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9101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docx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

土楼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复习要点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第8章人体的营养

1.蛋白质的检测

实验现象:

甲试管中颜色由无色变为紫色,乙试管中颜色前后几乎没有变化。

设置乙试管的作用:

与甲试管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可进一步说明甲试管中的颜色变化不是由水引起的。

为什么两试管溶液的颜色变化不同:

甲试管中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而乙试管中的清水则不能

2.维生素C的检测

实验现象:

蓝紫色的吲哚酚试剂滴入甲试管后,蓝紫色立即褪去;滴入乙试管后,蓝紫色不褪去,溶液颜色变成蓝色。

为什么两试管溶液的颜色变化不同:

甲试管中的维生素C可以使吲哚酚褪色,而乙试管中的清水则不能使吲哚酚褪色。

3.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

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属于有机物。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可产生能量,通常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

4.水约占人体总重的60%~70%,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运输到身体的各部位。

5.无机盐在人体内仅占4%,但作用十分重要。

6.糖类主要包括没甜味的淀粉和有甜味的麦芽糖、葡萄糖等,是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从谷类和薯类中获得。

7.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如果人体缺乏蛋白质,儿童会发育不良,生长迟滞。

成人会出现贫血、肌肉萎缩等现象。

主要从瘦肉、鱼、奶、蛋和豆类中获得。

8.脂肪也是供给能量的重要物质,但通常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在体内储存。

脂肪还与体温调节有关,特别是寒冷时,皮下脂肪既可保温又能分解产热,对于体温恒定具有重要意义。

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等食物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脂肪。

9.维生素有多种,可分为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B、C等)和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有A、D、E、K等),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物,既不是构成组织的主要原料,也不是供应能量的物质,但如果缺乏,就会引起物质代谢失常,影响正常生理功能。

10.为什么儿童食物中缺钙或缺乏维生素D会患佝偻病:

因为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缺乏维生素D会直接导致缺钙的现象,所以缺乏维生素D和钙都会使患佝偻病。

11.我们吃的食物,需要在消化系统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消化和吸收都是由消化系统完成的。

分为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管是食物经过的通道,可以分为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具有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的功能。

12.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这些酶促进消化管中的食物分解。

在口腔周围有三对大的唾液腺:

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胃腺是分布于胃壁上的微小的腺体,能分泌强酸性的胃液。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位于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脏约重1.5kg,它分泌的胆汁汇集于胆囊中储存。

胰腺位于胃的下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小肠。

肠腺是散布于小肠壁上的微小腺体,能分泌肠液。

在小肠内,肠液、胰液和胆汁共同完成消化作用。

13.淀粉分子较大,不能透过透析袋,而葡萄糖分子较小,能透过透析袋,所以,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消化管壁上皮细胞吸收。

14.消化:

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

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15.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对照组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与实验组有什么不同?

对照组用清水代替唾液,其他实验材料和条件是完全相同的。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加以比较,可得出什么结论?

唾液可以消化淀粉

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是什么?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可以促进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从而促进消化

由以上探究实验可得出的结论:

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

16.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

经过初步消化的食糜进入小肠,被肠液、胰液、胆汁乳化,再加上消化液中的各种酶的作用,食物得到了最终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可以扩大吸收面积;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从而促进小肠的吸收;小肠绒毛的壁很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容易通过。

所以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17.淀粉被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被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18.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膳食要清淡少盐;饮酒要限量;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的体重;食物要清洁卫生、不变质。

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19.营养物质的和代谢废物的运输依赖于循环系统,主要是指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流动。

20.观察血液的组成:

量筒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层淡黄色的半透明的液体叫做血浆,约占血液的55%。

下层呈深红色,这是血细胞。

两层之间有一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所以,血液的组成是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是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

21.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还含有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和代谢废物。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

22.观察血细胞:

血液是红色的,是因为血液中含有大量的红细胞,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

比较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诸多不同: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形态

圆饼状

圆球状

不规则

结构

无细胞核

有细胞核

无细胞核

数量

男:

5.0×1012个/L

女:

