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5604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docx

关于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建设1

关于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0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为适应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需要,更好地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推进构建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下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其中,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调整为:

硕士研究生开设1门必修课程(占2学分,36个学时),1门选修课程(占1学分,18个学时)。

必修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门选修课程是指硕士研究生须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或“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两门课程中选择1门作为选修课程。

按照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实施的安排,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从2010年秋季开始在部分高校先行试点。

第一阶段试点工作从2010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第二阶段在总结第一阶段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参照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编写提纲(征求意见稿)于2011年春季学期继续试点,201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有关高校普遍实施。

东北师范大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试点单位,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具体负责新课程试点的课题研究及教学小组。

2010年8月下旬课题组上报了教学大纲并获得通过,试点工作于2010年秋季学期以实验班形式顺利推进。

为进一步总结教学经验,解决好“讲什么”和“如何讲”等事关课程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参照2011,对学校试点半年来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期望就教于同行,以对下一步的试点工作能有新的推动。

一、准确理解课程性质和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建设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课程的性质:

鲜明的政治导向性,政治性对于保持课程特质是第一位的,这是由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所内涵的基本规定性所决定的。

2,课程改革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其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以区别于专业知识课和纯粹的方法论课程。

3,课程的教学目的:

①在于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使学生在思想和学理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及其认识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②培育学生具有在现代多元文化中自觉秉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导引科学研究的思想政治素质;

③教育学生具有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尤其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的政治敏锐性,使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

4,课程的教学原则:

《意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要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5,课程的设置特点:

①要体现层次性。

该门课程是硕士研究生(区别于本科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该门课程需要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形成本科、硕士、博士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相衔接、层次要求有区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的高度来定位,实现“步步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高于”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应体现为:

课程教育内容要高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

它应与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纵向衔接和递进的关系,衔接是指它以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基础,递进是指内容上比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进一步“精深化”和“专门化”。

“精深化”指以学科视角反观和整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展开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的立场、对象和范围、研究内容和重点、研究方式、学术规范和话语形态,并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透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专门化”是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加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毫无疑问,理论与方法是一体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方法“本身就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但是,研究生的教学侧重应立足于:

在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中实现深度的延伸,即要从更高的层次、更深的角度来挖掘隐藏在这些具体观点、命题之后的研究哲学———马克思所遵循的思维逻辑。

理论指其所阐明的具体内容,在形式上体现为观点、命题或陈述等,方法论则是这些观点、命题据此得出、据以论证的视角、手段、程序、方法等的抽象。

方法论是支撑理论的基石,是理论的生产方式及其论证的基本原则,它对科学研究和理论发现起到先导性作用[2]。

显然,这样的教学内容在层次上是高于本科的基础性学习的。

教学方式要高于本科教学。

研究生阶段已经进入到二级学科领域学习,学科视域是研究层面的,是深层次的,学科的基础和本体在学术研究。

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式教育,是以研究带动教学,要体现“研”和“专”,“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教学要体现研究生教育“研”和“专”的共性,就必然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功能。

就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价值而言,它具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固有的思想。

恩格斯说过: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一文中也明确提出:

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

没有这种方法,就不能阐明社会关系。

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贵在教“法”。

教学侧重从理论的“获得性”上升为理论的“运用”,以研究作为载体,以研究促学习,以应用促进认识进一步深化,着力培育学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认识理论的基本价值并转化延伸与专业研究方法相结合,提升理论思维能力。

同时,培养研究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自觉。

正如《意见》在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的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的,对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硕士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硕士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

②注重提升课程的实效性。

研究生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应当通过其理论视野、选题方向、研究的价值立场、社会责任意识、思想能力等方面体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应针对和结合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紧密联系研究生思想实际和教学实际,以促进研究生在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效上的提升。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是关键

根据研究生教学“研究型”的要求,为了体现“教”与“研”的统一,找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与研究生、尤其是文科研究生专业学习的交

集,对提升研究生研究能力起到助推作用,如何建构教学内容体系成为落实“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依据现有教育部下发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编写提纲(征求意见稿),结合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秋季学期试点课程教学实验班情况,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应包括由若干板块统摄下不同主题构成的内容体系。

1,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概说

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关系。

具体内容:

1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界分。

2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其特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特点;方法和方法论的层次。

3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简介:

实证主义方法;“理解”方法;“范式”理论;社会批判理论。

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认识的基本理论、科学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其特点是宏观性、整体性。

这个版块要突出强调方法和方法论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理论和方法论的关系。

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认识方法在何种意义上使社会历史学说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这个版块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认识的基本观点及支撑这些观点据以论证的视角、理念等方法论内容。

它由四个主题构成,是这门课程的主体部分。

主题一: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和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对社会历史研究的贯穿。

1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确立了认识社会历史的逻辑起点。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

③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中的“实践优先”的方法论原则。

这一主题立意在于:

突出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角度理解社会生活、从实践角度理解人、从实践角度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发展的社会历史认识的基本观点。

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重点在于讲解实践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中的世界观意义,人类以实践方式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存在和社会生活,自觉地改造和发展自身,建构理想世界。

