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0309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docx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清贫》教案

篇一

1、能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同志的崇高品质。

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师:

“清贫”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清苦清白清正清明清廉贫穷)

2、出示语句:

“这位80岁的老人,一辈子过着清贫的生活。

”“这位80岁的老人,一辈子过着贫穷的生活。

”让学生读一读。

3、师:

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

他们给你的感受一样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清贫”不仅仅是“贫穷”,更包括一股气节。

4、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清贫的文章,相信大家会对“清贫”有更深的理解。

这篇文章是革命烈士方志敏所写的有关自己的一段经历。

关于方志敏,大家了解多少?

学生交流有关方志敏的资料。

5、介绍写作背景:

1935年1月24日,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方志敏被捕。

入狱后,坚贞不屈,拒绝投降。

在敌人的监狱里,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并秘密托人通过鲁迅先生等关系转给了党组织,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的爱国情操和浩然正气。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清贫》。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词,勾画疑难。

2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疑难字词,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3.全班交流词语。

重点指导下列词语:

奢侈颇似筹集矜持不苟被俘裤裆热望瞎忙抛掷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分段朗读,并完成以下内容:

1、找出第一段中的关键句,说说它们的含义。

关键句的找法。

看位置:

开头结尾和中间

抓特征:

点题议论加抒情

2、复述文中记叙的一件趣事,并拟定一个小标题。

3、我的财产是什么?

根据文章结尾部分的内容回答。

4、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中心。

(本文叙述了自己被俘后国民党士兵搜身刮而无所得的故事,表现了*人坚定地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的革命情操,)

(2)检查完成情况。

四、小结: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他没有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即将永别的亲人,他没有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愈来愈近的死亡,他没有一丝的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自己及家人的清贫,他没有丝毫的________________

面对自己忠于的事业,他没有丝毫的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一个*人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品读课文。

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清贫》。

大家知道方志敏是谁?

他是我们早期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之一,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方志敏根据党的统一安排,留在江西,坚持游击战。

在一次转移中,由于叛徒的出卖,他被捕了。

这篇短小的文章就是叙述他被捕的那一天发生的一件事情。

因为我们已经读过了,我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却发生了一件“趣事”,这件趣事“趣”在哪里?

生:

读文。

生1:

我认为这篇文章趣在:

他是一个大官却没有钱,在被捕的时候却拿不出钱来给这两个人。

生2:

我认为这个“趣”不在方志敏身上,而在搜他的那两个兵士身上,能突出这个*员清贫的品质,两个士兵一遍一遍过细地搜,我觉得很可笑。

师:

两个同学所讲是一致的,"趣"不在方志敏身上,而"趣"在两个兵士身上。

他“搜”,第一个动词用的是“搜”,第二个动词“摸”,第三个是“捏”,接下来当发现一无所获是,就对“一只时表和一枝自来水笔”进行“抢夺”。

从这几个动词中可以看出很有趣。

从“搜”到“摸”到“捏”到“抢”,这几个动作之间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让方志敏觉得很可笑。

再看看这两个国民党士兵,一开始是“满肚子热望”,搜不出来又摸、捏,还“期望”,到最后完全“失望”了。

在这个过程里,方志敏觉得实在太可笑了。

这是我们觉得“趣事”好笑的第一个方面。

师:

大家发现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

还有方志敏所谓的财产不过就是“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上底的线袜”,与国民党的那些富翁极为不同,这也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情。

师:

很好,这是他第二个发现,还有发现的吗?

如果你是导演,由你来主持这出独幕剧的演出的话,方志敏一定是堂堂正正的,那两个国民党士兵你们认为他们身上还隐含着哪些“趣”呢?

生:

动作很好笑。

第二自然段的描写(拉木柄榴弹)

师:

这是一个士兵的动作,另一个呢?

生:

另一个“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

师:

你没觉得这两个士兵有差别吗?

猜猜这两个人的年龄哪一个轻,哪一个大?

生:

拉手榴弹的年轻,弓着背的年龄大。

师:

年轻的那个脾气怎么样?

生:

不好

师:

说起话来“吼道”。

那个年老的呢?

他说了一句什么话?

“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你骗不了我。

”这个人怎么样?

