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8137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docx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诺贝尔物理学奖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摘要: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奖项,包括的奖项有和平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物理学奖,旨在奖励那些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它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及权威性的科学奖项。

本文简要介绍了诺贝尔的生平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着重论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现代科技的影响,由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预测了21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趋势,揭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的启示。

关键词:

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启示

第一章 诺贝尔生平及诺贝尔奖概述

1.1诺贝尔生平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BernhardNobel),是19世纪著名的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就在诺贝尔出生前一年,一场火烧毁了他的家,全家只好靠借债度日,父亲为了躲债,单身离家出走,幸好由母亲把家务全部担当下来。

诺贝尔凄苦的童年生活使他身体虚弱、性格内向。

诺贝尔8岁上学,仅读了一年就辍学了,这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接受学校教育。

诺贝尔父亲是一位很有才干的机械师,后来他父亲发明的机械在俄国受到欢迎,家境开始好转,在1842年,诺贝尔9岁时全家迁居俄国彼德堡。

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得请家庭教师教他们学习外语和自然科学。

由于诺贝尔的勤奋学习,他的学识不亚于他的两个哥哥,深得教师和父亲的喜爱。

过了不久,诺贝尔的哥哥要回瑞典,诺贝尔也只好停止学业,他就到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

诺贝尔把工厂当大学,努力学习生产理论和生产技能。

为了扩大诺贝尔的视野,使他能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1850年他父亲让他出国进行旅行学习。

两年中,他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诺贝尔善于观察,认真钻研,知识积累迅速,所以在两年后回俄国时,他已经是一位精通几国语言和受过科学训练的学者。

诺贝尔回到俄国后,当时他父亲创办的工厂正在为俄国生产急需的武器装备。

诺贝尔通过不断实践和精心研究改进了炸药的生产过程和对大炮的设计。

就这样,一个没有学历的诺贝尔,经过他自己刻苦学习,逐步成长为化学家和发明家。

以后诺贝尔全力投入发明创造,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获得的专利约有355项,其中有关炸药的约有127项。

诺贝尔经过上百次的试验,从1862年第一次发明起,先是用黑炸药引爆具有猛烈爆炸性能的硝化甘油,继而用雷酸汞引爆硝化甘油到发明被称为安全炸药的黄色炸药和胶性炸药,最后发明更有威力的无烟炸药,使诺贝尔的发明达到了顶峰。

诺贝尔发明的各类炸药,按他的意愿是为人类造福,但是不幸的是这些威力强大的炸药却被有些人用于侵略战争,对此他很悔恨,所以在他晚年曾为和平大声疾呼。

诺贝尔一生献身于科学事业,由于长期忙于科研和事业,积劳成疾,患了冠状动脉硬化症,于1896年12月10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世,终年63岁。

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当有人要诺贝尔写自传时,他认为不应拿自己的功绩吹嘘,他写道:

“下面的记载,依我看是最漂亮的了: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当他呱呱坠地时,他那可怜的生命,本可断送于一位仁慈的医生之手。

主要的美德:

保持指甲清洁,从不累及他人。

主要的过失:

没有太太,脾气很坏,消化不良。

唯一的愿望:

不被人活埋。

最大的罪恶:

不祭拜财神”。

1.2诺贝尔奖的由来及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1.2.1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曾先后立下过3份内容非常相似的遗嘱。

第一份立于1889年,第二份立于1893年,第3份则立于1895年,最后存放在斯德哥尔摩一家银行,也就是要以它为准的最后遗嘱。

这份遗嘱取消了分赠亲友的部分,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用于设立奖励基金,于1897年初在瑞典公布于众:

签名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经过成熟的考虑之后,就此宣布关于我身后可能留下的财产的最后遗嘱如下:

“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为现金的财产,将以下列方式予以处理:

这份资本由我的执行者投资于安全的证券方面,并将构成一种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

上述利息将被平分为5份,其分配办法如下:

一份给在物理方面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做出过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和医学领域作出过最重要发现或突破的人;一份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一份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和平会议作出过最大或最好工作的人。

物理和化学奖金,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生理学和医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授予;文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授予;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来授予。

我的明确愿望是,在颁发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授奖候选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

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的唯一有效的遗嘱。

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理的遗嘱,一概作废。

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1895年11月27日”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

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每次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

30去世的。

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

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如今。

1.2.2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

(1)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诺贝尔指定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颁发奖金。

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他特别指出在决定获奖者时“不必考虑候选者的国籍,但他必须是最有资格获得该奖的人。

