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88965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教案

戏剧

第一个十年

一、文明新戏:

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

1、话剧的传入

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和上海兰心剧院。

约1899年后,教会学校学生业余演出和“文友会”。

2、春柳社和“文明新戏”

1907年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后又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之始。

《演艺部专章》:

本社以研究新派(演艺)为主。

注重表演的“写实性”,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

3、进化团和“天知派新剧”

1910年底,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

“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重教化功能,开“广场戏剧”先河。

追求现场宣传鼓动效果,强调即兴表演,角色类型化。

《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

4、新剧公会和“甲寅中兴”

1914年,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等组成。

职业化和商业化。

“家庭戏”为主,突出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和审美情趣世俗化,但艺术粗糙。

《恶家庭》。

5、学生业余演剧

南开学校和清华学校学生对话剧艺术的探讨注重剧本创作,较健全的演剧体制。

《新村正》《贫民惨剧》。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1、“旧剧评议”

对传统旧戏的猛烈攻击。

主要指向儒道封建性内容,同时批判传统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建设“西洋式的新戏”。

传统戏曲(小说)文学史地位的提高“中国戏曲”课程。

2、翻译改编和“易卜生专号”

①战略部署胡适、傅斯年。

宋春舫的“欧洲戏剧”课程(1916,北大)

②易卜生专号

1918《新青年》4卷6期,《傀儡家庭》《国民公敌》《小爱友夫》,

胡适《易卜生主义》,袁振英《易卜生传》。

个性解放思想、现实主义精神,“制造现实的幻觉”的戏剧美学观,散文体戏剧形式。

(剧场话剧)

③译介热潮多元的戏剧观念、戏剧美学、戏剧形式与技巧的涌入。

3、“国剧运动”

1926年6至9月,《晨报》副刊《剧刊》,赵太侔、余上沅。

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新剧。

反对社会问题剧,娱乐性、纯艺术性倾向,提出糅合东西方戏剧的表现艺术。

三、“爱美剧”和“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1、上海民众戏剧社

1921年3月,汪仲贤、陈大悲、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

“五四”后第一个新戏剧团体。

《戏剧》月刊。

由理论倡导转入建设与实践。

提倡“写实的社会剧”,提倡“民众的戏剧”,对文明新戏的继承和超越。

2、上海戏剧协社

1921年,应云卫、谷剑尘,后欧阳予倩、洪琛加入。

3、“爱美剧”

《民众戏剧社宣言》的提倡、学生业余演剧的高潮。

1921年11月,北京实验剧社。

北京学生业余剧团的联合组织。

1922年1月,新中华戏剧协社。

上海民众戏剧协社的扩建。

1922年冬,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

第一所培养戏剧人才的学校。

1925年,恢复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

第一个国立戏剧教育机构。

4、“小剧场运动”

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戏剧取代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戏剧的革新运动。

1919宋春舫《小剧院的意义、由来及现状》

陈大悲《爱美的戏剧》

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话剧体制,正规化、专门化、科学化,洪琛《少奶奶的扇子》;新的戏剧美学原则、表演体系和模式的提出,强调逼真、生活化效果。

四、田汉、丁西林等的话剧创作

1、“社会问题剧”的最初成果

①胡适《终身大事》仿《娜拉》,开风气之先。

②陈大悲《幽兰女士》从家庭着眼分析社会问题,归结到道德的完善。

③欧阳予倩《泼妇》透过婚姻问题揭露封建道德的罪恶。

④蒲伯英《道义之交》揭穿中产阶级真面目。

⑤洪琛《赵阎王》注意写出人物复杂性格。

袭用奥尼尔《琼斯王》。

2、田汉

①戏剧活动

多产的剧作家,新文化运动、话剧运动积极分子。

“创造社”(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三叶集》(郭沫若、宗白华)。

1922《南国》半月刊(易漱渝)、1924《南国特刊》。

1926“南国电影剧社”(唐槐秋)、1927“南国社”。

②“艺术家”形象系列

重象征、重哲理、重抒情,“精神流浪汉”气质。

《梵峨嶙与蔷薇》“人生艺术化”的理想中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通过了现实主义熔炉的新浪漫主义剧”。

