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54927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docx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

必修1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中外短诗五首测试题2019.9

 

1,[双调]清江引

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问题:

在这首曲中,作者以①。

等意象写出了秋的色、秋的声、秋的韵味,开篇一个设问句,在结构上具有②的作用。

曲中用“啼”、“醉”、“秋梦”三个词,表达了作者的③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是用了④的表现手法。

2,你认为《氓》中哪一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好?

为什么?

你喜欢谁呢?

请谈一谈。

3,熟读《采薇》一诗,请同学们品味一下本诗的艺术魅力。

4,赏析《卫风·氓》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

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

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

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

(1)“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2)“我”有没有过错?

(3)“氓”有没有责任心?

(4)“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5)“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

(1)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

何处可以看出?

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2)“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5、“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

5,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解释加点的词:

氓之蚩蚩()乘彼垝垣()

体无咎言()无与士耽()

2、下列各句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C、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

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氓》是一首内涵丰富的好诗,它不仅文辞为人称道,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

尤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可说是柔情似水,刚烈如火,极其有魅力。

请你试对女主人公的性格作一番分析。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氓》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她对负女人的强烈怨恨,反映了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中女主人是个敢爱敢恨、果断坚强的妇女。

(2)、《氓》第三章写女主人公对惑于爱情而不能自持的悔恨,只用了比喻的手法,自然、贴切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少女的告诫。

6,阅读下面一选段,完成: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文中加点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

qiang,请;体:

身体.

B.贿:

财物;耽:

dan,沉溺.

C.徂:

cu,嫁往;罔:

无.

D.遂:

顺心、满足;反:

反复、变心

2.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笑载言”中“载”字的含义和成语“载歌载舞”中“载”字的意思是一致的。

B.“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C.“及尔偕老”意为等你老了,与现在常讲的“白头偕老”不相同。

D.“信誓旦旦”即真诚恳切地发誓,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3.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两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4.简要分析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男主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女主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

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

鹊,喜鹊。

②(维鸠居之)鸠,斑鸠。

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

御,迎接。

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

⑥(盈)满.⑦(成)完成。

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

桃花怒放的样子。

②灼灼:

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

同花。

③之子:

这位姑娘;于归:

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宜:

和顺、亲善。

⑤蕡:

肥大。

有蕡即蕡蕡。

⑥蓁:

叶子茂盛。

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

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2.对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

B.《桃夭》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

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两诗中的比喻含义:

“鹊”喻指_____,“鸠”喻指________;“桃华”喻指_____,“桃实”喻指_____,“桃叶”喻指_____。

4.由于两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

《鹊巢》的成语:

《桃夭》的成语:

8,《静女》一诗,完成: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翻译划线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女子一方的角度,将该诗改写为白话诗(可另拟标题):

9,阅读《垂老别》,完成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去,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年时,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1.从开头至“长揖别上官”为第一层,写老翁入伍时的无限感慨,曲折的展示了人物内心复杂的矛盾变化,试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老妻卧路啼”至“迟回竟长叹”为第二层,写老翁与老妻的生离死别,这一层又有两层内容,试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万国尽征戍”至“安敢尚盘桓”为第三层,这一层的感情基调怎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孰知是死别”和“此去必不归”这两句对它们各自的下一句而言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一节留下了怎样不尽的意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垂老别》中的送别描写与《兵车行》中的送别描写的异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斑斓(lán)河畔(pàn)荡漾(yàng)浮藻(zǎo)

B青荇(xìng)长篙(gāo)笙箫(xiāo)漫溯(sù)

C残羹(gēng)发酵(xiào)罗绮(yǐ)细腻(nì)

D狗吠(fèi)霉菌(jūn)粗糙(cāo)侵蚀(shí)

测试题答案

 

1,①雁、红叶、黄花、芭蕉、两声②总领下文

③飘泊多年,功业未就④寓情于景

2,“我”更为成功,是一们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3,提示:

首先,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

其次是情景交融。

再次是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

4,1、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

(2)恋爱:

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

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3)氓:

骗-怒-娶“我”:

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

(1)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

“桑之落兮,其黄而陨”。

(2)没有。

(3)没有。

(4)娘家人都笑话我!

(5)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

(1)决绝,清醒、刚烈。

(2)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5、比兴、对比、描述。

5,1、蚩蚩:

忠厚的样子。

垝:

毁坏、倒塌。

咎:

灾祸。

耽:

沉溺。

2、D

4、

(1)√(2)×

6,1.A2.C3.D4.男主人公:

始乱终弃,用情不专;女主人公:

勤劳、温柔、坚强。

7,1.D2.C3.“鹊”喻指遭抛弃的前妻,“鸠”喻指续娶的新娘;“桃华”喻指漂亮而兴奋的新娘,“桃实”喻指子嗣兴旺,“桃叶”喻指合家和睦完美。

4.逃之夭夭:

开溜逃跑;鸠占鹊巢:

不劳而获,强占体人成果。

8,1.略2.略

9,1.老翁把自己不能安宁与战乱联系起来,悲而不怨。

他想到子孙全部阵亡,悲痛得不愿活下去,随即悲愤地扔掉拐杖来到军中。

他哀叹自己已被榨于骨髓,但仍自信牙齿尚坚,介胄而行。

老人身世遭遇令人心酸,老人的倔强和深明大义又令人起敬。

2.一层是两位老人之间的互相叮咛抚慰。

老妻已经哭倒在地,她明知老伴此一去断无生还之理,所以无暇顾及自己饥寒无靠,泣不成声地劝加餐;老翁已经自分必死,看到老妻悲痛欲绝,在寒风中瑟缩,且无依无靠,不知怎样活下去,所以无暇顾及自己之将死,絮叨着宽慰老妻:

两位孤苦无助的老人善良凄恻、肝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令人不忍卒读。

第二层是老翁对老妻的宽慰。

他以对形势的乐观估计,对人生的通达理解安慰老妻,也是自慰。

3.这一层是老翁对妻子的开导,情绪悲愤而慷慨。

他悲愤地描述了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时代悲剧,慷慨地表示,面对凶残的敌人,与其引颈就戮,不如拼死一搏。

老人铮铮作响的一番话,表现了我们人民在苦难中的刚强正直和民族气节。

4.这两句给各自下一句设置了一个特定背景“是死别”“必不归”,使“伤其寒”“劝加餐”这些平常话语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5.尽管老人深明大义走上前线,但毕竟他的身世遭遇和现实情况都使他的应征具有极为深重的悲剧性,老人将有怎样的遭遇等着他?

扔在家中的孤苦伶仃的老妻还能活下去吗?

战局会如老人宽慰妻子时估计的那样发展吗?

这一切留待人们思考。

6.都写的是因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和战争给广大群众带来的痛苦。

《垂老别》写的是一个典型形象,《兵车行》写的是广泛的社会场景;《垂老别》重在描写人物复杂细腻的心理情感,《兵车行》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因果分析;《垂老别》中的人物深明大义参加正义的战争,《兵车行》中的役夫反对不义的开边战争。

作者在《兵车行》中反对统治者的开边战争,在《垂老别》中既同情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又对他们的参战行动予以赞赏。

10,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