实践观点和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解社会历史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方法论内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认识的支撑性在于“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实践是思想的基础。

由此,马克思更新了解释社会历史的原则:

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主题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历史的原则。

①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定性认识)。

②社会的基本结构。

③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归结”思想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④利益关系是一切生活关系的基础。

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实践活动始终以人的发展为主线,人的生存发展以社会为实现形式,通过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等基本生产形式和实践创建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社会的总体结构关系。

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认识的唯物主义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认识首先遵循了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立足于对现存社会的解剖,是一种宏观分析、定性认识。

基本思维框架是把客体———主体、社会———人、静态———动态结合起来考察社会历史。

主题三:

社会历史矛盾运动机制及矛盾研究方法。

①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活的有机体。

②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③社会矛盾及其辩证运动的阶段性和过程性。

④社会认识的矛盾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认识在遵循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原则分析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强调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矛盾方法论的运用。

社会矛盾包括: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的实践创造性、选择性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客观限制的矛盾;个体与社会的矛盾;社会领域内的经济利益矛盾、政治矛盾、观念矛盾;社会的结构性矛盾;社会内部矛盾和社会外部矛盾。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强调辨别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处理好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分清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主题四:

社会历史主体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认识立场和价值评价。

①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的客观性尺度与价值性尺度的统一。

④研究历史主体作用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蕴涵的方法论原则:

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研究社会发展趋势;从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辩证关系研究历史进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路径。

3,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研究个案分析

主题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的方法论。

考虑到不同专业研究生专业背景的差异,案例式教学对于提高其理论运用能力有直观的指导作用,所以,专设了这一板块的内容。

重点在于讲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剖析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运用。

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马克思建构起分析资本主义的理论框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提出了“两个必然”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没有停留在道德谴责和对无产阶级的同情上,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从经济分析入手,其展开过程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及其历史趋势,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根源在于两个阶级间的利益冲突和对立具有不可调和性,因此,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性力量。

正是由于马克思对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社会主义才能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不是站在现存社会之外去

批判和否定现存社会,而是立足于对现存社会的结构和基本矛盾关系的解剖,确立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导致资本主义内在否定的结论。

历史辩证法原则支撑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

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既要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又要把它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认识,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肯定中又包含着否定;即要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又要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性中看到它未来的走势;既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上的巨大作用,又要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掠夺性和剥削性。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和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坚持了利益分析、阶级分析、矛盾分析、实践批判、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客观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等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专题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按照试点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的教学方式实行专题教学,实践证明,专题式教学方式是比较适宜研究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为了使专题教学能够更加有效,我们认为,需要注意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1,正确理解专题教学的内涵

专题式教学是在理解教学要点的基础上,充分领会课程精神,提升研究生教学出课程的基本理论、重点和难点,精炼教学内容后整合成的主题式教学方式。

专题式教学设计是在教材(教学大纲)基础上对教材(教学大纲)的再创造。

其基本要素包括:

课程整体教学目标分解后的具体教育目标确定,相对独立的理论主题,教法配置,选用案例等。

因此,每个主题的确定要有慎重和严谨的科学论证,以避免主观随意性。

专题教学的优点是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教学针对性强。

我们设计的六个专题就是在反复研究讨论《意见》要求和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精神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凝炼、创造与提升得以确定的不同理论主题。

如,第二板块主题四“社会历史主体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认识立场和价值评价”的确立依据是: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线之一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发现,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讲的内容,我们教学中选用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文章做教学案例,采用讨论方法,使学生认识研究立场对于认识的重要意义,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的主题,自成体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侧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功能,但是理论观点与方法论是一致的,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所以,以何种理论,这种理论以何种角度切入都需要教师以严谨的研究态度认真思考,即方法论的学理支撑必须科学和合理。

因此,每个主题中“讲什么”,“怎么讲”都需要深入研究。

通俗地说,每个专题主题如何确定,内容如何安排,重点如何展开,形成什么结论等教学过程的推进就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演示过程。

仍然以“社会历史主体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认识立场和价值评价”为例,这一专题的理论是专题二和专题三在逻辑上的延伸,因为只有承认社会物质生产力对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才能承认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而由于对这一历史运动本质和主体力量的确定,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必然始终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强化问题意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起点和生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目的,解决问题的程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我们理解,以问题设定教学起点,把每个主题的讲授、讨论都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过程提高研究能力,会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教育力。

如,板块二中的主题三“社会历史矛盾运动机制及矛盾研究方法”中就蕴含着“社会历史有无规律”的问题,这一问题在现代仍然是社会理论研究中争论的热点问题,并以“历史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对立”等形式表现出来。

板块三“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研究个案分析”中蕴含着马克思时代与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的时代性问题,即“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结合现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反观马克思19世纪对资本主义的睿智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方法论功能会得到研究生更真切的认同,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人类思想的贡献和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的认识。

总之,18学时内如何才能使教学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是我们要考虑的。

我们认为较恰当的形式应是:

教学要有精练的理论阐述,教法要以专题探究式进行。

这将能有效改变过去以章节线性结构的方式建立教学体系所造成的局限性,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及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理解与尊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