《湖上的悲剧》离奇的悲剧,动人的生命命题。

《苏州夜话》“四海无家”的画家。

《南归》浓重的感伤,内心深处的渺茫感。

《古谭的声音》神秘的象征诗剧,表现“生命的永远的诱惑”。

③美(爱情、艺术)的幻灭(摧残、扭曲)

《咖啡店之夜》《苏州夜话》梦想幻灭后正视了“社会的真实”。

《获虎之夜》婚姻与阶级问题,个性解放和感伤。

《名优之死》悲壮的色彩,思想激进的反映。

④“诗人写剧”的特色

抒情性强,重视语言的艺术。

3、创造社的戏剧活动

①郁达夫《戏剧论》,郭沫若历史剧、成仿吾《欢迎会》,郑伯奇《抗争》。

②白薇与创造社接近。

《琳丽》《苏斐》《访雯》女性的呐喊,浪漫主义气息,侧重表现心理。

4、强调“趣味”的创作

①陈大悲、汪仲贤仍保留文明戏特点,写小市民,追求“趣味”。

②熊佛西

《戏剧与趣味》以趣味为戏剧上品。

《醉了》表现刽子手复杂心理。

《洋状元》讽刺留学生,近乎闹剧。

《一片爱国心》“五卅”以后作,原革命党人和日籍妻子的矛盾。

③余上沅《兵变》情节热闹。

5、丁西林

①独创机智与幽默喜剧

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结构为喜剧趣味。

“欺骗”的母题。

《一只马蜂》现实的和审美的两种生活观念构成喜剧冲突。

②独幕剧的戏剧冲突模式

“二元三人”模式。

第三者起结构性作用。

“皆大欢喜”式结局。

《压迫》房东老太太、男客、女房客。

《酒后》《北平的空气》

③语言的喜剧性机智幽默。

④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第二个十年

一、走向广场

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农民戏剧的倡导。

1、五大剧社

田汉南国社,洪琛复旦剧社,应云卫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罗鸣凤辛酉剧社,陈白尘摩登剧社。

2、“无产阶级戏剧”

①1929上海艺术剧社

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艺术》《沙仑》刊物和《戏剧论文集》。

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②南国社的转变

1930田汉《南国月刊》之《我们自己的批判》。

③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0年8月,上海艺术剧社,辛酉、南国、摩登。

“演剧大众化”。

以话剧直接反映现实革命斗争,面向工厂农村。

田汉《洪水》、尤兢《江南三唱》、袁殊《工厂夜景》、冯乃超《阿珍》、欧阳予倩《同住的三家人》反映人民困苦生活。

适夷《S.O.S》《活路》表现抗日反帝斗争。

3、“红色戏剧”

为红色政权服务,红军宣传队——八一剧团——工农剧社,高尔基戏剧学校。

着重宣传鼓动和娱乐性,强调即兴发挥和观众参与,结合歌舞,鲜明的“广场戏剧”特色。

四幕话剧《庐山之雪》,剧本《我——红军》(沙可夫等)、《战斗的夏天》(李伯钊)、松鼠(胡底)。

4、国防戏剧

配合抗日,发挥戏剧宣传作用,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话剧。

《走私》《咸鱼主义》(洪琛执笔)、《汉奸的子孙》(于伶执笔)、《我们的故乡》(章泯执笔)、《放下你的鞭子》(崔嵬等改编)

5、三大戏剧运动代表人物

①田汉

《梅雨》《顾正红之死》《洪水》《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

现实性加强,及时反映重大历史事件。

但失去抒情性和传奇性。

《回春之曲》艺术个性的保持和发展。

②白薇

《打出幽灵塔》古典浪漫写实的悲剧。

人物众多,情节多巧合。

《革命神受难》仍保持浪漫主义特色,主观抒情色彩浓烈。

③洪琛更激进的创作倾向。

《走私》揭露走私和反帝抗日联系,强烈的现实意义。

《咸鱼主义》独幕剧,批评小市民国难当头的自顾自心理。

《农村三部曲》机械的现实主义的倾向。

《五奎桥》较早用阶级观点反映农民斗争的剧作。

农民和豪绅的矛盾。

《香稻米》《青龙潭》

6、农民戏剧实验

1932-1936,河北定县,熊佛西主持。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领导的“定县乡村建设实验”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最直接,最具体,最有力的社会式的教育”手段。

