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5981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docx

《狗王梦游》读后感读后感模板

《狗王梦游》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狗王梦游》读后感

(一)

  《狗王梦游》是郑渊洁十二生肖童话系列的第11本,其中有四个故事,分别为:

《狗王梦游》、《牧羊犬》、《犬人》、《一主二犬》。

  《狗王梦游》主要讲了一只狗当上了狗王之后,以为自己只需要牙齿了,所以把尾巴割掉,他遇上了老虎,老虎以为他在挑衅,把他给杀了;《牧羊犬》主要讲了一只牧羊犬因为法律原因所以无法在市区生活。

它被警察接走的时候,警察恰巧接到了一个任务,那只牧羊犬和他的主人也跟着去了。

在警察们都受伤之后,牧羊犬冲了上去,制服了窃贼。

后来,它成为了一个特例,可以在城市里生活;《犬人》主要讲了一个男孩受到欺凌之后,捡到了一只小狗。

苍蝇在第二天晚上把小狗的血传到了男孩身上,这个男孩拥有了狗的超级听觉和嗅觉,他借助着这两项超能力,帮助了警察避免了许多犯罪;《一犬二主》主要讲了一个人养了一只狗,她和这只狗相处的很好,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家又买了一个电子宠物,这只狗和电子宠物天天吵架,有一天电子宠物被送走了,那只狗也无法再回到以前的生活。

  这四个故事告诉了我,有些看似没用东西不一定就是没用的。

有时候,现实也能扭转局面。

身怀绝技不一定是好事,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

有一些欢乐的时光,过去了就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我们要好好珍惜。

  《狗王梦游》读后感

(二)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新奇有趣的童话小说--《郑渊洁十二生肖之狗王梦游》。

这本书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童话作家郑渊洁叔叔。

  翻开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淡粉色的十二生肖漫画形像,个个眉开眼笑、憨态可鞠。

这本书中收录了《五个苹果折腾地球》、《狗王梦游》、《一只想当猫的狗》和《名画风波》这四个小故事,其中我最欢的是《一只想当猫的狗》。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秀花是一只对主人忠心耿耿的漂亮小母狗,她曾经还救过主人的命呢!

主人还养了一只又懒又馋,没一点儿本事的笨猫,那猫却曾经为一块肉背叛主人跟随小偷溜走过。

秀花和她的男朋友大黄准备结婚了,他们多想给主人生几只同样忠心又漂亮的小狗啊!

可是有一次,秀花无意中却听到主人和别人吵架时,气急败坏地用”狗”骂来骂去的,却不见用”猫”骂过。

秀花绝望极了,她可不想自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人骂,于是她痛下决心和大黄解除婚约去和猫结婚,这样她的孩子们就有了猫的血统了。

秀花能如愿吗?

  这些故事生动有趣,每一个故事内容都融合了真实的世界与幻想的天地,带人走进一个又一个奇妙的童话王国,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有的故事在最后一个字后面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表示了故事还没有结束,给人一种深远的悬念感,让人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郑渊洁十二生肖童话之狗王梦游》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童话小说,我相信等你们读起它,一定会它爱不释手。

篇一:

童年读书笔记1000字

  

  童年每个人都经历过。

童年是美妙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那么的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怜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

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

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可是,好景不常,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

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

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

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

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俩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连小孩也与他们一起热烈地参加了一份。

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

    我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

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

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

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

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

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

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我们现在丰衣足食,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

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

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

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们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

高尔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能成为一代名家,我们也一定要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篇二:

童年读书笔记1000字

  

  暑假里,爸爸为我买了本名叫《童年》的书。

听他说,这是伟大的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这可是一本很经典的读本。

听了爸爸的介绍,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我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这期间,我的心情随着书中的阿廖沙的坎坷命运而起伏着。

阿廖沙小的时候失去了父亲,跟随妈妈搬到了外祖父的家。

在这里,阿廖沙的外祖父经常把她打得浑身是血,甚至昏过去。

两个舅舅也是无赖,天天吵着要分家里的财产。

在这个破碎的家庭里,天天都有争吵声,为了一点小事还大打出手。

但幸好,外祖母很疼阿廖沙,一直在阿廖沙伤心时安慰他,给予他奋斗的勇气。

  

  阿廖沙住在外祖父的家里时,也有许多好朋友,有房客“好事情”和长辈彼得大伯。

然而在故事最后,阿廖沙的妈妈死了,阿廖沙离开了他的外方和外祖母去人间独立了。

  

  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阿廖沙就像一只可怜的丑小鸭,小时候受尽了凌辱和虐待,但最后还是学会了独立,终止了悲剧。

