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94104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docx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7b90

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

先秦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以周公等为代表的西周贵族认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的祖先神,而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他们大肆宣扬“惟命不于常”“天命靡常”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西周贵族的宣传

A.旨在为新政权的合理性制造舆论

B.强化了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

C.有利于当政者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表明西周政治受到儒家影响

2.周人与商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除了战略上的布局,还重新创立了一套占卜系统,即周易。

文王按照岐山的地理位置重新排定了八卦的方位,周公做了爻辞,而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这说明

A.周人对思想的控制更加严密

B.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

C.周易比龟甲占卜更有助统治

D.周人依靠科学决策夺得了天下

3.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

这说明

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商王与方国首领地位完全平等

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

4.《史记・鲁世家》记载:

鲁国从周公到顷公的三十四任君主中,第四任君主为第三任之弟,第六任为第五任之弟,其通过弑杀得以登上君位,第八任为第七任之弟。

第十任为第九任之弟。

第十八任为第十七任之弟。

其余皆为父死子继。

这表明当时鲁国

A.政治局势日趋动荡

B.贵族间的矛盾缓和

C.有违宗法制的核心

D.兄终弟及成为趋势

5.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

“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

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

”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A.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

B.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

C.形成三类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

D.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6.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

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

B.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

C.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

D.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

7.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这说明

A.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B.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国家权力分配完全依靠宗族血缘关系

D.周王通过多样化的分封稳定政治秩序

8.学者许倬云指出,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形成的霸主制度,不仅减少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

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蛮夷的区别。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

B.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

C.华夏文明进一步发展巩固

D.为秦统一全国提供了可能性

9.殷商尊神,祭祀是头等大事,巫师也就是职业的音乐家、舞蹈家。

西周对参加祭祀乐舞人数有明确规定,如“天子八佾,诸候六佾,卿大夫四佾”。

据此对乐舞理解正确的是

A.强化了当时等级秩序

B.推动了中国舞蹈发展

C.是当时贵族生活需要

D.与当时的政治相通

10.楚国都城郢集中反映了楚文化的精华,与中原列国都城相比有其独特性,但楚国郢都又是最能体现周代都城建制之礼的最典型的都城之一。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确立了天子至高无上的意识

B.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

C.中原文化征服了长江中下游

D.儒家文化主导各国都城修建

11.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推定出殷商武丁在位的大致年代应为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

据此可知

A.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

B.跨学科结合开始运用于史学研究

C.商朝有着严格的日月食记载体系

D.甲骨文卜辞记载与历史事件一致

12.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

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

这些行为

A.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

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13.春秋初期,许国国君没有按规定向周王室纳贡,郑庄公就会合齐国和鲁国讨伐并攻陷了许国都城。

齐国先后把许国让给鲁国和郑国,鲁隐公和郑庄公都没有占领许国,而是帮助许国国君的弟弟代理国政。

这表明当时

A.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B.宗法观念仍然相当强大

C.周天子仍具有至高权威D.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

14.流传至今的彭氏家训说:

“孝始于事亲,忠始于报国……士农工商,各勤其事。

冠婚丧祭,必循乎礼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

”据此可知古代宗族管理的主要价值是

A.保证宗族内部团结

B.规范血缘伦理关系

C.维系家国社会稳定

D.传承家族礼仪文化

15.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B.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

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D.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16.公元前627年秦国袭郑,路遇行商弦高。

凡袭人之国多选僻远小径。

而秦军还能路遇行商。

从中可推知

A.井田制的瓦解是行商发展的必然结果

B.秦国袭郑的战略部署存在着严重问题

C.行商盛行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D.行商积极参与着春秋征伐的物资补给

17.读图据此可推知

A.布币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

B.布币演进折射出中国政局趋于统一

C.国家分裂与动荡导致了币形混乱

D.布币的名称由来与其制作材料有关

18.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

“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然后成为农。

”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井田制已经瓦解

B.铁犁、牛耕尚未普及

C.土地私有成主流

D.青铜农具仍大量使用

19.《孟子梁惠王》说“深耕易耨”;《礼记月令》说(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荀子王制》说“修堤渠,通沟浍……使民有所耘艾”。

这反映出当时

A.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B.注重精耕细作

C.小农经济形成

D.国君重视农业生产

20.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

这说明此时期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21.下图是漫画《铁器牛耕引发的风波》。

该漫画揭示了铁器牛耕的出现

A.加速了国家的分裂

B.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走向

C.破坏了土地私有制

D.促使各种思想相互融合

22.管仲认为: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

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

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这体现了

A.重农抑商的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C.以农促商的理念

D.“工商皆本”的主张

23.“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A.稳定性强

B.生命力顽强

C.基础脆弱

D.生产工具简单

24.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25.西周后期,政府在设关(门)、市的地方,开始对出入关门的货物或者在市场营销的商品征税。