剧本改编,农民演剧,露天剧场,观众参与。

(广场戏剧的完备和发展。

二、“剧场戏剧”的确立及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1、职业化

①理论倡导

1929年11月,欧阳予倩《戏剧运动之今后》强调“职业化”,重视剧本创作。

②创作实绩:

《雷雨》1934.7文学性+舞台性,艺术性+商业性。

③职业演出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进入成熟期的标志。

职业剧团的建立(中国旅行剧团),专业固定剧场的出现(上海卡尔登剧场),

2、“大剧场”演出的热潮

剧场戏剧的职业化、营业性得以确立。

1936-1937,上海等大城市。

①三大剧目

《赛金花》(夏衍)、《大雷雨》(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日出》(曹禺)

②中国业余实验剧团

1937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改组而成。

演出《罗米欧与朱丽叶》、《武则天》(宋之的)、《太平天国》之《金田村》(陈白尘)、《原野》(曹禺)。

3、夏衍

《赛金花》“讽喻史剧”,以漫画夸张讽刺卖国求荣政策。

《秋瑾》表彰革命者,总结历史教训。

《上海屋檐下》(《重逢》)集中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从“席勒化”到“莎士比亚化”的转变。

①日常生活的戏剧性

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

《小市民》(《都会的一角》《中秋》《重逢》《赎罪》《娼妇》)

《上海屋檐下》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纠纷中痛苦的发现。

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和内在的深刻性结合。

②简约含蓄的情节结构

《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台空间里,同时展开五家人家的悲喜剧,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准确传神的勾勒,极端简洁与鲜明。

“黄梅天气”的多层象征意义。

微温而含蓄的态度,不动声色的控诉,含着眼泪的鞭挞。

③人道主义观点

与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关注大时代中个人的命运,浓郁的人情味,含泪的笑类似契诃夫。

4、李健吾

从人物内心的矛盾来分析人物行动的原因,更着重于对戏剧艺术的探索。

对话俏皮利落,结构严密紧凑,构思奇巧。

《这不过是春天》警察厅长夫人及剧中其他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梁允达》农村生活题材的悲剧,仍集中于内心矛盾的探讨。

《以身作则》讽刺封建礼教。

5、袁牧之

《一个女人和一条狗》以心理制作悬念,对话玲珑机智,穿插小动作。

6、宋之的

《武则天》着重心理分析的历史剧,女性的反抗和挣扎。

7、陈白尘

《太平天国》第一部《金田村》极强的现实感,开40年代太平天国题材历史剧之先河。

第三个十年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㈠抗战初期:

向“广场戏剧”倾斜

1、抗战戏剧

①三幕剧《保卫芦沟桥》揭开序幕。

②救亡演剧队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

③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救亡队改编,周恩来领导,政治部第三厅组织。

具强烈政治色彩的戏剧团体,大众化要求。

④演出形式

广场剧《保卫华北煤窑》(刘保罗)

街头剧《各界抗日除奸大游行》《庙会》(刘保罗)、《放下你的鞭子》(崔嵬等)、《三江好》(吕复等)、《八百壮士》(王震之、崔嵬)、《流寇队长》(王震之)

茶馆剧

游行剧《汉奸和十字舞》《争取最后的胜利》《大家一条心》

2、“话剧民族化”的尝试

游行剧、活报剧、谐剧(王永梭《赶汽车》)

田汉新平剧《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传》

㈡敌后根据地:

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1、从中外名剧到“新秧歌剧”

《兄妹开荒》

《夫妻识字》(马可)、《牛永贵挂彩》(周而复、苏一平)、《惯匪周子山》(水华、王大化、贺敬之、马可)、《一朵红花》(周戈)

2、“新歌剧”的创造实验

①《白毛女》

创作经过。

自觉借鉴、利用与改造民间的艺术资源。

集体创作中不断修改的过程。

民间+五四+革命。

艺术形式。

歌剧音乐戏剧化与性格化。

西洋歌剧和传统戏曲手法结合。

民间趣味和审美习惯。

与革命性主题完美统一。

②发展和影响

《赤叶河》(阮章竞)、《刘胡兰》(魏风等)

