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78028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docx

人音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四课《音乐会》(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苗岭的早晨》、《游击队歌》、《那不勒斯舞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教学目标:

1、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切音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并在这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

2、听辨乐器,选择曲名与画面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熟悉乐器的音色及种类

课件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流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1、播放《游击队歌》和《苗岭的早晨》的第一名音响。

2、设问:

你能听辨出两首作品的片段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3、揭示作品的名称及演奏器乐的名称。

2、学生说说。

通过这四首乐曲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了中外不同风格的乐曲,了解了一些关于乐曲及作曲家的有关内容,还懂得了许多中外不同民族的风俗,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二、

听《游击队击歌》

1、简介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贺绿汀。

2、聆听歌曲,出示歌谱。

3、复听歌曲。

1、说说你所知道的游击队的故事。

2、边听边看歌谱。

3、会吹口哨的学生可试吹,也可以跟着音乐律动。

三、

听《苗岭的早晨》

1、出示《苗岭的早晨》的图片。

2、课件播放乐曲。

3、介绍乐器、口笛。

1、说说看看这幅图你能想像一下苗岭的早晨的情景吗?

2、学生欣赏苗岭的画面与音乐。

四、

欣赏《匈

牙利舞

曲》

1、出示图片。

2、初听乐曲。

3、听师介绍三角琴。

4、复听乐曲。

1、看图,说曲子的情绪会是怎样的?

2、说说乐曲的主奏乐器是哪一类。

4、思考:

主题曲调出现了几次?

乐曲可分为几段?

速度有无变化?

每段情绪有什么不一样?

五、

欣赏《那

不勒斯

舞曲》

1、讲述有关《天鹅湖》的故事。

2、初听乐曲,想想:

主奏乐器是什么?

“吹、拉、弹”属于哪一种。

3、课件展示。

1、对芭蕾舞剧的初步认识。

2、边听边说。

3、学生欣赏芭蕾舞剧片段。

六、

听辨

练习

1、浏览播放四首乐曲。

3、师小结。

1、小组合作,边听边完成。

2、校对评价。

熟悉曲调,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嘹亮歌声》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嘹亮歌声》。

2.在演唱的过程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情绪。

3.完成活动与练习

(一)。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轮唱的基本演唱形式。

课前准备:

课件、节奏卡片等

教学流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1、导入:

我们去山上的山谷中玩说话有什么声音(回声)。

2、模拟回声练习:

师:

你—好—|吗OOO|OOOO‖

生:

OOOO|你—好—|吗OOOO‖

3、演唱形式轮唱的说明。

4、播放《嘹亮歌声》。

5、分别范唱一声部和二声部。

6、播放歌曲《嘹亮歌声》,范唱歌曲二声部。

7、再次播放歌曲的一声部。

8、教唱二声部的最后一句歌词。

11、听师范唱“歌从远山——啊歌声哟”

13、师生合作唱唱歌曲,师唱一声部。

15、一学生分别分成A组、B组唱歌曲(一声部、二声部)。

16、师指挥。

17、教师评价。

2、学生起立,并重复练习。

3、看图形谱想想。

4、聆听歌曲,要听辨出有两个声音在唱。

5、听师范唱。

6、聆听或轻声跟唱二声部。

7、听音乐唱唱二声部,做老师的回声。

8、学唱二声的最后一句歌词。

9、完整地唱唱二声部。

10、认真聆听歌曲一声部。

11、感受与二声部的不同,并唱唱一声部。

12、完整地唱唱一声部。

13、生唱二声部。

14、角色互换。

16、生唱:

(注意要轻声唱,要相互倾听。

17、学生评价。

这一环节回声的设计是比较有趣的,在此过程中,老师加入了动作让学生参与当回声,不仅让学生觉得新鲜,还比较巧妙地解决了难点。

轮唱是学生刚接触的,是一个很大的难点部分,根据教师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多听多练来更好的解决这一重、难点。

二、

(一)

1、师范唱一一一民歌(第五册第二段《草原上》)。

3、设问:

这首歌可以轮唱吗?

