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9869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

《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docx

投资及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

投资与预付资本:

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

【摘要】金融危机后欧美经济发展的无能为力暴露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即缺乏对生产起始动力的认识和理解,本文从日常中生产起始问题入手,分别探讨了凯恩斯经济学的投资概念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预付资本概念,指出后者具有微观厂商生产起始动力研究的内涵,应以此为基础进行宏观经济学研究,以促进宏观经济学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预付资本;生产起始动力

新古典经济学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厂商“生产要素最小投入与最大产出”的问题之上,尽管存在诸多不足,甚至严重缺陷[1],但不可否认其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但社会再生产环节不仅限于单纯的生产阶段,生产的起始动力问题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时至今日阴影不去,世界各国尽管想尽办法,但成果甚微,英国伦敦街头的骚乱和美国占领华尔街的呼声都在为政策的无能为力进行着注脚。

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并没有消失,但经济却陷入了泥潭,这显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范式所无法做出的解释,如何让厂商、让生产具备起始动力,似乎才应成为问题的关键,但这一问题恰恰是新古典经济学所忽略的。

一、问题的提出

日常生活中常用“投资”一词来表示市场经济下厂商生产的起始动力。

《辞海》中关于投资的定义是“企业或个人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投放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的行为”[2]。

XX百科中的词典解释是:

1、把资金投入企业或基本建设。

叶圣陶《坝上一天》:

“﹝群众﹞提出修建海流图水库的要求,不用国家投资,群众愿意集中人力物力来修建。

2、投入企业或基本建设的资金,泛指为达一定目的而投入的钱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二:

“轻工业工厂的建设和积累一般都很快,全部投产以后,四年之内,除了收回本厂的投资以外,还可以赚回三个厂,两个厂,一个厂,至少半个厂。

”[3]

不难看出,日常生活中“投资”一词被广泛的用作了厂商或某一主体开始生产或项目运作之前的一个经济行为,即资金投入。

没有这个经济行为,生产或企业运行就无法开始。

这与会计学或财务管理学中的“投资”概念基本一致。

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却被新古典经济学所忽略,经济学中的投资概念并不包括上述含义,比如萨缪尔森认为,投资总是实际的资本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即只有当物质资本形成生产时才有投资。

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其论断形成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或许可以解释其根由(社会意识由经济基础决定)。

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就是厂商的生产起始动力,投资在这里表示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马克思用“预付资本”这一概念来表示生产的起始动力,“货币转化为资本”开启了政治经济学对生产研究的序幕,也给予了厂商生产最初的启动力。

今天面对全球经济挥之不去的金融危机,西方社会原本奉为经典的理论已很难解释。

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如何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问题,不是通过产权明晰如何发挥市场效率问题,问题的关键成为了如何让生产开始启动,让静止的生产要素开始运动。

鉴于此,本文希望在此方面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二、凯恩斯主义的投资是不是起始动力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普遍使用了投资概念,但这一概念基于的是社会有效需求扩大对均衡收入的提高,与微观厂商生产的起始动力并无概念上的重合。

在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一书中明确指出了这种差异,书中写道:

“在西方国家,人们购买证券、土地和其他财产,都被说成投资,但在经济学中,这些都不能算是投资,而只是资产权的转移”。

[4]那么,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投资又是何含义?

书中继续写道:

“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

”[5]

梁小民在其《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中采用曼昆的定义,所做的叙述与前者一致,“资本存量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和其他耐用品以及居民用房。

投资是用于增加或维持资本存量的支出。

资本存量是存量,即在某一时点时的资本量的总和。

投资是流量,即在某一时期内用于增加或维持资本存量的支出”。

[6]

不难发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投资与前文所讲的投资不论从含义和数量上都不是一回事。

从含义上,两者角度截然不同,前者指的是目的在于形成社会资本而产生的社会需求,后者指的是厂商为了开始生产而投入的资金;从数量上,日常投资所指的资金投入既包括形成社会资本需求的部分,也包括不形成社会资本需求的部分,如为抵御风险的风险准备金或为增加自身信誉的闲置资金,并且形成社会资本需求的内容也并不全被日常投资所覆盖,原材料赊销和工资后付都不需要资金的投入,可见其在数量上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的投资既可能小也可能大。

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共同组成了社会总需求,通过扩大投资可以实现社会总需求的提高。

在这里,投资是指购买和因此生产资本货物——不会被消耗掉而反倒是被使用在未来生产的物品。

由此可见,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尽管关注了生产的起始动力问题,有效需求理论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消除经济中抑制生产的因素,将经济领出衰退的泥潭,但其却是将重点放在了经济总量上,而对厂商的微观起始动力未加关注,这也正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长期受到诟病的原因——缺乏微观基础。

微观基础的缺乏使得宏观政策的适用性不易明确,简单的套用(衰退就积极政策,繁荣就消极政策)常常事与愿违,不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常常发挥不了预期效果,经济现实与政策的适用基础常常并不相同,发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已成为许许多多凯恩斯主义学者的努力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预付资本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关注厂商生产的起始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预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

资本家把资本预付出去时,是为了要重新得到它,并且,还要带来比原预付资本更多的货币额,即剩余价值。

这里资本预付成为生产开启之前的首要环节,只有进行了资本预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按照生产的要求聚集在一起,预付为生产创造了条件,或者说是开启了生产。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它(货币资本)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社会总资本流通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7]

