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7041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一讲 拨云见日法.docx

11第十一讲拨云见日法

第十三讲拨云见日法

教学目的:

1.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拨云见日法。

2.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材料寓意,写出寓意深刻的作文。

教学重点:

理解并正确运用拨云见日法写作。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材料的寓意,从中发掘并深入把握隐藏的深刻哲理。

教学步骤与安排:

第一节课(大约用时60分钟,其中休息5分钟)

开课语:

同学们,欢迎你们走进小桔灯的课堂。

我们的口号是:

在快乐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享受快乐。

下面我们开始快乐之旅的第一站:

手提桔灯——转转转!

一、手提桔灯——转转转(大约10分钟)

开心辞典——练一练

师语:

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出示一张图片,(出示图片)找同学来复述一下图片上的传说故事。

学生:

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直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

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

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师语:

好了,X同学复述的非常好,月亮也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搜集一下关于月亮的别称,看那位同学知道的最多?

月亮的别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二、点亮桔灯——闪闪闪

1、奇思妙想——想一想

(1)师语:

正式上课前,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路边的鲜花》

一个旅行者走在路上,看到路旁有许多盛开的美丽鲜花。

他看了十分喜爱停下脚步,就去采撷,一边走一边采。

沿途的鲜花陆续地开放,而且一朵比一朵大,一朵比一朵美,一朵比一朵香。

旅行者采了一朵又一朵,当他看见更美的鲜花时,就扔掉怀里的,去采更美的鲜花。

到了黄昏的时候,在将近旅程的终点的一条小溪边,他看到了一朵巨大的奇异的鲜花,在暮色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旅行者喜出望外,抛掉了他手中所有的花朵,奔跑过去,但他的脚步却因过度跋涉的疲劳而显得有些沉重。

当他终于蹒跚地走到那朵奇花跟前时,鲜花已经枯萎了。

他绝望地握住花梗,手一摇动,花瓣就一片一片地掉下来。

(2)师语: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故事想要表达一个什么道理,给了你什么启示?

师生共同总结:

生活中,令我们喜欢的东西很多。

但决不能因为贪恋沿途的风景而耽搁了赶路,我们必须努力向前走,前方是一条不断延伸的曲线,而不是一个凝固不动的原点。

(3)师语:

下面老师念一篇范文,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范文好在哪里?

见导入新知参考:

《在人生的旅途上》

师生共同总结:

这篇文章好在,联系生活中很小的事例来阐述深刻的道理。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把眼光看的更远一些,这样才不会错失机会,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4)小结:

当我们面对一则类似寓言故事的材料时,往往会觉得主旨不明确,不知道从何着手。

其实,我们只要拨开材料表面的迷雾,潜力挖掘出深藏在材料后的深刻哲理,就可以把握材料寓意,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了。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让我们在揣摩、把握材料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进而获得启示,取得更深一层的立意效果。

(两例可任选择一例。

作为课堂教学)

2、导入新知:

在正式讲拨云见日法之前,我先讲个故事考考大家:

薛谭学唱歌

古时候有个叫薛谭的人喜欢唱歌,他唱的歌很好听。

薛谭在学习唱歌的时候是拜当时唱歌唱得非常好的秦青为老师,向秦青学唱歌。

秦青也很耐心地教他,告诉他应该怎样练音,怎样唱出节拍,怎样在唱歌时投入情感等。

薛谭学了一段时间后,他唱的歌好听多了;但是他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到手便自以为学会了,可以出师了,便向秦青提出要告辞回家。

  秦青听到薛谭不打算继续学习而要告辞回家的意思后,也不劝阻他,就在薛谭临行的这天,在郊外的大路旁摆设着酒为他送行。

当饮完临别酒后,秦青自己却向着他的学生——薛谭打着节拍,自己唱着送别的歌曲。

秦青唱着、唱着,他的歌声慷慨悲壮,在树林中萦绕,树木都仿佛被这抑扬动听、悲壮激昂的歌声振动了;那歌声优美动听、婉转宏亮,在天空回荡,连天上的彩云也仿佛是被什么阻住,也不浮动了,好像伫立在天空静听着。

