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9150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docx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传承报恩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一、忆往昔峥嵘岁月,念如今苦尽甘来

1、背井离乡,艰苦奋斗

2、民生得以保障和改善

二、报恩文化的溯源

1、历史溯源

2、新时期的感恩报恩

3、问题与思考

揭示主题:

忠于国家,孝敬父母,敬畏自然,回报社会

三、传承报恩文化的意义和道观河报恩文化旅游的兴起

四、校园报恩文化特色简介

1、传承文化是一种社会责任,不应只是在学校

2、展望未来,关心下一代

3、家庭、社会齐合作,创建和谐社会环境,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栋梁之才。

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父老乡亲:

上午好!

我叫,是道观小学的一名老师。

首先感谢关工委的领导对我的信任,给我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很幸运地站在这个讲台上和大家一起探讨“报恩文化”。

在座的各位都是前辈,我就是一个黄毛小丫头,在您们面前班门弄斧,不到之处,还请您们多包涵,多提意见,以利于我今后工作的改进。

提到报恩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这一方水土,和这里居住的人们。

各位长辈,父老乡亲,大多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经过八年抗战和三年的解放战争,整个国家算是一贫如洗了。

上世纪60年代末,政府为解决新洲东半县的农田灌溉用水,修筑了道观河水库,设立了一个管理机构——道观河水库管理处,周围配建了医院、食堂、职工宿舍等设施,还建设了果园厂和罐头厂,养殖厂。

算是一个繁荣的工业小镇!

这些业绩都是你们老一辈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你们的心血!

70年代初期,正是大办水利,大建农田如火如荼的时期,我听父辈们讲得最多的是做举水和倒水。

来去都靠脚走,没日没夜的通过肩挑背抗,男女老少齐上阵,吃也在荒滩上,睡也在荒滩上,不分晴天雨天,硬是筑起了一道道防护堤,把一个个荒滩和茫茫的沙滩改造成了一片片粮田沃土。

为此,有不少父老乡亲落下了一生的病根。

大集体时按口粮分配,多余的粮食都为国家作贡献了,日夜劳作仍填不饱肚子。

改革开放后,分田到户,国家的农田税赋照交不误,你们这一代人虽然没有经历硝烟和战火,但也为党和国家为政府为人民挥洒热血贡献了一生!

1989年11月,一代高僧释本焕大和尚回故里新修祖庙报恩寺,选中道观山水福地。

本焕法师60多年前出家修行,他的出家之寺原为报恩寺,地在新洲仓埠,后因故毁坏。

本焕法师听从徒议,派人到道观考察山水,择地修寺。

1994年10月,重新修建的报恩禅寺落成开光。

当时在任的县委书记汪厚川在县里招商引资,在水库的南北两边各修建了一条公路,引来了多家当时有实力的单位和个人,修建了形形色色的宾馆、度假村、别墅等设施。

公用设施迅速得到改建,如土路变为水泥路;靠天线接收到电视信号变成了有线接收,只有政府才有的电信电话,也通向了村民家中。

街道也建设了起来,不少村民也在街道上买地皮建起了房子。

一下子成了名副其实的道观河风景旅游区。

乡亲们也卷入了旅游开发的洪流之中,打小工的打小工,做大工的做大工,种菜的卖菜,开车的跑运输等等。

经济收入比以前多了,叫好声一片。

你们的一生是勤劳节俭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你们的拼搏和付出撑起了家乡的宏图伟业,真的是功不可没!

你们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艰苦卓越,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美德,任劳任怨,用你们的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就是最伟大的报恩行为!

也为我们晚辈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享受,这一切我们都铭记在心,永世不忘。

这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前些年国务院颁布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减免了农田税赋给减免,种田也有补贴。

大部分家庭都建起了自己的新房,乡亲们都生活得有声有色!