4、师小结:

常见的可以有这样两种:

⑴隔两小结进入

⑵隔一小节进入

7、点评:

表扬有创新的小组。

1、说说这首歌的歌名,在哪个学期学的。

2、齐唱歌曲。

3、分小组讨论。

5、小组合作完成轮唱。

6、分组展示、点评。

小组合作,不仅可以降低作业的难度,还锻炼了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

三、

结束

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我是小小音乐家》、八分休止符;活动与练习

(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表演《我是小小音乐家》,完成活动与练习

(二)。

2、在演唱过程中,进行编创活动,体验做小音乐家的情趣。

3、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并能在读谱实践中运用。

教学重点:

学习演唱《我是小小音乐家》

教学难点:

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课前准备:

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1、你有自己的理想吗?

2、我们来听一听美国的孩子是干什么。

3、设问:

在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是哪几个国家?

哪几个城市?

他们各演奏什么乐器?

怎样演奏。

4、边听音乐边出示各组图片。

5、教授奖励的礼物,节奏舞。

6、再次播放音乐,并作点谱唱。

7、用动作暗示弱起处。

8、讲解音乐知识:

八分休止符。

⑴出示×○

⑵出示×

⑶出示○

11、提出创作要求。

13、评价。

1、请生说说自己的理想。

2、聆听歌曲录音。

3、小组边听边讨论上述问题。

4、学习节奏舞。

5、听音乐跳节奏舞(在间奏处变成木头人)。

6、学生轻声跟唱。

7、轻声唱唱歌曲。

8、找找歌曲在节奏上的规律或特点。

⑴学生说。

⑵再说。

⑶请学生想想再说。

⑷找找歌曲中的八分休

止符,试着唱唱那一句。

9、唱唱歌曲。

10、.以第一人称表演唱。

11、创编歌词。

12、展示。

初步让学生熟悉歌曲。

节奏舞是一段很有趣的自编律动,它的节奏是××|××|××|×—|,这样的节奏再加上老师自己创编的动作,在歌曲音乐节奏的推动下,让学生兴奋异常,又非常快乐,这对学生熟悉歌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活动与

练习

(二)

2、在四分音符上标上×○×○

在四分音符上标上○×○×

4.小结

1、唱熟书中曲调。

3、学生分别进行唱与奏。

 

第五课《牧童之歌》(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牧童短笛》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牧童短笛》和表演《剪羊毛》,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初步了解作曲家贺绿汀。

3、能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

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学用具:

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风光碟片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1、师生边唱《一支短笛轻轻吹》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既复习了已学歌曲,又为新课教学设下了伏笔。

一、欣赏《牧童短笛》

1、师引言:

同学们,刚才我们边吹笛子边进教室,你的心情如何?

2、生反馈(开心的、悠闲的……)

3、师言:

你们看(出示《牧童短笛》的投影片),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

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

作曲家贺绿汀把这一幕用音乐来表现,请听音乐,听后说说你的想象与感受(播放《牧童短笛》第一部分)

4、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

5、揭题;《牧童短笛》,对照图形谱哼唱[1]

6、师言:

刚才我们聆听和哼唱了第一乐段,乐曲还有第二乐段,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

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有什么变化?

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聆听第二乐段)

7、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

8、完整地听全曲。

设问:

全曲分几段?

为什么?

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

9、师生讨论完成问题。

10、完成课本上的涂色块及线条连接的作业。

11、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二、学唱《剪羊毛》

1、师引言:

水乡牧童悠闲的在牛背上吹着短笛,同学们,你们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个国家——澳大利亚,那里的小伙伴们会干些什么呢?

2、边看澳大利亚的风光碟片边听歌曲,提问:

歌曲中唱些什么内容?

3、反馈,再次欣赏歌曲

4、为歌曲取名(揭示课题《剪羊毛》)

5、听教师弹唱,学生可跟唱曲谱

6、解决难点:

符点和休止符。

7、再次聆听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绪。

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分段欣赏更能让学生感知音乐塑造的形象,从音乐的获得的感受与体验更到位。

 

利用“跟唱”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拓展情境

1、师:

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二乐段前两个乐句音调高昂,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明快,为了突出这一部分,我们能不能试着加上些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2、学生分组讨论,为第二乐段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配伴奏。

3、各组展示表演并进行点评。

(随机)

4、(下课)师生再见。

给学生一个创作与展示的空间,增强对歌曲的表现,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2、表演《剪羊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表演《小小羊儿要回家》和《剪羊毛》,进一步感知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在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中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教学重、难点:

掌握全音符的时值及延长记号。

教学用具:

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1、师生边唱《剪羊毛》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既复习已学歌曲,又为新课教学设下了伏笔。

一、复习歌曲《剪羊毛》

1、师引言

2、学生跟音乐演唱歌曲

3、将歌中的“X.X”节奏改为“XX”唱一唱,比较感觉如何?

