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9177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doc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及其变革取向

刘文凯滕德强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探索,通过分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目标定位,评估比较了各种税源专业化管理方式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变革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税源管理专业化企业化体制创新

近年来,全国各基层税务机关都在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分工的管理模式,力求寻找一条适应自身管理的税源专业化之路,实现全面、专业、科学地管理税源,促进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提升。

相对粗放式管理而言,专业化管理要求税务机关应快速响应顾客需求,降低行政成本,以较少耗费资源的方式达到相同乃至更高的产出。

检视各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探索,通过对税源管理模式进行跟踪问效,不断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方式、路径、平台、目标等进行修正完善,正是本文关注的的主题和初衷。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目标定位

(一)需要厘清的三种关系

1、专业化管理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

专业化的出发点是科学化,落脚点是精细化;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税收管理的最大效能。

在三者中,科学化是加强管理的“根基”和方向,强调通过探索以掌握管理规律;精细化是加强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注重管理目标实现“精”(精确、精准)、“细”(细致、深入);而专业化是加强管理的基本方法,强调要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实施有的放矢的差别化管理。

离开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就难以实现。

2、专业化管理与多元化管理。

专业化管理并非同一化管理。

专业化的目的在于提高绩效,因此要求税务机关能根据不同纳税人(规模、行业等)的特点,量身打造不同的管理方式和纳税服务。

如果用同一模式管理不同纳税人,或者管理资源的专有化,最大的可能是带来管理资源的过剩或纳税服务的不足。

因此,专业化的管理需要多元化的方式,以实现税务内部各部门和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征纳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的目的。

3、管理权上收与决策点下放。

即“收权”和“放权”的关系问题。

按照企业流程再造(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的一般理论,我们几年前曾进行过一次较大范围的业务整合和流程简化,具体行政行为在不影响分权制约的前提下尽量归并,同时取消市、县局业务职能部门,将其事务直接延伸到前台(办税服务厅)实行单点接触,减少监督审核、减少扩充协调,从而解决办税环节多、程序杂,纳税人多头跑、多次跑的问题。

而本轮专业化管理试点过程中,根据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的一般理论,则需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和控制。

我们尝试把一些关键性权限和业务重心(或曰风险较高的业务事项)上移,旨在有效解决由于权力分散而出现的基层执法不规范的行为,避免和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事实上,税收执法权的有效上收和下放,都是从规范整合业务流程、收缩管理层次两方面入手,实现了税收征纳双方成本、风险的同步降低,二者是一种承继和互补。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2008年以来,广东地税、江苏国税和我省的周口等地相继进行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试点探索,2010年初,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部署,全国各省市结合本地实际,以提高组织绩效和破解管理难题为目标,掀起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的新高潮。

纵观各地专业化管理的实践探索,虽然重点不同,形式各异,但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以分类管理为基础。

“无分类亦无专业化”,科学分类税源是实施专业化、针对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税务机关应根据所辖税源结构情况,结合经营规模、行业特点、信用等级和税源分布的状况,对税源按照梯形层次结构细分为不同的管理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区别管理。

2、以资源整合为核心。

专业化要求根据同素异构原理和个体差异原理,区别不同类别税源的特点优化配置有限的征管资源,理清岗位职责,明确管理事项,不断提高机构、岗位和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

同时,按照提高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要对组织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建立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互动运行机制,保持充分的沟通、配合与协作,形成专业化管理的“合力”。

3、以税种管理为内容。

税种管理的关键在于税基管理,某种程度上说,掌握了税基,就掌握了税源,也就掌握了税收。

税种管理不仅要注意总结、摸索各税种的规律,找准税收征管点,更要注重统筹各税种的管理,把握各税种税基之间的内在关联(如增值税税基与所得税税基的相关度),通过加强A税种的管理来促进B税种的管理,进而形成各税种齐抓共管的局面,全面提高税源管理的效能。

4、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把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税源管理过程,通过对税收风险的识别、预测、评价,根据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并通过合理的服务和管理措施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和税法遵从风险,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

