迁移的道路上可能与矿体相遇的情况,潜水面随气候季节的变化情况,裂隙水和井泉的分布等等情况根据地下水的酸碱度(pH值)和化学成分的组合变化规律,评价水化学异常的矿化作用性质,迎着水流方向寻找矿体。

13、勘查地球化学应用范围

1、岩石地球化学找矿法:

(1)解决地质问题,如地表和深部的地球化学填图。

(2)岩体含矿性评价、构造含矿性评价矽卡岩含矿性评价。

3)研究矿床原生地化异常的组合和分带特点,确定找矿指标。

(4)评价次生地化异常以解决深部盲矿的找矿问题。

2、残坡积层地化找矿法:

从大面积普查到小范围找矿评价都广泛使用。

3、水系沉积物地化找矿法:

在大面积普查或初步勘探工作应用,主要用于确定找矿靶区。

4、气体地球化学找矿:

用于苔原覆盖层、森林地区的航空气体找矿和进行矿区构造填图,划定有利矿化富集的断裂交错点,寻找深部盲矿体和圈出已知矿化带的延伸地段。

国外这种方法的使用已有些成果,我国也正在试验。

5、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找矿法:

目前处于初步实验阶段,用于圈定铅锌矿区的矿化范围指出找矿方向。

6、水化学找矿法:

主要应用于地形切割水系发育的地区,寻找多金属硫化矿床和某些稀有金属矿床等。

7、生物地球化学找矿法:

研究程度和找矿效果较其它方法为差,应用还不普遍。

14、成矿溶液在就位成矿的过程中对矿体围岩产生影响:

一方面是改变围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产生近矿围岩蚀变现象;另一方面是使成矿有关组分带入和围岩某些组分释出,改变围岩的元素分布,特别是改变围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形成原生晕。

15、影响元素迁移的因素

(一)含矿溶液的性质1、含矿溶液中元素的原始浓度越大,则与围岩的浓度差越大,因而元素的扩散迁移作用越强,元素的渗透迁移相对减弱。

2、温度增高,元素的扩散速度加大。

3、压力差越大,越有利于元素的渗透迁移。

(二)构造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影响重大。

裂断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为含矿溶液活动提供了通道,使含矿溶液能藉以上升,并在围岩中进行渗透、扩散。

其次由于构造的活动,还能改变局部地段的物理化学条件,促使含矿溶液中的成矿元素沉淀。

因而,热液矿床的原生晕一般都出现在构造裂比较发育的地带→构造地球化学。

(三)围岩性质主要表现为岩石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对元素迁移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岩石的化学性质活泼,有利元素富集而形成富矿,从而限制了元素迁移,不利于形成规模较大的矿床原生晕。

例如碳酸盐围岩,因为易于和含矿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并且由于CaCO3的颗粒表面的吸附物质,逐渐使孔隙阻塞,影响扩散迁移,因此石灰岩中原生晕一般规模不大。

思考复习

(1)什么是地球化学异常?

(2)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的主要依据?

(3)勘查地球化学的应用范围?

(1)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基本特征

(2)影响元素在岩石中迁移的主要因素

(3)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的主要应用领域

(1)次生晕的定义?

(2)矿床次生晕的特点?

(3)控制成矿元素次生分散的因素?

(4)土壤测量的野外工作方法?

水文地球化学测量是对天然水(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元素的含量,pH、Eh等进行系统的测定,研究它们在天然水中分布分配变化的规律,以发现其中与矿球化学异常来找矿,以及解决其它问题

水晕:

矿体及其原生晕、次生晕中的元素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它们中一些可溶性元素转入水中,使水中某些元素含量增高,或者水的其它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如pH降低)等,即形成水晕。

1、地球化学异常评价

一、异常评价的地质依据矿床和地化异常有着紧密的空间、时间及成因的联系。

一般情况,矿异常的分布与矿床的分布所受的地质控制因素有许多方面是一致的(它包括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水文、第四纪地貌等因素)。

因此工作地区的地质因素是异常评价的先决条件,可以作为异常评价的地质依据

1)地层岩性许多矿床的形成与一定时代的地质和与一定的岩性有关,例如,我国寒武系底部碳质页岩中的V、Ni、Mo、U矿床,泥盆系和寒武系不整合面上底砾岩中的重晶石脉黄铜矿床,长江中下游的矽卡岩型铜铁、铜钼矿床;南方数省含铜砂岩等等均与一定时代的地层岩性有关。

2)构造异常所处的构造类型及部位,是异常评价的重要方面之一。

以目前的资料看,许多矿床特别是内生矿床的分布受一定的构造及部位控制。

褶皱、断层、层理、裂隙不仅控制矿体的分布而且对矿床地化异常的发育程度影响甚大。

成矿空间物质成分的研究,对于评价异常,提高地球化学找矿效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岩浆岩找矿实践证明,许多内生及表生地化异常的分布与岩浆岩有密切关系。

研究岩浆岩的岩石化学特点、结晶分异程度、时代、形态规模、内部构造、侵入深度及剥蚀深度等等,对于确定找矿指示元素,预测矿床的可能赋存部位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4)地貌和第四纪特点地貌特点及第四纪的堆积类型(结构)对次生地化异常的发育和异常的迁移影响很大,化学元素的次生富集或贫化与地貌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研究异常地区的地貌特点对于评价次生地化异常,寻伐覆盖层下的矿床有着重要的意义。

