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7823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水调歌头教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教案1.docx

《水调歌头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调歌头教案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调歌头教案1.docx

水调歌头教案1

水调歌头教案

实用的水调歌头教案四篇

水调歌头教案篇1

  1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

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

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

  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

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

整体把握

  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研读词前小序,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

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

  三。

品读上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

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富有哲理,请你联系现实,结合事例。

写一段话进行解读阐释。

  解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苏轼一样的心境呢。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五、赏读全词、把握全作者感情脉络,小结全词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请用四个词语依次描述。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这首望月怀人之词。

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

苏轼官场的失意怅惘,深藏内心的郁愤,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

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读来耐人寻味。

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所谓“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活动3【作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

  把《水调歌头》改成一篇文章。

  要求:

结合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恰当的叙述,生动的描绘,很好的融入作者或显或隐的情感。

水调歌头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

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朗诵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

又有什么不同?

  三、品析词句,感悟主题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

(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

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

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

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四、表情朗诵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五、拓展训练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六、小结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诗词鉴赏。

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附: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上片

  借明月自喻清高

  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

水调歌头教案篇3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

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

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

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

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

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

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1、念奴娇:

词牌名。

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2、小乔:

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

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3、樯橹: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

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

有的本子作“强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

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讨论分析课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曾与父苏洵、弟苏辙进京,并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三苏”。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听读课文的录音。

  讲读上片。

  1、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六、七、八句。

  2、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用了什么修辞?

从几个角度?

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险怪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汹涌

 

 

比拟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比喻

 

 

水色纯白

 

 

  3、赤壁之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姿态、声音、色彩,无不逼真,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就境界开阔,气象恢宏,大江东去,淘空一切,“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

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5、四、五句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6、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

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

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7、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讲读下片。

  1、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基调怎样?

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

基调怎样?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

据史书记载,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故国神游”,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向往。

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

应笑我多情。

项目

 

周瑜

 

苏轼

 

年龄

 

24岁

 

47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基调

 

感奋

 

感伤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

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对人生的虚无态度。

  本首词是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几乎被杀,几经周折被贬黄州,“魂飞汤火命如鸡”,经过这样的忧患被贬到黄州来,他内心有他的忧患和悲慨,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但是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他把这种悲慨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之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奋”压倒了“伤”。

本首词主要表达了词人悲慨之中的旷达和豪放。

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

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人生如梦”,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

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比较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归结这两首词的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

角度

 

特点

 

思想

 

积极、乐观

 

意境

 

高远、壮阔

 

风格

 

奔放、洒脱

 

  附录:

历代评论家对本首词的评价和相关资料: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些魅力来。

  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

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构建者。

《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诞生。

《苏东坡突围》

  一个人是要在忧患艰危之中,才能看到他的感情品格操守的。

【加拿大】叶嘉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乌夜啼》(只有悲哀没有反省和超脱)

  举杯邀明月,对影三人。

李白(是寂寞悲哀之中的飞扬)

  水调歌头苏轼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此词是苏轼41岁时所作,当时苏轼与其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了,他们之间一直是手足情深。

  1、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2、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提示:

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3、上阕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

明月、酒、青天、风、清影

  虚景:

宫阙(琼楼玉宇)

  4、描写虚景运用了什么方法?

想象中的月宫生活是怎样的?

  想象。

月宫生活幸福美满,不知“今夕是何年”,没有烦恼,想要“乘风归去”,美妙圣洁,“琼楼玉宇”,然而高而寒冷。

  5、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上天,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失意的苦闷,是超尘出世的消极思想的反映;下地,是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是超然达观思想的反映。

所以,上阕是作者“遁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但入世思想战胜了遁世思想。

  

(1)、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了什么?

  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水调歌头教案篇4

  一、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二、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

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è)玉宇(yǔ)

  朱阁(gé)绮户(qǐ)

  无眠(mián)婵娟(chánjuān)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1、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

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

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

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2、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

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

写了什么景?

  明确: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

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2)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

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

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

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

联想: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明确:

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

我们在初一时学习过《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

明亮。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

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通过想象来实现。

它的特点是:

由此及彼。

  2、现在,老师已经把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化成了两道思考题,同学们互相讨论,等会儿老师请同学们回答。

  放映思考题。

  

(1)看了图一,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

珍珠、玛瑙、鱼目、地球、圆月、各种球类等等...

  

(2)看图二,发挥你的想象力。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

猴子捞月亮、孙悟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天空――我们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总结:

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

如:

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

(提醒:

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七)归纳小结。

(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

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