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5281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

一、楚人学舟

【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

古国名。

②折:

调头。

旋:

转弯。

③椎:

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

突然。

犯:

碰到。

⑤柁:

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慢)

(2)乃四顾胆落(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

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椎鼓径进……译文:

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

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

麻鞋。

②缟:

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

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

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

“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

“为什么?

”(回答)说:

“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或谓之曰(有人)

(2)以子之长(凭)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译文:

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

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

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

【原文】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①浮梁:

浮桥。

②维:

系,连结。

③治平:

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④真定:

却今天河北正定。

⑤权衡:

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

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

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

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牛且数万斤(将近)

(2)募能出之者(使…出)(3)徐去其土(慢慢地)(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填满,充实)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译文:

那横木就像秤杆秤锤称东西的样子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于是船浮起来,铁牛也被钩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答:

怀丙和尚先用两只船装满土,把铁牛系于两船之间的横木上,然后去掉船上的土,铁牛就浮出来了。

四、勉谕儿辈

【原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费用:

花费钱财。

②纱绢:

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③馋:

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

(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

(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等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

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可办粗饭几日(用来做成)

(2)何必图好吃好着(衣着,衣服)(3)莫待无时思有时(不要)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译文:

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答:

要求我们要节俭,千万不能浪费。

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返回困难。

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答:

有必要。

因为一有利于美德的培养。

二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已。

过多的奢侈和浪费会使我们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少,而最终导致整个社会走向灭亡。

五、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

寡人闻命③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雨(yù)雪:

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②陛:

宫殿的台阶。

③闻命:

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

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

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

”晏子说:

“天真的不冷吗?

”景公笑了笑。

晏子说:

“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

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景公说:

“好!

寡人我受教了。

”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雨后或雪后转晴)

(2)立有间(一会儿)(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通“披”)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译文:

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

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答:

因为晏子的谏议有说服力,更为重要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作为一名仁君,要勤政爱民,时刻不忘那些受饥挨饿的穷苦百姓。

六、农夫殴宦

【原文】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①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②,仍邀③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日: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遂殴宦者。

【注释】①宦者:

太监。

②门户:

指“门户”税。

③邀:

强要。

【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太监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

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太监,太监不肯接受,说:

“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

”农夫说:

“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

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

”于是农夫殴打了太监。

【阅读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尝与人佣耕  B今以柴与汝;甚矣,汝之不惠

C不取直而归;系向牛头充炭直      D我有死而已;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以刀劈狼首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才与绢数尺(给)

(2)农夫涕泣(眼泪)(3)不取直而归(通“值”价值)(4)遂殴宦官(就)

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译文:

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我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以刀劈狼首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6.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迫害。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

七、敝帚自珍

【原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②书曰:

“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③。

”夫人善于自见④,而文非一体⑤,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⑥曰: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

②超:

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

③自休:

(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

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

⑤体:

体裁。

⑥里话:

俗语,民间谚语。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

“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俗话说:

“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自古而然(这样)

(2)而固小之(轻视)(3)鲜能备善(少)(4)斯不自见之患也(害处)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A武仲以能属文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答: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4.“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答:

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八、樊重树木

【原文】樊重①欲作器物,先种梓漆②,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

引种植之不可已出。

谚曰: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注释】①樊重:

人名。

②梓漆:

梓树和漆树。

【翻译】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树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

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反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

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

俗话说:

“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

”说的就是这件事呀!

(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向之笑者(从前)

(2)咸来求假焉(都)(借)(3)然积以岁月(但是)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怅恨久之B何陋之有C亲戚畔之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译文:

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

对你有何启示?

答:

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

学习也是如此。

九、齐人有好猎者

【原文】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

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

“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

“何为?

”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于是退而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翻译】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

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

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仔细想来,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不中用。

想买一只好狗,友人说:

“你应该致力于种田。

”猎人说:

“为什么?

