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8955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doc

《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doc

试论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徐荣远

摘要步入新世纪,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会与经济赖以发展的战略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笔者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竞争战略三个侧面,论述了人力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要使我国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需要实现科技人才的大众化、需要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

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所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指出: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

”这一科学论断,充分揭示了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对我们正确应对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认识人力资源开发在“科教兴国”战略中作用

根据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我国作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将科教兴国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科技和教育犹如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两个轮子,连接两个轮子的轴就是人才。

人力/人才资源的开发是决定这两个轮子速率的枢纽。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到了国家兴衰的高度,为人力资源开发开辟了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

纵观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史,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经济的称雄、日本经济战后的崛起,无不是这些国家优先发展科技、重视教育的结果。

在一定意义上讲,谁在科技、教育方面领先,谁就会在发展方面领先。

然而,目前我国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

据有关数据表明,199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7位,而科技国际竞争力却排在世界第28位;发达国家已普及10~12年义务教育,而我国目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65%,教育体制满足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程度排名第40位;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

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正确认识知识社会的内涵,立足于基本国情,加大教育对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支持力度。

如果不能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迅速增长,我们就根本无法实现民族振兴的宏伟蓝图。

人口过多和人均资源缺乏始终是阻碍我们发展的沉重负担和弱势,只有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变沉重的人口包袱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人口虽然是一种经济资源,但这种资源不是一种自然的仅供利用的资源,而是需要加以开发,从而可以不断提高其品位、质量的特殊资源。

着力于人力资源质量、品位的提高,这是一种内涵型开发。

大力普及教育,不断提高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这种内涵型开发的根本途径,也是配置型开发的重要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教育的发展,走内涵型人力资源开发的道路,是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本质内涵,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

人力资源的开发,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育的功能,取决于教育的水平及质量状况。

因为教育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使人们社会、生活等需求得以觉醒。

通过教育手段和途径能使人们真正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认识到生活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及人们追求的目标设计自我。

这种需求的觉醒是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动力,是内在的动力源,也是第一推动力。

认真把握人类自身需求的内涵及变化,是人类自身自觉地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般说来,这种需求觉醒得越早、变化越快,社会经济的原动力也就越强,教育的发展能从根本上加快这种需求的觉醒过程,促使人类自身需求的变化,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找到内在动力源。

教育不仅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而且随着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激起对新生活(生活的水平、质量、方式等)的追求,同时,能提高人们对生活差距问题上的敏感程度以及增强改变现状的决心,从而内在地产生一种新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无论对国家、民族、地区,还是家庭、个人,都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

教育能使人们获得满足需求并使进取精神成为现实的手段和能力。

需求的觉醒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进取精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

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实现需求、使进取精神转化为现实的满足需求的能力。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等途径,使受教育者不断地提高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

一般说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就越强。

通过教育的发展来提高劳动者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是社会经济内涵发展的重要特征和现实道路。

因此,率先发展教育、科技,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真正动力,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认识人力资源开发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者的统一。

三者能否统一,取决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态度。

因此,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

我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紧张状况势必长期存在,因此资源开发利用应采用节约型模式。

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省资源;另一方面资源利用模式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我国现实生活中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相当普遍和严重,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素质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相适应,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替代自然资源,从而缓解资源的稀缺性。

很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替代其自然资源的不足。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能增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资源。

随着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强和劳动者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人类可以更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类的自然资源和废料资源,并不断形成各种各样的高效合成新型材料和开发各种新能源,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这样不仅可缓解资源紧张状况,而且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可持续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以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特色的增长方式,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有效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宏现上以发展适合国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把人力资源的利用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发挥人力与技术的作用,更好地利用人力和技术替代物质生产要素,更好地节约利用资源,这样既有利于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又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微观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克服我国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资源短缺的限制,才能更好地发挥规模效益、技术效益,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各产业比重由大到小顺序是二一三,劳动力分布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一二三,与国际相比,产值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偏差很大。

劳动力大量滞留于第一产业,表明我国劳动力的产业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又不能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因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是解决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三产业人均所需资本较少,单位资金的利税较高,劳动密集程度较高,有吸收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富余人员的能力,因此,要积极地发展第三产业,发挥结构优化效益,促进经济增长。

环境保护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低下,资金缺乏和物质要素不足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难题。

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政策法律到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与资本资源的替代作用,开发环境保护的系统工程,并使其尽快形成新兴产业——第四产业(阳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认识人力资源开发在国际竞争战略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

世界各国正在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培养、吸引人才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力度,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利用自己的优势加强了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的争夺,简直到了白热化程度。

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而且这种竞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将更加广泛而深刻。

人力的匮乏和流失将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反映了国家的发展状况。

可从人力资源的需求、供给以及利用效果三方面进行比较:

研究与开发全时人员与经费是科技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指标,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1年国际竞争力年报》的数据,1999年中国的研究与开发全时人员(简称R&D人员)总数为82.17万人年,在41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在第3位,仅低于日本92.56万人年、俄罗斯82.74万人年。

但相对数每万人口中R&D人员数,1999年中国为6.49人年/万人,排在32位,远远低于日本73.32人年/万人、俄罗斯59.93人年/万人,德国56.27人年/万人等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也低于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仅位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和劳动者素质是科技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重要指标。

据国家统计局1999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1999年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为3.8%,平均教育年限为7.6年,仅相当于初二文化程度。

与国外相比,我国居民中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较低,在发展中国家也处于中下游。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统计年鉴》提供资料,在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中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居民比例:

美国1994年为46.5%,加拿大1991年为21.4%,日本1990年为20.7%,韩国1995年为21.1%,墨西哥1999年为9.2%,南非1995年为8.8%,印度1991年为7.3%。

每百万人口国内专利申请量与每百万人口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人力资源利用效果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科技产出的情况和创新能力。

根据1998年度IMD《世界竞争力报告》统计数据,1995年平均每10万国民持有的有效专利件数:

中国为2件,美国为422件,日本544件,韩国141件。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1997年(共有10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统计)中国专利局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61382件,占世界总量的1.34%;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494件,占世界总量的0.45%,远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

从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看,存在的两个“5%”现象值得警惕。

一个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另一个是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从而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则更少。

国际化人才短缺是我国人才危机的核心,是制约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关键因素。

通过国际比较分析,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总体上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状态或位置。

要使我国富强起来,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笔者认为,需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需要实现科技人才的大众化、需要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需要实现知识创新的体系化。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所在。

同时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很不适应,突出表现为:

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布局不合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和文化环境存在缺陷;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还没有转变为现实的人才优势,特别是在全球性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我们还处于明显的劣势。

如何把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发展的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保障,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所必须解决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赵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改革出版社,1998,(7)

[2]孔德涌,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J),中小学管理(京),1992,(6)

[3]俞新天,教育:

首先应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开发(J),科技导报(京),1993,

(2)

[4]连秀云、毕诚,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聚集对策(J),教育研究,2000,(9)

[5]项贤明,论教育与人的发展资源(J),中国教育学刊(京),1996,

(1)

作者单位及职务职称:

江苏大学副处长、副研究员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