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7202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_四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

  一、探究准备

  课前热身:

《谈天说地》环节,学生根据课外搜集的新闻等进行课堂交流,本课因为和课题相关的缘故,三个学生所展示的题目多为仿生学类的课外知识。

  二、探究过程

  师:

课前教师布置了同学们查找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现在来交流。

(师出示蝙蝠与雷达的图片)

  生:

我知道有关蝙蝠的寓言

  师:

今天先不来研究寓言故事,请坐。

  生:

我知道吸血蝙蝠。

  生:

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生:

蝙蝠是一种夜行动物。

  师:

你为什么说他是一种夜行动物?

  生:

因为他夜间飞行。

  师:

综上所述,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

你们对雷达又了解多少?

  生:

雷达是一种神奇的电子机器。

  生:

雷达可以根据电磁波往返的时间测得阻波物体的距离。

  生:

雷达装在飞机上,可以测得前方是否有障碍物。

  师:

课文的题目是《蝙蝠与雷达》,可见他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翻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蝙蝠与雷达是什么关系?

2、人们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人们是怎样从蝙蝠和雷达身上得到启示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问题,老师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学生快速阅读。

  三、探究体悟

  师: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机器,到底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生: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

  师:

对于这个回答大家满意吗?

  生:

满意。

  师: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蝙蝠有什么本领?

  生:

蝙蝠边飞边发出超声波,在夜里找到蚊子。

  师:

哪一个自然段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

  生:

读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的段落(第三自然段)

  师:

人们怎样在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生:

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师:

这是一份表格请同学们快速完成,完成表格前把第四、五自然段好好读读,边读边完成。

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不要把原文抄写下来。

  学生阅读段落,完成表格。

教师收集了五张有代表性的表格。

  学生完成后师带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

文中有个词语“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

  生:

密密麻麻

  师:

是否和密密麻麻是一个意思?

老师的脸上有密密麻麻的点,能说成老师脸上有横七竖八的点吗?

  生:

横的有,竖的也有,斜的也有。

  师:

对,文中形容没有规则,很乱的意思。

  师:

三次实验都在这个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绳子的房间中进行,第一次实验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投影学生完成的表格,其中学生填写为捂住眼睛。

  师:

可以填写为捂住眼睛吗?

如何修改。

  生:

蒙住眼睛,捂住嘴巴。

  师呈示第二次实验内容

  学生填写了多种实验结果:

像没头苍蝇乱撞、铃铛直响等。

  师:

这些答案都是可以的,只要扣住了文章本来的意思。

  呈现第三次实验结果后,师:

三次实验,课文使用了“蒙、捂、封”三个不同的动词,用得很准确,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了要注意用词准确。

  师分析三次实验结论:

第一次实验结论是?

  生:

蝙蝠不用眼睛探路。

  师:

第二次实验的结论是?

  师:

第三次实验的结论是?

  生:

蝙蝠在探路时用到了嘴巴。

  师出示自己的答案,逐一讲解

  师:

从蝙蝠第二次、第三次的探路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

蝙蝠靠嘴和耳朵探路。

  师:

课文中第六自然段中用了一个重要的词讲了这个关系。

  生:

配合。

  师:

可见这个词很重要,如果没有配合,说明蝙蝠探路只要嘴巴或只要耳朵,这和蝙蝠探路需要嘴巴和耳朵两种器官是不同的。

  生给“配合”打上着重号。

  师:

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的?

  四、探究发展

  1、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2、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3、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

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4、小结:

对!

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5、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

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

  6、谁能把这四张卡片:

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7、指名贴卡片。

  8、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9、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

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10、过渡:

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11、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

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

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五、探究作业

  1、雷达是如何根据蝙蝠飞行的原理,安装在飞机上的。

  2、查阅有关仿生学的知识,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二)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说明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设计理念:

  从教材的内容看,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楚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在夜间飞机;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与经过。

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减缓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坡度,本次设计注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品读关键词句,抓住要点准确把握内容。

其次由于本文是科普课文,引进媒体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多样化的信息能让学生全面去感观,创设了更新颖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能力目标:

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试验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情感价值观:

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1、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问: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二、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

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

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三、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

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为什么?