”友人没有回答。

猎人心想:

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

于是他开始拼命种田。

不久家里就富裕起来,他去集市买了一条好狗,这条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

从此,他那打猎的收获,经常超过了别人。

认准目标,就努力去做,这目标就准能实现,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入则羞对其家室(在家中)

(2)其所以不得之故(原因)(3)君宜致力于耕作(应该)(4)于是退而疾耕(勤奋地耕地)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中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译文:

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

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十、张良受书

【原文】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

“与老人期,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

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翻译】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

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

“(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

“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

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

“(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

“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

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

“应该像这样(才对)。

”(老人)拿出一卷书,说:

“(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

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

”(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

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遂去,无他言(离开)

(2)与老人期(约会)(3)喜曰:

“当如是”(这样)(4)良因异之(对…感到奇怪)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孤之有孔明B寡助之至C公将鼓之D公将驰之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译文:

张良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从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4.本段文字表现了张良恪守诺言,虚心求救的优秀品质。

十一、赵人患鼠

【原文】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②去诸?

”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

【注释】①中山:

地名。

②盍:

何不。

③垣墉:

墙壁。

④若之何:

为什么?

【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

“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

“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吾之患在鼠(忧虑)

(2)告其父曰:

“盍去诸?

”(赶走)(3)是非若所知也(这件事)(4)不病于无鸡乎?

(担忧)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译文:

(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评价任何事物,应看它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十二、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原文】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A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经图列说②干③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

“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

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游说。

③干,求见。

④沟洫,沟渠。

⑤甫,刚。

【翻译】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

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

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

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

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

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

“古人为什么只欺骗我呢?

”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会(恰好,遇上)

(2)几(几乎)(3)岂(难道)(4)惟(只)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含义不同类的一项:

(A)

A自练乡兵与之角B前人之述备矣C益慕圣贤之道D祗辱于奴隶之手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1)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译文:

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2)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译文:

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沟渠灌进村子里,人差一点儿都变成了鱼(被水淹没了)。

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

请具体说明理由。

答:

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十三、管仲不谢私恩

【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

“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曰:

“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

我何以报子?

”封人怨之。

【翻译】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压往齐国,饥渴地在大道上走着,路过绮乌郡时,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给他食物吃,这个防守的人因此私下里和管仲说:

“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而没被判刑,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

”管仲回答说:

“如果真像你说的话,是我因为我的贤能被重用,有才能得以发挥,自已的成就被大家赏识,我为什么要谢你呢?

”这个防守的人因此恨管仲。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适幸及齐不死(到)

(2)如子之言(你)(3)封人怨之(恨)(4)我且贤之用(将)

2.选出与“自鲁之齐”中的“齐”字用法相当的一项:

(D)

A乌封人跪而食之B如子之言C我且贤之用D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译文:

你若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在齐国当官,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4.简要说明上文所含的主要道理。

答:

一个人考虑的首先应该是国家的利益,而不应只顾私恩。

十四、芒山盗

【原文】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é)。

盗对母云:

“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

”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

盗因告刑者曰:

“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故恨杀之。

”呜呼!

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翻译】宣和年间,芒山有一盗将要受极刑,他母亲来和他诀别。

芒山盗对母亲说:

“我想像小孩时吸一下母亲的乳汁,死了也感到无憾。

”母亲让他吮乳,芒山盗咬断乳头,流血满地,母亲死去。

芒山盗就告诉刽子手说:

“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

所以怀恨把她杀了。

”啊!

真是与众不同啊,俗话说:

“教育子女要从幼儿时就开始。

”这真不假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愿如儿时一吮母乳(吮吸)

(2)盗因告刑者曰(于是)(3)以至不检(约束、检点)(4)夫语“教子婴孩”(语气词)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1)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译文:

我小时候,偷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

(2)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

“教育孩子需要从幼儿开始”话不假啊!

3.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芒山有盗临刑

(2)盗一菜一薪(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4)母与之乳(B)

A

(1)与

(2)相同,(3)与(4)不同B

(1)与

(2)不同,(3)与(4)也不同

C

(1)与

(2)相同,(3)与(4)也相同D

(1)与

(2)不同,(3)与(4)相同

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答:

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始。

十五、月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rǎng)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②。

”曰: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选自《孟子》)

【注释】①攘:

窃取,偷。

②君子:

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

道:

此处指行为道德。

【翻译】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

“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他说:

“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

”如果知道那是不对的,应该马上停止,为什么还要等来年?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是非君子之道(远)

(2)请损之(减少)(3)以待来年然后已(明年)(4)或告之曰(有人)

2.选出与“以待来年然后已”中“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D)

A欺速已矣B惧其不已C可以已大风D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

如果知道那样做不应当,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4.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