阿廖沙的妈妈就像一只孤傲的孔雀,尽管外表美丽,可内心却很脆弱。

阿廖沙的外祖父像一个无情杀手,对孩子和别人只会大骂,从不温柔,毫不顾虑别人的感受。

阿廖沙的外祖母则像一只温柔的绵羊,从里到外都是慈祥而有温柔的,对每一个人就像母亲一样,关怀备至。

而两个舅舅却像可怕的吸血鬼,不停地抢父母的财产,不知羞耻。

阿廖沙虽然遇到过许多困难,但他从未低过头。

羞辱前,他不屈服;病魔前,他不倒下;死神前,他不后退。

在人们的眼里,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弱者,如此微不足道。

但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排除万难,勇敢前进,用时间证明一切,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童年是每个人漫漫人生的开始。

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爱包围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

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我们从来不知道幸福来之不易。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

我们总是奢求更多。

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理所当然地享受一切。

我们多天真啊。

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有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

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和无知。

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

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学会感恩;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刻苦努力吧!

  

  外祖父的大染房里虽然能染出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布匹,却无法给他的外孙阿廖沙染出色彩缤纷的童年。

可是,“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阿廖沙是世人的楷模,他教会了我们应如何珍惜美好的生活,如何顽强地拼搏!

  

  篇三:

童年读书笔记1000字

  

  《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了高尔基幼年从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断面。

  

  毋庸置疑,《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就是阿廖沙的成长。

高尔基以其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的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苦历程。

他的性格正是在铅一样的生活的重压下同无尽的苦难及恶势力的顽强斗争中,在接受和认识现实中所有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逐渐的形象并发展起来的。

  

  阿廖沙·彼什科夫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

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已濒临破产。

他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甚至第三代也受到了很坏的影响。

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

一系列令人窒息、充满可怕景象的事件都引起幼小的阿廖沙的激愤和狂怒,身边这一切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但是,阿廖沙并没有被这种黑暗的丑事和腐蚀人灵魂的恶势力所压倒、所毁灭,他反而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

这是因为,现时中处了黑暗势力外,还有许多光明、善良、正直的人们,是他们给了阿廖沙力量、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属于光明。

  

  “小时侯,我想象自己是一个蜂窝,各式各样普通的粗人,全像蜜蜂似的把蜜——生活的知识和理想,送进蜂窝里。

”第一个,也是最多的把蜜送到阿廖沙的蜂窝里去的人就是外祖母。

再作品中,外祖母的形象可以说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是最富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除外祖母外,那个善良、乐观、富与同情心的“小茨冈”;那个忠厚老实,教导阿廖沙做“正直的人”的老长工格里戈里;那个献身科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好事情”,以及他先后遇到的许许多多的好人……他们都是阿廖沙的良师益友。

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陪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

  

  我暗暗的庆幸,庆幸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新生活里。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与人是平等的、互爱的。

若我生活在当时的苏联(俄国)中,我是否会和阿廖沙一样,在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性泯灭的环境里乐观的走出来?

  

  我无从可知,毕竟所属环境,以及社会背景是不同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所谓的诸神、佛、或者上帝等等一些神话或传说中的富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他们不是救世主,不能拯救世上受苦受难的众人,能拯救世人的只有我们自己。

但我真心的向上天祈祷,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充满欢声和笑语。

  

  读了《童年》以后,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了!

  

  篇四:

童年读书笔记1000字

  

  在假期中我看了不少书,对《童年》这本书最感兴趣。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

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

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童年,是每个人自己都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暂而又美好时光。

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珍贵的收藏,然而大师高尔基的童年呢,真可谓“窒息的天地,苦难的童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高尔基在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已苦难的童年,高尔基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回了娘家。

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

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家门,从此还是一个孩子的他,只得在社会上自谋生路……

  

  看了《童年》这本书,我为自己庆幸——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没有受到这种苦,自己没有失去父母……我很幸福,因为我有一段美好的童年。

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

在家里,父母宠爱着,保护着。

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走上工作岗位,领导和同志们关心着,支持着,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

而高尔基呢?

与我们恰恰相反。

有人说:

“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

在如此邪恶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

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高尔基虽然小时候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竟然还能成为一位如此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

他发表过的文章数也数不清。

高尔基从来不放弃可贵的光阴,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克里母。

萨姆金的一生》,但直到他临终都没有完成。

这部小说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

高尔基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在哥尔克病逝。

读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美好!

我认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好环境中浪费时间实在是天大的错误。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是成功的秘诀”。

我们现在有如此好的环境,是多么难得呀!

所以我们不是更应该去努力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把握未来!