5、以规模税源为重点。

随着税收集中度的不断增大和企业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力量分散的矛盾愈趋突出,税源管理中存在着典型的“二八”现象。

这就要求必须把税源管理的重心转向税收比重较大、管理难度较大、涉税风险较大的规模税源(即大企业或本地区内税收收入较大的税源,以别于收入核算部门特指的重点税源),以便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点对点”的分析、评估和服务,实现集中的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

6、以信息管税为支撑。

信息社会的来临,使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益突出。

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更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对内、外部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促进信息资源在税源管理中的共享和良性互动。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定位

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byObjective)是以目标为导向,以成果为标准,进而提高组织绩效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专业化管理作为税收征管的一种模式或方法,其目标通常可理解为促进税收征管质效的持续提高,在实践中一般常被理解为税收总量的增长和税收负担(宏观税负、行业税负等)的提高。

事实上,上述认识更多的体现为税收制度目标而并非税收征管目标,在实践中把税收征管错误地摆在税收制度的地位,反而容易产生破坏税收制度、放松税收管理等问题(如个别地区出现的预收税款、核定税负指标等)。

笔者认为,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应定位在“可控性、适应性、有效性”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追求零缺陷、控制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的可控性。

要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两权监督”的要求,把税务调查(核查)、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收救济等环节,分别建立严格、科学的标准体系,并定期组织第三方评议和内部审核,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规事项及时组织整改,使税收征管各个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同时,要注重绩效的动态考核管理。

动态考核体系的纵轴是年初制定的各项具体工作目标,横轴是本部门制定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二是建立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动态更新机制,体现模式的适应性。

在专业化模式的选择上,既要量力而行,又要顺势而为;既要立足本地实际,又要敢于打破常规。

要吸纳、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兼顾成本和风险,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和管理体制的自我优化,适时对专业化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造”,以促进(而不是阻碍)其职能作用的发挥。

三是兼顾征纳双方的成本、风险和收益,实现管理的有效性。

最佳的征管模式可以实现最有效的税收征管,一方面以最小的征管劳动耗费和最低的征纳成本,实现税收的应收尽收;另一方面,能够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以最精准的执法水平为纳税人提供公平竞争环境,以最方便的办税方式为纳税人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保证纳税人权利、义务的实现。

二、几种专业化管理方式的评估比较

由上可知,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就是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风险管理,实现加大管理力度、拓展管理深度、破解管理难题的目的。

目前国内探索推行的专业化管理方式主要有分规模管理、分行业(类型)管理、分税种管理、分风险(等级)管理、分涉税事项管理、分产业链条管理等,可以说呈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之势,从专业化管理的内涵及其组织功用来看,上述方式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但从其适用范围及受制因素的角度,可以进行以下比较:

1、分规模管理。

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收入规模设立专业管理岗位,对不同规模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的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的重点应放在销售额较大或者税收比重较大的纳税人。

其优点是,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比如,对大型企业和重点税源,瞄准“精细化”管理目标,实现集中管理,突出服务性调研,满足“点对点”的个性化纳税服务,定期开展综合税务审计;对一般税源,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按照行业管理、集约化服务的思路,主要致力于强化税基管理、日常监控评估和分类纳税辅导;对个体零散税源,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方式,按照网络管理、委托代征的思路,重点突出定额动态管理,促进建账建制。

这种管理形式的缺点主要是,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其会计核算水平、管理信息化程度等不相适应。

2、分行业(类型)管理。

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类别或经济类型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按行业(类型)进行分类管理的方式。

这种管理形式的重点应放在本辖区集中度较高的一个或多个行业。

其优点是,便于了解同行业(类型)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在典型调查、掌握行业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基准税负等标准化管理模版,对同类企业经营活动通过对比分析,快速发现问题。

其缺点是,行业细分和建立行业模型难度较大,其所采集的测算数据较少或具有偶然性,会直接影响人工评析的准确性。

分行业(类型)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城市市区,因为市区工商业户比较集中,行业分工比较明晰。

3、分税种管理。

就是按照不同的税种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专业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把握不准而产生执法风险。

