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15969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docx

韶关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

韶关市200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

2008.2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粘贴撵走拈轻怕重蔫头耷脑

B.桂冠冠心病冠名权冠冕堂皇

C.秘鲁裨益蓬壁生辉刚愎自用

D.寒伧创伤沧海桑田满目疮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最可恶的医生便是那些一味地危言高论却抵死也不肯把真相说出来的人。

B.事实上,我们无论是对《诗经》本身及其具体诗篇的解释,还是对《诗经》的编辑成书、分类标准,都莫衷一是。

C.我家附近新开了一间连锁超市,货架上各种日用品济济一堂,品类齐全,货美价廉,很受顾客欢迎。

D.常言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别看明星们在台上表演得轻松自如,其实这里头包含了他们很多的心血和汗水。

3.下列各句中么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广州市城调队做的社情民意调查,市民对在花都生活的满意度居广州市各区的前列。

B.2002年,刘璇接拍了反映体操运动员生活的电视剧《我和我的父亲》精彩纷呈,完成了从运动员到演员的转型。

C.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近日表示,预计到今年底中央企业的利润要接近1万亿元左右。

D.北京时间5月2日晚,意甲联赛冠军归属尘埃落定,AC米兰主场1比0战胜罗马提前2轮夺冠。

4.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火车的噪声很大,主要是因为它巨大的车轮与钢轨强烈的摩擦产生的。

②控制噪声,减少噪声对环境的污染,正成为人类越来越重视并且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说明,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帮助人类有效地解决噪声污染。

④现代城市的噪声时时刻刻在破坏我们安静的生活。

⑤人们已经研制出电磁悬浮列车,这种列车在行驶时是悬浮在轨道上前进的,减少摩擦,噪声当然就降低了。

A.④②①③②B.④①⑤③②C.②④①⑤③D.①③④③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JJ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吴顺恪六奇别传

清·王士祯

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

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

“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

”曰:

“是也。

”曰:

“能饮乎?

”曰:

“能。

”引入发醅,坐而对饮。

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

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

询其衣,曰:

“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

”曰:

“曾读书识文字乎?

”曰:

“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

”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

询其氏里,曰:

“吴姓,六奇名,东粤人。

”问:

“何以丐?

”曰:

“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

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

”查遽起,捉其臂日:

“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

”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①故,遂为窭人。

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

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

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

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陆师提督。

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

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

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

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

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

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

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

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

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本文有删节)

注释:

①樗蒲:

古代赌博。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查遽起,捉其臂曰于是,就

B.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捉拿,拘捕

C.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拜见

D.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敬酒或用礼物赠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问:

何以丐

B.询其氏里少好博,尽败其产

C.闻市中有铁丐者,汝是否六奇者,家世潮阳

D.衣以絮衣,不谢,径去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

7.下列选项中分别属于表现查继佐“施之恩惠”和吴六奇“知恩图报”的一组是(3分)(丿

A.吴生海内奇士以三千金为寿,邀至人粤

B.引入发醅,坐而对饮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

C.留引痛饮一月,厚资遣之备陈诸郡形势

D.帅上其功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六奇不同于一般人,外貌奇特,身为乞丐,别人请他喝了酒,赠给了他衣服,他却连声道谢都没有,就径直走了。

B.吴六奇认为自己成为乞丐的原因有:

一是自己读过书,识得字;二是年轻时嗜好赌博,输光了家产。

C.吴六奇做乞丐时,他觉得行乞玷污自己的名声。

后来,他步人仕途,多次升官,一直做到广东水陆师提督。

D.文章叙述了吴六奇的一些传奇经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性豪荡、熟地理、有韬略、知恩图报的奇士形象。

9.断句和翻译。

(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划波浪线部分断句。

(3分)

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2)翻译下边的句子。

(6分)

①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

(3分)

 

②查奇其言,为具汤i本雨衣履之。

(3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1)清人沈德潜认为第二联“一语双关”。

结合诗题来看,第二联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共同喻指什么?