4、学生自主感受改变后的节奏,反馈各自的感觉

5、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可配有律动。

二、学唱《小小羊儿要回家》

1、师引言:

我们剪完羊毛后,还会怎么样呢?

(引到羊儿要回家)

2、出示课题,提问:

小小羊儿为什么要回家?

它们的家是怎样的家?

3、聆听歌曲,感知歌曲的内容、速度和情绪

4、学唱曲调:

(1)听一遍教师范唱。

要求:

边听边看谱,是否发现歌谱上出现一个新的音符。

(2)简单复习已学过的音符“X;X;X—;”。

(3)新授全音符X———。

(4)学生再听一遍曲调范唱,找出X———出现几次?

(5)跟着钢琴弹奏的曲调轻轻哼唱。

教师纠正曲调中的音准及节奏错误。

(6)完整地唱全曲。

5、学唱歌曲与处理:

(1)跟着钢琴轻声地把歌词唱准。

纠正错误处。

(2)师生讨论《剪羊毛》和《小小羊儿要回家》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

(相同点:

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

不同处:

地区风格不同;中国山区与澳大利亚牧场。

情景不同:

黄昏赶羊群回家与剪羊毛劳动场面。

速度、情绪不同;中速、抒情与稍快、活泼。

(3)从对比分析中唱好《小小羊儿要回家》

(4)讲解延长记号。

结合歌曲的意境,让学生想像最后的“嘿”和延长是怎样的情景。

(5)分组讨论创作歌曲伴奏的节奏型及选择打击乐器。

 

采取分组讨论方式,并进行分别试唱试奏,尊重学生的创作实践活动。

拓展情境

1、师言

2、表演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选择《小小羊儿要回家》,也可选择《剪羊毛》。

曲目、队伍确定后,进行适当的排练活动,然后展示表演成果。

4、(下课)师生再见。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角色是服务者、观众,而不是导演。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孤独的牧羊人》2、曲调接龙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孤独的牧羊人》,再一次感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曲调接龙活动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用具:

钢琴、打击乐器、投影片、《音乐之声》影片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1、师生边聆听歌曲《雪绒花》,边做律动进教室。

2、师生问好!

聆听歌曲,为新教学内容作铺垫。

一、游戏:

曲谱接龙

1、出示曲谱,讲解游戏规则

2、开始游戏。

按组接龙。

3、师小结

二、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师引言:

刚才我们进教室时所听到的歌曲,谁知道叫什么歌名?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影片《音乐之声》的剧情

4、播放影片《音乐之声》中《孤独的牧羊人》的片段(聆听英语版《孤独的牧羊人》)

5、教师介绍这一插曲是女教师与孩子们在玩木偶戏时的一首歌曲。

提问:

这首歌曲中每隔两小节就出现“来咿噢嘟”这是谁的歌声?

再听时,请在“来咿噢嘟”处轻轻地合着拍子拍手。

6、再次欣赏(中文版《孤独的牧羊人》)

7、教师介绍这一插曲的风格: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但这是一部美国的音乐剧,所以这首插曲是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尤其是“来咿噢嘟”是用假声唱法,这是地道的美国乡村歌曲的演唱特点。

8、复听歌曲。

可边听边表演。

锻炼学生的即兴曲调创作的反应,提高他们的音准、节奏

等综合能力。

 

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

生的兴趣。

 

结束

1、师小结

2、(下课)师生再见。

 

 

第六课《爱祖国》(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一个妈妈的女儿》。

2、在音乐作品和历史影片的感染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学唱好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难点:

把握高音区的正确演唱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设备、投影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激情

1、谈话导入:

太阳和月亮有个妈妈,它叫——光明

长江和黄河有个妈妈,它叫——海洋

藏族和汉族有个妈妈,它叫——中国

2、请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中国

3、欣赏中国风光,教师作一定的介绍,音乐《一个妈妈的女儿》伴奏

桂林山水——黄山迎客松——草原——海南——沙漠——天坛——兵马俑——长城——上海等

 