其缺点在于,管理人员对企业情况掌握都不全面,而且容易形成税种“孤岛”,不利于各税种的一体化管理。

4、分风险(等级)管理。

就是根据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历史记录、纳税信用等级等)进行风险识别排序,对不同风险纳税人开展分类管理的一种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的重点是高风险和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重在做好“曲突徙薪”式的事前防范。

其优点是,可以将有限的管理资源投入到遵从风险高的纳税人中,加强打击震慑力,同时根据纳税人需求提供纳税服务,提升纳税人满意度。

其缺点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趋势的加大和对剩余风险估计的不足,对风险的识别和度量也存在“风险”,实质上是一种加重风险。

5、分涉税事务管理。

就是按照税收管理的不同事项划分专业管理岗位,并据以开展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方式。

比如,设立责任区管理岗、综合管理岗、纳税评估岗等,也有地方按照县局实体化的要求在县局专门设立调查审批岗。

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分工专业性强,管理内容单一,有利于干部提高专业岗位技能;同时管理权限按事务分解至不同岗位,权责清晰,形成制衡。

其缺点是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如岗位间衔接不畅,容易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等现象;而且纳税人与多名管理人员联系,容易产生“多头跑、多次跑”的问题。

6、分产业链条管理。

就是对大型企业集团或者本辖区具有行业产业关系、上下游企业业务往来的企业,在全面了解其行业、企业、产品等链条式关系的基础上,依托企业间的购销链、资金链、发票链等信息,实施税收专业管理的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企业间关联关系、业务往来关系、数据逻辑关系较为单一,容易固定证据,提高管理效率。

其缺点是,由于企业间利益的关联性,容易造成信息的泄露,且同种策略不适宜反复运用。

综上,我们可以用下表来对各种税源专业化管理方式进行比较:

18

各种税源专业化管理方式的比较

分类角度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管理重点

规模

能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规模划分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少数企业经营规模与其会计核算水平、管理信息化程度等不相适应

各类纳税人

销售额较大或者税收比重较大的纳税人

行业

(类型)

便于了解同行业(类型)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建立行业标准化模版,对同类企业经营活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问题

行业细分和建立行业模型难度较大,其所采集的测算数据较少或具有偶然性,影响人工评析的准确性

一般适用于城市企业

本辖区集中度较高的一个(或多个)行业

税种

税收管理员比较容易集中精力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防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税收业务把握不准而产生执法风险

管理人员对企业情况掌握都不全面,易形成税种“孤岛”,不利于各税种的一体化管理

一般适用于应纳税种较多的企业或国地税联管企业

风险

(等级)

可以将有限的管理资源投入到遵从风险高的纳税人中,加强打击震慑力,同时根据纳税人需求提供纳税服务,提升纳税人满意度

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对剩余风险估计的不足,对风险的识别和度量可能加重“风险”

各类纳税人

高风险和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

涉税事务

分工专业性强,管理内容单一,有利于干部提高专业岗位技能;管理权限按事务分解至不同岗位,权责清晰,形成制衡

不利于统一协调管理,岗位间衔接不畅,易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现象;易产生纳税人“多头跑、多次跑”的问题

各类纳税人

风险较大的业务事项

产业链条

企业间关联关系、业务往来关系、数据逻辑关系较为单一,容易固定证据,提高管理效率

由于企业间利益的关联性,容易造成信息的泄露,且同种策略不适宜反复运用

大型企业集团或本辖区具有行业产业关系、上下游企业业务往来的企业

关联交易中的关键企业、重要业务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税源专业化管理有多种方式,但任一方式都不可能成为无坚不摧、包打天下的“法宝”,应该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认真结合自身情况分析和掌握每种方式的优点和不足,相互结合,科学选用,扬长避短。

税收实践中,要按照分类分层管理的思路,将纳税人从不同角度确定其重要程度,配置不同的征管力量;将工作事项按照重要程度、复杂程度在层级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建立起纵横结合、立体运作的专业化管理组织架构。

比如,把分规模管理与分行业管理、分风险管理结合起来,在对纳税人实行按规模税源、一般税源、小型税源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对上述税源按行业、按风险程度进一步细分,有效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变革取向及路径选择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变革的基本取向