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推进农村医疗保险,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贫困学生有特殊补助,贫困家庭也有低保,农村养老保险业在很多地方推行,道观已经有很多人都办理了。

整个国家的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

近两年来的强农惠农政策,更是对农村生产的各个方面的补贴作了明确规定。

保证能让每一个农民享受到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重视。

加强对农村家园建设,公路村村通,还在很多地方试点建设新农村,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宏伟规划,缩短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增进了城乡结合与交流。

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是越来越好,很多老人还不习惯城市生活,拥挤嘲杂,远没农村安静自在。

我的爸爸就这样,总想呆在家里,种一亩薄田,闲时钓鱼打牌,没办法要去送孙子上学,一放假就回家。

我个人认为农村很适合老年人修身养性的。

也总算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怀,响应了一句话“国富则民强”,我们永远都要在心中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才有好日子过。

回想起来,各位长辈艰难辛苦的奋斗了一生,在家庭经济建设方面可以交手了,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交不掉的,甚至任务更加艰巨。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情感意识好像越来越淡薄,一切向钱看成了真理。

你们那代人,天天念着毛主席语录长大,思想又红又正。

可现代人的感恩意识越来越淡薄,好像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养育他就该给他这一切。

想一想我们,辛辛苦苦养育孩子长大,供他们读书上学。

孩子成人了,旧房子不要,有的盖新房子,有的到城里买房子,他们娶妻生子也是帮着操碎了心。

孩子稍大一点,两人都出去做工,还得养孙子,养了一代养二代,从来没想过要他们回报什么。

可当真正需要孩子照料时,又有多少无怨无悔的?

开始两天可能还有点耐心,时间一长就吵你吼啊叫的,有句老话没错“久病床前无孝子”。

《诗经》中有一段很感人:

没了父亲,我依靠谁?

没了母亲,我仰赖谁?

但是很多孩子成家立业后,就觉得老人是负担了,不想养老人,太不道德了。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一生资助过上百名学生和残疾孩子。

然而,当丛飞逝世的消息迅速在网络论坛传播时,许多曾经受助于他的人没有表示出半点感恩之情,不闻不问甚至冷语相讥,说丛飞资助自己另有所图;还有一位家长得知丛飞生病暂时没有能力继续支付他孩子的学费,没有任何安慰的话语,而是反问“他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感动中国’的故事,有的居然成为“农夫和蛇”的寓言。

”好心得不到好报,反而满足了人们的某种贪念。

这些社会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知恩善报的美言,三字经里“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小孩从牙牙学语就会念叨,小羊是跪着吸允模样的乳汁的,小乌鸦长大后捉虫子喂给老乌鸦吃,这是自然界中多么淳朴的感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表现了人们知恩图报的高尚品德,千字文里“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讲的供养父亲,待奉国君,要做到认真、谨慎、恭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对父母孝,要尽心竭力;对国君忠,要不惜献出生命。

我们的思想一直受到“善”的影响,菜根谭里写道“心善而子孙荣,根固而枝叶荣”,而善,在很多时候就表现在施舍同情,不求回报。

不得不说的是,如今的善,好像只能从一些佛教道教信徒口中说出。

儒家有一个“三年之丧”的故事。

就是父母死了以后儿女要守三年的丧,那时候学六艺“诗、书、礼、乐、射、骑”。

孔子有个学生叫宰我,他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三年礼乐都不做,都礼崩乐坏了。

孔子应该是非常重视礼乐的一个人,在孝这个问题上他是绝对不让步的,他批评宰我没有仁义道德。

他说:

“你生下来三年都在妈妈的怀抱里,她都舍不得让你下来走,那么,现在父母死了,守丧三年,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你说一年就够了,你是怎样来报答自己的父母的?

你有没有这个三年的爱回报给你的父母亲呢?

”就这样的质问他,非常非常的有亲情的,所以,圣人五情是与凡人相同的,有情有义,有孝有敬。

孔子讲孝道特别讲人情味,特别讲血缘人情。

坚持亲子之爱是最最根本的,爱人爱物都要首先从爱父母开始,“亲吾之亲,以及人之亲,长吾之长,以及人之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最后才能大人君子抚爱万民,养育万物。

不爱父母、不爱老者、尊者,怎么爱兄弟?

怎么会爱同事朋友?

所以,冷酷的心常常是由不爱身边的人慢慢生发出来的,冷酷的情感就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

《诗经》上也说了:

父母双亲啊!

生养了我,抚慰我、拉拔我、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地心里念着我。

多少的爱和烦忧才能抚养你成人!

您的恩德就象天一样的浩瀚无边啊!