4.2×1012个/L

(4~10)×1012个/L

(1~3)×1011个/L

寿命

一般120d

寿命不一,几个小时到几年

平均7d

产生

红骨髓

红骨髓

巨核细胞

功能

运输氧

防御和保护

止血和凝血

23.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含铁的蛋白质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含量是120~160g/L,成年女子为110~150g/L,血红蛋白主要是运输氧,同时还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当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血液中氧含量丰富,呈鲜红色,这种血叫做动脉血;当血红蛋白与氧分离,血液中含氧少,颜色暗红,这种血叫做静脉血。

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叫贫血。

贫血使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影响身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患者常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疲乏、食欲不振、心慌等症状。

平时要多吃些蛋白质和铁含量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奶、蛋、豆类等。

24.血量约占体重的7%~8%。

血量相对稳定,有利于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不超过10%(400mL)失血,靠自身的调节,一段时间后,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25.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

输血前要进行血型鉴定。

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其中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

输血时若血型不合,受血者体内红细胞会凝聚成团,阻碍血液的循环而引起严重后果。

因此,输血一般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26.为什么要提倡无偿献血?

提倡无偿献血,可以帮助失血者恢复健康。

适量献血,会不会影响健康?

一个健康人,一次适量的献血的血量一般只有200~300mL,只占的5%。

献血后,身体会自动调节,失血量会很快恢复正常,同时还会刺激身体的造血功能。

所以,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27.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进行的循环流动。

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路线。

28.血管分布在全身各处,是血液运输的管道。

可以分为三类: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9.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它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的拳头差不多。

心脏主要由心肌组成,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

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

左心室→主动脉;肺静脉→左心房;右心室→肺动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流有一定的方向,通过静脉进入心脏,由心房到心室,再通过动脉离开心脏。

血流不会倒流是因为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单方向开发的瓣膜。

30.三类血管的比较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功能

将血液运送到身体各个部分

将血液从身体各个部分运回心脏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管壁

特点

管壁厚,弹性大

管壁较薄,弹性小,管腔大,有的内有瓣膜

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速度

速度快

速度慢

速度很慢

分布

身体较深处

身体深处或浅处

全身各处

31.心肌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形成心脏的博动,心肌收缩时,推动血液进入动脉,流向全身;心肌舒张时,血液由静脉流回心脏,所以,心脏的博动推动着血液的流动,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32.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

心率随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而变化。

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心率是75次/min。

心脏每次收缩时由心室向动脉输出的血量叫做每博输出量。

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叫做每分输出量,又称新输出量。

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每博输出量约为70mL。

新输出量的多少,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

33.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具体过程是两个心房先收缩,此时两个心室舒张,接着心室收缩,心房舒张,然后心房心室同时舒张。

一个心动周期所经历的时间是由心率决定的,心率与心动周期互成倒数。

心肌在每个心动周期中都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并使血液可以充分流回心脏,为下一个心动周期输出血液做好准备。

3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脏博动有力,每博输出量比一般人要大,安静状态下的心率比一般人慢。

这样就可以在剧烈运动时通过提高每博输出量来持久地工作。

35.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

毛细血管数量多,分布广,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直径极小,血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很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36.心脏各处的厚薄不同,这是与它们各自的功能相关的:

心房、心室的壁由心肌构成,心肌收缩引起心房或心室收缩,将其中的血液送出去。

心房将血液送入心室,血流距离很近,血液运输需要的压力很小;右心室收缩将血液送入肺;左心室收缩将血液送往全身各处组织,血流距离很长,血液运输需要较大的压力。

由于送出去的血液血流距离远近不同,需要的压力大小不同,所以心房与两心室的壁厚薄不同。

37.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流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的过程。

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38.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向肺动脉,再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最后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过程。

经过肺部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39.在我们的身体中,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

血液循环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40.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血压与心脏收缩力直接相关。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缩压。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叫舒张压。

血压用千帕(kPa)或毫米汞柱(mmHg)来表示。

测血压是用血压计在是臂肱动脉处测量的,表示为:

收缩压/舒张压。

成人在安静时的正常血压值是90~130/60~90mmHg或12.0~17.3/8.0~12.0kPa。

41.主动脉壁一张一缩的博动,像波浪一样沿着动脉壁向离心的方向传播,叫脉搏。

正常人每分钟的脉搏的次数与心率相同。

第10章人体的能量供应

42.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食物。

43.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出的能量,是食物的热价,它反映了食物中储存能量的多少。