童年读书笔记100字童年读书笔记500字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一)

  初次听到《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是在罗振宇的节目”罗辑思维”中听到的。

拿罗振宇的话说,这本书就是他们的镇店之宝。

最近闲来无事,看了这本书,颇感有趣。

这次调了其中几个片段,来谈一下我的收获。

  众所周知,在战争期间物资供应紧张,所以美国人在这段时间里也实行了配给制。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让我来看一下吧。

人们在实行配给制的过程中对糖、黄油、肉、香烟这些东西短缺尚可以忍受,毕竟战场上的部队和大量的人民需要这些东西。

但是假发、割草机、纸张、尿杯、龙虾叉这些东西短缺却是大惑不解,这难道也是前线需要的战略物资吗?

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人民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大惑不解,以为其中可能是存在大量内部交易、腐败等行为。

好来才知道真实的原因——原来是平时生产这些小东西的工厂多数情况下都在为战争机器服务,所以战时不会生产像游船、龙虾叉一类的东西。

这里插一句,从这个细微之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当时美国国力的雄厚、科技的发达。

一些平时生产边角料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竟可以满足军队苛刻的要求这是多么的令人不可思议。

从这也可看出美国民间技术力量储备的雄厚。

不知那些动辄就说中国赶超美国的人怎么看这个现象?

不要忘了这还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

一个国家的国力无时无刻不在细微之处中体现。

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国来说,宏大叙事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也需要一些精致的小玩意儿来展示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

”那些小东西的库存呢?

库存也应该会被清理的啊。

其实这里真正的原因则是全国性的大动员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

例如当时全美91%的人口,也就是1.22亿,都需要发放”糖配给证”,不能指望发放过程中不出任何的纰漏,错误是难免会发生的。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洛杉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当地记者菲尔顿立刻赶到案发现场,确定受害者已经死亡,他就立刻前往受害者的住处。

不过,他可不是为了去查找真相的。

他一到地方,气喘吁吁地问房东:

”能不能把死者的房间租给我?

”房东摇摇头说:

”我已经租给刚才过来的警察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物资调配有多混乱。

  从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计划经济是多么的不靠谱。

一个系统越复杂,越不能依靠简单的计划行事。

所以中国目前进行的经济市场化改革是绝对不会倒退的,市场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

  光荣与梦想读后感

(二)

  史学的回归

  关于历史,我们能说的实在是太多了。

就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历史?

就足够写无数本皇皇巨著,发表无数篇大小论文。

即便如此,这个问题至今还是很难说有任何的定论。

就我本人而言,对历史的喜爱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可惜的是,我没有接受过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在历史理论方面几乎就是一片空白。

最近一两年里,通过读书,我从钱穆、黄仁宇、余英时还有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等人的著作中了解到这方面的一些只言片语。

因此,对于这篇读书笔记,心里一直都忐忑不安、不敢下笔。

可是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读《光荣与梦想》时的一些想法渐渐开始淡忘了、模糊了。

心里终于着急起来,不管是思想还是谬论,还是赶紧写下来吧,反正也不拿去发表。

  对于《光荣与梦想》这本书,套用一句俗话,可谓”如雷贯耳、闻名已久”了。

我看书一向比较挑剔(主要是怕浪费时间),往往只读那些评价普遍很高、或已得到时间证明的书。

读之前也一直担心《光荣与梦想》会不会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直到自己辗转买到这本厚达1000页的大部头,开始认认真真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多么出色、多么精彩的历史著作。

作者威廉·曼切斯特用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广博的涉历,通过引证各种原始材料――谈话、评论、报道、甚至流言蜚语等等,展示了从1932年至1972年这40年期间美国社会各阶层、各方面演变的历史长卷。

  《光荣与梦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乏味的流水帐、也不是片面的褒贬、更不是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说教。

《光荣与梦想》尽管拥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书名,但是它的内容却大都关乎芸芸众生的普通生活。

尽管政治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无数史书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始终认为社会本身才是本书关注的焦点。

《光荣与梦想》通过对这40年间美国社会起起落落的描述,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相当忠实地把一个”原生态”的美国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所处教育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读过很多批判美国和资本主义的书和文章。

这些书大都叙述简单粗暴、结论武断、批判色彩过于明显,等我们慢慢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真象”后,立即就会对这种教育和书籍产生极大的反感。

我自己就发誓再也不读这种书,坚决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垃圾上面。

现在想来,我们的历史教育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在时间面前,没有任何金科玉律是可以保证万世不变的。

与其用那些预设目的的片面材料,还不如读读这本美国人的现身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

《光荣与梦想》主要讲的也是美国的失败和问题,而不是美国的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优越,这也是符合美国记者的一贯风格。

  《光荣与梦想》依靠大量原始历史资料、通过平实的叙述来讲述某个特定时代的美国及其社会。

通过读这本书,我想我们对美国及美国人的看法将更趋于理性和平实。

我们至少可以感觉到:

美国既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美国其实跟我们自己国家一样,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美国人不是天使更不是魔鬼,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好人,大部分人和我们一样,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而努力拼搏。

