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5592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docx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总结

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总结

为适应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实现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根据闽交建【2009】107号《福建省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从2010年起,总监办组织施工单位项目部在开展创优质工程和创精品工程活动的基础上,开展预防和消除施工质量通病的活动。

解决在产品质量、施工工艺和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质量通病,促进工程质量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现就治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出台了治理实施方案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本项目成立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活动组织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和责任。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和技术工法,对有效的治理方案进行推广,做到以点带面,形成长效机制。

2、强化体系,执行到位

由总监办统一协调,形成质量通病治理工作联动机制,施工、砼供应商、设计、业主及监理单位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及时组织完成工程项目混凝土质量通病调查、分析等各项工作,科学制度和部署专项质量措施。

实施过程中与相关单位加强信息沟通、整合管理,保证项目质量通病治理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3、科学组织,精细管理

一是层层落实责任人,每个单位、分部、分项工程都明确了责任人。

认真落实质量保证体系,严格“自检、互检、交接检及监理抽检”制度,上道工序未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坚决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确保不留质量隐患。

二是严格采用集中拌和,按标准化流程进行施工。

三是组织项目部及施工班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的学习。

进行三级技术交底,提高具体施工人员治理质量通病的意识和技能。

四是加强对原材料、模板制作安装及混凝土拌和、运输、振捣、养护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五是重视混凝土施工动态控制,加强试验检测及数据分析,对发生异常的数据进行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4、精益求精,重在落实

(1)确保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是工程实体质量的基础,项目部切实加强对钢材、水泥、集料等进行检验。

所有原材料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杜绝边检验边使用以及未检验就使用的违规现象,检验合格的材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存放、保管和使用。

不使用锈蚀严重的钢材,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立即要求对其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

(2)严格控制配合比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雨天施工适当增加对骨料含水量的测定次数并据以调整骨料和水的用量。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材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各施工班组。

加强混凝土拌和管理,确保计量准确、拌和均匀,防止离析。

(3)确保施工工艺规范

模板制作质量符合要求,安装须牢固,施工过程中设专人按时检查支撑、模板有无变形和位移。

钢筋加工与安装按规范要求,严格控制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

振捣按规范要求,合理控制浇筑厚度,避免过振和漏振;加强混凝土保湿养护,养护时间按规范要求控制。

加强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垫块的材料和形状科学合理,易于施工控制,视结构部位特点合理布置保护层垫块,主筋布置适当加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在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不发生较大变位。

(4)重点加强大体积混凝土和冬季、高温、雨季混凝土现场施工质量管理

混凝土浇筑前做好周密安排,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加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控制。

冬季、高温、雨季混凝土现场施工密切关注施工环境,做好环境条件下的养护,检查试件强度以指导施工。

(5)及时开展实体工程质量检测

加强混凝土强度指标的无损检测,在每一混凝土构件达到龄期后进行回弹法强度简易普查,尤其注重对现浇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查,发现异常认真检查处理,并做好相应检测记录,使整体混凝土构件强度得到保证。

(6)加强现场作业人员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

深入落实层层施工技术交底制度,把通病治理的责任明确落实到施工一线,同时加强一线作业人员的针对性岗位业务培训,使一线工程人员了解质量通病的危害、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掌握施工工艺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智慧,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务实通病治理基础工作。

同时依托典型示范工程,探索和总结质量管理经验,组织交流与推广,以点带面,定期对各施工班组进行综合评定,实行奖惩制度,组织各施工班组负责人及技术员对优秀班组参观,学习其施工经验,推进质量通病治理工作上台阶,使质量通病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二、质量通病治理成果

序号

内容

采取的具体措施

取得的成效

1

规范试验检测工作

完成实验室资质的备案,加强试验人员考核培训,收集并学习各种试验规范

各项实验检测、备案程序均符合要求

2

混凝土施工管理工作

加强原材料和工序管理,总结学习混凝土施工经验,提高混凝土施工水平

管理到位,各项混凝土施工进展顺利,质量良好

3

原材料质量控制

采用商品混凝土,对厂家加强联系,严把原材质量关

各项原材料均经试验检测合格,符合规范要求

4

钢筋绑扎及定位

调选熟练的技术工人,进行专项技术交底,按规范要求设计垫块,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加强检测频率