(2分)

(2)本诗中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出两类即可)(4分)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三题计分)(6分)

(1),。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3)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苏轼《赤壁赋》)

(4)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出人头地与衣锦夜行

易小明

衣锦夜行是讲一个人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晚行走,没人看见,有不值得的意思。

在德国,收入多,交税多,收入少,交税少,富不傲穷,穷不妒富,大家相互尊重,相安生活,自然而然。

由于德国的富有者不显山露水、招摇过市,所以说,他们像在衣锦夜行。

可是,爱面子的中国人,却特别渴望衣锦还乡。

如果有钱了,就非得让别人知道不可,否则,就像是白富了。

富人不仅要衣冠楚楚,更要前呼后拥。

在街上,一看那大腹便便、高昂着头、前呼后拥者,十有八九就是个当官的或者是有钱人。

但在德国要进行这种有钱与否的判断却相对较难,个个都文质彬彬、气宇轩昂,富不彰富,穷不显穷,不了解底细,从外观上你根本不知道谁拥有万贯家财。

德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价值实现领域主要划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差异,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所以,他们能够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这样,生产力发展当然也很快,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强调自由和平等(当然,这也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而传统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价值实现领域则主要划定在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它注重人与人的差别,强调人对人的征服、改造,希望能出人头地、做人上人,所以,中国人崇尚内圣外王,其社会关系的历史更替也较为频繁,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讲究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

其实,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传统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它的提出是以人的差异、矛盾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内心世界差异和矛盾的客观存在,二是人与人之间差异和矛盾的客观存在。

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正因为个人的内心世界存在着恶念、存在着不善的一面,所以才提出人需要内在修养,从而达到内圣。

也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分离、对立和斗争,存在着邪恶i所以才要求外王,达到天下太平。

因此,个体自身善恶之间、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和斗争,客观上为传统中国人理想人格的实现、为其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用武之地。

更为重要的是,内圣外王的实现也不是追求一种客观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不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和平等,而仍是追求一种差等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上智下愚的稳定,是君子之德对小人之德的风化。

所以,内圣外王的实现也仍是一种安定的差等社会的实现,是有序差异对无序差异的取代,所以,中国社会是一种差等结构。

在中国传统差等社会结构中,天生缺少人人平等理论,更没有人人平等的社会实践基础。

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只有当他在差等社会结构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之后,他才算得上一个人物,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要如此,他就得不断地“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不是指学科学文化,而主要是学如何“仁爱”,如何有德,如何做人。

只有通过“学”,他才会悟,才会出类拔萃,从而出人头地。

可见,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这样与差等社会结构相互支撑、互为表里的。

在孔子眼里,大禹、文王都是有德之人。

盂子也强调举贤授能。

荀子也提出:

“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他说:

“我欲贱而贵r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

唯其学乎!

”所以,在中国历来就有“学而优则仕”、“仕则达”的思想。

可见,在传统中国人眼里,人生价值的实现意味着显耀,意味着特殊,意味着与一般百姓的不同——不仅是经济收入方面的差异,还有权力、地位、名声等方面的差异。

所以三字经有“少而学,壮而行,上至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继于前,裕于后”之论。

这里的“泽”、“扬”、“显”、“继”、“裕”都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社会差等优势的承认、崇拜和追求。

这也就是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成为人们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根本出路和方法。

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促人进取,但更多的是带来内耗。

综上所述,一种行为,一种现象,总有它深刻的文化根源。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以这样的速度,三十年赶上像德国这样的世界先进国家也许不成问题。

但是,要维持这样的速度,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恐怕很难,还必须从文化的变革中寻求一种恒久的支撑力量。

(选自《书屋》有删减)

12.根据文章,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国人对德国富人“衣锦夜行”的做法不认同,根本原因在于爱面子。

B.中国的富人们大都素质太差、出人头地之后衣锦还乡,是他们炫富的唯一追求。

C.我们应屏弃原有的自然观点,全面效仿德国人的自然观,才能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D.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并吸收德国人自由平等的社会观。

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内耗。

E.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传统中国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出路和方法。

F.中国社会关系的历史更替较为频繁,这是因为中国人提倡外王,追求和谐平等的结果。

13.下列各项对“内圣外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崇尚内圣外王,其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天人合一。

B.内圣外王作为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是以人的差异、矛盾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

C.内圣外王追求的是和谐、安定、差等的社会秩序。

D.“学而优则仕”“仕则达”的思想源自通过内圣外王从而达到出人头地目的的思想。

14.归纳出作者对中国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方法的评价。

(4分)

15.结合文本,如何理解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差等社会结构是相互支撑,互为表里的。

(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笞:

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文学类文本

告别梦境

冯骥才

我在读过的一些名人的传记中,发现一个荒唐的公式,这些大人物早在童年就心怀伟大抱负的梦,此后历经磨难,苦力奋争,终成大器。

倘若如是,这些人物真非内骨凡胎了?