二、

学唱

《一个

妈妈

的女

儿》

1、聆听、教师跳藏族舞

2、再次聆听,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旋律、速度等

3、边听边律动

4、跟录音哼唱,指出难点

5、学习1——12小节曲调A、跟琴唱唱歌谱B、按节奏朗读歌词C、演唱歌词

6、学唱13—尾曲调

A、教师范唱“啊”(要求喉头放松、不要压)学生试唱。

B、学唱结束句C、演唱歌词

7、整体演唱

8、再次聆听——感受录音机唱的情感、表情

9、学生跟伴奏演唱

三、

结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感受不同速度,情绪所表现的情绪,并能创编出适合的动作。

2、聆听《红旗颂》,感受相同的曲调由于不同的表现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教学重、

难点

重、难点都是感受和体验作品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教具准备

影片《开国大典》、VCD、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欣赏

《红

旗颂》

1、看影片《开国大典》升国旗片段,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2、谈话:

红旗是团结的象征、力量的象征、胜利的象征。

它火红炽热,燃烧着无数先烈血染的风采。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歌《红旗颂》

3、哼唱“红旗”主旋律

教师在小黑板中写出歌谱,学生哼唱。

4、整体聆听,说说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情绪怎样?

5、分段欣赏

A、引子(问:

乐曲一开始的音调熟悉吗?

B、第一部分(问:

从标题出发,你想到什么?

C、第二部分(问:

音调是什么曲调?

与第一部分的主题音调相比较,相同在哪里,不同在何处?

D、唱唱主题的两种不同情绪

第一部分抒情性;第二部分进行曲风格

6、完整地聆听,学生可以用颜色、用线条、用动作来表现对歌曲的感受。

二、

欣赏

《我们

走进

十月

的阳

光》

1、欣赏《开国大典》片段,感受十月的和喣阳光。

2、谈话:

因为有了1949的10月,才让我们有了幸福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十月的阳光

3、聆听《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感受不同的情绪、速度。

4、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体会歌曲的爱国热情。

5、再次聆听,小组讨论

①画出第三部分的图形谱

②根据三段音乐,设计三种动作

6、各组汇报、各人表演

三、

拓展

1、课后收集一些歌颂祖国的歌曲,听一听,学一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演唱《只怕不抵抗》,聆听《救国军歌》中,感受队列行进的音乐特征并进行表演。

2、认识人民音乐家冼海星,感受音乐家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演唱歌曲

难点:

感受队列进行的音乐特征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西安事变资料、磁事、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欣赏

《救

国军

歌》

1、实物投影,看抗日战争时的图片(游行时被日本鬼子枪杀,人们生活水深火热等)

2、师:

这时,有很多有识之士起来各起反抗,像张学良将军(教师讲“西安事变”的故事)

3、师:

除了张学良,还有很多音乐作曲家,也创作了许多歌曲,也创作了许多歌曲激起人们的反抗意识——《救国军歌》

4、聆听《救国军歌》,请说说音乐上的特点。

5、自由朗读歌词,说说要用怎样的语气。

并且理解为什么说“枪口对外”?

6、再次聆听,学生作进行步伐操练。

7、再听,学生做队列方整队伍行进。

8、实物投影介绍冼星海。

二、

学唱

《只

怕不

抵抗》

1、师:

冼星海也为我们少年儿童创作了一些歌曲,我们来听一听。

2、聆听歌曲,说说歌词和歌曲情绪。

3、教师范唱,学生按歌词想动作。

4、边听边律动

5、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

6、学生学唱歌谱

7、完整演唱歌曲

8、再次聆听,进一步体验歌曲情绪,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三、

综合

表演

1、小组活动:

组织本单元的歌曲进行唱、演、动的表演。

2、评选最佳小组

四、

小结

爱祖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应以什么行动表现我们对祖国的爱?