钢筋保护层厚度经检测符合规范要求

5

规范浇筑顺序和振捣控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浇筑、振捣方案、及时进行技术交底,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好混凝土浇筑振捣顺序

施工中未出现混凝土浇筑、振捣顺序不当导致的混凝土质量事故

6

混凝土强度离散性控制

加强混凝土的配合比及搅拌控制,确保搅拌均匀,提高混凝土均质性

从多次实验结果来看,多离散性的控制取得一定的成效,试件强度离散性越来越小

7

保护层厚度控制

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控制混凝土施工,并采用保护层厚度检测仪进行抽检

经检查钢筋工程保护层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8

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

加强混凝土配合比、搅拌、振捣控制,总结相应施工经验,制定预防与补救措施

混凝土总体施工质量良好

(一)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防治

混凝土外观质量通病,按其产生的原因基本分为两类:

一是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工艺不妥产生的外观质量问题;另一种是由于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等综合因素引起的外观质量问题。

1、蜂窝:

(1)现象:

混凝土结构物表面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2)产生的原因:

a)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b)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c)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d)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e)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f)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3)防治的措施:

a)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驻厂对商品混凝土的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

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

b)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

2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

(1)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产生的原因:

a)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b)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c)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d)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e)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防治的措施:

a)低温施工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

b)模板表面应清理干净,根据需要进行打磨处理,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处气泡为止;

c)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的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色差:

(1)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不均匀的颜色。

(2)产生的原因:

a)钢模板表面锈迹未及时清除;

b)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

c)模板外观质量差,表层脱落。

(3)防治的措施:

a)钢模板表面锈迹及时打磨处理,采用高质量的隔离剂,并且涂刷均匀;

b)及时更换质量差的模板或减少模板循环使用次数。

c)混凝土外观出现色差,对色差部位进行打磨,并涂刷水泥稀浆。

4、二衬错台:

(1)现象:

隧道二衬各模之间存在高差。

(2)产生的原因:

a)二衬台车强度、刚度不足,稳定性差;

b)混凝土浇筑速度过快;

c)二衬台车定位时支撑强度不足或支撑松动。

(3)防治的措施:

a)二衬台车强度、刚度不足的进行加固处理;

b)二衬浇筑混凝土时适当控制浇注速度,减轻混凝土对台车的侧压力。

c)二衬台车定位时增加支撑点,混凝土浇筑时控制振捣频率,避免台车模板移位。

5、空洞

(1)现象:

混凝土结构物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2)产生的原因:

a)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b)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空洞;

c)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3)防治的措施:

a)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空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b)将空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6、露筋

(1)现象:

主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物表面。

(2)产生的原因:

a)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b)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c)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d)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e)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3)防治的措施:

a)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b)表面露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

2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7、缝隙、夹层

(1)现象: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2)产生的原因:

a)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b)施工缝处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c)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d)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3)防治的措施:

a)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的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b)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

2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8、缺棱掉角

(1)现象:

结构物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2)产生的原因:

a)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b)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c)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d)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3)防治措施

a)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洒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时,防止撞击棱角。

b)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9、外形偏差(胀模、跑模)、表面不平整

(1)现象:

a)混凝土结构物存在外形偏差、表面平整超过允许偏差值;

b)混凝土结构物表面凹凸不平,甚至有凹陷、脚印等。

(2)产生的原因:

a)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b)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c)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d)配合比不准确、搅拌不透彻,造成水泥砂浆分布不匀,砂浆集中处收缩后出现凹陷不平;

e)模板没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造成混凝土施工时在混凝土侧压力或者过振等因素影响下产生变形。

(3)防治措施:

a)混凝土搅拌必须达到3个基本要求:

计量准确、搅拌透彻、坍落度稳定。

b)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洒水养护;

c)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并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

d)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物上走动。

(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措施

1、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实行全程控制

(1)事前控制,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在施工前,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验收规范,确定正确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对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措施,保证保护层的厚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项目部采用了两种保护层控制措施:

a)混凝土基础模板的支设加固采用对拉螺栓,其对拉螺栓稍加处理,便可代替塑料卡或其他方式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

使用范围为D型护岸基础保护层厚度控制及涵洞保护层厚度控制。

b)钢筋保护层用塑料垫块使用前应根据塑料垫块的类型、规格、布设间距及布设允许偏差等要求,制定较为详细的计算布设方案,计算方案应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