用一生也是难以报答的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礼仪孝道蔚然成风。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的感恩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对政治对权力的感恩(忠),比如子民对皇上的感恩,所谓“皇恩浩荡”、“每饭必思君恩”(杜甫);二,对父母的感恩(孝),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历史上的“非常孝子”——包拯。

据史书记载,1027年,包拯一举考中进士,授官建昌县(今江西南城)知县。

因当时其父母年事已高,不愿远离家乡,为了照顾父母,他放弃知县工作,在离合肥不远的和州(今安徽和县),找到一个较低的官位任职。

其父母仍不愿随同前往。

包拯毅然辞去官职,回乡奉养双亲,直至父母去世。

守孝三年期满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重新出外当官,办了很多答案要案,像狸猫换太子,怒铡公孙等,为民分忧,为主解难,直到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包青天。

在他死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赐他谥号“孝肃”,是肯定了他的一生忠孝。

现在合肥的包公祠有一副对联“清官美名天下传忠孝典范千古流芳”,是对他的最高评价,非常感人的。

黄香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

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

但他的名气很大。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精忠报国的先人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岳飞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刺字“精忠报国”,杨家将满门忠烈,死守宋朝江山,诸葛亮为蜀国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末大将李鸿章的母亲训导他的孩子男儿应“致身报国”。

为革命事业,为新中国成立的而英雄献身英雄更是不计其数,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们这里就是著名的老区,红安被称为将军县,杜皮烈士陵园也记载着烈士的光荣事迹,雷锋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为人民的服务”的光辉事业中。

田铺湾的石博韬烈士在天山修筑铁路时遇到隧道坍塌,为救同伴英勇牺牲,“天山精神”也成为我国开发大西北的战斗精神。

他们的精神可以说,没有烈士们的英勇献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新旧社会两重天,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声。

所以很多人一直都崇敬毛主席,高呼“毛主席万岁”,至今毛主席的画像还到处有张贴的,有做中堂的,建房子用来镇邪的,表现了人们对他的怀念和感激。

所以,回顾历史,再想想现在,我们能感受到新旧社会两重天,今天就是生活在天堂里。

很多人去过毛主席故居看过,很多家庭都比他当时的待遇好。

忆苦思甜,只有国泰民安,祥和太平,才有老百姓的好日子。

我们只有牢记这些故事,继承革命遗志,投身到祖国建设大业中来,才算是对党和国家的报恩。

我们提出的报恩文化“报恩,向善,励志,宽容”紧紧结合了这个的时代特征,是对我们缺失的感恩报恩意识的弥补和增进。

把它更清楚地表达就是“忠于国家,孝敬父母,敬畏自然,回报社会”。

去年,也就是2010年国庆前夕,新洲区认真贯彻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寻找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突出报恩、向善、宽容、励志文化主题,全面推进和谐新洲建设。

(一)报恩、向善、宽容、励志文化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进程中,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以和为贵的理念和知遇报恩、与人为善、待人以宽、自强不息等为主流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理念。

我们倡导报恩、向善、宽容、励志文化,就是要传承正确、科学、具有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和谐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报恩、向善、宽容、励志文化主题是建设和谐新洲的现实需要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了并不等同于社会和谐,也不能取代社会和谐。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但不够平衡。

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明显提高,但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

伴随着经济发展仍存在种种不和谐因素,单靠经济发展难以从根本上根除。

事实表明,唯有报恩,才能无私奉献;唯有向善,才能和谐相处;唯有宽容,才能相互融合;唯有励志,才能奋发有为。

在2010年9月28日的报恩文化论坛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净慧方丈作了一场博大精深的讲座,他说“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每时每刻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佛教讲报恩,用现代语言就是感恩,现代人特别要提倡感恩,感恩要构置在生活中,不能挂在口头上。

只要有生活,人就不是孤立的,就生活在千丝万缕的网络中,就有从各个方面来造就我们的善因善缘或恶因恶缘。

对善因善缘要感恩,对恶因恶缘同样要感恩。

只有感恩的心才能使善因善缘结善果,用感恩的心去面对恶因恶缘,就可以感化恶因恶缘,使恶因恶缘也能够结善果。

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存有误解的人。

面对这种现实,我们不要一个一个地去分辨它,他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仇人,他是我的冤家对头,不要有这种心,一概怀感恩的心。

