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8574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11

一百家争鸣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形成:

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思想

(1)天人关系:

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

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

(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1)哲学思想:

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著作:

《老子》。

3.庄子

(1)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著作:

《庄子》。

4.历史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3.代表及主张

代表人物

主张

李悝

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著有《法经》

商鞅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韩非

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4.历史影响

(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1.创始人:

战国初期的墨翟。

2.思想主张

(1)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有别于儒家重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3.主要贡献

(1)认识论:

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三表”法。

(2)逻辑学:

第一次提出了“类”“故”等逻辑学术语,建立了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概念阐释]

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和“争鸣”

(1)“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法家的“法”“术”“势”

(1)“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

(2)“术”是指人主驾驭群臣的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

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罢免,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或提升。

(3)“势”主要是指“权重位尊”的权势、威势。

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

[易错提醒]

1.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

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2.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胡为的意思;通过“有所不为”来实现有作为,其实质还是积极有为。

[轻巧识记]百家争鸣

[名师点拨]法家思想的历史作用

(1)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2)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3)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地主阶级必须依靠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反抗和旧贵族势力的反扑。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提出“仁”与“礼”的思想,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学说,使儒学发展成为战国后期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强调社会变革的思想,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

各学派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世界文明史》

(1)中国思想家关注的社会主题是什么?

为什么?

[教你读史]

材料末尾句“去发现……根本原则”是核心;根据材料时间信息联想归纳时代背景。

[提示]主题:

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出现剧烈变动。

[材料二]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2)由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教你读史]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以”明确显示了材料中前后内容的因果关系,据此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提示]当时养士之风大盛,士在社会政治运动中活跃起来,逐步受到统治者重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形成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思想活跃,并受统治者重用。

(4)文化教育上,私学的兴起,思想氛围宽松。

2.历史意义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批驳又彼此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繁荣,对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时代阶级性

[材料一]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从中可以看出其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

[教你读史]

从孔子对“政”的两次回答概括主张;并通过分析其实质得出阶级立场。

[提示]主张:

实行德治;注重社会秩序,强调“礼”。

阶级属性:

孔子主张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周礼,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材料二]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统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战国时期的儒家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儒学在当时的地位如何?

[教你读史]

从材料出处可知该主张为孟子的主张。

关键信息“仁者无敌”说明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体现了“民本”思想。

[提示]提出了“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地位:

不受统治者重视。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时代阶级性

1.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一、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内涵和实质

1.“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

“仁”“为政以德”。

(2)孟子的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善待民众,不要过度地剥夺民众。

(3)荀子的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仁义”和“王道”。

(4)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以“仁”和“民本”为核心,经历了一个继承、发展的历程,形成儒学体系,到战国时期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内涵:

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3.实质: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二、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

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

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

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题组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

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每个不同学派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解析:

选B“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学完“百家争鸣”的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甲:

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

英语老师着装时尚,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

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

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起初她就制订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节俭,不可能着装时尚,B项符合题意。

题组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3.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体现其核心思想是()

A.以德服人B.“仁”C.克己复礼D.仁政

解析:

选B由“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可以看出主要体现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故选B项。

4.在山东曲阜的游玩中,导游对一处名为“杏亭”的景点讲解道:

“春秋年间,某某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

”游客立刻想到此人的教育方法是()

A.“水则载舟,水亦覆舟”B.“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解析:

选D材料反映出孔子的相关知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其教育思想,因此选D项。

5.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列主张中,由他提出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制天命而用之”

D.“兼相爱,交相利”

解析:

选AA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的体现,故A项正确;B项是法家韩非提出,故B项错误;C项是荀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故D项错误。

题组三道家和法家

6.“塞翁失马”的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

此结论与下列谁的观点最接近()

A.庄子B.老子

C.孔子D.孟子

解析:

选B“非福”“非祸”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一致,老子认为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而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因此选B项。

7.“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提出这一看法的学派是()

A.墨家B.法家

C.道家D.儒家

解析:

选B古文的意思是,各国皆有法度,关键是能否秉公执法。

如果君主若能坚决推行法治,国家就能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衰弱,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B项符合题意。

8.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C.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D.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解析:

选C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有人写道: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法道究竟孰是孰非?

”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和谐D.人的生命

解析:

选B“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反映了诸子百家虽主张各异但也有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现实是各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因此选B项。

2.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

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克己复礼

C.仁者爱人D.民贵君轻

解析:

选C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

3.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

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除井田,民得买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解析:

选C本题材料“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思想主张,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符合题目要求。

A项是商鞅变法的措施,B项是墨子的尚贤主张,D项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排除。

4.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解析:

选C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中“仁”的特点和作用。

孔子主张“仁”,即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希望统治者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

5.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A.儒家B.法家

C.墨家D.道家

解析:

选D墨家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不注重个人修养,儒家长期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据统治地位,故A、B、C三项皆排除。

6.“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

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胳、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

”材料反映的这一思想流派的核心主张是()

A.以法治国B.克己复礼

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

解析:

选C由“回归大自然”,可知是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A项是法家思想;B项是儒家思想;C项是道家思想;D项是墨家思想。

7.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

该思想流派是()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解析:

选C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反对战争,提倡节俭,所以提出“兼爱”“非攻”倡导“节俭”“节用”等主张。

8.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

A.道家、法家B.法家、儒家

C.儒家、道家D.墨家、道家

解析:

选C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的是儒家。

道家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从而为中国的哲学奠定基础,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

材料二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也?

曰:

分。

——《荀子》

材料三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

(1)归纳三则材料中荀子的基本观点。

(6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荀子这些思想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

(12分)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第一、二句话得出以民为本;根据材料一第三句话得出主张礼,治国要礼法并施;根据“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得出性恶论。

(2)问,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社会大变革为文化觉醒提供了条件,文化觉醒也推动了社会大变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本题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士人的推动等几个方面分析。

答案:

(1)观点:

以民为本;礼;治国要礼法并施;性恶论。

(2)战争频繁,人的作用增强;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个体农民家庭成为国家统治的基础;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阶级矛盾尖锐。

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