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3090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x

马克思复习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1)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的兴起。

2)阶级斗争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改造世界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行主要表现在:

1)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5、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本身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6、哲学基本问题:

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哲学基本的的问题的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即何为本原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

8、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哲学有两大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即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依次经历三种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即认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包括两种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9、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概念、存在方式和存在形式)

1)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存在形式: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0、意识观(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6)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产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7)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8)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3)时间与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与空间的客观性。

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统一性与物质。

5)实践的特征:

①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②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③社会性历史性活动

6)基本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

1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的内部不同的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13、发展及其实质。

发展的含义: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

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特征:

质量互变,肯定否定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

动力源泉中心线条一分为二

15、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性质的特殊性,地位的特殊性,解决方法的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大意义

这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这一原理是科学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理论基础。

这一原理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7、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区别:

量变与质变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突破了事物的度。

第二,联系:

a、相互依存;b、相互转化: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c、相互渗透:

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复杂性).

18、辩证的否定观。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19、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0、认识的本质:

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第一,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第二,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3)第三,反对割裂两者辩证关系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21、真理的特点:

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①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②人类认识能力的本性能够不断地向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逼近③任何一个具体真理都是真理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3)、真理的相对性①从认识事物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有限的②从认识事物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也是有限的③从真理的适用范围来看,任何真理都是有具体条件的

22、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的表现;不确定性的表现;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2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3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①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内容:

生产力(生产物资财富的能力)三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三方面(人们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形式、劳动者的地位。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第二,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第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则有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7、革命的历史作用

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而且,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28、改革的历史作用;

1)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局部改善

2)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9、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30、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人民群众:

指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在人口中占多数的、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力量。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第一,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性:

第一,经济条件第二,政治条件第三,精神条件。

总之,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32、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第一,时势造英雄;第二,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三,阶级分析的方法。

33、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34、劳动的二重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3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36、商品价值量的确定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所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算。

37、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1)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有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它即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8、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9、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成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的自由人;

第二,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

2)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3)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它包括三个部分:

维持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在消费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41、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是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积累的本质:

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4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不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转移旧价值

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创造更多的价值

4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2)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3)随着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4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1)实质: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而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

2)根源:

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包括的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46、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

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垄断资本主义:

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再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47、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和实质

表现:

①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②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③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④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⑤国际组织的建立。

⑥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特点:

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

实质:

是发达国家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8、、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本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的问题。

④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

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49、共产主义的三大基本特征;

1)物质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50、“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也称“两个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即: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