对我的朋友,我抱有感恩的心,他会更加成就我关注我。

对我有意见的人,我感恩他,可能会化敌为友。

即使是工作生活中给我造成很多困难的人,还是要怀有感恩的心。

正是生活工作中有一些不顺意、不顺心的事,使我们的成长会更有一种毅力,有一种排除万难的精神;如果都是一帆风顺的成长,没有反面的意见,没有不同的意见,工作就会考虑不全面。

所以感恩的心应该是每时每刻的,是对每一个人的。

特别说明“感恩的心,就是要在无分别、平等的心态下来落实感恩精神,把感恩之心扩大到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如果我们经常有这种感恩的心,生活中的矛盾自然就化解了,人们之间的一些疙瘩也就自然解开了。

”并进一步把感恩延伸到社会和自然,把这种感恩扩大到动物世界的生命。

现在所谓的生态环境一天一天恶化,就是物种有许多已经灭绝了。

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就是一种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而这个措施对人类的生存绝对不可缺少。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人类没有其他生命,人类就不可能生存;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人类,没有绿色没有水,人类也不可能生存。

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

一粥一饭,横念物力艰难。

所以我们要感恩天地万物,感恩所有的生灵,只有这样才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更加美满。

“知恩报恩、关爱众生”是佛教的思想精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是佛教报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光大报恩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中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近年来,新洲区委区政府致力于彰显报恩文化的时代特色,大力弘扬新洲人民“报恩、向善、励志、宽容”的时代精神,使报恩文化在与经济社会的交融发展中显现出强大活力,全区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企业及爱心人士感恩社会、知恩报恩、造福桑梓在新洲蔚然成风,弘扬报恩文化、构建首善之区成为全区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但是我们仍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困惑,人们的精神还没有能够完全如意,社会上仍然还有暴力与犯罪,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各种纷争,并没有因过着富足的生活而得到解脱。

特别是社会转型,社会秩序与家庭伦理受到挑战,更需要强调知恩报恩。

在中国人们的心里有许多可报的恩,如,任何人都会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报答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照顾、帮助之恩;报答党和国家让全国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生活之恩;报答社会给予的优美生活环境;报答所有关心、爱护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和组织。

要让全社会全人类都去推广报恩的理念,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扶持弱者、照顾孤寡、保护儿童、培养爱心,使之成为社会风气。

如果每一个人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提供方便,让报恩思想深入人心,对社会的贡献就更大。

所以报恩文化的推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代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以感恩的心对待家庭、社会、国家,对待大自然,我们就会自觉地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热爱所面对的一切,我相信,这样的社会就必然是和谐社会了。

报恩文化能使中国社会更加安定、文明与和谐。

如,人们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就会更加孝顺父母,使老人老有所养安度幸福晚年;报答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照顾、帮助之恩,就会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夫妻之间互相报恩就会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报答党和国家让全国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生活之恩,人们就会热爱党和国家,就会维护党的尊严和国家利益;报答社会之恩,人们就会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与社会文明,自觉维护生活环境;企业员工报答企业给予工作机会并培养成长之恩,就会努力工作自觉维护企业利益;企业主报答员工为企业贡献之恩就会关心员工生活、工作与个人发展,企业报答客户之恩,就会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并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企业报答国家之恩,就会积极主动为国家纳税,维护国家利益;其实报恩文化应该是广义的,不仅仅是报答大恩,而是报答所有友善、关心、爱护、帮助和给予。

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就是给友谊报答更大的友谊;给予关心、关怀回报更大的关心与关怀;给予帮助回报更大的帮助与爱护;总之,受人恩惠,应当加倍回报。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

1、李校长的孝亲故事

李校长叫李汉甫,现家住黄家龙。

是原桐子岗小学的老校长,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身患多种疾病,做过直肠癌切除手术。

从1962年开始,在我们这个地方连续担任了三十多年校长。

他不仅工作获得远近村民的好评,更让人们称道的是他孝敬老人的故事。

李校长一家六口人,他和他的爱人一起抚养两个老人,两个孩子,而且,他的老母亲长年生病。

特别是冬春季节,就干脆起不来床生活不能自理,他爱人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在家勉勉强强种了几亩薄地,李校长是名副其实的半边户。