同时,马克思对于他之所以选择“预付”这一概念也进行了解释,他指出“在g—w—g’这个相反的形式中,买者支出货币,却是为了作为卖者收入货币。

他购买商品,把货币投入流通,是为了通过出卖这同一商品,从流通中再取回货币。

他拿出货币时,就蓄意要重新得到它。

因此,货币只是被预付出去。

”[8]

马克思同时指出了预付资本的本质功用,货币一旦被预付出去就具备了获取剩余价值的作用,他指出:

“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

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

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9]

为什么预付资本会具有这样的功用,能够开启厂商生产,马克思同样给出了解释:

“很清楚,假如g-w-g’这个流通过程只是兜个圈子,是同样大的货币价值相交换,比如说,100镑和100镑交换,那么这个流通过程就是荒唐的、毫无内容的了。

货币贮藏者的办法倒是无比地简单,无比地牢靠,他把100镑贮藏起来,不让它去冒流通中的风险。

”[10]马克思用短短几行字就道出了为什么市场经济社会会赋予预付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权利,因为它承担了“风险”,并且这种承担风险的能力被社会、被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认可,劳动力“愿意”被它雇佣、甚至为它“预付”自己的劳动,地主愿意给它出租土地,机器所有者愿意给它赁出机器。

这正如农耕社会时,劳动力“愿意”给地主“预付”劳动一样,因为地主的土地给了农民以信心,他可以“放心”的给地主干活,因此在农耕社会有了可以保证产量的土地也就有了生产。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市场经济下厂商生产的这一基本过程,资本预付是厂商生产的起始动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四、宏观经济的关注要点:

生产起始动力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分析为我们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确立了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和股市等大机器时代财富积累的产物在经济中影响日趋重要,特别是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人类已经完全的进入了信用经济时代,货币彻底实现了纸币化和信用化过程,预付资本也由预付货币转变为了预付信用,取代重商主义者对黄金的信赖,市场信用的存在与缺失已成为了当今左右经济兴衰的关键。

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经济市场信心丧失殆尽,尽管各国政府多方弥合,但要素所有者不再相信谁能够承担风险。

尽管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已实行两轮,国债上限一再放宽,但市场“预付”始终不能形成。

机制上,一方面银行希望放贷,并且资金“充裕”,另一方面企业希望获取贷款,但银行并不认可其市场信用,货币市场表现为供需极度不平衡,因此导致的国际金融市场投机横行,并可能成为加速美国经济帝国倾倒的“游牧民族的铁骑”(谢国忠语)。

谁能成为市场所认可的预付资本?

中国以国家信用为依托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找到了这个市场认可的预付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但以外需为保证的实体经济衰退趋势明显,而市场信用并不认可消费内需,经济走向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美国则将筹码放在了金融市场上,结果事与愿违:

2011年二季度美国gdp环比增长年率仅1.3%,低于市场预期的1.8%;7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滑,终值63.7,低于预期的64.0,也低于初值63.8;美国经济仍处于持续疲软状态[11]。

经济走向何去何从?

2008年9月24日,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温家宝总理面对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用斩钉截铁的声音说:

“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12]一语中的,宏观经济的关注要点应从生产要素转向生产起始动力,金融危机并没有消逝生产要素,社会匮乏的是信心,信用经济的今天黄金已经不能再给我们强有力的生产起始动力,我们凭借的又将是什么?

马克思给了我们起始,未来则需要今天的理论经济学者特别深入的思索和研究。

【注释】

[1]比如不断被诟病的“资本悖论”问题已成为新古典经济学无法摆脱的阴影,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帕西内蒂.资本理论:

悖论[d].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版).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97-339.

[2]辞海(1999年版).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p1694.

[3]/7581.htm.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p527.

[5]同上

[6]梁小民.高级宏观经济学教程.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p263.

[7]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393.

[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170.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172.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169.

[11]广发证券.美国经济数据周报.cn/commons/yjbgcontent.jsp?

docid=954191.2011年8月1日.

[12]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新华网/2008-09/30/content_

【参考文献】

[1]姚宇.基于组织要素的新古典经济学资本悖论新解[c].《资本论》研究(第七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2011.

[2]姚宇.资本、资金和市场信用概念辨析[j].新西部,2009(10).

[3]姚宇.虚拟资本下价值分配机理研究[j].人文杂志,2010(3).

[4]姚宇.生产要素关系的时代差异研究[j].价值工程,2010(7).

[5]姚宇.从要素制衡谈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j].民办教育研究.2009

(2).

[6]姚宇.虚拟资本与美国金融危机关系研究[c].《资本论》研究(第六卷).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姚宇(1977-)男,经济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

本文得到了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苏桢雅和赵佳欣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上接第57页)

4、积极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公平理论着眼于分配公平,即个人之间可见的报酬的数量和分配公平。

在当前高校人事管理中,一方面要考虑程序公平。

高校在制定分配政策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决策过程公开化、民主化,遵循一致和无偏见的程序;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综上所述,激励,着眼于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高校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要想达到科学管理,必须合理运用激励机制,使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充分的利用,从而促进学校管理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珊.论高校激励机制运行中的公平问题[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2]岳敏.高校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j].财经科学,2003.03.

[3]张克勇.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04.

[4]杨秋艳.论高校管理中的有效激励[j].西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01.

[5]殷进功,汪应洛.高校教师激励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02.

[6]刘广林.高校人力资源激励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06).

[7]王勇明.中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廖振明(1983-)男,广东茂名人,主要从事工商管理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