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于1901年授给了X-射线的发现者德国物理学家伦琴。

诺贝尔物理学奖自颁发以来除因战争原因停发六届以外,每年的12月10日颁发。

(2)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推荐

根据规定,下列人员有权推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选:

①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

②诺贝尔物理委员会的委员;

③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科学家;

④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教授,以及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有永久性职务的物理学教员;

⑤根据使各国和它们的学术中心能够得到相宜名额分配的考虑,由皇家自然科学院选择至少六年大学或具有同等水平的学院,担任同类职务的人员;

⑥自然科学院认为可能合乎邀请目的的其他科学家。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2月1日起,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获奖者名单。

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隆重举行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由瑞典国王向获奖者颁发奖状及奖金。

第二章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对现代科技的影响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物理学的主要成就和物理学的发展情况,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及权威性的科学奖项。

诺贝尔奖获奖者把它看作崇高的荣誉,各国获奖的科学家们也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诺贝尔物理奖的颁发都是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各国争相报道获奖的情况,也激发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讨论。

2.1诺贝尔物理学奖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获奖成果是现代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1.1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9世纪末,处于当时科学体系中坚地位的经典物理学达到了空前的辉煌。

力学、热力学和分子动理论、电磁学以及光学,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果。

这时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学已经发展到顶,伟大的发现不会再有了,以后的任务无非是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修正,使常数测得更精确而已。

然而世纪之交新的物理学发现,如X射线、放射性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将物理学的发展引向更深入、更广阔的天地。

1895年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的过程中,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新的射线,由于当时尚不清楚这种射线的性质,伦琴称之为X射线。

伦琴因发现X射线而获1901年的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的发现是生产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特别是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器照明开始广泛应用,促使科学家研究气体放电和真空技术,才有可能发现阴极射线,从而导致了X射线的发现。

2.1.2近十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0年授予研制用于高速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集成电路的发明,2001年授予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集,2002年授予宇宙中微子的探测、发现宇宙X射线源,2003年授予对超导电性、超流性作用解释,2004年授予发现粒子物理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2005授予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做出的贡献及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2006年授予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2007年授予发现“巨磁电阻”效应,2009年授予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及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这些获奖的成果都是在现代科技的前沿领域如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学、光学、天体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低温物理与超导等方面作出开拓性或突破性进展的成果,反映的是前沿科技的辉煌成果,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2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发促进了相关领域科技的发展

2.2.1X射线的发现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X射线的发现及研究,对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在这些相关领域造就了数十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尤其是在物理学科领域,物理学家们对于X射线的研究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发展。

在对X射线的研究中,物理学发展的连续性体现得尤为清楚,这不仅可以从知识本身的发展中可以看到,也可以从物理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中充分地得到体现。

特别是很多物理学家是在继承了前人的某些思想或是沿袭了前辈的某些研究或实验方法等,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在理论或实验上有新的突破,最终做出新的,独创性的发现。

概括来讲,X射线的发现及其性质研究,一方面推动了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发展,甚至是对原子核认识也是具有启发性的;另一方面又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X射线为我们认识物质世界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

X射线光谱学的发展,为我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规律性、为原子结构理论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散射作用,向我们展示了原子、分子在物体中的微观排列图象。

这使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从宏观进入到微观、从经典过渡到现代,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因此,在二十世纪早期有几位物理学家都因对X射线的研究而取得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X射线的研究对原子结构理论的影响

在劳厄发现X射线晶体衍射7年后,也就是1919年,索末菲解释了从受激原子发射的X射线分析中能得到的内容。

在他的《原子结构和原子谱线》一书的序言中,他写道:

“自光谱分析发现以来,只要我们掌握了频谱语言,就没有哪位专家还会怀疑原子的有关问题不能解决。

60年的实验所堆积的光谱学实验资料,原来觉得是多么复杂,似乎简直无法整理;然而7年来X射线光谱学实验的贡献,使我们可以说:

原子问题从根本上已经解决了,原子内部的性质也明确了。

”从索末菲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窥见X射线的研究,尤其是X射线光谱学的研究与发展对于原子结构理论产生了多么重要的影响。

索末菲的评价绝不夸张。

N·玻尔在1913年将量子论引入原子内部,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假说。

而这种理论是否正确,还需要依赖实验的检验与证明。

X射线谱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这要归功于巴克拉、莫塞莱和西格班等人,因为他们在X射线光谱学的创立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X射线光谱学不仅为原子壳层结构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还为人们定量的研究原子的能级开辟了途径。