话剧民族化。

《把眼光放远一点》(胡丹沸)、《反“翻把”斗争》(李之华)、《抓壮丁》(吴雪等)、《同志,你走错了路》(陈波儿等)、《战斗里成长》

传统戏曲改革。

《逼上梁山》(集体)、《血泪仇》(马健翎)

3、农村剧团

河北阜平高街村剧团《穷人乐》《不能靠天吃饭》

河北平山县柴庄剧团《选英雄》《围困堡垒》

山西忻县扬家坡剧团《刘成龙告状》

㈢40年代末:

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

1、学生运动和活报剧

政治的、群众的、行动的艺术,充满浪漫主义、英雄主义气息的狂欢的艺术。

《控诉》1948清华剧艺社,抢救教育危机的呼声。

《大江流日夜》1948燕大燕剧社,声援东北流亡学生的怒吼。

《“社会贤达”》1947南京学生五一游行中对王云五的讽刺。

2、职业剧作家的创作

吴祖光《捉鬼传》、宋之的《群猴》、瞿白音《南下列车》、陈白尘《升官图》也有广场戏剧的特点。

二、大后方、上海孤岛:

“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

话剧运动的战略重点转移。

国统区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电影摄影场剧团、中国万岁剧团、中央青年剧社;上海孤岛上海剧艺社、中法剧社、中国银行剧社、上海职业剧团,中国旅行剧团;1944桂林“西南第一界戏剧展览会”。

㈠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1、历史剧热潮

抗战初期阳翰笙《李秀成之死》、吴祖光《正气歌》

相持阶段研究历史与哲学的热潮,采用历史题材,借古喻今。

政治功利性。

郭沫若《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阳翰笙《天国春秋》、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桃花扇》,上海的阿英(魏如晦)《海国英雄》《杨娥传》、于伶《大明英烈传》

2、历史剧创作

①阳翰笙

《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政治家的眼光和魄力,雄浑阔大的气势。

②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桃花扇》关注于历史人物精神力量的开掘及对于读者观众的精神感化作用。

将旧戏和电影手法融入话剧,表现力丰富。

③阿英(钱杏邨)

三大南明史剧:

《碧血花》(《明末遗恨》《葛嫰娘》)、《海国英雄》(《郑成功》)、《杨娥传》

太平天国史剧《洪宣娇》

④其他

杨村彬《清宫外史》(《光绪亲政记》和《光绪变政记》)

姚克《清宫怨》注重心理剖析。

㈡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1、歌颂性潮流

对知识分子正面主人公历史地位的确认。

处于矛盾冲突中的并不高大完美的正面人物。

设置歧途中的知识分子作为反衬。

抗日背景下浓厚的时代气氛。

偏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2、夏衍

①《法西斯细菌》

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挑战所经历的心理困扰和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

悲剧的英雄,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剧,时代、民族的悲剧,文明暂时无力战胜“愚蠢和野蛮“的悲剧。

五幕剧中十年的政治风云,人生舞台与戏剧舞台的大转移,史诗性追求。

人物心理刻画的历史深度,艺术表现的简洁、含蓄、准确。

②《芳草天涯》

试图对正面展开政治性主题的创作模式有所突破。

知识分子个人感情生活中的困窘和无能,黑暗的现实世界投射到心灵深处的阴影。

其他:

《一年间》《心防》《愁城记》《水乡吟》《离离草》

3、宋之的

《祖国在召唤》现代知识分子的内质。

《雾重庆》(《鞭》)爱国知识分子堕落的悲剧,揭露现实与人心深处的黑暗。

4、陈白尘

《岁寒图》强烈的对比手法,抵抗社会病菌侵袭、诱惑的主题。

5、袁俊

《万世师表》传统道德在现代知识分子中的继承与发扬。

6、于伶

《长夜行》从平凡中发掘离奇,从离奇中展现主题,仍反映时代特征。

7、吴祖光

《风雪夜归人》捕捉生活的诗情,与知识分子题材相通。

下层人物的精神力量,温暖而有淡淡的感伤。

8、田汉

《秋声赋》以家庭生活矛盾、爱情纠葛来塑造抗战知识分子的正面形象。

背景更开阔,情节更曲折,但人物性格的刻画较表面化。

《丽人行》三个不同的女性,性格单一,对比鲜明。

汲取传统戏曲多场次结构法,多条线索交错的立体化效果,每场设“报告员”。

9、路翎

《云雀》对处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知识分子复杂内在精神的开掘。

㈢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

初期讽刺中夹杂愤激,喜剧内含着悲剧,后只剩下辛辣的嘲弄,出现纯粹的喜剧。

1、陈白尘

《魔窟》暴露沦陷区敌伪丑态。

《乱世男女》嘲弄由南京逃难的“都市的渣滓”。

《结婚进行曲》借妇女职业问题写国统区社会不合理现象。

“悲喜剧”。

《后方小喜剧》讽刺官僚机构的腐朽性。

《升官图》纯粹的喜剧。

手法夸张,人物、情节漫画化,追求痛快淋漓的戏剧效果。

反映了特定的时代情绪。

2、老舍

《残雾》嘲讽抗战官僚。

《面子问题》“面子”观念在抗战时期官僚机构中的表现。

《归去来兮》讽刺知识分子弱点,“多余人”典型和“改造国民性”主题。

小说化的戏剧,注重性格创造。

3、袁俊

“世态喜剧”的倾向。

《小城故事》西方自由恋爱之风在内地小城的畸形变态。

《边城故事》边地兴办机器采矿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引起的风波与变质。

《山城故事》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碰壁后转向投机事业,“以恶抗恶”的心理病态。

《美国总统号》

4、丁西林

《三块钱国币》从人物性格差异与碰撞中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性。

《妙峰山》善意而热忱的讽刺,未来“现代中国社会”及“现代中国人”的理想蓝图。

三、沦陷区:

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1、职业性剧团涌现

东北三大剧团:

长春大同剧团、沈阳协和剧团、哈尔滨剧团。

北平:

北平剧社、四一剧社,1944“话剧年”。

上海:

苦干剧团、中国旅行剧团、新华艺术剧团、同茂剧团(国华)、上海艺术剧团、上海联艺剧团、国风剧团。

2、商业性演出

早期文明戏的影响,舞台演出成为戏剧的中心环节,也有商业化之负面后果。

3、创作出版热潮

上海世界书局《剧本丛刊》,上海正中书局“现代戏剧丛书”。

4、市民化倾向

《秋海棠》“第一出深入民间的话剧”(张爱玲)

①追逐热点题材

市民伦理观的贯穿,体现传统市民理想。

反映宫廷政治为主的历史剧:

姚克《清宫怨》、周贻白《天外天》

描写民间艺人悲欢离合:

秦瘦鸥顾仲彝等《秋海棠》

抒写都市家庭生活:

石华父(陈鳞瑞)《职业妇女》

暴露旧式大家庭罪恶:

费穆《浮生六记》

侦探剧、神话剧:

陈绵《天罗地网》(《干嘛?

》)、顾仲彝《八仙外传》

②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联姻

题材、手法、表演,穿插戏曲以至同台演出。

③审美趣味

强调喜剧性,悲喜兼具、寓哭于笑。

5、杨绛

“喜剧双璧”

《称心如意》寄人篱下的孤女,孽生于中西文化病态层面的虚伪自私。

《弄真成假》互相欺骗的成功的婚姻。

展示“里弄文化”,庸俗而有生命力的小市民典型。

“以雅入俗”,摆脱了简单的价值判断的智慧的观照。

小说

第一个十年

一、“五四”小说成为文学正宗

(一)清末民初的小说

1、“小说界革命”190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倡“新小说”。

2、“新小说”的发展出版传播手段、市民读者群体、稿费制度

3、“新小说”的局限

○1商品化媚俗倾向黑幕、鸳蝴○2文言束缚文言章回体的衰败

(二)“五四”小说转型

1918《新青年》4卷5号《狂人日记》

1、社会变革的推动新式教育产生的读者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2、西洋小说的影响林译小说、周译小说。