  听到秦青为他送行唱的歌一会儿慷慨悲壮,抑扬动听;一会儿优美宏亮,婉转悠扬。

薛谭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完秦青老师的全部技术,自己唱的歌远不及老师唱的好,内心感到非常惭愧。

于是薛谭忙向秦青道歉,请求回到老师身边继续学习深造。

从此以后,薛谭一辈子也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了。

师问: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后老师适度评价)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不能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否则便不会有任何成就。

(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定义及作用)

(此处寓言故事也可在B册中151页—154页中选取)

(1)明确拨云见日法的基本概念:

师语:

原意是指拨开乌云见到太阳。

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用在材料作文中,是指拨开日常生活小事或寓言故事的迷雾,从中发觉出隐藏其中的深刻哲理。

这种技法主要运用于寓言型的材料,这类材料的主旨隐藏在材料之中,需要深入挖掘才能显现出来。

例如:

《薛谭学唱歌》这个故事中,通过薛谭学唱歌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不能一知半解,否则就不会成功。

(2)讲授关于拨云见日法的作用:

师语:

能使我们在面对含义深藏的材料时,准确透过材料的表面意思,看到隐藏其中的深刻哲理,同时能有效拔高文章的立意和深度。

例如,在面对“路边的鲜花”这则故事型材料时,就可以通过拨云见日法,穿透旅行者采摘鲜花这个表层故事,去深入挖掘故事背后隐藏着的哲理:

“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懂得抗拒眼前的诱惑,向着那永恒的目的地前进。

(3)基本方法:

教师导入:

A.拨云见日法第一招——读懂材料法。

师语:

例如在面对“爱因斯坦的父亲”这则材料(见导入新知参考材料一:

《以自己为镜》)时,我们首先要分析材料内容,弄清楚这则材料讲了哪几个故事,下面找同学来回答。

学生答:

爱因斯坦跟随小伙伴们一起贪玩;父亲给爱因斯坦讲述了一个关于杰克大叔的故事。

师生共同总结:

综合把握这则材料,我们就能明白这则材料的内容了:

爱因斯坦十分贪玩,父亲给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告诉他不要因为别的伙伴们都在玩,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爱因斯坦深受启发,开始勤奋钻研,最终得到了成功。

师语:

当面对一则材料作文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精读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基本意思。

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

读懂材料,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

如果连材料本身的中心意思都没弄清,就很难根据要求进一步阐释寓意了。

但是,在行文中,我们又要注意内容的深刻性,不能写那些表层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含义。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二招——板书如下:

B.拨云见日法第二招——提炼寓意法。

材料:

一个自以为怀才不遇的青年非常苦恼,他质问上帝,命运为什么对他如此不公。

上帝从路边随意拾起一块小石子,又随便扔了出去,问青年:

“你能找到我扔出去的那块石子吗?

”青年摇了摇头。

上帝又把手上的金戒指取下来扔到石子堆中,问青年:

“你能找到那枚金戒指吗?

”“能。

”果然,青年很快就找到了。

上帝说:

“现在你该明白了吧。

师:

同学们,你们能在这则小故事里读出了什么?

小结:

有的同学看到“摇了摇头”的动作和一字之答“能”,就草率地确定主题是“自信”,然后大谈自信的重要性。

其实。

这则材料的关键处在于“石子”与“金戒指”的区分,再加上“自以为怀才不遇”这一定语,我们就可以大体确定以下立意:

别老埋怨没有人看重你,要被人发现,获得用武之地,就先要由石子变成金子,也就是使自己成为真正有才能的人,而不是自以为有才能的人。

师语:

寓意,通常是指概括出的材料的主旨、言外之意,揭示出有关社会、人生、自然地抽象道理,达到警戒、启迪、教育等作用。

写作文时,切忌停留在材料的表层,找到材料和寓意的共同点,寻切入口。

紧扣了材料,就能概括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所构思的内容,就不会偏题、跑题了。

 