生:

有经验,有点老奸巨滑。

这场闹剧有趣就有趣在两个国民党兵士在这场戏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既然不一样,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两个国民党兵士语言?

谁来读一下那个年轻士兵的话: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要读出这个兵士的粗鲁还有野蛮,别忘了文中“威吓地吼道”,哪个男同学起来读读看。

生:

师:

可以稍微再慢一点,你的气势是够的,一字一字的把它读清楚。

师:

那个年老的,老奸巨滑的要怎样读?

一个是蛮,一个是刁,读得刁一点。

生:

(女生)

师:

稍微温柔了些。

师:

范读。

师:

方志敏面对着国民党两个士兵的以死来威吓,他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哼!

你不要作出……”这段话大家仔仔细细的揣摩揣摩。

作为我们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之一,方志敏也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读过书的,有学问的。

面对两个国民党的兵匪,他是怎么说的?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这个“哼”字怎么读?

第二个也是叹号,这个叹号怎么读?

下边自己读读看。

(做坏人容易,做好人难)

生:

师:

你读的也不错,就是稍微善良了一点。

师:

一个人要有一些表现力。

先来说这个“哼”字比较难,不是吵嘴,方志敏根本就没有必要跟他们吵嘴,他知道他们无非是想从我这个身上得到一些横财。

他们真的敢在这里把握处死?

量他们也没有这种胆量。

他们在这里捉到了我,将我送到国民党兵部领赏,他们敢动我一根毫毛,他们回去的时候不要活了?

他们有几个脑袋?

所以方志敏根本没有必要“来吧!

*员是不怕死的,往这打!

”这不是方志敏。

方志敏一眼就看穿了,所以这个“哼”字要读的……尽管是个叹号,是对他们的一种蔑视、看不起。

“哼!

你不要作出那难堪的样子来吧!

……”(教师范读)这才是方志敏的临危不惧,到这样的场合,他还是这样的幽默。

接下来两个人,一个“你骗谁!

”一个“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你骗不了我。

”.方志敏接下来有一段话,刚才我读得不好,只是模仿了一下,你们肯定比我读得好,看看方志敏怎样把它表现出来。

每个同学在下面读读看。

生:

读“你们要相信我的话……”

师:

这里,大家最难把握的是节奏。

节奏就是哪些快,哪些慢;哪些响,哪些轻。

这个节奏要靠你们长期的生活的体验。

(范读)“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

”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态。

师:

那么现在我们细腻一点,好吗?

联系这三段,那个年轻的、粗鲁的、野蛮的也有一个“钱”字:

“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那个老奸巨滑的兵匪也有一个“钱”字:

“绝不会没有钱”,而方志敏也有一个“钱”字,你看这三个“钱”字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读出来)

第一个“钱”字要体现出贪婪;第二个稍微有点“卷舌”,方志敏“个个都有钱”(重音)

“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两句话里都有,重音要在哪里?

放在“板”字上,体现一个人的高傲气质。

绝对不能放在“一”字上,“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老总呀,饶命吧!

师:

三个人在这里的对话,显示了方志敏革命的气质,革命的理想。

两个国民党绑匪在方志敏高大形象的对比下,就是一个小丑,这就构成“一件趣事”。

师: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开头一段。

方志敏真的没有钱吗?

他有钱,但这些钱是怎么来的?

用于什么地方?

我们齐声把第一段朗读一遍。

注意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大家熟悉的“舍己为公”,还有一个什么?

对了“矜持不苟”看看矜持不苟什么意思?

因此读到这里的时候,两个成语节奏要稍微慢一点。

这两个成语之间,声断气不要断。

“我从事”而没用“搞”,下面经手的“钱”用“经手的款项”,可见,方志敏的慎重,对革命的虔诚,用词比较重。

这是第一段方志敏的理想。

生:

齐读

生:

单个读。

师:

老师要向你学习,你这一段读得很传情,很到位。

告诉你一桩趣事,这桩趣事记叙了以后,方志敏有一段独白,如果是电影,就是一种画外音,我们可以想象:

在江西,这种丛林中被俘,两个士兵想得到些什么,结果呢什么都没得到。

垂头丧气,“走吧,走吧,走吧”,这时候一阵西北风吹来,两个兵匪把领子拉上去,而方志敏却抬起了头,缕缕头上的乱发,有一段独白,(教师范读“是不是……”)轻轻的、静静的、慢慢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

最后需要我们齐声读,是方志敏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一个革命的道理,人生的哲学。

这个读得不同,要有气势。

二、再谈清贫升华情感

1、孩子们学习完这篇文章,此时此刻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清贫是最伟大的财富,清贫是一种信念,清贫是一种品德修养,清贫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清贫是实现自我的根本保证。

2、师:

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员的“富有”又是什么呢?