这说明当时

A.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阻碍

B.工商业者属于政府官员

C.“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

D.政府完全垄断了工商业

26.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衿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这表明

A.周人的天命观中理性成分增加

B.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

C.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

D.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

27.古代有思想家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这体现了

①崇尚自然的倾向

②隆礼重法的主张

③天道无为的思想

④格物致知的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土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

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B.两者都认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

C.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应

D.两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29.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30.《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

这反映出,《孙子兵法》

A.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B.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C.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31.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观点中,哪一种观点所代表的学派持有进步的历史观

A.“夫圣人之治国,不视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B.“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

C.“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D.“天下之害孰为大?

曰:

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

32.中国古代法家传统表现为“制度变革的进步史观”“中央集权的国家主义”和“垂法而治的法治主义”。

这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是

A.制度变革B.国家统管C.富国强兵D.改革创新

33.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34.《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

①家向往太古,②家向往禹世,③家向往西周,④家肯定今世和将来。

这里①、②、③、④分别应该是指

A.儒、道、法、墨

B.道、儒、墨、法

C.道、儒、法、墨

D.道、墨、儒、法

35.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大量关于农时的叙述,包括《审时》、《上农》、《任地》、《辩土》等篇章都有涉及。

先秦农时观念高度发达,源于

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

B.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

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

D.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

36.汉代《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引用了一首被公认为中国古老的诗歌,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首诗

A.承续了《诗经》的写实风格

B.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艺术再现

C.说明了汉代重视诗歌的创作

D.反映了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37.有学者认为“要破译这些甲骨文,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这表明甲骨文

A.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B.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C.是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D.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并未出现过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的神权思想,中国古代的神权思想是从属与服务于奴隶制王权和封建皇权的,目的在于使王权和皇权神化。

材料中“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等思想有利于他们的统治合法化,并赋予他们以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西周贵族宣传“天”“上帝”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旨在为新政权的合理性制造舆论,与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无关,故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西周政治受到儒家影响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2.B

【解析】

【详解】

重新创立一套占卜系统,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从而掌握对民众进行政治说教的资格,说明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反映周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排除A项;作为占卜系统,不存在哪一个更有助统治的问题,排除C项;占卜系统不是科学决策,排除D项。

3.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的“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等信息可以看出,商朝作为盟主与所属方国之间重视礼尚往来。

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神权的关系,排除A项;B项中的“完全平等”不符合史实,商王是盟主,与所属方国首领地位不同,排除;商朝时期中央对方国还没有实现有效控制,排除C项。

4.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涉及到通过弑杀而登基和兄终弟及的现象,但不能说明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毕竟绝大部分君主是通过正常的“父死子继”登基的,因此只能说鲁国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违背宗法的现象,故C正确,排除D;政治局势日趋动荡,无法从题干得出因为弑杀而国家动荡不安,故A错误;材料中涉及到通过弑杀而登基和兄终弟及的现象,无法体现贵族间的矛盾缓和,故B错误。

5.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之道”指的是分封制。

根据材料可知,周朝对地方统治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征服其他部落,让其臣服;一种是更换原有首领,进行分封;一种是开辟荒地后进行分封,再分封的过程中,分封的诸侯将周朝的典章制度、文化、风俗习惯等带到地方,进而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D选项符合题意。

分封制与周朝的内外服制度不一样,A选项说法错误。

材料未体现分封的诸侯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B选项错误。

诸侯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级,C选项说法错误。

【点睛】

分封制的影响体现在:

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6.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薛邑为孟尝君封地,在相位时被贬薛邑,齐国国君重新起用孟尝君,孟尝君要求将齐国宗庙立于于薛邑使孟尝君心安说明宗庙具有至高的权威,宗庙在薛邑如同社稷在国都一样不可冒犯,有利于保护孟尝君的地位与安全,故D项符合题意。

A项,分封制度在战国时瓦解,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因果关系,故排除。

B项,材料体现了宗庙的权威性,而非阐述宗法观念,故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王和卿大夫的权力制约关系,故排除。

7.D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周武王分封周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为诸侯,分封制稳定西周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素养”问题,排除A;分封制下,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不是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排除B;周武王分封的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不是依靠宗族血缘关系,排除C。