 

第七课《老师的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时学习,体现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2、掌握比较常用的单纯音符、休止符的时值,及听辨曲调,为学习音乐基本知识打下基础。

3、采访自己的老师并互相交流,感受老师的辛苦,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一片热情。

教材组合:

第一课时:

1、学唱《每当我过走过老师窗前》。

2、音乐知识——单纯音符。

3、布置课外采访任务。

第二课时:

1、学唱《甜甜的秘密》。

2、聆听《飞来的花瓣》。

3、听辨练习。

第三课时:

1、采访交流。

2、聆听《我爱米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感受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2、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掌握已学过的单纯音符和休止符。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教学难点:

1、一字四音的“啊”的演唱。

2、倒数第八小节的正确演唱。

(敬爱的)

教学准备:

电子琴、磁带、放音机、一张纸、剪刀。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组织

教学

1、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伴奏音乐中,学生进教室。

2、师生问好。

熟悉歌曲旋律

二、

学唱

歌曲

《每

当我

走过

老师

窗前》。

1、导入与衔接。

2、看歌词,聆听歌曲的录音范唱。

3、按学生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词,有感情地朗读。

4复听歌曲,找一找最能体现歌曲情感的一句话:

“啊,每当想起您……”并学唱这一部分歌曲:

(1)学唱这一部分歌谱。

(2)用“啊”进行歌曲模唱。

(3)难点的练习与纠正。

5、跟琴模唱歌曲。

1—16小节用“呣”,后一部分用“啊”来模唱。

6、听老师范唱歌曲,同时用笔圈出一字多音的地方。

7、跟琴轻轻填词。

8、选出领唱同学,按教材要求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熟悉歌曲内容。

尊重学生喜好,培养主观意识。

培养学生理解歌曲的能力。

掌握歌曲难点部分的歌谱,用“呣”和“啊”来模唱,体会歌曲高潮

培养填唱歌词的能力

注意、培养有特长的学生

 

三、

音乐

游戏:

分蛋

1、导入。

2、游戏过程:

(1)复习已学过的单纯音符:

5、5-、5、5---、5

(2)把单纯音符的时值和蛋糕的大小挂上钩,(全音符=一个完整的蛋糕)。

(3)用白纸代替蛋糕,四人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进行讨论与比较。

(4)归纳得出:

5---=5-+5-5-=5+5

5=5+55=5+5

(5)全班抢答:

一个全音符等于几个四分音符?

一个全音符等于几个十六分音符?

四个八分音符等于一个几分音符?

……

3、探究延伸:

(1)、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单纯音符有怎样的规律?

(2)、想一想,休止符的规律是不是相同的?

 

复习,加深印象

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自己动手,加深理解

 

进一步理解各音符时

值之间的关系

 

发现规律,触类旁通

四、

结束

部分

1、课堂小结。

2、课外作业:

采访自己的老师,并把采访体会写下来。

3、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歌声中,学生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演唱《甜甜的秘密》。

2、聆听歌曲《飞来的花瓣》,感受全社会对老师的爱戴。

3、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甜甜的秘密》。

教学难点:

歌曲中八分附点的正确演唱。

教学准备:

电子琴、磁带、放音机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组织

教学

1、在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伴奏音乐中,学生轻唱歌曲进教室。

2、师生问好。

复习,加深印象

二、

聆听

《飞

来的

花瓣》

1、从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说起,导入歌曲的聆听。

2、初听歌曲《飞来的花瓣》

(1)谈谈对歌曲最基本的印象(旋律、曲调特点、情绪、速度……)

(2)用自己的话说说歌曲名字的含义。

3、复听歌曲。

提问:

(1)你是怎样理解这首歌曲的?

(2)长大以后,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怀念自己最喜欢的老师?

4、再一次听歌曲,请学生跟着录音轻轻唱。

与上一课的内容与情感进行衔接。

渗透聆听的几大要素

表达学生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这首歌曲,体会自己与

老师的深厚感情

三、

演唱

歌曲

《甜

甜的

秘密》

1、导入:

请学生说说与老师之间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

2、初听歌曲,说说歌曲说了一件什么事?

3、学唱歌曲曲谱:

(1)提示:

观察一下,在歌谱的学习中,我们应当注意什么?

(休止符号)

(2)教师完整地范唱歌谱。

(3)指导学唱1——4小节。

比一比谁能唱好5——8小节?

(4)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乐段的歌谱。

4、学唱歌词。

(1)跟老师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用笔圈出一字多音的地方。

(3)听歌曲录音,找一找自己认为唱不好的地方,让大家帮帮忙。

并练一练。

(4)教师范唱歌曲。

(5)完整、正确在演唱歌曲。

5、分小小组讨论歌曲的演唱处理(包括律动),并比一比哪个组唱得最好,最有感情。

说说身边的事,激发学

习兴趣

理解歌曲内容

学习歌曲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