西格班曾经说过:

“通过对X射线光谱学发展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出以前认识到X射线是由围绕着原子核的电子云发射的。

这为研究原子核外的结构开辟了一条主要途径。

不仅仅原子的壳层结构被普遍肯定了,而且还能获得一个详细的定量的能级图。

与光学光谱提供的外层能级信息相联系,它提供了现在的核外原子的详细图象。

”例如,由X射线光谱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推断,最靠近原子核的是K能级,它的外面是L能级,然后是M能级和N能级等。

(2)X射线的研究对量子力学的影响

我们看到关于X射线是波动本质还是粒子本质的问题一直被争论了很多年,直到1912年劳厄发现了X射线的衍射,波动理论被普遍地接受。

但是仅用这一理论对于X射线的描述仍然是不完善的,而关于X射线本质上的这层神秘的面纱最终由康普顿效应的发现而真正被揭开。

康普顿效应的量子解释同时考虑了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是针对客观存在的粒子的,这无疑说明了X射线也具有粒子属性,即是波粒二象性的。

这种思想早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概念时已体现,但又经历了很长对间人们才接受X射线本质是波动性和粒子性结合的事实,可见这两种属性在过去看来是“水火不相容”的。

而正是这样两种水火不相容的属性的融合开始了量子力学蓬勃发展的历程。

X射线,普遍讲是光的波粒二象性成为路易斯·德布罗意物质波假说的重要启示。

可见,康普顿效应的发现对于量子力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小结

X射线一旦发现,立即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医学上成为透视人体、检查伤病的有利工具,后来又发展到用于金属探伤,对工业技术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又掀起了人们研究物理学的热潮。

随即放射性的发现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电子的发现等打破了使当时大家深信不疑的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的传统观念,使人类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从此,促进了原子分子物理学的发展,引发了占据现代科学革命主导地位的物理学革命。

也正因为对于原子内部结构有了深入的科学认识,才有可能利用原子核分裂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为人类活动服务,发展成为今天的核能工业。

2.2.2光学新发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光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经牛顿、托马斯·杨、惠更斯、菲涅耳、麦克斯韦等人的努力,到19世纪末,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光学理论体系,对光的本质也基本探明。

但是,随着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建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激光的发明,使光学获得了新生,产生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诺贝尔奖曾对它10次颁奖,其中7次授于光学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方面;迈克尔逊发明了精密的干涉仪和分光仪并用于建立非物质的长度标准(1907年);彩色摄影术的发明(1908年);用于灯塔和浮标的自动控制气体照明器的发明(1912年);拉曼效应的发明(1930年);相衬现象的发现和相衬显微镜的发明(1953年);切连可夫效应的发现和理论解释(1958年);双共振法和光泵法等光学方法的发明(1966年)。

当然,20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光学成就是全息术的发明(1971年)和激光的发明。

早在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黑体时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

1952年-1958年,汤斯、巴索夫和普罗霍洛夫分别提出微波激射器放大原理和激光器的放大原理(1964年),1960年5月,美国休斯公司的梅曼博士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激光器,迎来了激光技术的新纪元。

随后,布洛姆伯根创建了非线性光谱学,肖洛开创了激光光谱学(1981年)。

20世纪60年代激光诞生后,光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激光物理、非线性光学、高分辨率光谱学、强光光学、量子光学等分支学科,并正在形成如光子学、超快光学和原子光学等新分支学科,以及与化学、生命科学、医学等形成一系列交叉学科,并形成了一系列高新技术。

在21世纪里,光学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人们还期望在21世纪研制成功光子计算机、实现光纤孤子通讯技术。

在光学发展史上,汤斯小组发明了微波激射器而获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巴索夫和普罗霍洛夫提出激光器的放大原理,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美国休斯研究实验室的梅曼博士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此后自由电子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离子激光器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以适应科学技术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1966年高锟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提出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

这一设想提出之后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高锟。

2010年授予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授予方面的开创性实验,2011年授予因超新星的研究而对宇宙学的贡献,2012年授予一种突破性的实验方法,这种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

光学新发现使古老的光学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形成了激光物理、非线性光学、高分辨率光谱学、量子光学等分支学科,形成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如全息照相、光纤通信,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2.3凝聚态物理中的发现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低温技术的进展,凝聚态研究硕果累累,成为当今最吸引人们注意和最充满活力的科学前沿。

从颁奖成就看,20世纪凝聚态的发展可分为3条主线:

低温和超导物理的发展;晶体结构分析技术的发展;凝聚态物理理论的研究。

1908年,翁纳斯首次液化氦气并于1911年发现了超导电性现象(1913年),揭开了超导研究的序幕;1928年,卡皮查发明了一种廉价制备液氦的设备并于1938年又发现了液氢的超流性(1978年)。

为了解释超导电性的起因,人们提出许多唯象理论,其中最成功的是京茨堡-朗道方程。

朗道还提出液氢的超流性理论(1962年)。

后来,戴维·李等人又发现氢-3也具有超流性(1996年)。

为了解释超导现象的微观本质,巴丁、库珀、施里弗3人于1957年建立了超导的微观理论即BCS理论(1972年)。

人们一方面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在应用领域展开探索。

1962年,超导体的隧道效应和约瑟夫逊效应被发现(1973年)。

1986年,缪勒和柏诺兹发现了转变温度为35K的钡镧铜氧化物超导材料(1987年),掀起了高温超导研究的热潮。

不久,美国的朱经武合成Tc为98K的超导材料,我国的赵忠贤等人合成Tc为100K的超导材料。

这些成果轰动整个科学界,它标志着超导体研究已进入液氮温度的新时代,为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自从劳厄发现X射线晶体衍射现象后(1914年),布拉格父子就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1915年),揭开晶体结构分析的序幕。

1933年,鲁斯卡发明了电子显微镜(1986年),1946年,沙尔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1994年);1981年,宾尼格和罗雷尔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1986年),这些成就大大丰富了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手段。

1947年-1948年,晶体三极管效应的发现(1956年)给电子技术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出现了晶体管收录机、电视机、微型计算机等,对全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根本的变革。

1973年,江崎玲于奈发现半导体的隧道效应(1973年);1980年,克利青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1998年),这些成就有力地促进了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

另外,纪尧姆发现了镍合金钢异常性(1920年),布罗奇曼发明了高压装置并在高压领域作出许多发现(1946年)。

在20世纪,凝聚态物理的理论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内尔发现了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并建立相应的唯象理论(1970年)。

1942年,阿尔文发现了磁流体波(即阿尔文波)(1970年)。

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范弗莱克创建了量子化的磁性理论,安德森建立了“安德森定域化”和“定域矩”理论,莫特建立了非晶态物质电子过程理论(1977年),他们3人的贡献对凝聚态物理的每一理论分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71年,威尔逊提出了重整化群理论(1982年),圆满地解决了相变的临界现象这个难题。

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德燃纳建立了液晶的相变理论,并把它推广到高分子聚合物和生物膜中(1991年)。

20世纪,凝聚态物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还有一些基本问题有待解决:

寻找更高温度的超导材料乃至室温区超导材料,建立高温超导的微观机制;探索巨磁阻和超巨磁阻的原因;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纳米技术将在21世纪得到快速发展,并对科学技术产生重要的影响。

凝聚态物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阿尔文以表彰他对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工作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不同部分卓有成效的应用;另一半授予奈尔,以表彰他对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所作的基础研究和发现,这些研究和发现在固体物理学中有很重要的应用,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安德森、莫特和范弗莱克以表彰他们对磁性和无序系统的电子结构所作的基础理论研究,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威尔逊以表彰他对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所作的理论贡献,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的德纳然表彰他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更复杂的物理态,特别是液晶和聚合物所做的贡献,这些贡献推动了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和纳米技术的发展。

1995年,三位科学家冷却一种名叫玻色子的粒子,得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物,于2001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引发国际竞争,各国争相研究费米对的凝聚问题2003年1月,随着杜克大学的托马斯(John Thomas)报告强相互作用下费米气体的普遍性质,同年5月美国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JILA)亚裔科学家金(Debbie Jin)报告了一种费米子配对或结合成分子的有效方法,11月Innsbruck、JILA和MIT的研究小组分别宣布实现了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2004年1月,金的小组获得实现费米子对凝聚的证据,此项研究在国际上激发了大量的相关实验和理论工作,推进了科技的进步。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开发的“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有了这两位科学家的发现,硬盘存储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这对笔记本电脑、MP3音乐播放器以及其他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3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也为其它学科的获奖做出了贡献

劳厄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亨利·布拉格和劳伦斯·布拉格开创的X射线结构分析方法(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核心技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应用了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了DNA中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分布。

先后有24位科学家因X射线方面的相关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其中物理奖7项,化学奖6项,生理学或医学奖3项。

化学、生物学等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