我们从许多研究型的书籍里也能够读到对美国及其民族性格的剖析和归纳。

那些抽象的概括虽然不能说错,但也很难百分之一百正确,介乎一种”似是而非”的层面。

读过本书,我们可以以一种平视的角度,从我们自身的生活和情感出发,来看待美国和美国人。

  当然,《光荣与梦想》也不可能穷尽那段时期美国的所有事情,以及美国社会的每个角落。

所谓的全面,在书写历史时永远都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一部国家史和社会史,它往往只能选取期间典型的,能够从中看出历史演变、社会变迁脉络或趋势的那些事件。

同样,所谓的客观,对于历史来说也永远是个相对的概念。

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或者写历史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自己的爱憎。

同时,记述历史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讲述一件事,它必然包含许多其他的目的在里面,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以史为鉴”.《光荣与梦想》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但是对于我国现在陷入低潮的历史学来说,这本书至少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供借鉴”的机会。

  我国历史学的衰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其实衰微的不仅仅是历史学,包括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冷遇。

只有经济学一枝独秀,但近年来也饱受诟病。

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在国家和社会急速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些本身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科一时间跟不上社会变迁的步伐,满足不了人们已经改变的胃口和社会大众的需要。

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科研体制的惯性、以及我们国家本身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些”滞后”问题绝非一日之功。

然而危机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机遇,有了”大落”方有”大起”.就历史学来说,今天我们至少已经看到一丝曙光的出现。

这一缕光明来自于我们从西方学者(包括华裔历史学者)那里借来的火种,重新点燃了那堆余烬,让它重新焕发千年的辉煌和骄傲。

  要说我们的历史学,本不该是这样的,更不能摊上”先天失调”毛病。

全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中,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最强。

中国的历史资料也最丰富。

除了人所共知的《二十五史》外,还有其他汗牛充栋般的史籍、野史、传记、笔记等等。

甚至祖先祭祀时使用的那些骨骼、龟甲都雕刻着一个遥远时代的历史。

这些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是我们追溯史迹、缅怀先人的精神寄托,更是我们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想想可怜的印度人吧!

他们虽然名列”四大文明”之一,却因为不重视文字相传,现在只有靠《大唐西域记》这样的中国典籍了解自己的历史。

相比之下,中国人简直是太幸福太幸运了。

  近现代中国史学的衰微缘于”五四”以来对中国传统的极端反动。

这些盲目否定历史和传统的运动最终摧毁了传统史学(包括其精神和文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也割断了它流传的脉络,使那些优秀的传统由于被抛弃的时间过长而逐渐被人遗忘。

近代以来,我们的历史学一概以西方为标准、以西方比附东方、言必称希腊,完全忽视了中西方大相径庭的发展路径和特色。

建国以后,更是一切唯马列主义为马首是瞻。

马克思列宁主义中那些缘于西方(俄国)历史的原则、标准、判断,成为裁断我们历史”剪刀”:

这一段是原始社会,这一段是封建社会;这是进步的农民起义,这是反动的封建统治;这是先进的生产力,这是腐朽的封建上层建筑,如此等等。

这种变相”全盘西化”的结果就是割断了我们的历史传统、肢解了我们历史的整体、混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将史学片面化和意识形态化,从而使我国史学走入一条死胡同,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

  我国传统史学并非没有缺陷可言。

建国以来的史学研究也并非一无所成。

但是,当我们把眼光放长远来看,以官修史学为主轴、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治史原则的传统史学确实面临着一个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型的大问题。

遗憾的是,建国后的”马克思化”并没有为史学转型带来多少积极的成就和经验。

传统史学一向被人贬为”王朝的家谱”,而马克思化的史学也没有走向大众、反而成为宣传的工具和政治的玩物。

其结果是导致史学在改革时代急速边缘化和国民历史素质的降低。

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玩笑――世界上历史材料最丰富、历史传统最悠久、历史关切最深厚的民族竟然陷入无史可读、无史可治的境况。

  我国史学的转机始于新世纪。

掀起这次史学革新帷幕的是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为代表的海外华裔史学著作在国内的流行。

《万历十五年》在国内的成功是空前的、带来的影响也是开天辟地式的。

随后,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大批相似的作品、掀起了新一波的史学热。

()到后来,就有了易中天的”超男”现象。

《万历十五年》之所以流行,学者们可以得出无数条原因。

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万历十五年》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阵清风吹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阅读享受。

原来历史是可以这么写的?

这是我读完《万历十五年》后最大的感慨。

  有了《万历十五年》的铺垫,再去读《光荣与梦想》,那种强烈的冲击感已经削弱了很多。

和《万历十五年》一样,《光荣与梦想》对于我们中国读者和治史者而言也是一种崭新体验和可能选择。

目前国内繁荣的史学热背后,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西方史学著作的影响。

这也许暗示着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