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6764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受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

探究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

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

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

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

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商品利润率

二、新授

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利息-利息税=48.6

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

2.43%×*×2,利息税为2.43%*×2×20%

依据等量关系,得2.43%*·2-2.43%*×2×20%=48.6

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

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

2.43%*·2·80%=48.6

解方程,得*=1250

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特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

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

假设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元,那么

每件服装的标价为:

(1+40%)*

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

(1+40%)*·80%

每件服装的利润为:

(1+40%)*·80%-*

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1+40%)*·80%-*=15

解方程,得*=125

答:

每件服装的成本是125元。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

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

依据题意首先查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447226人教版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

借助“线段图”分析繁复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

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授

例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探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量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

画“线段图”分析,假设径直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

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

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

3.假如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

4,等量关系是什么?

假如设乘公共汽车行了*千米,那么出租车行驶了2*千米。

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繁复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四、小结

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

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约呢?

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依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四、作业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447227人教版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的本质规律;通过对“工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育同学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理解和掌控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重点、难点

重点:

工程中的工作量、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

难点:

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一件工作,假如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I小时完成全

部工作量的多少?

2.一件工作,假如甲单独做。

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完成

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授

阅读教科书第18页中的问题6。

分析:

1.这是一个关于工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

已知:

制作一块广告牌,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做要6天。

2.怎样用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此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等量关系是:

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

[先要求出师傅与徒弟各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

]

两人的工效已知,因此要先求他们各自所做的天数,因此,设师傅做了*天,那么徒弟做(*+1)天,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解方程得*=2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

所以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

三、巩固练习

一件工作,甲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

由甲独做10小时;

请你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例如

(1)剩下的乙独做要几小时完成?

(2)剩下的由甲、乙合作,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

四、小结

1.本节课主要分析了工作问题中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

间的关系,即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解题时要全面审题,查找全部工作,单独完成工作量和合作完成工作量的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五、作业

教科书习题6.3.3第1、2题。

#447228人教版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的

让同学通过独立思索,积极探究,从而发觉;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

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

(1)、

(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径直设元,要仔细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依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

(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

(1)、

(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改变的?

你发觉了什么?

假如把

(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改变?

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

并加以验证。

事实上,假如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

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

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蔽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究,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447229人教版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同学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控数轴的三要素;

2.使同学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同学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控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同学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学校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

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同学回答后,老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同学观测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老师予以语言指导:

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依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详细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假如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

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

(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同学:

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假如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

假如单位长度转变呢?

假如直线的正方向转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同学指出: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以下各数的点: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末引导同学得出结论:

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同学阅读教材后指出:

数轴是特别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讨论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控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示同学们,全部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

五、作业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以下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从同学已有知识、阅历出发讨论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那么.学校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同学思索:

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

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仔细分析它的作用,使同学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特别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同学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同学提问:

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

它是不是存在等.

#447230人教版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同学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控的三要素;

2.使同学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同学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控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

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同学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学校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

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同学回答后,老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同学观测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老师予以语言指导:

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依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详细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假如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

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

(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进而提问同学:

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假如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

假如单位长度转变呢?

假如直线的正方向转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同学指出:

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以下各数的点:

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末引导同学得出结论:

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同学阅读教材后指出:

是特别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讨论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控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示同学们,全部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以下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从同学已有知识、阅历出发讨论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那么.学校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同学思索:

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

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教学中,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仔细分析它的作用,使同学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都是特别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同学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同学提问:

在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

它是不是存在等.

#447236人教版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同学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同学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约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

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约的应用题。

2.难点:

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

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

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依据题意,得

1.2*=6

由于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

某校中学一班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同学思索后,回答,老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

(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

设需要租用*辆客车,可得。

44*+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试试看?

问题2:

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觉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

“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

13+*=(45+*)

问: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3代人方程

(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由于左边=右边,所以*=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

假设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动手试一试,大家发觉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由于这里*的值很大。

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肯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

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447232人教版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相互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育同学的运算技能。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那么和运算律精确快速地进行,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事实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由于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敏捷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那么与技能,讲课前老师要仔细总结、分析同学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援助同学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那么”,只要同学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

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

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

代数和概念是掌控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予以充分留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

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447233人教版七班级下册数学教案9

一、素养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控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技能训练点

1.使同学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同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同学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同学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同学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

依据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的原那么,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同学学法:

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正确掌控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

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同学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

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

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

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日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讨论.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又使同学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育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详细做法如下:

第一步:

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

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那么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