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666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7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docx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

附件1:

山东大学课程情况登记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英文课程名称

PrinciplesofMarxismpoliticaleconomics

课程类别

全校公共基礎課

开课系所号

馬列部

开课学期

第三和第四學期

本研标志

本科生

学时

36

学分

2

考试类型

考試

开设日期

结束日期

课程分类

主课名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先修课程

课内总学时

36

实验总学时

讲课总学时

36

上机总学时

CAD总学时

CAI总学时

讨论辅导总学时

设计作业总学时

课外总学时

课外学分

课程负责人

劉雅靜

师资队伍

13人

基本面向

本科生

教学方式

課堂講授為主

教材

纪惠楼主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

李德臣等主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程说明

内容简介

(200字左右)

本課程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再生產和資本積累理論;產業資本循環和周轉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的理論等.

备注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制作单位:

山东大学马列部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制作时间:

2002年6月

●课程性质:

全校性公共基础课

●考试方式:

考试

●选用教材:

纪惠楼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其他方式为辅。

●学时分布:

教学内容

学时分布

导论

2学时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6学时

第二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4学时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实现

8学时

第四章剩余价值的分割

8学时

第五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学时

第六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2学时

第七章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2学时

合计

36学时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牛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

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

“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

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

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

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

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

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因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3.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全盘地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而是继承其科学的成分,批判其非科学的因素,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和创新,是完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不同时代的任务和不同问题作出了不同的研究和回答。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是人类劳动的过程。

一切生产性劳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生产劳动的三要素同时也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之和)中的劳动工具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是由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灭亡的运动规律这一时代任务所决定的。

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与这四个环节相联系的其他方面的关系构成的体系。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作用,才能正确揭示它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存在三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是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而且,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会随人们的主观意志发生转移。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难点问题解答

1、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已成为当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改变着生产力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经营管理的状况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程度,生产力要素结合的合理程度,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经济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速度,经济信息的质量,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它们都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

2、如何认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作用的发挥?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本质层次的生产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否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促进生产的发展。

这两个层次紧密联系,忽视任何一个层次都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紧密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3.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如何认识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主要参考书:

1、《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李德臣等主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陈恕详主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吴树青等主编: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8、《资本论》第一卷。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教学目的

通过对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和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分析,阐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通过对商品二因素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分析,阐明商品价值的实质;通过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阐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变化规律;通过对商品价值形式的分析,阐明货币的产生、本质及职能;通过对简单商品经济一系列矛盾的分析,阐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通过对价值规律的分析,阐明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作用形式。

●教学要点

第一节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关于商品的概念,主要应掌握两个要点:

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东西如自然界原有的空气、阳光、水等不是商品;第二,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用来交换的,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说成是商品,如农民自家院子里种的用于自己食用的蔬菜、裁缝缝制的用于自己穿着的衣服就不是商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属性。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

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

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经过人们的劳动生产出来的,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第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而是满足别人的需要,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交换价值指的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在交换中形成量的比较,说明各种商品必然包含着某种同质的东西,即价值。

这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也不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

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是指两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即作为商品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其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如空气、阳光、水等。

这就是说,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使用价值的实现要以价值的实现为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矛盾的。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卖者(生产者)和买者(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同时兼得。

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购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实现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

只有商品交换成功,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劳动创造的。

而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表明的是怎样劳动、如何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表明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

把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所完成的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由于马克思确立了劳动二重性原理,把形成价值的劳动单纯地明确地归结为抽象人类劳动,并把它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严格区分开来,才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牢固的基础上,确立了真正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正是依据劳动二重性原理,马克思才阐明了由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构成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劳动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

因此,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各生产者生产的使用价值是各不相同的,而人们的需要往往是多方面的,从而使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之间有了交换的必要性。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各生产者的物质利益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的存在决定了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不仅决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且决定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产生。

社会分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社会劳动,但这种社会劳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私有制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但它又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

这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其他各种矛盾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矛盾产生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第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推动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和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4.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即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用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衡量的,而劳动量又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分。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各个商品生产者耗费在同一种商品上的各自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商品交换是在不同种的商品间进行的,而生产不同种商品的劳动,是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的。

简单劳动是指不必经过专门训练的普通人都能进行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决定商品价值量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

而复杂劳动作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可以比简单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复杂劳动折合成多倍的简单劳动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自发地形成的。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高,则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则越大。

这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但在单位时间内,不管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第二节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或者说货币的产生过程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或偶然地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用公式表示是:

1只羊=2把石斧

在这里,处在等式左端的商品是相对价值,或说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处在等式右端的商品是等价物,或说处在等价形式上。

这就是说,等式左端羊的价值是通过等式右端的石斧相对地表现出来的。

而处在等式右端的商品之所以能表现另一个商品的价值,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但它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它只能用自己的使用价值去表现另一个商品的价值。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表现形式是不充分的。

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还体现不出一切商品价值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的性质来。

第二阶段: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由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

用公式表示是:

2把石斧

5斤盐

1只羊=1斤茶叶

2克黄金

……

由于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由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从而商品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的性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等价物,给物物直接交换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第三阶段:

一般价值形式。

即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某一种商品来表现。

用公式表示是:

2把石斧

5斤盐

1斤茶叶=1只羊

2克黄金

…………

由于各种商品都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所以,这不仅更清楚地说明各种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而且也可以使它们的价值量相互比较。

同时,等式左端石斧等等一系列商品都通过羊表现自身价值,“羊”充当所有其他商品的等价物,因而“羊”成了“一般等价物”。

商品生产者只要先把自己手中的商品换成这种一般等价物商品,就可以较容易地换到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克服。

第四阶段,货币形式。

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黄金、白银等贵金属表现。

用公式表示是:

1只羊

2把石斧

1斤茶叶=2克黄金

5斤盐

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之间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仅仅在于金银等贵金属代替其他商品固定地取得了一般等价物形式。

当金银等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变成了货币。

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的本质就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货币的职能有: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可以作为社会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之所以能起这个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为了表现商品的价值,因此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成正比),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还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构成了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

货币之所以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的贮藏好比一个蓄水池,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但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且还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从而深化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化身发挥作用,这实际上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

一般地说,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只限于贵金属(黄金),各国发行的纸币是不能作为世界货币的。

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如美元和欧元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3.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待售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其中前两项的乘积是商品的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在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由于商品的赊购赊销以及债务的互相抵消,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发生了变化,货币流通规律的计算公式变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销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一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到期的支付总额一互相抵消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以上是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

但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贵金属货币逐渐退出流通,而代之以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

纸币流通必须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因为纸币无论发行多少,它都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发挥作用。

所以,纸币流通有其特殊的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就会减少,单位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普遍上涨,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反之,物价就会普遍下降,则为通货紧缩。

现代纸币由国家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其发行数量与黄金储备没有联系。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和调节。

第三节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不论在什么社会经济制度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生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来发挥作用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等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常常是不一致的。

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低于价值。

但这并不意味着违背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作用的表现形式。

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