  4、出示句子: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 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

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

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

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

(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

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

(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

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三)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自主阅读,全作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1、快速阅读4、5、6两个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2、学生读书、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3、每组选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4、屏示、齐读,说说三次实验说明了什么?

  过渡语:

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划出关键词句,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

  5、指名说说。

  6、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7、读懂了吗?

谁能把这四张卡片:

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8、假如你是蝙蝠,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本领。

  9、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

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五、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

请大家轻声读相关课文内容。

划出关键词句。

  2、指名说说飞机用雷达探路的方法。

  3、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4、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5、假如你是雷达,请给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6、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之间的联系。

指名说后师生评议

  7、多媒体显示:

完成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六、拓展提高,升华情感。

  拓展:

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

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多媒体展示如:

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

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

联系实际畅谈。

(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七、课后作业:

1、把这个仿生学的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A、B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课前准备

名人名言投影片。

A 案

名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生共同背诵名人名言。

如: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

──罗曼·罗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2.出示名言,请同学仔细读并提出疑问。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茨威格

 

 

3.带着问题读书,并把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检查识字,用生字卡片了解并巩固识记,多笔画字可辨形认读。

(如,邀挚痴锁)

以自读为重点,读出全神贯注

1.默读,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并做一些批注。

2.放声练习朗读,结合插图,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以诵读为重点,感受全神贯注

1.同一段落比赛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体会得深刻,读得动情。

(如,第一自然段,通过罗丹语言中的“偏了点儿,等一等”等词,说明在朋友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能找到瑕疵,并“立刻”修改,表明他精益求精、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读时应能领会到这一点。

第二自然段作为重点段落,要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变化,读出工作的时间长和如痴如醉的状态,读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情景。

可通过多名学生比赛读、教师范读、看插图想象情境读等多种形式,将这一段读充分,在评读中逐步深入体会罗丹工作时全身心的投入。

2.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感受,加深对“全神贯注”一词的理解。

体会写法,积累语言

1.再次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说说自己的发现。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选择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B  案

第 一 课 时

自由朗读,感知人物精神

1.(板书课题:

全神贯注)反复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2.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或身边的人,有没有具备这样精神的人?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艺术创作中全神贯注的人,他就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并欣赏一下他的雕塑作品《思想者》。

3.自读课文,要求用“全神贯注”说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精神

研读第二自然段,想象罗丹全神贯注工作时的语言和心理。

a.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罗丹一会近观,寻找细微的毛病,一会远观,观察整体,一边还自言自语,说着自己发现的问题)

b.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罗丹忽然有了灵感,想到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但又在反复推敲,仔细斟酌)

c.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罗丹在紧张忙碌地修改塑像)

d.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罗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使塑像完美,他已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同自己的朋友也忘了,完全沉醉于他的艺术世界)

(5)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罗丹经过长达一个小时全神贯注的工作,对自己修改的作品终于满意了,感觉到轻松和高兴)

表演朗读,表现人物精神

1.充分自读,画出最能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反复读,并自己试着演一演。

2.组内同学分工,任选一段、几段或全文,准备分工表演读。

3.分组表演读,在表演和朗读中适时指导理解重点词语:

杰作、端详、像喝醉了酒、痴痴地笑、吁了口气。

拓展运用,延伸课外

1.认真读课文最后一段,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

2.老师把写有名言的书签赠给学生。

如,

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爱因斯坦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孙中山

(鼓励学生自己创编“名言书签”,并送给同学)

3.激励学生课外搜集图片,欣赏罗丹的作品。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A、B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理解词语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备珍珠鸟一只。

  一.导入新课。

    1.哪些小朋友家里养了小动物?

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

    2.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珍珠鸟》,你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

(冯骥才)

     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象是一幅美丽的画。

冯骥才也曾经养过鸟,他和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表扬采用默读方式的学生)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质疑。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为什么这只怕人的鸟能和作者相处得那么好?

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四.根据导读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导读要求。

     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研究。

    3.交流讨论。

     

(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找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交流,指导朗读。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3)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指导朗读。

       a.当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时,作者是怎样照料它们的?

       b.三个月后这一对珍珠鸟有了雏儿,作者对它更是疼爱有加,把它当作了一个活泼调皮的小孩,称它“小家伙”。

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看,课文几次出现了“小家伙”,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小家伙的喜爱之情?