平时在学校一手抓自己的教学,一手抓管理,每周一天假,赶着帮家里做农活。

夫妇俩总是起早贪黑,忙到深夜,艰难地维持一家的生活。

爱人田里、地里、家里,忙成了一锅粥,眼看也快支撑不住了。

李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得有个解决的办法。

家里在离学校五公里之外的小山村,常跑来跑去不是个办法。

经过再三思考,和家人共同商量后,李校长作出了一个决定,就是背母亲进学校。

那时学校只是几间草屋,为了让母亲住得舒适点,李校长把自己住的房间全部重新整理一番,里面摆上两张床,用一面布帘隔开,他就和母亲睡在一间房里。

梳头穿衣,端茶倒水,洗脸洗脚,照顾得无微不至。

天气好的时候,他把母亲背到附近村民家老婆婆比较集中的地方,让她们一起说说话,放学后又去背回来。

遇上阴雨天,他怕一个婆婆在屋子里面闷,托人买了一台旧电视机,放给老人看,还找来一些戏曲磁带,放给老人听。

一些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一到下课就喜欢跑到李奶奶跟前去,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帮她捶捶腿揉揉肩,常常逗得李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李奶奶在学校一直住到李校长退休才回到家里,这下有个伴了。

在李校长的家里又多上了一位老人——他的岳母陈奶奶,老人没有儿子,只养了李校长爱人这一个姑娘,九十多岁了经常生病行动不便,李校长上班的时候老母亲随着,老岳母只能靠爱人辛苦点去照料,现在退休了就把她接到家里来奉养,象亲生的儿子一样为老人喂茶喂水、端屎端尿,夏天为老人打扇,冬天将老人背进背出晒太阳,无微不至地侍奉,使老人乐享晚年。

李校长照顾母亲和照顾岳母的事在附近传为美谈,2000年被评为“武汉市十大孝子”。

他为这里的人们树立了一面旗帜,尊敬老人的风气愈来愈浓了。

后来记者采访他时,他只是说,这是为人子女该做的。

名人尊师的故事

毛泽东向教师敬酒

毛泽东八岁进家乡一个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一直读到十三岁。

后来,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先生对他的启蒙教育。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

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

“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泽东笑着回答:

“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师范上学时的老师,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艰苦朴素、谦虚勤奋的作风给全校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许多人离开了共产党,而徐特立却毅然加入了共产党。

因此,毛泽东同志很尊敬徐老。

1937年1月,当徐老六十岁生日时,毛泽东同志写信祝贺,信中说: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高度赞扬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品质,并号召全党同志向徐老学习。

徐老七十寿辰时,毛泽东又送去了“坚强的老战士”的亲笔题词。

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

“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

”张伯苓逝世后,周恩来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活。

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周恩来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所在单位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朱德给老师敬礼

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

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

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

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

“叶老师!

”,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彭德怀穿便服会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彭德怀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

工作人员提醒他说:

“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

”彭德怀说:

“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

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接见时彭德怀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江泽民在百忙中看望老师

江泽民同志尽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记着曾教育过自己的老师。

1990年9月13日上午,江泽民同志乘车到当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看望老师,紧紧握住严峻教授的手说:

“严老师您好!

”并询问了教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和生活情况。

学校的钟教授住院期间,他多次到医院看望。

1995年,当江泽民同志得知老师沈教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当即请沈教授的妹妹转达他对老师亲属的亲切慰问。

江泽民同志访美时,在百忙中,带着珍贵礼物,亲自登门去看望拜见他的老师顾教授和师母。

服务社会,回报乡里的故事:

董英武,一退伍军人。

在1993年通过肩挑锄挖,修筑了第一条公路村民出村的公路。

1989年他退伍回家,发现村子里跟外面的生活脱轨了,一点都不了解外面的信息,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快节奏了,就连附近的柳河街,因为路途遥远,羊肠小道也不好走。

一个来回就要大半天,人们也很少去。

初回到家里,董英武非常苦恼,他也想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到外面城里去做工,如果运气好再找战友们帮帮忙,可以站住脚,不回这穷乡僻壤。

可转念一想:

我当了三年兵,党和国家无偿地培育了我,让我懂得人生存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