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72002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 小石潭记.docx

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10小石潭记

10__小石潭记____[见学生用书P20]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huáng )清冽( liè )

佁然( yǐ )翕忽( xī )

俶尔( chù )犬牙差互( cī )

悄( qiǎo )怆幽邃( suì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__以……为乐__

(2)斗折蛇行__像北斗星那样__

(3)潭中鱼可百许头__大约__

(4)隶而从者__跟随__

(5)以其境过清__因为__

(6)其岸势犬牙差互__像狗的牙齿那样__

3.下列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四面/竹树环合

B.全石/以为底

C.以其境/过清

D.潭中鱼可/百许头

【解析】正确理解句意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注意划分,不要破词。

D项句意: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应划分为:

潭中鱼/可百许头。

4.文学常识积累。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柳宗元__,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写__山水游记__。

本文是“__永州八记__”中的第四篇。

“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__抒情议论__。

5.某地一旅游公司想要开发小石潭为景点,请你依据课文内容为该景点写一篇旅游简介。

【答案】示例:

小石潭大约位于小丘西面120步远的地方,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地方。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颂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解析】景点简介要介绍其位置、景色特点以及文人墨客的游览记录,等等,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语言简洁、通顺即可。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岸势犬牙差互__交错不齐__

(2)悄怆幽邃__深__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解释为“因为”的一项是( C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不以疾也

【解析】A项,“以”:

介词,用;B项,“以”:

表承接,不译;C项,“以”:

因为;D项,“以”:

认为。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答案】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9.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__心乐之__”,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变得“__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_”。

(填入原文句子)

【解析】由一开始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以看出作者一开始见到小石潭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用文中的语句表示即“心乐之”,然后到中间过程也是比较愉悦的,从“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

当写到坐在潭边,看到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时,眼前气氛使得作者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作者的心情也由愉悦转为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第一段由远及近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小石潭水清、石奇、树绿的特点,展示了小石潭的美。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了水的清澈,侧面则写了鱼在水中嬉戏。

C.第三段描写了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设喻贴切,突出了溪流的曲折有致,溪岸的峭拔多姿,以及溪源的神秘莫测。

D.本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第四段写小石潭“寂寥无人”“其境过清”,正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谪后忧伤心情的自然流露。

【解析】B项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通过描写潭中鱼在水中的嬉戏,侧面烘托了水的清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燕子矶

张 岱

燕子矶,余三过之。

水势湁潗①,舟人至此捷捽②抒取钩挽铁缆蚁附而上。

戊寅到京后,同吕吉士出观音门,游燕子矶。

方晓佛地仙都,当面蹉③过之矣。

登关王殿,吴头楚尾④,是侯用武之地,灵爽赫赫,须眉戟起。

缘山走矶上,坐亭子,看江水潎洌⑤,舟下如箭。

折而南,走观音阁,度索上之。

阁旁僧院,有峭壁千寻⑥,碚礌⑦如铁;大枫数株,蓊以他树,森森冷绿;小楼痴对,便可十年面壁⑧。

今僧寮佛阁,故故背之,其心何忍?

是年,余归浙,闵老子、王月生送至矶,饮石壁下。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改)

【注释】①湁潗(chìjí):

形容水流湍急翻滚的样子。

②捽(zuó):

抓住。

③蹉(cuō):

差错、失误。

④吴头楚尾:

前为吴国,后为楚地。

此处指燕子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⑤潎洌(piēliè):

水流轻疾的样子。

⑥寻: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

⑦碚礌(bèiléi):

指坚硬的石头。

⑧面壁:

面对墙壁静思打坐。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佁然不动__静止不动的样子__

(2)余三过之__代词,它,代燕子矶__

(3)缘山走矶上__沿着,顺着__

【解析】文言实词的解释一般可通过联系课内学过的相似用法并结合句意得出答案。

本题中的“缘”可联系到《桃花源记》中的“缘溪行”。

文言虚词的解释则要通过句意以及上下文,“之”是代词,代指燕子矶。

1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舟人至此/捷捽抒取/钩挽铁缆/蚁附而上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划船的人到此处,都要快速抓住,牢牢地用铁钩挽住铁缆,像蚂蚁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奋力向前。