据测定,每克糖类储存的能量平均为17kJ,蛋白质为23kJ,脂肪为38kJ。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其次是脂肪,它还是储备的能源物质。

44.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部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

因此说,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45.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46.鼻是呼吸道的起点,鼻孔与外界相通,内有鼻腔,鼻腔内表面有鼻黏膜。

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可以分泌黏液,这些结构能使吸入鼻腔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减少对肺的刺激。

鼻腔上部黏膜内还有接受气味刺激的嗅觉细胞。

47.咽位于鼻腔的后方,是气体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

喉位于咽的后下方,由软骨和声带组成,气体通过时可以引起声带振动而发声。

吞咽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的入口处,以防止食物入喉。

48.气管先分为左右两支,再分为如树枝状较小的支气管、细支气管等。

气管壁由C形软骨支撑,管壁上有黏液腺,分泌的黏液能粘住灰尘;管壁内表面有纤毛,摆动将黏液推向喉的方向,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这就是痰。

49.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完成气体交换的场所。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个,分别与左右气管相通。

新鲜的肺是粉红色色的,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

50.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人体的肺泡总数约有3亿个,总面积有100m2。

肺泡壁很薄,仅有单层细胞构成,外表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这些结构特点有助于进行气体交换。

51.课后问答题:

试描述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答:

肺泡的数量众多,扩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壁很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肺泡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肺泡壁上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有利于气体进出肺泡。

这些结构特点有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52.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就是通常所说的呼吸,也叫肺通气。

它是由胸廓和膈的运动引起的。

胸廓由脊柱、肋骨、胸骨和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就是呼吸运动。

53.为什么说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人体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移,使胸廓的横径加大;膈肌收缩,膈顶下降,使胸廓的纵径加长。

这样,由于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

呼气时,由于肋间外肌和膈肌的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的部分气体呼出体外。

所以说,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54.肺的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这个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交换的结果是静脉血转变成动脉血。

55.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而大部分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56.组织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细胞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也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交换的结果是动脉血转变成静脉血。

57.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

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细胞处;细胞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首先要进入血液,才能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大批肺泡处。

58.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

答:

剧烈运动时,细胞呼吸作用加快,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通过组织处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加快,从而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同时吸入的氧气也随之增多,进而刺激促进血液循环,使得脉搏加快。

第11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59.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60.代谢废物的排出的途径:

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等,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的汗腺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分,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以及尿素等废物形成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还有某些代谢废物随粪便排出体外。

61.排泄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而且可以调节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从而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保证体内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62.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63.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两侧,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

64.肾脏的一侧的凹陷叫做肾门,它是肾静脉、肾动脉出入肾脏以及输尿管与肾脏连接的部位。

切开肾脏,颜色较深的外周部分是皮质,其中毛细血管丰富;内侧颜色较浅的结构是髓质;中央的空腔是肾盂。

65.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

每个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三部分,其中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

66.肾小球是一个由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的血管球,血液从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由出球小动脉流出肾小球。

肾小球与肾小球主要分布在肾脏的皮质部分。

67.肾小管弯曲细长,主要分布在肾脏的髓质部分,外面有与出求小动脉相连通的毛细血管网。

68.输尿管具有输送尿液的功能;膀胱是一个囊状结构,位于盆腔内,具有贮存尿液的功能;尿道是泌尿系统通向体外的管道,具有排出尿液的功能。

69.排出的尿液只有原尿的1%,是因为原尿在流经肾小管的过程中,原尿中99%的水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血液中,仅剩下1%形成尿液。

所有,每天形成原尿150L,排出的尿液只有1.5L。

70.人每天除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的水,还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一部分水。

在天气炎热时,汗液也是人排出水分的一种方式。

人每天摄入的水量与排出的水量是平衡的。

所有,人一天的饮水量要多于排尿量。

71.某肾炎患者检查尿液中有红细胞和蛋白质,请分析此人肾脏的哪个部位可能发生了病变?

