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5592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 谭中明主编.docx

货币金融学重要概念简答题总结谭中明主编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重要概念:

1.货币: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格雷欣法则:

指在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使实际价值高的良币被贮藏、熔化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3.铸币:

铸币是得到国家的印记由国家准许铸造并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4.银行券:

银行券是发行的一种债务凭证,即银行保证持有人可以随时向签发银行兑换相应金属货币的一种凭证。

5.本位币(主币):

主币又称本位币,是由国家造币厂按照一定规格铸造的铸币,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价格标准或计价、结算货币。

6.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高级形态。

实际上是一种债权债务凭证。

7.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所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是国家权力介入货币流通的结果。

问答:

1.货币如何产生: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所以,货币是随着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商品内在矛盾的产物,是价值表现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2.货币形态及其演变:

从货币的发展阶段看,货币币材和形制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

3.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材料:

用何材料作为本位货币是一国货币制度的基础,也是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问题。

(2)规定货币单位:

包括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单位货币的价值两个方面。

(3)规定货币种类:

流通中货币种类包括主币和辅币。

(4)规定货币的支付能力:

货币的支付能力是指货币的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5)规定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货币的铸造包括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

(6)发行准备:

货币的发行准备制度也称货币发行保证制度,是指一国规定货币发行必须以贵金属作为基础,从而将货币的发行与贵金属联系起来,起到稳定货币币值的作用。

4.货币制度的类型:

(1)银本位制

(2)金银复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

(3)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4)信用本位制

5.金币本位制的特点:

(1)自由铸造:

黄金持有人有权请求将生金铸造成金币,同时金币持有人如有非货币需要,也可以将金币熔化成金块。

(2)自由兑换:

即辅币和银行券作为价值符号与金币同时流通,价值符号能按其面值兑换金币。

(3)自由输出入:

即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6.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1)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能力。

(2)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无论是现金还是存款,都是国家对货币持有者的一种债务关系。

(3)货币不规定含金量,不能兑换黄金,不建立金准备制度,只是流通中商品价值的符号,因而不受贵金属数量的限制。

(4)货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货币流通通过信用活动进行调节。

(5)弹性较大,但客观上要受经济发展规模的制约。

7.人民币制度的有关内容: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实行人民币、港币、澳元和新台币“一国四币”的特殊货币制度。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是从1948年12月1日人民币发行开始的。

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关,由国家授权掌管人民币的印制和发行工作。

人民币发行坚持集中统一发行、经济发行和计划发行三个原则。

具有独立自主、集中统一与计划管理的特点,这是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的基础和条件。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制度

重要概念:

1.信用:

从属于商品货币范畴,是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一种借贷行为。

狭义的信用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得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转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G—G’)。

广义的信用是指经济主体之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心里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即隔期如约偿付的意志和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

(把握两个要点:

信用活动双方所形成都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与债权债务同时发生。

信用关系的建立以债权人(授信人)对债务人(受信人)的信任为基础)

2.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贷款、贴现等方式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3.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满足其生活消费方面的货币需要的信用形式。

4.信用制度:

信用制度是约束信用主体行为和维护信用关系的一系列规范、准则等合约性安排。

狭义信用制度是指国家管理信用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

广义信用制度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其流通方式、信用机构和信用管理体质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5.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其价值派生于基础金融工具价格及其指数的金融合约及其组合形式。

问答:

1.信用如何产生发展:

信用是商品货币经济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在私有制和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逻辑上推论,借贷行为是信用产生的基本前提;从历史的角度看,剩余产品、贫富差别和私有制的出现是信用产生的基础;从生产的过程来看,信用产生于商品货币关系之中,与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紧密相关。

信用产生以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多样化、从简单到复杂发展。

信用方式上经历了从实物借贷到货币借贷的演变,信用形式上经历了由商业信用向资本信用的发展,信用类型上经历了高利贷信用到现代(借贷)信用的演化,信用工具上经历了从尚未工具化的信用到尚未流动化的信用再到流动化的信用的发展,活动领域方面从最初的消费领域逐渐扩大到生产流通领域,最终延伸到宏观经济领域。

2.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比有何优点:

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具有广泛的接受性、较强的灵活性和较高的安全性。

银行信用在借贷规模、范围、期限和使用方向上都大大优越于商业信用,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所以,银行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信用形式。

加之银行信用具有集中性、计划性、安全性、稳定性的特点,使得它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3.信用工具的特点:

信用工具又叫金融工具,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的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合法凭证。

它是资金或资本的载体,借助它可以实现资金或资本由供给者向需求者的转移。

具有以下特征:

(1)期限性

(2)流动性,流动性与期限成反比,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大。

(3)风险性

(4)收益性,信用工具的收益性主要有两种,一是固定收益,二是即期收益。

收益率指标有多种口径:

名义收益率,即信用工具的票面规定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即期收益率,是票面规定的收益率市场价格的比率。

实际收益率,指实际收益与市场价格的比率。

4.短期信用工具:

票据是证明持有人对商品或货币所有权的债务凭证。

它具有流通转让性、无因性、要式性和不可争议性等特点。

主要有支票、本票、汇票和信用证。

支票,是活期存款账户存款人开出的通知银行从其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票面指定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本票,是债务人对债权人发出,承诺到期无条件支付款项的债务证书。

汇票,是债权人签发一定金额,要求债务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款项给持票人或指定收款人的票据。

由于汇票是由债权人发出的,这就必须在债务人承认兑付后才能生效。

在信用交易中,由购货人(债务人)承兑的汇票,成为商业承兑汇票;由银行受购货人委托承兑的汇票,称为银行承兑汇票。

票据经过背书可以转让流通,背书就是转让人在票据的背面作转让签字。

背书人对票据负有连带责任。

若出票人或承兑人不能按期支付款项,票据持有人有权向背书人要求付款。

贴现是银行办理放款业务的一种方式。

银行按贴现利息率扣除自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后,将票面余额支付给持票人。

票据到期后,由银行向债务人或背书人兑取现款。

本票与汇票特点比较

本票

汇票

出票

债务人/出票人-债权人/收款人

债权人/出票人-债务人/付款人-持票人/收款人

承兑

不需要

需要-企业/银行

背书

需要

需要

保证

有追索权

有追索权

贴现

可以

可以

5.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实现公平和有序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其外在的规制是法律体系,其内在的约束机制则是信用体系。

信用成为维系各个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纽带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石。

(1)从信用的产生和形成看,信用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市场经济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就是信用经济的形成过程。

(2)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完善的信用制度上的经济,与信用经济唇齿相依。

(3)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6.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1)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2)信用是延续和扩展市场的基本动力

(3)信用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标志

(4)信用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

(5)信用是降低经济交易成本和加速资本周转的重要工具

(6)信用是加速了资本集中与积累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杠杆

(7)信用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7.征信系统和信用体系包括什么内容:

征信系统是指依法采集、保存、整理、提供有关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系统,具体包括信用信息系统、信用调查系统、信用评估系统、信用查询系统以及失信公示系统等五个子系统。

广义的信用体系是由信用形式、信用机构、信用管理体制、社会征信系统等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社会化信用系统。

一个富有效率的信用体系应包括:

便利信用交易的各种信用工具和手段;信用管理的立法和执法,信用的规范和失信奖惩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开放共享与管理;信用管理行业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政府对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管;信用管理常规教育的发展和信用文化培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重要概念:

1.利息:

使用资金的“价格”,是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使用其资金的代价。

2.基准利率:

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3.市场利率:

由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这种利率于供求关系成反比。

4.名义利率:

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也是债权人据以向债务人收取利息的利率或债务人据以向债权人支付利息的利率。

实际利率:

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名义利率。

6.浮动利率:

在借贷期限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固定利率:

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随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变动而调整的利率。

7.利率市场化:

通过市场机制,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和市场供求双方竞争的结果,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问答:

1.利率风险结构及其决定因素:

利率的风险结构是指各种金融资产的风险大小不同,其利率高低不同。

反映期限相同的各种信用工具利率之间的关系。

利率的风险结构主要由信用工具的违约风险、流动性和税收等因素决定。

2.期限结构理论:

利率的期限结构指利率与期限之间的变化关系,是指金融工具到期前的年限(时间)不同,其利率高低不同。

它反映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形成的关系结构。

各种期限的利率往往是同向波动的,长期利率往往高于短期利率。

(1)预期理论:

长期利率是短期利率的函数

(2)市场分割理论:

收益率曲线的不同形状是由不同期限证券的市场供求决定的,而各种期限证券的供求又受到投资者期限偏好的影响。

(3)优先聚集地理论。

3.利率的决定因素,利率的作用。

决定因素:

(1)平均利润率(基本因素)

(2)借贷资金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利率水平)

(3)预期通货膨胀率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5)经济周期

(6)国际收支状况

(7)货币汇率,借贷期限,借贷风险,国际利率的变动,经济的开放程度

利率的作用:

对宏观经济:

(1)积聚资金

(2)调节信用规模

(3)调节国民经济结构

(4)调节货币流通和稳定物价

(5)平衡国际收支

对微观经济:

(1)可以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影响家庭和个人的金融资产投资选择

(3)是计算租金的重要参考

4.利率决定理论:

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

利率不仅取决于储蓄和投资,还取决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

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平衡。

I+△MD=S+△MS。

可贷资金的利率理论解释了短期利率的易变性和长期利率的稳定性。

IS-LM模型的利率理论:

希克斯1937提出,汉森1949补充发展而成。

利率决定于投资函数、储蓄函数、流动性偏好函数和货币供给量,均衡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相等、货币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

希克斯建立了IS-LL模型,按照该模型,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相等、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一般均衡状态。

后来汉森重新推导出IS-LL模型,并将其更名为IS-LM曲线模型。

汉森认为,利率受制于投资函数、储蓄函数、流动性偏好函数(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量等四大要素。

5.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思路:

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及时调整贷款利率,扩大浮动范围,促进银行间利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最后逐步放开存款利率。

6.利率作用于经济的途径:

(1)成本效应:

投资成本效应,产品成本效应,持有货币的成本效应

(2)利率的资产组合调整效应

(3)利率的财富效应

(4)利率的预期效应:

即中央银行利率变动对人们预期发生的影响

(5)利率的汇率效应:

即利率的变动对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的影响,从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第四章金融市场

重要概念:

1.金融市场:

资金融通的场所,或者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2.资本市场:

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包括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证券市场,其中,证券市场主要是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3.货币市场:

期限在1年及1年以内的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其主要功能是保持金融资产的流通性,以便随时转换成现实的货币。

4.发行市场:

资金需求者将金融工具首次出售给公众时所形成的交易市场。

5.流通市场:

已发行的金融工具流通转让的市场,分为场内市场即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

6.回购协议:

证券持有人在出售证券的同时,与证券买方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从而获取资金的一种交易行为。

问答:

1.金融市场构成要素:

(1)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

企业、居民、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中央银行。

按身份归结为投资者(投机者)、筹资者、套期保值者、套利者、调控和监管者。

企业是金融市场上主要的资金需求者。

居民个人一般是金融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应者。

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经济组织。

政府部门通常都是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既是金融市场的行为主体,又往往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

(2)交易对象:

货币资金或货币商品

(3)交易价格:

各种利率、汇率、有价证券价格等

(4)交易方式

2.二板市场的特点:

(1)上市门槛低

(2)涨跌幅度限制放宽:

涨跌幅度为20%,证券在上市首日集合竞价的有效竞价范围为发行价的上下150元

(3)严格实行“淘汰制”

(4)服务于高成长企业

(5)公司股份全部流通

(6)风险控制措施独特

3.金融市场的功能:

(1)聚敛功能:

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在生产的资金集合功能。

发挥着资金“蓄水池”的作用。

(2)配置功能:

资源的配置、财富的再分配、风险的再分配

金融市场将资源从低效率利用部门转移到高效率利用部门;社会财富通过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风险厌恶程度较高的人把风险转嫁给风险程度较低的人。

(3)调节功能:

金融市场具有直接调节作用;金融市场的存在即发展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

(4)反映功能:

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气象台”,是公认的国民经济信号系统。

4.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程序:

委托→成交→清算→交割→过户

首先要在经纪人处开设账户,取得委托买卖证券的资格。

然后,根据买卖意向,向经纪人发出交易指令,经纪人则按指令要求进行交易。

交易所内证券交易是通过竞价成交的。

能够确保买卖双方在“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的原则上讲合适价格的出价者撮合成交。

竞价成交后,还需办理交割和过户手续。

所谓交割是指买方付款取得债券与卖方交付证券收款的手续。

而过户手续仅对记名证券购买人而言,即买卖记名证券的投资者,须要通过证券登记机构办理投资者变更登记。

记名证券的投资者在办理过户手续后,方可取得投资权益。

5.决定股价变动的因素:

(1)公司自身状况(正比)

(2)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正比)

(3)经济周期的变动(经济复苏和高涨阶段,股价↑;经济危机和萧条阶段,股价↓)

(4)政治因素及自然因素

(5)心理因素

(6)—(9)笔记

(6)股息政策(股价与股息、红利同向变动)

(7)市场利率(反向变化)

(8)物价水平(同向变化)

(9)储蓄和投资(储蓄少、投资多,股价上升;反之股价下跌)

6.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

传统主流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理论基础

“理性人”假设

投资者实际决策模式(应变性、偏好多样化、追求满意方案等)