使用范围为D型护岸墙身的保护层厚度控制。

(2)事中控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要素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荷载的增加以及施工人员的连续作业,容易形成脚踏钢筋变形、模板松动、上部受力筋保护层变大等一系列问题。

要做好保护层的事中控制,重点就要做到规范操作,特别是在浇筑与振捣过程中,更要重视规范操作。

钢筋绑扎时位置一般没有问题,但在浇筑时易因人踩和工器具重压而变形,导致支撑钢筋的支架被踩倒,混凝土上层钢筋弯曲变形或下沉,保护层的厚度得不到保证,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并设专人经常检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3)事后控制们做好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检验

在混凝土初凝后不久,采用局部钻孔检查及开剥的办法来检查钢筋保护层,这个时候的费用较低且对下道工序没有影响。

对于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的验收,按照对保护层厚度验收合格的规定,及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检验结果判为合格;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合格点率小于90%但大于或等于80%时,可再抽取相同数量构件进行检验,当按两次抽样数总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检验结果仍判为合格。

否则,检验不合格。

2、提高施工人员技术素质

(1)加强施工管理,提高管理层认识,做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能够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进行施工。

(2)建立和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保护层的管理制度。

(3)各工序开工前,认真做好详细的技术交底工作,严格按规范操作、检查、验收。

(4)认真、及时的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重点是现场技术人员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对钢筋保护层的检查,并坚持复验制度。

(5)加强对一线施工人员责任心的培养教育和对一线施工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

(三)混凝土强度不足

1、现象:

混凝土强度不够必将伴随有抗渗能力降低,耐久性降低,更重要的会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1)降低结构强度、刚性下降。

(2)抗裂性差、产生大量宽裂缝。

(3)构件变形,变形大到影响正常使用。

2、产生的原因:

(1)原材料质量差:

a)水泥质量不良:

1水泥实际活性低;2水泥安定性不合格;

b)骨料(砂、石)质量不良:

1石子强度低;2石子体积稳定性差;3石子形状与表面状态不良;4砂、石中有机杂质含量高、粉尘含量高,砂中云母含量高;

c)拌合水质量不合格;

d)外加剂质量不合格或组成配比不当。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混凝土配合比是决定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水灰比的大少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其他如用水量、砂率、骨灰比等也影响混凝土的各种性能,从而造成强度不足事故。

a)用水量加大:

较常见的有搅拌机上加水装置计量不准;不扣除砂、石中的含水量;甚至在浇灌地点任意加水等;

b)随意套用配合比;

c)外加剂掺量不准;

d)外加剂使用不当;

e)砂石计量不准和水泥用量不足。

(3)施工工艺不正确

a)搅拌不佳,时间过短或过长造成不匀;

b)浇筑时水泥浆漏失严重;混凝土假凝、初凝;振捣不实;

c)养护不当;如早期缺水干燥,受冻等。

(4)试块未经标准养护或未按规定制作。

(3)防治措施:

a)对于混凝土强度不足的补救和处理一般采用测定实际强度,利用后期强度,减少结构荷载,结构加固、分析验算,至拆除重建等;

b)采用商品混凝土,加强商品混凝土生产、运输及其中间检测等环节的控制措施;

c)加强浇筑过程施工控制措施;

d)按规范要求进行养护。

三、总结

通过开展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查出了很多问题,都一一进行了整改,如原材料的控制:

从进料开始优化料源,选用正规厂家,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

现场试验检测:

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合格的一律废弃。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

通过对保护层制定合理方案,制定保护层质量控制及现场管理制度,加强检测频率保证了保护层的合格点率达到规范要求。

人员培训、技术交底:

对所有施工人员做了统一培训,普及了多种施工工艺,避免在交叉作业中出现的搭配不当,施工不合理的现象。

通过开展此次活动混凝土工程质量无论是从实体还是到外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常见的质量通病基本得到克服。

但现场施工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的问题反复出现,如使用整体式钢模板浇筑的混凝土墙身顶部仍出现局部气泡、色差现象。

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细化措施,精心管理,严格监理,不断完善和提高混凝土质量,整治工作需持之以恒。

 

        2011年4月2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