当肾小球发生病变,其通透性变大时,血细胞和蛋白质可以滤过进入肾小囊,成为原尿的成分。

由于血细胞和蛋白质结构较大,不能在肾小管处被重新吸收,所有,检查尿液时会发现血细胞和蛋白质。

根据以上分析,判断这个病人的肾脏皮质部分的肾小球可能发生病变。

72.为什么人体出汗后会感到凉爽?

人体排出汗液,汗液在蒸发时带走热量,降低了体表的温度。

73.为什么外面在夏天排出汗液比冬天多?

与冬天相比较,夏天环境温度高,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细胞从血管中吸收的水量增加,汗液形成量增加。

所有夏天排出汗液比冬天多。

74.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皮肤下面是皮下组织。

皮肤上有毛发、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等附属物。

75.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构成。

表皮内没有血管。

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

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

角质层表皮脱落的细胞叫皮屑。

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

76.真皮比表皮厚,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

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真皮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77.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

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内,由盘曲成团的细管构成,它的周围有毛细血管。

第12章人体的自我调节

78.人体能够协调体内各部分功能而称为统一的整体,能够协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因而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人体的自我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是最为主要的。

79.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80.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经过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收到刺激后,会产生一种生物电变化,这种变化能沿细胞膜按一定方向传导。

科学家将这种可传导的生物电变化叫做神经冲动,简称冲动。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就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81.一个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

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突起沿一定的方向传导冲动。

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可能有许多,而轴突只有一个。

树突将冲动传入胞体,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出。

82.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叫神经节;由一些神经元突起集合成束、外被结缔组织膜组成的结构叫做神经。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中出现的部位色泽灰暗,称为灰质;大量神经元突起成束聚集之处色泽较白亮,称为白质。

83.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反射。

完成某一反射过程的结构叫做反射弧,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84.反射除了能通过骨骼肌运动对刺激做出反应之外,还能通过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来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形态。

神经系统就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反射活动来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85.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已建立的先天性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

86.条件反射是在出生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

如果要使已建立的条件反射长时间保持下去,还需经常使非条件刺激与之结合。

否则,已建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条件反射也可以改建或重建。

条件反射不像非条件反射那么固定,这对于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来说,要比非条件反射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87.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远比一般非条件反射的要复杂许多非条件反射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而条件反射则一般要在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参与下才能实现。

88.大脑皮层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大的部分,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

半球表面的沟和回使大脑皮层的实际表面积要比平滑的外形大许多。

大脑皮层就是大脑表层的灰质结构。

大脑皮层居于最高级中枢地位,它的生理活动较高级神经活动,像学习、语言、记忆、情绪和睡眠等。

89.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神经调节方式,但人类的条件反射远比动物要丰富和复杂得多。

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是人类条件反射最突出的特征。

90.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一方面可以引起比较简单而迅速的反射,另一方面还会在脊髓和脑干里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在此产生相应的感觉。

感受器连同其辅助结构称为感觉器官。

91.眼是感受外界光线刺激的视觉器官,人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有80%来自于眼。

眼的主体部分是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

眼球壁分外膜、中膜和内膜,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92.眼球壁外膜的前部是无色透明的角膜,后部是白色不透明的巩膜,坚韧的巩膜对眼球具有支持、保护作用。

中膜的后半部分是脉络膜,含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对眼球具有营养作用,并使眼球内成为“暗室”;中膜前端游离的是虹膜,中央围成瞳孔,膜内平滑肌活动控制着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虹膜与脉络膜连接部分加厚,内含较多的平滑肌,该处称为睫状体。

内膜是视网膜,其中含有能感受光线刺激后产生冲动的感光细胞,所以视网膜就是光感受器;视网膜与位于眼球内侧的视神经直接相连,视网膜产生的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入脑,到达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

93.眼球内容物都是清澈透明的。

房水是稀薄的液体,充盈在角膜与晶状体之间、虹膜前后方的间隙里;玻璃体是较脆弱的胶冻状物,填满晶状体后方眼球内的空间;晶状体是一个凸透镜,被悬挂于睫状体上,睫状体内平滑肌的舒缩引起晶状体的曲度发生变化。

94.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光线经晶状体等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

视网膜上大量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沿着视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