一般的人想想自己的童年,大都浑沌工片,毫无鸿鹄之心,如此岂不都要自悲自弃?

其实,这都是些蹩脚的传记作家,为了树立他们笔下名人的高大形象,所做的虚伪铺垫。

任何一个未入社会、未经世事的人,童年时代的想法都是虚无缥缈和幼稚可笑的。

拿自己来说,我姥姥喜欢吃鸡皮,我童年时就发誓将来要做飞行员,长大后驾飞机到最远的地方给姥姥买最好的鸡皮吃。

当时发誓的神气庄严不已,实际上最好的鸡皮可能就在街口的食品商场里。

再比如,我一次用螺丝刀拧了拧一只坏表的后盖,碰巧那只停了许久的表走起来,父亲说我将来能做一名出色的机械师,我当真了,自信不疑,这却招致我一连把家里两个闹钟都拆毁了……

在那一切全由兴趣的年龄里,我最喜爱的莫过于小人书,收藏最多时达五百余种:

许多连环画家都被我崇拜之极,例如,颜梅华、赵宏本、笔如花和张令涛等等。

崇拜过分便会模仿,我便自编自给起小人书来。

大小也裁成64开,用线整整齐齐——其实是歪歪扭扭——订成一本本、封面画成彩色,还写上“冯骥才绘”,煞有介事地自己出版。

现在如果还保留那些自制的小人书,拿来一看,准会捧腹大笑。

想做一位很棒的连环画家,倒是我童年一个挺具体又挺悠长的梦,但不知何时这个梦竟被我毫无觉察地丢掉了。

到了少年和青年,又有过许多梦,想过做篮球团手、绘画大师、中国的普希全,为此我还写过一本本诗集,也是精心抄集成册,现在想起来也都要暗自发笑了。

这些梦真是可笑又可笑。

回顾昔时,儿时的梦叫人迷恋,是因为在那扑朔迷离中包含着一份稚子的纯真和傻气,包含着属于自已的过往不复的一任自然的经历,有如包含在种子里一团绿色的希望与缤纷的遐想。

但人生这些梦大都终难实现,生存环境和社会现实只给可行的想法开绿灯。

我却从来没有对这些梦的消失与破灭而唏嘘感叹过,日为生活中有更博大的内在的东西吸引着我。

梦想与理想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梦想再美,仅仅从属个人,它是满足自我的一己追求、精致细小地囿于狭窄的内心天地里。

理想却是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用献身精神为动力的人类的共同追求。

尽管在理想的追求中也要遭到困扰和阻挠、我却喜欢它壮阔的气势,集体为之奋斗的荣誉感,强有力的有血有肉的硬碰硬的奋争,无论它战功或失败都富有同样的人生价值成年人未必没有梦想,但只有把梦想转化为理想,才能获得人生意义上的升华:

夜深人静,把昨日梦想和今日理想放在一起体味,我听到了一曲深广而醉人的人生交响乐。

有如天上的浮云汇成雷雨交加的浩荡天空,又如碧澈的江流涌入汹涌的大海。

这才是享受。

16.作者在一些名人的传记中发现了一个怎样的“公式”?

为什么说它是“荒唐的”?

请简要回答。

(4分)

17.作者在第5、6段中具体地回忆了自己想做连环画家的梦,请概括这个梦的特点并说明其依据。

(5分)

18.综观全文,作者重在谈自己对“梦想”和“理想”的感悟,这对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启示?