C.拨云见日法第三招——现实阐释法。

想运用好“拨云见日法”,最关键的就是读懂材料的深层含义。

所以,在审读材料时,一定要仔细揣摩,反复体会。

如果在审读材料的中心意思上出了偏差,很可能接下来的阐发会离题万里。

因此,对待寓言型的材料,一定要仔细揣摩材料的深层含义,再来立意构思。

师语:

老师口头讲述一则哲理故事。

请同学们来说说它的寓意是什么。

断箭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

父亲郑重对儿子说:

"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

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

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

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师生共语:

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锐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师语:

提炼出精准深刻的寓意后,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加以阐释,以便使这个永恒的寓意富有时代特点,适用于我们现代社会的具体情况。

如果不联系实际泛泛而谈,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去寓意本身的启示效果。

3.故事大派送:

轻松一刻

师语:

同学们,你们靠自己的聪明和努力,懂得了什么是拨云见日法及怎样使用拨云见日法。

老师决定奖励你们一下,现派送给大家几个故事,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

故事A:

从前,有夫妻两人。

他们一直没有孩子。

后来,生了个儿子。

他长得很结实,白白胖胖,干干净净的。

夫妻俩把这个儿子当作珍宝一样爱护着,就连走路都总是扶着他。

“乖儿子,上街时要看着脚底下,当心别跌到了。

在镶木地板上走路要看着脚底上,那上面最容易滑倒。

走山路时还是要看脚底下,说不定你会从山顶摔到沟里去的。

”夫妻俩总是这样教导他。

可是过了二十年后,这对夫妻死去了。

儿子非常孝顺,决定严格遵守父母的遗嘱。

当他在镶木地板上走路,上山,在春天的田野散步,在古老的森林里踯躅,在大街上徘徊,在沙滩上闲逛时,他总是用心盯着自己的脚下。

他一生从来没有被绊倒过,从来没有滑倒过,从来没有扭伤过肌肉,从来没有碰伤过头,没有踩到水沟里。

这个可怜虫就这样过了一辈子,死去了。

他从来没有见过蓝色的天空,从来没有见过明亮的彩霞,从来没见过闪亮亮的星星,从来没见过城乡的美景,也从来没见过人们的面孔。

可能对于某些人,永不跌倒是幸福的。

但是,我们只有经历过枯萎,才能知道什么是繁茂;只有经历了劳作,才能知道什么是收获;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知道什么是快乐。

永不跌倒的人生其实是最无趣的。

(这个故事的题目叫《永不跌倒的人生》,是围绕一个永不跌跤的人的故事来展开行文的。

故事本身显然是虚构的,但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却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深刻的道理,找个同学来阐述一下这个道理。

学生:

永不跌倒的人生其实是最无趣的。

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在听故事时,要善于透过故事表面,提炼出它的深层寓意。

若是只把它当作一则笑话一笑了之,那就没有真正读懂故事。

另外,要善于结合现实,联想自己身边发生的许多事,其实,我们的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跌倒,但同时也是一种财富。

只有不断跌倒,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人生的滋味,才能感受到幸福和拥有,那种妄想永不失败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这样联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就能将材料给我们的启示作用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了。

故事B:

最好的大学

有这样一则材料: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

“是在幼稚园。

”“在幼稚园学到些什么?

”学者答到: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基本上,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答话得到了与会科学家的赞同。

一个班上的老师让学生们仔细阅读上述材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作文。

下面是学生的一些作文片断。

学生甲

你曾经对我说:

“如果这世上有一种东西叫‘幸福’,我一定会和你分享;如果那种东西叫‘苦难’,我一定会独自担当。

”当时的我,咧开小嘴,轻轻敲你的额头,悄声说:

“笨蛋!

我们是有福同享、有难同担的朋友啊!

”我们在笑声中度过了那个时刻,可你却没有发现我的双眸中含着感动的泪水……

小时候的我们是那么的要好,你经常抱着大西瓜到我的家中,微笑着说:

“这西瓜好大,我一个人吃不完,我们一起吃。

”我每每看着这又大又红的西瓜,总是感动地说:

“你和我分享西瓜,那我就和你分享快乐!