四、结束语

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方志敏将清贫做为自己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

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需要它。

君不见,腐败高官纷纷落马,究其原因,哪一个不是因为生活腐化堕落而造成的;哪一个不是因为丢掉了甘于清贫的气节而走向自我毁灭的?

古今概莫如此,将来这一规律也不会改变的。

《清贫》教学反思

今天上《清贫》一课。

发觉上课时的思路没有整理清楚,在处理一些环节的时候,过于简单,生硬,导致上课情绪紧张,阵脚自乱。

静下心来,想想原因——看来还是对文本理解不够,一些问题,在自己走入课堂之前,其实没有很好地解决。

比如,分析国民党的士兵和方的对话时候,分析的目的没有考虑清楚,抓住人物形象之后应该做什么,怎么和“清贫”的内涵联系起来。

另外,讲课的方法也没有把握好,特别是用朗读法还是圈画法,造成上课的时候部分学生较为茫然。

我想,这堂课虽然是一节组内交流课,范围较小,但却逼着我去深入问题,考虑问题,勇敢地尝试教学。

篇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2、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

为什么?

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交流资料:

师:

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关于方志敏的资料以及小故事,谁先来把你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从中你体会到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清廉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热爱革命事业……

师:

方志敏是一个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人,1935年1月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贫》(板书课题)谁先来谈一谈:

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

贫穷清苦贫苦清廉

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相信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疑难字词,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解决疑难

奢侈:

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矜持不苟:

庄重谨严,丝毫也不马虎。

企望:

期盼,希望。

3.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

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接龙读课文,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自由读课文初谈体会

师: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一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交流感想

出示中心问题

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

结合具体的字、词、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要求:

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预设点一:

第1段“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

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生1:

作为*的一个高级将领,方志敏“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生2:

而且他“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清贫关键在清。

“这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员具备的美德。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对比深入理解甘于清贫其实是每一个*员的革命操守,学生谈不到的老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

师:

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呢,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

说明了不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甘于清贫,舍己为公是每一个*员所具备的美德。

生2:

每个*员都能做到的事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却“颇似奇迹”,“认为夸张”足以说明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极力追求个人利益,而*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人。

预设点二:

第2段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

那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这一部分是了解感受方志敏高尚的革命情操的一个关键点,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两样东西都是革命工作所需,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可见方志敏所想所虑的都是革命事业,克己奉公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品读,学生谈不到的,老师要适时点拨。

师:

从方志敏被捕时的情景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

“满肚子热望”说明国民党兵认为从方志敏身上一定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意外之财,因为方志敏当时是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闽浙赣省委书记,在他们看来方志敏应该和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一样十分有钱。

但是事实是方志敏清贫一生,清廉一生。

生2:

“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这传神的动作描写把国民党士兵贪婪丑恶的嘴脸刻画的淋漓尽致,并且把这当作一件趣事来谈可以看出方志敏面对被捕毫不畏惧,这恰恰是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与蔑视。

这种胸襟和气度着实令人敬佩。

生3:

敌人搜遍全身之后只发现了一块表和一支笔,作为*的高级将领方志敏身上居然一个铜板都没有。

这一看似“有趣”的事实恰恰证明了方志敏清贫廉正的高尚情操。

师追问:

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这两样东西说明了什么?

生:

“表”和“笔”都是方志敏进行革命工作所必需的,说明方志敏心里想的只有革命事业。

预设三:

方志敏与“士兵”的对话内容以及国民党士兵的情绪变化。

(学习这一部分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品读体会。

同时要不着痕迹的渗透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品质所起到的作用。

生1:

面对凶恶贪婪的国民党士兵的要挟、威吓,方志敏微笑面对、从容应答,*员淡定伟岸的气度令人钦佩。

生2:

敌人从“摸、捏”到“威吓”再到“弓着背细细地捏一遍”,这些动作描写形象的再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

从中我也理解了方志敏所说的“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的深意。

师:

是啊!