实质上,目前我们推行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由于政府改革与企业改革的互动,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和服务纳税人的过程中,借鉴或仿效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理念、做法对税收组织管理体系作出的适应性调整。

其根本动因,在于使得税务征管组织具有如企业一样的市场敏感性和变化适应性,从而不断提高征管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效。

基于此,笔者认为,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取向应该定位于“企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顾客导向原则

税收管理的核心要义之一,是要引导纳税遵从,而在税收管理的过程中,把纳税人当作“顾客”而不是管理对象,有助于税务机关全面认识服务对象、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提高社会满意度,促进纳税人由“依法纳税”向“主动纳税”转变,为提高遵从度奠定基础。

其根本要求,是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的原则,在解决税收管理难题时,不增加纳税人的额外负担;在推进征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增加纳税人的奉行成本,做到管理中有服务,管理中有指引,管理中有合作。

如对大企业,着重在引导纳税遵从、培育做优做强上下功夫;而对中小企业,则着重在提升办税能力、降低涉税风险上做文章。

2、更加关注信息资源

加强税源管理、夯实税基,其实质就是提高涉税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税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以综合征管软件为核心的各个业务系统,已经存储了数以亿计的“海量”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仍有大量信息(尤其是第三方的信息)游离于管理系统之外。

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已有的分散异构的“信息孤岛”,如何实现无缝链接?

信息资源获取过程中的“时滞”现象、“受制”障碍等如何更好的解决?

整合后的信息系统,究竟以何种状态(集中或分散)分布和运行?

其共性需求(交换需求、共享需求、协同需求等)如何实现?

多级多类的用户角色,如何得到信息系统的有效服务?

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快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为实现各类征管数据由独立分散运用向集中深化运用的转变奠定基础。

二是要加快建立信息共享长效机制,推进第三方涉税信息的获取由零散型、人工型向制度型、技术型的转变。

三是要加快信息系统由操作型应用向分析型应用的转变,最大限度发挥“信息管税”的功用,为持续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提供信息化手段保障。

3、管理流程不断优化

“后专业化”形成的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可能是增加办税环节,进而降低工作效率。

因此,在推进专业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流程再造理论,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进行重塑,尽量淡化职能分工意识,强化整体过程意识,进一步实现征管业务的职责再明确、权力再分配、流程再简化、资源再配置。

一是要从方便纳税人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对流程中的非增值活动进行清除和简化,取消纵向制约环节,并在不同层级之间进行相应的事权调整(上收或下放)。

二是要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建立集约化、扁平化、板块化的征管组织机构,加大管理的横向宽度,增强税务机关的应变能力,使税务机关对外界的响应时间缩至最短,对纳税人的反应效果达到最优。

三是要编制衔接有序、运转顺畅、内控严密、互相协作的税收业务流程和作业标准,实行干部团队式管理,兼顾征管效率与分权制约,解决强化管理与优化服务、降低税收成本的矛盾。

4、风险理论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认识、量度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

理想的风险管理,希望能够花最少的资源去化解最大的危机,这正是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所期望的理想目标。

因此,要科学界定各层级税务机关的风险管理职能,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事项管理的全过程。

一般而言,省、市级以上税务机关起“主导”作用,主要承担税收风险战略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评定、风险应对后台支持等工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风险应对提供目标、指导和支撑;而县、区级以下税务机关起“主体”作用,主要是根据上级的规划部署和风险排序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风险应对、反馈工作。

同时,根据专业化的要求,一些重要、复杂事项的风险应对职能应逐步上移,充分发挥上级机关人才、信息、案例等方面相对集中的优势,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把风险发生和发展的概率降至最低。

(二)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路径选择

我们说,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的长期命题,而专业化无疑是推进税源管理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选择。

但是,选择以企业化为取向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应该是一个渐进改革的过程,既要避免追求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理想化“万能”模式,又要防止脱离客观条件和运行环境的盲目冒进。