8.C

【解析】

【详解】

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使华夏文化圈进一步扩大,华夏蛮夷之别几乎消失,显示出华夏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巩固,故C项正确;统一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于秦的统一,A项错误;材料表明,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发展巩固了华夏文明,但不能说明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B项错误;秦是否能够完成统一的可能性是指其自身的条件,材料没有涉及,D项错误。

9.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祭祀是国家大事,因而商周统治者对祭祀乐舞的专业化、制度化有严格要求,表明对祭祀的重视和礼乐制度的特点,体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故D项符合题意。

题干不在于阐述等级关系,故排除A。

B项题干未体现,故排除。

祭祀乐舞服从政治需要,故C项表述错误。

10.B

【解析】

【详解】

材料认为楚国都城最能体现周代都城建制之礼,说明楚国与周存在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天子至高无上的信息,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征服”,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文化,排除D。

11.A

【解析】

【详解】

根据“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可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跨学科结合”,排除B;材料只是说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无法体现商朝日月食记载体系是否严格,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

12.A

【解析】

“尊王”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周天子仍是华夏政治共同体最高权力的象征,“尊王”就是遵从西周的传统国家政治的有序化,“攘夷”突出了华夏民族的一种自觉的族别意识和自我认同,故A正确;BC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实质,排除;D表述绝对,错误。

13.B

【解析】

材料“鲁隐公和郑庄公都没有占领许国,而是帮助许国国君的弟弟代理国政”反映了鲁国和郑国仍然维护许国的大宗,体现了当时宗法观念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诸侯争霸的局面,而是鲁国和郑国仍然维护许国的国政,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周天子的权威,而是反映许国的大宗得到他国的维护,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帮助许国国君的弟弟代理国政”,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鲁国和郑国仍然维护许国的大宗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主旨的选项,得出“宗法观念的影响”的结论。

14.C

【解析】

根据“士农工商,各勤其事。

冠婚丧祭,必循乎礼务勤俭而兴家庭,务谦厚而处乡里”可知,彭氏家训强调勤恳做事、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关系,有利于维系家国社会稳定,C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古代宗族管理有利于传承家族礼仪文化,但无法体现“孝始于事亲,忠始于报国”,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15.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主要说黍和稷在记载中作物提及的次数多,说明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故选D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最早”,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精耕细作”,且据史实,周用石器耕作,是精耕细作萌芽期,排除B项;《诗经》记载黍和稷次数减少,与井田制是否衰败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

16.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凡袭人之国多选僻远小径。

而秦军还能路遇行商”可知秦军选择的僻远小径仍然碰到了商人,说明当时行商数量很多,原因是行商大多是小商人,携带的是农业生产必需品,贩卖给农民,所以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井田制的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行商数量多,即使是僻远小径也有,不是秦国战略部署有问题,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行商参与物资补给,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商业的发展。

可以采取排除法,井田制的瓦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与秦国战略部署无关,也未体现行商参与物资补给。

17.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布币的形制是仿照古代的农具形状铸造的,所以布币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故选A项;布币形制的变化是从美学功能和便于携带以及计量等方面考虑的,不是折射中国政局的统一,也不是由于国家的分裂和动荡导致币形混乱,故排除B、C项;布币的名称是由其形制演化而来,而不是因为制作材料,故排除D项。

18.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出现,但材料所列农具“并未提到犁”,说明铁器牛耕尚未普及。

故答案为B项。

A项,推动井田制瓦解的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材料中“并未提到犁”,而且“井田制已经瓦解”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开始确立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与材料中的“春秋时期”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农具即使是在商周青铜器繁荣时期也只是少量使用,而不是大量使用,排除。

19.B

【解析】

材料所述是从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和水利灌溉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农产品产量,促进农业发展,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涉及到耕作方式,但没有反映铁犁牛耕得到推广,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形成,排除C项;D项材料有所涉及,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0.A

【解析】

铁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材料信息来看,不同地区采用铁农具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间不同,因此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有早晚之分,即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没有反映冶铸技术的进步情况,没有涉及牛耕的工作方法,排除C、D项。

21.B

【解析】

铁器牛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走向,故选B;铁器牛耕是诸侯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强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A;铁器牛耕推动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排除C;材料与思想融合无关,排除D。

22.B

【解析】

题目中的材料大意为:

粮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

货币是人民的交易手段。

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掌握百姓们的流通手段来控制主宰他们生命的粮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民力了。

这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信息无关。

23.B

【解析】

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的确是相对简陋的,但“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说明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再生能力,故B正确;小农经济极不稳定,故A错误;C和D只是材料体现出部分信息,排除。

24.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他人。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