传神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把人物的性格、品质刻画的淋漓尽致。

那么国民党士兵从“满肚子热望”到“猜疑、不相信”,从“企望有新的发现”到“失望”直至“怀疑而惊异”这一系列情绪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生:

国民党士兵情绪上的变化进一步从侧面印证了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操。

当最后确定方志敏这位*高级将领确实没有钱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惊讶,恰恰说明了*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内心,入情入境)

预设四:

第九段补叙内容

师:

故事到第八自然段看似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补叙第九段内容呢?

(谈到这一部分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故事以及生活实际去品读体会。

生:

交待方志敏的全部家当只有“汗褂裤”和“带底的丝袜”,进一步说明方志敏的清贫。

生:

这几件“汗褂裤”和“带底的丝袜”被保藏着,而且被方志敏是为“传*”。

这就是我们清贫一生,可敬可爱的*员啊!

二、再谈清贫升华情感

师:

孩子们学习完这篇文章,此时此刻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

生1:

清贫关键在清,这是一种人生信念。

生2:

清贫是一种价值观念,一种品德修养。

生3:

清贫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传统。

……

三、拓展阅读提升认识

师:

孩子们,方志敏之所以能够一生清贫、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就是因为他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他深爱着我们可爱的祖国。

(出示拓展文章:

《可爱的中国》片段节选)

师:

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员的“富有”又是什么呢?

四、结束语

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方志敏将清贫做为自己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

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需要它。

君不见,腐败高官纷纷落马,究其原因,哪一个不是因为生活腐化堕落而造成的;哪一个不是因为丢掉了甘于清贫的气节而走向自我毁灭的?

古今概莫如此,将来这一规律也不会改变的。

五、作业

方志敏--这个名字更多地是与一种精神连在一起的,成为历史的一个闪光坐标点。

直到今天,我们想起他,想起他的“清贫”,仍能感受出一份历史的厚重,为一种纯粹和高尚而震撼。

因为他的高尚情操和革命信仰是无数革命先驱所具备和追求的。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其他革命者的精彩人生故事。

篇三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崇高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重难点分析:

1、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2、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方志敏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讲述故事,新课导入。

1.讲述方志敏的故事。

(注重他在狱中的经历,强调他的为人品质。

课件展示

2.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

何谓“清贫”?

出示课件

学生先尝试解释,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讨论,确定“清贫”的意思。

课件展示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指名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相机进行矫正。

(2)思考:

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的主体是“一桩趣事”,是详细介绍的。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体介绍自己的观点和情况。

三、品读“趣事”部分,朗读对话,品味语言,加深理解。

1.自读课文第2-8自然段。

简要说出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课件展示

3.点评:

读得怎样?

该怎样读?

为什么要这样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体会国民党士兵的凶恶、贪婪,体会方志敏的从容、淡定和对国民党士兵的蔑视。

4.圈划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心理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课件展示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体会重点词句。

可以从以下角度来体会:

(1)体现国民党士兵贪婪的;

(2)体现国民党士兵凶狠的;

(3)体现方志敏从容镇定的;

(4)体现方志敏清廉为公的;

(5)体现方志敏对敌人蔑视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认读重点生字新词。

2.复述一件“趣事”。

教师了解学生对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注意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时人称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

让学生谈谈感受。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从课文的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联系有关的语句来谈一谈。

学生谈感受时可以从方志敏的角度来谈,也可以从革命者的角度来谈,还可以从*与国民党的对比的角度来谈。

2.品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思考:

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充叙述有什么表达作用?

课件展示

3.品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练习前面的内容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教师注意让学生关注这样几个点:

(1)方志敏的“清贫”与“洁白朴素”,体现在哪些地方?

(2)“战胜困难”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升华认识,拓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1.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课件展示

2.“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意义?

课件展示

3.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

课件展示

四、拓展延伸。

1.阅读郭沫若盛赞方志敏烈士的话。

课件展示

2.小话题。

思与辩:

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精神还需要吗?

课件展示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适当点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