(至少谈两点)(6分)

(二)实用类文本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节选)

梁培宽

“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批斗的对象。

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

但这毕竟不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

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1973年1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

在政协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

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不允许的。

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

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从19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974年2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

在那“批孔”的狂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

父亲公开讲过“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

19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主持人勒令他解释。

父亲说:

“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

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

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

所以即便面临当时的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

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 ̄活到95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

1979年,他写信给朋友:

“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

”这都是他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

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942年,父亲自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写过一篇《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的文章,说“我不能死。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因为这句话,他遭到了许多人的讥评,说他狂妄、口气大。

我理解他还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发此感慨的,他曾说:

“假如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

他认为自己对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

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亲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因此他“乐天知命”。

抗战期间,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岩请他吃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好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朋友吓得大惊失色,父亲却镇定自若地聊天。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人都逃到户外,父亲却安居不动在居委会的再三劝告下,最后才有几个晚上到寓所后山的草地上露宿。

1988年,父亲因肾衰竭住院。

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6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

他说:

“人的寿命有限。

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

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

”我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他只坦然说“火化”。

1988年6月23日,父亲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95岁。

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选自《读者》2007年第九期)

19.作者称父亲为“逝去的儒者”,综观全文,请指出父亲身上所具有的“儒者”特征。

(5分)

⒛.人物传记要求真实可信,说说本文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

(4分)

21.梁漱溟说“我不能死。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许多人认为他“狂妄”“口气大”,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看法?

为什么?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仿句:

请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两个与上文结构一致、内容呼应的句子。

(6分)

选择高耸人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

23.下面是某校辩论赛的一道辩题,请你任选一方写一段辩论词。

要求运用道理论证、事实论证两种论证方法,100字以内。

(6分)

辩题:

(正方)开卷有益(反方)开卷未必有益

正方:

反方: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

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

红、白、黄、蓝。

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

通常,它要花费5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

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或联想?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选C全部都读bì

A.粘zhān撵niǎn拈、蔫niān

B.冠名权guān,其余的均读guàn

D.寒伧chen沧海桑田cāng其余的均读chuāng

2.选B莫衷一是:

可指意见纷纭,分歧很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A项,“危言高论”指的是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

这里可用“危言耸听”

C项,济济一堂:

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一般人多,更不能形容商品。

D项,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里应该用“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3.选D

A项成分残缺,应在“调查”后补上“显示”。

B项句式杂糅,应删掉“精彩纷呈”。

C项句意重复矛盾。

“接近1万亿元左右”应改为“接近1万亿元”。

4.选A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5.A(遽:

迅速,急速)

6.D(以:

介词;用,拿。

A何:

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什么。

B其:

代词,他的/代词,自己的。

C者:

代词,的人/助词,句中表停顿)

7.B(A第一句表现查继佐慧眼识人。

C第二句指吴六奇向王师汇报各郡形势。

D第一句指王师元帅为吴六奇请功)

8.C(“他觉得行乞玷污自己的名声”与文章中“仆何人,敢以为污!

”矛盾)

9.

(1)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贝刂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错漏2处扣1分)

(2)①第二年,查继佐在西湖的放鹤亭下又遇到了他,(衣服破烂)手肘都露了出来,赤脚走路。

(大意1分,倒装句式1分,“明年”1分)

②查继佐认为他的话语出奇,给他准备了热水洗澡,并给他衣服鞋子穿。

(大意1分,“奇”意动用法1分,“衣履”名词做动词1分)

参考译文

海宁县的孝廉查继佐,字伊璜,是崇祯年间的有名人士。

曾经在冬季下雪天里,他偶然走出门外,看见一个乞丐在廊房下避风雪,相貌很奇特,查继佐就高声问道:

“听说集市上有个叫铁丐的人,是不是你呀?

”乞丐回答说:

“是我。

”又问:

“会喝酒吗?

”田答说:

“会”。

查继佐把铁丐带进屋内,拿出酒来,坐着对饮。

查继佐已经喝得大醉,铁丐却没有丝毫醉态。

查继佐拿棉衣给他穿上,他也没道谢,径直就走了。

第二年,查继佐在西湖的放鹤亭下又遇到他,他衣服破烂,手肘都露了出来,赤脚走路。

查继佐问他那件棉衣哪去了,他说:

“进入夏天不需要它,已经给酒店当酒钱了。

”查继佐又问:

“你读过书、识得字吗?

”铁丐说:

“没读过书、不识得字,怎么落得做乞丐!

”查继佐认为他的话出奇,给他准各了热水洗澡,并给他衣服鞋子穿。

询问铁丐的姓氏籍贯,他说姓吴,名六奇,是广东人。

查继佐问:

“为什么做了乞丐?

”铁丐说:

“年轻时我热衷于赌博,败光了自己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