”根据句意即可正确划分句子停顿。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阁旁僧院,有峭壁千寻,碚礌如铁。

【答案】观音阁旁边是僧院,有高达几千丈的峭壁,坚硬的大石头像铁块一样。

【解析】此句中的“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碚礌(坚硬的石头)、如(好像)”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4.小石潭和燕子矶的环境都比较幽静。

柳宗元面对小石潭心情由__快乐(愉快、欣喜、愉悦)__变为__凄伤(忧伤、凄凉、惆怅)__;张岱面对燕子矶却充满了__喜爱(赞美)__之情,从“__大枫数株,蓊以他树,森森冷绿;小楼痴对,便可十年面壁(或:

今僧寮佛阁,故意背之,其心何忍)__”句子即可看出。

【解析】作答时要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背景和文章中的语句进行分析作答。

【甲】文可依据“心乐之”“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来分析作答;【乙】文可依据“大枫数株,蓊以他树,森森冷绿;小楼痴对,便可十年面壁”或“今僧寮佛阁,故意背之,其心何忍”来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乙】燕子矶

燕子矶,我三次在途中经过。

水如沸腾状翻滚,划船的人到此处,都要快速抓住,牢牢地用铁钩挽住铁缆,像蚂蚁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奋力向前。

戊寅年到南京后,同吕吉士一起出观音门,游览燕子矶。

才领略到这里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佛教圣地,路过时竟然错过了。

登上关王殿,前面是吴地,后面是楚地,是诸侯用武的地方,(可以想象)男子汉们精神饱满,手中挥舞着剑戟的样子。

顺着山路来到燕子矶的上面,坐在亭子中,看江水轻快而迅速地飞奔,船快得像离弦的箭。

转向南面,到观音阁,从悬索桥上过去。

观音阁旁边是僧院,有高达几千丈的峭壁,坚硬的大石头像铁块一样;有几棵大枫树,耸立在草木繁盛的植被之中,幽暗凄冷,泛着绿色;小楼痴痴地面对着峭壁,(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可以面壁数十年。

如今僧人们的住所、佛堂,却常常背对着(峭壁),怎么忍心呢?

这一年,我回到浙江,闵老子、王月生送我到燕子矶这里,(我们)在石壁下喝了酒。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大林寺

[唐]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

此地实匡庐⑤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

自萧、魏、李游,迨⑥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

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注释】①遗爱草堂:

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

②东西二林:

指东林寺、西林寺。

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

③海东人:

新罗国人。

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

④聚落:

村庄。

⑤匡庐:

指庐山。

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三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

⑥迨(dài):

等到。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桃始华__开花__

(2)若别造一世界者__到、往__

1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解析】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划分朗读节奏。

本句的意思是:

这个地方实在是庐山的第一胜境。

根据句意,“这个地方”可停顿,即在“地”后停顿。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答案】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解析】句中重点词有:

“环寺”:

寺院的周围;“清流”:

清澈的溪流;“苍石”:

苍色的岩石;“短松”:

短小的松树;“瘦竹”:

清瘦的竹子。

18.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答案】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

【解析】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段内容。

从“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

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可清楚得知。

19.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案】①大林穷远;②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解析】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分析理解相关词句,然后提炼作答。

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这是因为大林寺很远,很荒僻,再就是没有知名人士题诗。

用原文语句回答即:

大林穷远;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参考译文】

游大林寺

我同河南府元集虚、范阳张允中等好友一道,共十七人。

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化城寺,在峰顶休息。

然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

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

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

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

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

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也不相同。

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

于是随口吟出绝句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

这个地方实在是庐山第一胜境。

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

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大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

唉!

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当时是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居易叙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