3、小说中心的形成小说现代化进程加快。

思想启蒙、反思人生、叛逆主流。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一)“问题小说”

处于近代社会小说和30年代社会小说之间。

承续和区别。

1、“问题小说”风气的形成

○1发端:

新潮社《新潮》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

○2开创:

冰心《斯人独憔悴》1919

○3高潮:

文学研究会1921

○4原因:

思想启蒙和思考的一代。

用小说提出和讨论社会人生问题,探问人生的终极,关注生存价值;尖锐性第一,形象化降低,简单化、概念化倾向。

欧洲现实主义的影响。

《新青年》“易卜生专号”

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对“为人生”的肯定。

沈雁冰《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

○1《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

○2《超人》1921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

3、王统照

○1问题小说:

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沉思》“爱”与“美”理想的破灭。

《微笑》夸大“爱”与“美”的力量。

○2艺术个性:

擅长象征,与写实性并存,受古诗影响。

《春雨之夜》短篇集从空想中设境的虚幻色彩。

《湖畔儿语》社会现实感加强,困境对孩子的心灵伤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沉实的笔触,底层人民穷苦惨痛的生活图景。

○3长篇实践

揭露封建家族丑恶。

感伤意绪,控制气氛的笔力。

不纯正的写实笔调,单线条结构。

《一叶》22出版,与张资平《冲积期化石》同时。

《黄昏》23.1连载《小说月报》,早庐隐《海滨故人》、张闻天《旅途》、杨振声《玉君》

○430年代创作《山雨》破产农民流入城市前后的心理、意识变化。

(二)人生派写实小说

1、叶圣陶

○1问题小说

《这也是一个人?

》(《一生》)、《低能儿》“爱”与“美”的倾向。

《隔膜》《苦菜》《一个朋友》“隔膜”的主题。

○2人生派写实小说:

现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冷静批判的立场。

《隔膜》《火灾》集《饭》《校长》教育界腐败现象。

《潘先生在难中》小市民典型。

暴露中内蕴讽刺喜剧手法,经社会心理透视人物心理。

○330年代创作

《倪涣之》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五四理想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多收了三五斗》《李太太的头发》《英文教授》寓讽刺于悲哀的平淡中。

2、乡土小说作家群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侨寓文学”和“乡愁”

周作人《地方与文艺》《旧梦》:

“乡土文学”“地方趣味”

○1王鲁彦:

对国民性的批判。

《柚子》暴露社会黑暗,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菊英的出嫁》典型环境描写的新范式,民俗学价值。

《许是不至于吧》小有产者在战争中保全财产地位的心理。

《宴会》讽刺官僚,刻写复杂性格的尝试。

《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集开掘浙江乡镇市民的社会心理状态,

坚持批判态度,对丑与恶的深入体验。

《野火》(《愤怒的乡村》)关于农民逐步走向反抗的长篇。

○2彭家煌:

含泪的微笑。

《怂恿》闭塞乡村的世态人情,讽刺性小说,冷静风趣,地方色彩。

《隔壁人家》《我们的犯罪》悲剧故事的喜剧色彩。

《莫校长》《皮克的情书》对知识分子、小市民的嘲讽。

○3台静农

《地之子》悲哀、淳朴。

“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民间性强,突出宗法制度对乡民的精神统治。

《烛焰》《蚯蚓们》《负伤者》乡俗中异常惨烈的事件。

《天二哥》《新坟》《拜堂》悲剧型乡镇传奇。

恐怖阴冷。

《建塔者》集从乡土到革命,文学视域的拓展。

○4许钦文(语丝社)

鲁迅的影响。

对五四青年婚恋心理的探讨和讽刺。

《父亲的花园》个人色彩的感伤回忆。

《疯妇》浙东农民的悲惨境遇。

《石宕》乡间采石人的命运。

《鼻涕阿二》阿Q式人物。

《理想的伙伴》貌新实旧的恋爱观。

《口约三章》《毛线袜》婚后平淡无味的家庭观和反思。

冷静白描基础上的心理分析。

○5蹇先艾(文研会)

坚持写实的批判和讽刺。

《在贵州道上》《盐巴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