5)水文地质在应用水化学找矿时,要研究工作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即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情况,移动方向及迁移的道路上可能与矿体相遇的情况,潜水面随气候季节的变化情况,裂隙水和井泉的分布等等情况。

根据地下水的酸碱度(pH值)和化学成分的组合变化规律,评价水化学异常的矿化作用性质,迎着水流方向寻找矿体。

二、地球化学依据异常区指示元素的组合关系(包括分带性)、异常强度、异常点的集中程度、异常形态和规模大小等特点是化探对比分类的依据。

一般来说,多种元素组合并且组合有一异常强度高、异常点密集、规模较大,形态规则的最有远景的异常,应首先选择布置详查或验证工作。

这种情况有时也有例外现象。

因此,必须紧密配合地质、物探进行综评

2、矿床次生晕的形成

1、成矿元素的次生分散地下深部形成的矿体、矿化及原生晕,和围岩一样在表生带经受各种风化作用。

其中的元素随着矿物的破碎或溶解,都会向外迁移产生次生分散,而形成次生晕。

成矿有关元素的次生分散可分为机械分散和水成分散。

要了解次生晕的形成,就要了解机械分散与水成分散。

(一)机械分散在表生作用下,矿石中成矿元素呈固相(原生矿物,难溶的次生矿物)迁移而形成的分散称为机械分散。

矿石和岩石一样,在表生带由于温度的变化(热胀冷缩、水的冻结和融化,盐类的结晶和溶解),植物根系作用等等,使矿体破碎,由大块变为小块,由矿石碎块分解为单一矿物的碎块。

(二)水成分散在表生作用下矿石中成矿元素呈液相(溶液)迁移而形成的分散称为水成分散。

成矿物质水成分散的过程,包括矿石的氧化、溶解,迁移及析出。

这种作用和过程对硫化矿石来说最为典型。

硫化物氧化变为硫酸盐。

由于各种金属硫酸盐基本上在水中都有较大的溶解度,其结果是成固态的金属硫化物变化成为液相硫酸盐溶液。

二、控制成矿元素次生分散的因素矿石物质由于表生带风化作用而产生的次生分散(机械分散和水成分散),受多种因素所控制,如元素本身的性质、物理化学环境、气候及地形条件、生物的作用等。

(一)矿物性质矿石中元素的次生分散是矿石矿物风化的结果,所以矿物耐风化能力必然要影响元素的次生分散。

一般说来,内生条件下形成的矿石矿物,其结晶条件越接近表生条件,其耐风化能力越强。

硫化物最不稳定,最容易氧化、溶解。

各类矿物根据次生分解由难到易的程度可排列如下:

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

在硫化物中,不同的矿物氧化速度也不一样。

常见的硫化物其氧化速度按以下顺序递减;

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闪锌矿——毒砂——黄铜矿——黄铁矿——辉银矿——方铅矿——硫砷铜矿——辉钼矿

(2)物理化学环境物理化学环境对元素次生分散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对元素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和迁移能力的控制。

大多数金属元素只在酸性溶液中呈阳离子溶解、迁移,并随着溶液pH值增高,则趋于呈氢氧化物或碱式盐而沉淀。

(3)生物的作用生物对成矿物质的次生分散也有深刻影响。

特别是植物生长的影响更为显著。

微生物的作用和动物的活动也一定程度地影响这种分散。

(4)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气候决定着水分、植被及土壤类型,因而控制着元素的迁移和分散。

在干旱地区,水及植被少,机械分散起着主导作用。

地下水面也较深,能形成可溶性阴离子络合物的金属元素,只可能被深根系植物带上来。

在半干旱的情况下,由于土壤及水的pH值较高,含石灰质的钙质土多,对可溶性元素的水成分散不利。

在潮湿的热带及温带,水成分散条件十分有利。

在寒冷地区,生物活动减弱,化学反应变慢,机械分散作用增加,甚至在永冻区几乎仅有机械分散。

3、分散流和次生晕的同异

分散流和次生晕都是在表生作用下形成的。

因此二者有许多共同点。

首先,分散流与次生晕具有共同的物质来源,即都是矿体及其原生晕在表生作用下,与矿石组分有关的元素,迁移、分散所形成;

其次,分散流与次生晕的形成作用基本相同,在形成过程中,既可有与物理风化作用有关的机械分散,又可有化学风化作用下的水成分散,而且都是以机械分散为主。

第三,分散流与次生晕都是表生作用下形成的,因而都受气候因素所控制

分散流的形成也有其特殊之点:

第一,形成分散流的物质,不仅是如同次生晕那样可来自地表的矿体及原生晕,而到也可以来自地下的盲矿体及其原生晕;甚至还可来自次生晕,即次生晕内的物质组分,进一步迁移、分散,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分散流。

第二,形成作用方面,虽然分散流、次生晕都可有机械分散和水成分散,但分散流的机械分散并不像次生晕那样由于气候变化所造成,而主要是由于水动力的冲刷、搬运,使矿石物质进入水系,并在水系内进一步分散形成分散流。

第三,气候对分散流形成的控制,不仅如同次生晕那样反映在年平均温度,年降雨量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季节性气温变化和降雨量上,因为季节性气温及降雨量变化,对形成分散流物质的冲刷搬运影响很大

4、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的应用

一、在区域找矿中的应用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主要是在普查找矿阶段用于区域找矿。

区域找矿中,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