”说着,我们就一起牵着小手,脸上挂着西瓜籽,蹦蹦跳跳地跑着……

老师提问学生:

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与朋友分享快乐,而材料中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也提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那么本文段是否紧紧把握住了材料在论述呢?

同学们觉得这篇作文合格吗?

学生答:

本文不合格,虽然本文段的中心确实是“分享”,材料中也提到了“分享”,但材料中的“分享”并不是中心意思,而只是材料的一点细枝末节,材料的中心意思应该是“从幼稚园里学到的好习惯、好品质是一生的财富”。

学生乙

在离我家老房子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幼儿园,叫“智慧星幼儿园”。

幼儿园里有小小的教室,有飘出香味的食堂,有供我们睡午觉的寝室,还有我记忆中的绿草地。

总之,在我的记忆中,幼儿园是美丽的。

当我三岁的时候,爸爸妈妈把我送进幼儿园的教室。

我开始跟着老师学习写简单的字,做简单的算术。

有一次儿童节,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勇敢地上了台,为大人们朗诵儿歌。

我的勇气与精彩表演博得了一阵阵掌声。

每当下了课,我总会和小伙伴们在那片绿草地上玩耍、嬉戏。

有时,我和小伙伴们赛跑;有时,我会和伙伴们一起捣蛋。

那时的日子真是快乐啊!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就上小学了。

可是,我还是经常想起在幼儿园度过的快乐时光。

我真想念我的幼儿园啊!

老师提问学生:

分析一下,本文写得如何?

有没紧扣材料中心进行论述?

学生答:

本文段记述的是小时候读幼儿园的经历,虽然与材料看似有很大的相似处,但实质上还是没有抓住材料想表达的意思。

材料中隐含的寓意是“好的习惯和品质足以成就一个人辉煌的一生”,而并非停留于对“幼稚园”生活的描述或留恋上。

此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仍然没有透过材料的表层意思,发掘出材料的真正寓意。

学生丙

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需要我们用心去培育,去灌溉。

培育美好事物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

好的习惯会慢慢变成美德,当习惯成为一种美德的时候,它就会像风一样让每一棵树跟它一起和谐地摇摆。

我曾听过这样的一个笑话,一个小小的公务员曾在厕所里遇到了局长,于是,他脱口而出:

“局长您也亲自上厕所?

”仅这一句话,我们都会大笑起来。

但笑过之后,是否发现有些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深思。

这些公务员平时见到比自己大的官就会毕恭毕敬,溜须拍马,讨好卖乖,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种种习惯,有好习惯,当然也有恶习。

好的习惯就像锦上添花,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坏的习惯却如江堤蚁穴,会让人非常厌恶。

世间种种成败得失,归其原因,无一不与习惯相关。

所以,趁我们还年轻,赶紧培育一些好的习惯吧,只要用心去浇灌,它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老师提问学生:

本文写得如何?

有何优点?

学生:

本文写得非常深刻,非常优秀。

准确把握住了材料背后隐藏的深刻哲理,牢牢抓住“习惯”与人生得失成败的关系,从一个具体的事例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人生哲理,进而提升文章境界,给人以深刻启示。

教师提醒:

拨云见日法是拨开日常生活小事或寓言故事的迷雾,从中发掘出隐藏的深刻哲理的写作技法,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能透视表面,忌浮在水面。

运用“拨云见日法”能够提高文章的深度,看到蕴藏在材料深处的哲理,因此一定要纵深挖掘,切勿浮于水面。

停留于表面的文章无法触及到所给材料的核心,也就不可能达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

二、要能体现材料,忌随意拔高。

虽然通过拨云见日法可以透视具体事件,从而把握到隐藏于其后的深刻哲理,但这主要是针对寓意型材料。

并非所有材料都有深刻的含义,因此归纳寓意时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力求使归纳出的寓意能体现材料,不能为了深刻而故意拔高。

(第一课时中运用的故事,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积累的材料灵活运用,可以灵活的自行调整,但是要把握“度”,让学生接受,从中受到启发。

第二节课(大约用时60分钟,其中休息10分钟)

大家现在进入快乐之旅的第三站:

桔灯引路——碰碰碰

三、桔灯引路——碰碰碰

玩中悟学——棒又棒(35分钟)

1、师生互动,交流拨云见日法的使用状况:

(1)什么叫拨云见日法?

