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三声夸克》 3.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70312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叫三声夸克》 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叫三声夸克》 3.docx

《《叫三声夸克》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叫三声夸克》 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叫三声夸克》 3.docx

《叫三声夸克》3

《叫三声夸克》3

叫三声夸克

 

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知识性较强。

对于初次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如同乘快船摆篙,一不小心就方向不明。

因此,教师应从教法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吸引其静心阅读、专心阅读,使学生从文章中领悟科学家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可贵的科学精神,并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精神去探索科学的奥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请观看大屏幕(或电视显示)

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

这一环节可增强直观效果。

科普读物是学生感兴趣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

(1)“夸克”是什么呀?

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

(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明确:

(1)“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

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

“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

”科学家盖耳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象命名。

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应掌握以下知识点:

①物理学家对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在不同的阶段对物质的结构会有不同的认识。

②本文介绍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最新成果。

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

读完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

4.目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2)“盒子”有:

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

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

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理由:

见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阐述。

(3)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三、心智启发

这篇课文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代青少年需认真学习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去探索科学秘密。

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会有许多的感想,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

可设计以下问题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

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做怎样的人?

 4.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

提出新的疑问:

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

盒子里还有盒子吗?

”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

(进行联想式的片断.写作训练,2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出来。

学生讨论,明确以下要点:

1.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能够吃苦。

(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2.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

(提出假想——研究——证实。

3.科学家们。

(或善于探索之人)

 

四、探讨艺术特色

一篇好文章尤如一杯香茶,细细品味,才觉回味无穷。

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此文语言所表达的精妙之处。

设计如下问题:

你读这篇文意感觉有没有兴趣?

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发言之后明确:

理由:

①课文所介绍的知识结人一种新鲜感和神奇感。

②课文本身写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具体表现在:

 A.运用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

B.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引向深入。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比喻句和设问句,进行具体说明,学生作点评)

 

孙丽君

 

《叫三声夸克》教案3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

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

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

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

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四、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五、说明方法

  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

首先是举例子。

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一分述。

  六、严密准确的语言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七、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

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

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

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

”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

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

教学设想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可教学的内容很多,但文章内容学生较为熟悉,读来也浅显易懂。

因此在教学中拟采用“长文短教、浅文深教”的原则,着重分析人物思想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深人把握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两句歌词: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主题歌里头的吗?

(学生答)对,是《水浒传》。

电视剧《水浒》是根据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水浒传》改编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作品,熟悉内容施耐庵,大约是元末明初人。

《水浒传》,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

它讲述了梁山农民起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3.介绍课文故事之前的情节。

九纹龙史进去延安寻找师父王进,却误到了小种经略府所在的渭州。

在茶坊里巧遇鲁达。

鲁达对史进一见如故,邀他一同上街喝酒。

在前往酒楼的途中,又遇见正在耍枪卖膏药的李忠,于是三人一齐去酒楼。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布置听读任务:

1.找出生字新词。

2.找出故事情节所发生的地点,并据此划分结构。

3.准备复述课文。

学生交流讨论后明确:

1.注意下面这些生字新词:

厮 聒噪 腌 赊

揸 拾掇 钹儿 铙儿

2.故事情节所发生的地点有潘家酒楼、鲁家客店、郑屠肉铺、南门,据此,课文可大致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7段):

潘家酒楼,鲁达倾听金家父女的倾诉。

第二部分(8--9段):

鲁家客店,鲁达保护金家父女离开。

第三部分(10--20段):

郑屠肉铺,鲁达痛打郑屠。

第四部分(21段):

南门,鲁达亡命出走。

3.学生根据结构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要求:

注意情节的连贯,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悉课文。

2.尝试归纳鲁达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学生回答自己归纳的鲁达形象。

二、讨论:

请引用课文的相关内容,分析鲁达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交流、讨论后明确:

1.慷慨大方、重义轻财。

事例:

请史进、李忠喝酒,向金家父女赠银。

倾听金家父女诉苦,帮助其逃生。

2.疾恶如仇、见义勇为。

事例:

痛打郑屠。

帮助金家父女。

3.性急如火、心细如发。

事例:

听完哭诉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

“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

4.勇而有谋、胆大心细

事例:

先救助金家父女脱险再惩处郑屠。

质问郑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

斥骂郑屠“诈死”从容退却。

教师归纳明确:

鲁达是行伍出身的下级卑官,他武艺超群,军功显赫,本可以逍遥自在地做他的武官,但他看不惯封建统治阶级欺压人民,他的阶级本质决定了他要向黑暗现实挑战。

三、揭示与思考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塑造鲁达的形象的?

交流、分析:

1.将人物安置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来刻画其性格。

课文中没有具体的环境介绍。

鲁达没有什么家产,独身一人,性格粗豪,所以敢于向黑暗现实挑战。

2.将人物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鲁达一出场就置身于金家父女与郑屠的尖锐冲突之中。

他见义勇为、慷慨大方的性格得以体现,后来又置身于店小二、郑屠的矛盾冲突之中,他的性格得以全面凸现。

个性化的语言也值得品味。

3.抓住人物的心理、细节,或以其他人物进行映衬,也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鲁达的“寻思”可以看出其粗中有细的特点,史进、李忠“相劝了三五回”的细节,突出鲁达的疾恶如仇,郑屠的低三下四,衬托出鲁达的浩然正气。

4.明写与暗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明写鲁达的扶危济困,暗写郑屠的横行乡里。

四、说话训练

鲁达生活在封建时代,他对横行乡里的郑屠可以“挥拳痛打”。

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怎样看待他的行为?

我们是否可以向他学习,以拳头来解决问题?

五、布置作业

鲁达打郑屠的“三拳”,课文写得很精彩。

仔细阅读这个部分,并体会其写法。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案4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

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

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

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

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

这是一张中国地图。

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

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

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如: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

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

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

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

第二段写水,突出”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两句突出水之清。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

第三段写山,突出”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两岸高山,夹江而立。

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

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