分析方法

推理和数学模型

综合运用经济学、数学、实验经济学、心理学等多种方法

涉及学科及领域

经济学、金融学、数学

经济学、金融学、数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系统动力学等

研究视角

将复杂的经济现象抽象为简单的数学模型

探究决策过程中投资者的实际行为和心里依据,并以此对经济现象加以解释

7.法玛对有效市场的定义:

市场是一个鞅或公平博弈,信息不能被用来在市场上获利。

不同的信息对价格的影响的程度不同,从而反映了证券市场效率的程度会因信息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砝码将证券的有关信息分为:

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内部信息。

提出金融市场存在三种不同程度的效率:

强势效率(金融市场效率的最高程度),半强势效率,弱势效率。

第五章金融体系

重要概念:

1.分业经营:

法律规定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或证券业务及其他带投资性的金融业务相分离的经营体制。

2.混业经营:

一个金融机构获准可以经营多个金融子行业,或者获准同时经营多个隶属于不同金融子行业的金融产品。

狭义的混业经营仅仅只银行业与证券业的交叉经营。

广义的混业经营则是指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之间的交叉经营。

3.投资银行:

资本市场最主要的中介人和组织者。

其业务范围主要在资本市场领域,具体包括证券承销、公司并购、工程融资、风险资本投资等。

4.投资基金:

一种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基金受益凭证,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募集起来,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以组合方式将资金运用于各种金融资产,投资者按投资比例取得收益的投资性金融机构。

问答:

1.金融体系类型:

依据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及中央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1)银行职能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

(2)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

(3)中央银行职能松散的金融体系

根据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把现代金融体系分为市场主导性(美、英)和银行主导型(法、德、日)两种发展模式。

2.金融体系基本组成部分:

按照金融机构的功能,分为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和金融监管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开发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不动产抵押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等。

按照业务形式,分为存款性金融机构、投资性金融机构、契约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

3.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沿革:

(1)“大一统”金融体系的形成:

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金融体系。

1953—1958年是我国金融机构分工合作、一步一步地走向“大一统”的阶段。

(2)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完善:

第一阶段(1979年—1993年):

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社会主义金融机构体系。

第二阶段(1994年—2000年):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建立现代开放性金融制度。

3.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相比的优势:

分业经营增加了社会成本,影响了竞争,从而最终影响了金融体系的效率。

混业经营的优势,从银行角度看,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

银行可以获得经济集中的利益和竞争优势。

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最小化。

有利于银行充分挖掘现有销售网络的资源潜力。

有利于银行业务的多样化,进而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

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机构拥有稳定客户群;从客户角度看,客户将因银行混业经营而得到更多的收益;从社会福利角度看,混业经营可以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提高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4.现代银行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

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和混业经营体制的形成是与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紧密相连的。

西方各国的金融经营体制大多经历了由早期的自然混业到严格的分业,再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过程,混业经营之所以成为当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因为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相比,更具优势和现代金融环境发展的优势。

第六章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重要概念:

1.商业银行:

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能够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全方位经营各类金融业务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企业。

2.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业务的国家机构,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国家机关。

它具有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等职能。

中央银行是国家实行宏观金融和经济调控的主体,不以盈利为目的,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一般不经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普通金融业务,中央银行吸收存款的目的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控信贷规模,调节货币供应量。

3.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

从法律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看,多数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上享有相对独立性。

从中央银行的理事和总裁的任命看,政府一般都拥有任命中央银行的理事和总裁的权力。

从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来看,很多国家严格限制中央银行直接向政府提供长期贷款,以防止用货币发行来弥补财政赤字。

从中央银行的利润分配和资金来源来看,中央银行盈利较高,不许财政拨款,但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标,它的收入扣除必须的支付与积累外,全部上交政府,这又是它作为政府部门性质的体现。

从中央银行的资本所有权来看,它的发展趋势是趋于归政府所有。

问答:

1.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1)负债业务:

①资本金业务:

核心资本,附属资本

②存款业务:

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③借款业务:

同业借款,向中央银行借款,金融市场借款

(2)资产业务:

①现金资产:

库存现金,准备金存款,同业存放,托收未达款

②贷款业务

③证券投资业务

(3)中间业务

①结算类业务②代理类业务③信托业务④租赁业务⑤银行卡业务

(4)表外业务

①备用信用证业务

②承诺业务:

信贷便利,票据发行便利

③贷款销售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1)内部控制策略

(2)预防策略(3)规避策略(4)分散策略

(5)转嫁策略(6)抑制策略(7)风险补偿策略

3.商业银行的功能:

(1)信用中介:

把借贷双方联系起来,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