(2)在什么状况下使用拨云见日法?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拨云见日法一般可以运用到哪些方法?

(4)在使用拨云见日法的时候一般要注意什么?

(答案都在第一课时中)

2、范文品味:

A:

结合范文,抓住技法赏析。

赏析范文《人生在掌握一个“度”》(A册P172)。

师语:

同学们,请先看看“实战演练”中的一段材料,读完这样的故事,你是否觉得很好笑?

如果让你写,你会从什么方面思考?

在老师给你们念一篇优秀作文《人生在掌握一个“度”》时,请大家思考,这则材料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位客人到朋友家做客,因为朋友太热情了,一碗一碗地让他喝鲍鱼汤,最终让客人避之不及的故事)

师语:

你觉得这则材料想说明什么道理?

(凡事适可而止,要把握一个“度”;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师语:

生活中有这种类似的现象吗?

(有,很普遍。

师语:

这种道理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启发?

(启发:

人生在掌握一个“度”,“过”与“不及”都不行;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才不会“好心办错事”。

B:

结合材料示例,举一反三(阅读材料“寓言故事类”其5“哲学家与船家”)(B册P153))

(1)学生自读材料,边读边归纳:

哲学家与船家一共进行了几轮对话?

(4轮)分别在谈论什么?

(数学、文学、哲学与游泳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老师提问:

材料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表层意思:

没有学数学、文学和哲学不要紧,但没有学游泳,遇到困难时就会失去生命;深层意思:

夸夸其谈不如真抓实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优势去嘲笑别人的劣势。

(3)假如是你自己写,面对这样一则材料,你会选择怎样去写?

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逐一点评。

(4)老师念一篇优秀习作(见导入新知参考:

《空谈不如实干》),请同学们说说,空谈者与实干者分别有什么特征?

(实干的人往往不善于宣传自己,表现自己,这点与喜欢空谈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们尽管做了很多工作,工作很辛苦很努力,也做出了不少业绩,但是领导有时候往往看不到。

相反,空谈的人,善于装饰自己,善于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反而容易给领导留下深的印象。

作者是站在哪一边的?

(实干者)

作者对实干者是完全赞同吗?

(不是,作者建议实干者恰如其分地宣传自己,不要一味地埋头苦干。

总结:

从构思的角度看,作者在准确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越过材料中“哲学家”与“船家”对话的表层意思,归纳出“空谈不如实干”的深刻哲理,再联系生活实际加以阐述,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是对拨云见日法的充分理解和合理运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三节课:

(共计60分钟左右)

接下来,我们进入快乐之旅的第四站:

桔园飘香——乐乐乐

四、桔园飘香——乐乐乐

1、轻松一刻——乐一乐

有一天动物园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

所以它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

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

长颈鹿问。

 

很难说。

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师问: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小结: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只知道有问题,却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根基 

伤心故事      

有三个人到纽约度假。

他们在一座高层宾馆的第45层订了一个套房。

      

一天晚上,大楼电梯出现故障,服务员安排他们在大厅过夜。

      

他们商量后,决定徒步走回房间,并约定轮流说笑话、唱歌和讲故事,以减轻登楼的劳累。

      

笑话讲了,歌也唱了,好不容易爬到第34层,大家都感觉精疲力竭。

      

“好吧,彼德,你来讲个幽默故事吧。

”      

彼德说:

“故事不长,却令人伤心至极:

我把房间的钥匙忘在大厅了。

”      

师问: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小结:

我们痛苦,所以幽默;我们幽默,所以快乐。

      

2、口头冲浪——比一比(15分钟)

(阅读“实战演练”(A册P171))(具体范文见口头冲浪参考:

《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阅读材料“寓言故事类”其5“哲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