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第八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9376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纲要第八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近代史纲要第八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近代史纲要第八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近代史纲要第八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近代史纲要第八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近代史纲要第八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纲要第八章.docx

《近代史纲要第八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纲要第八章.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史纲要第八章.docx

近代史纲要第八章

第八章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当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是在局部地区建立的,这使得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即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四、1949.03中国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的途径。

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物种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工人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

这样,三种基本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现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集中的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这样,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

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中国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主要精神,在1949.09召开的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中有相应的规定。

五、1949.06召开的中国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政权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六、1949~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主要体现在: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

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党的性质,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两样根本的历史任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

二、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以和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发展工业,改变中国作为农业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和人民政府面前的严重任务。

三、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选择了资本主义,那么新中国就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连取得的政治独立也有可能丧失,所以,为了实现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四、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民主革命遗留问题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之前,先不给予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

当时的设想是:

经过一段时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用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

一举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中国中央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发生了变化:

十年或者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后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种认识的改变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问题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时,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国营经济比重的增加和私营经济比重的下降。

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中共中央在1952年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

挡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是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发展工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1/5.,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依赖性很大;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不要条件。

中国农村在1955年下半年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是中国短期内花钱最少又可能实现最大增产计划的一个途径;第四,当时的国际化竟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节由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屹立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二、1955.07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在1954年编制的五年计划。

三、从当时的实际出发计划规定: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撒谎那个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

四、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任务进行的。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生产逐年增加。

五、屠夫改革后,一方面,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的省会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乏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仍然比较大,而且由于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农村中的贫富分化开始了。

六、1951.12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草案中指出,中国农民在土改基础上所发扬起来的生产积极性,集中的表现在两种积极性上,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1953年国家对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及本行取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自由市场,限制了农村的商业投机;大力发展供销合作,削弱城市资本主义和农村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联系;发力发展信用合作,缩小农村中高利贷活动的地盘。

七、1953.12中共中央在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总结了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概括提出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集中过渡性经济组织的形式。

第一是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初级农业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这个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八、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指导方针是正确的,由此开创了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其基本原则和方针是: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先走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地改革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和高级合作社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支援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和技术改造相结合。

九、1955年底,党和国家提出要在两年内基本完成手工业合作化。

1956年底,手工业的合作化基本完成。

一十、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对于前者,在政治上要推翻他们的统治,在经济上没收他们的资本;对于后者,团结的同时,用和平的方法逐步的加以改造。

一十一、最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政策。

一十二、1953春天李维汉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业中公私关系的问题》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改组和改造的经验,提出:

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

1953.06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扩大会议讨论了这个报告,确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方针。

同时有确定对私营商业也搞国家资本主义,而不是采取单纯的排挤的方针。

这样,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行也的政策就全面的确定了下来。

同年9月毛泽东在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指出:

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

一十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的监督管理之下的没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分为初级和高级形式。

初级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签订合同等办法,子啊企业外部建立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

一十四、1954.01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

在这种合营经济中,公方代表已经居于主导地位。

一十五、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家采取赎买的政策。

中共中央在《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中指出:

我们对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悠长的而不是无偿的,逐步的而不是突然的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在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适当的政治安排。

一十六、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

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的标志。

中国已经胜利的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建立。

一十七、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伟大的社会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农业和手工业有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现代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