当前,我们要不断总结、巩固各地专业化试点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科学规划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原则和组织格局,在动态的企业化实践中逐步完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进一步深化、优化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路径选择如下:

1、突出扁平化和板块化,建立专业化管理组织体系

管理学认为,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负相关,而决定管理幅度的,恰是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毋庸讳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现了由“统管”到“专司”,为提高税收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创造了条件,自然也成为税收管理组织扁平化的源动力和助推器。

近年来,各地在扁平化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如内部审批权限层级的压缩、下放,提供虚拟办税服务,相当于减少了管理层次等),但较多地体现为无形的、内部的和非正式的方式,缺少“机关基层一体化”的动作和决心。

笔者认为,“扁平化”的趋势,更多的要以“板块化”的形式予以展现,即根据数据集中程度、税源整合程度、业务复杂程度等(称之谓“板块”),进一步扩大管理幅度,增强组织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弹性。

当前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打破禁锢,加快推进:

一是按照“团队式”、“集约化”的要求,整合机关科室、基层分局的核心资源和重要涉税业务,大力推行县(区)级税务机关实体化,避免因多头管理、职责交叉导致的税收征管漏洞;二是设立大责任区,对城市内跨区税源按照专业化要求进行调整划分,突破按照行政管辖权和预算级次设立征管机构的状况,解决管户不清、漏征漏管、税负不公的问题;三是按照“统一选案、属地实施、集中审理、分级执行”的原则,探索建立“省级+市级”层次的一级稽查体系,避免稽查受到来自于外界(包括管理序列)的干扰。

四是尽可能地推行国税、地税的协作和联合办公,实现各税种的联管联评联查,提高一体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2、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专业化管理方法体系

如前所述,专业化管理必须建立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即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方法,对税源(管理对象)、人力资源(管理者)、税收业务(管理环节)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并据以区别管理方式、分别配置资源、突出管理重点,增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性”的核心是实施差异化管理,基本设想是,把按行业分类做为专业化管理的基础分类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税源的特点,充分考虑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遵从差别等实际情况,再“嫁接”不同的分类方式实施有重点的区别管理,并制订应对税收风险视角下的专业化管理规范,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分类的专业化管理体系。

“有效性”的检验标准是“三提二降”,即提高征收率、提高行业税负、提高社会满意度,降低征纳成本、降低征纳风险。

其基本思路是,要充分关注内部与外部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以数据流为导向的业务流程、以能本管理为核心的内控机制、以规范执法为基础的监督机制、以优质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并通过深度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税务部门业务重组、文化重塑、体系重构,构建由智能控制、标准控制、流程控制、分析控制和柔性控制共同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实现内外部管理的效能最大化。

3、突出信息共享和增值应用,建立专业化管理技术支持平台

“信息管税”是实施专业化管理和税收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

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广泛对称为目标,将纷杂的数据信息转换成可用的管理信息,为税收征管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在税收管理活动中,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信息的管理要实现“三多”,即多渠道的采集、多维度的分析、多量次的运用。

一是要按照信息管税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强化信息获取意识和信息更新意识,拓宽基础数据采集面,通过多种制度化的方式和途径,加强与其他社会经济管理部门(如工商、公安、房管等)的信息交换,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来充实自己的数据库。

在信息的采集方式上,应摒弃自下而上的人工采集方式,而要逐步实行自上而下的分解、比对与自下而上的采集、核准相结合的方式;在信息的采集质量上,不仅要加强量的积累,更要重视质的把关,增加有价值信息的采集,实行信息采集的“入口”考核和重要数据的核对制度。

二是要设立数据分析岗位,对海量、异构、异质的数据信息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加工和分析,使之真正符合税收管理的工作要求。

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常态化、智能化的税源管理系统平台,通过预先设定的各类指标、模型、参数和标准,实现管理信息的自动分析、预警和发布,为税源管理提供准确的线索和导向。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时期税收业务政策、管理重点的变化调整,还应当引用SOA架构体系(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让税收分析系统具有随需应变的弹性特征,以更快地响应业务单位的需求,这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三是要善于和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应用潜力,避免各管理应用系统成为信息利用率低、信息资源严重浪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