       (第一次:

作者对它观察仔细,“好肥”。

        第二次:

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而“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微微一笑

        第三次:

重点体会“摸、啄”。

        第四次:

小鸟对作者非常信赖,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

    4.课文读到此时,看了这张人鸟相依图,你有什么想法呢?

是啊,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和我们是一样的: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5.你能举出生活中“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这样的例子来吗?

  五.作业。

    1.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

     

(1)温暖舒适的巢

(2)可爱的小红嘴(3)淘气的小家伙(4)人鸟相依图

    2.这篇文章一个自然段就是一幅画,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挑一个喜欢的自然段画下来。

  板书:

                 25.珍珠鸟

             怕人的鸟——亲近人——信赖人

29《珍珠鸟》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笔者问过许多教过这篇文章的老师,他们的答案是一致的,这是十分精彩的文章,是启迪人类发展的文章,是人类反思自己行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不难,故事性特别强,孩子听完一遍心就会颤抖。

所以笔者就用这课颤抖的心来教学这篇文章。

一、练读课文,构建感受场景

这节课的第一课时我是这样教的:

师:

请同学们先默读《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

(生读课文)

师:

默默读完后,是否有想出声读的那种冲动?

生:

(齐答)有!

师:

请你们放声读吧!

(生大声齐读,每个学生最少读了二遍,有部分学生练读三四遍)

师:

请同学们看课本听一遍录音。

(师放录音,学生边看边听)

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读,想想这两篇小文章的情境,看看自己能否看到课本中描述的两幅场景。

(师放录音,学生闭眼倾听)

(学生诉说看到的场景,略)

[因为这篇文章十分简单,孩子们完全可以通过几遍的反复读听构建那两幅场景。

而在这一节课上一开始就从场景的思路来设计,有利于学生整体建构,有利于学习这篇文章后能更好的关注场景。

一则场景一幅画面,一则精彩感人的故事。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在一节课上,都有了这种感觉。

又因为这篇文章的素材吸引人,感动人,从默读到自己放声读、听读、听想,孩子们的那颗心被震醒。

这节课我没有任何讲解,没有特殊的引导,只是孩子们的读,但读的过程中,孩子被文章自身材料激活,这也给了学生.写作重视选材的暗示,也就是只有学生如此朗读了,内化成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后,才能寻找到课文以后的东西,才能有个性化的收获]

二、让孩子成为“蚂蚁专家”

[我的第二课时及课外的读写课全是在网络室上的,因为这有利于学生研究蚂蚁。

这种设计就是让每个孩子关注一下这个小动物,也想把孩子打造成蚂蚁小专家]

师:

同学们!

今天的任务就是想请大家自己寻找有关蚂蚁的材料,要尽可能多的收集有关蚂蚁的内容,然后阅读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最后形成一篇研究蚂蚁的文章。

要求直接粘贴、复制,自己命题。

(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老师指导学困生搜索)

[通过两节课的搜集,学生找到许多材料,有蚂蚁的生物课上的知识,有《最大蚂蚁合作组织惊现阿根廷 超级王国绵延6千米》、《惊心动魄的人蚁大战》等的报道,有《谁是世界举重冠军》、《蚂蚁间的“种族大战”》的小知识,还有许多蚂蚁王国的许多趣事。

全体学生都是惊讶,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全面阅读过蚂蚁方面的材料(我经常这样上课,也使他们真切感悟到网络的价值,不仅仅只是游戏),没有这么全面的阅读蚂蚁世界,学生阅读着,那些世界奇迹让他们感受到课文中介绍一定是真的(孩子们在读完课文后,有好多学生问我这件事是真的吗?

通过他们两节课的阅读,他们终于明白了),当孩子们认识是这一事件是真的以后,我感受到孩子的精神世界一定在发生变化,因为真的事件才能激发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从他们最后形成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教材编者试图让他们理解的蚂蚁团结合作、勇于奉献的精神其实已经理解了]

师:

(因为学生搜索时,我已经浏览了他们的一些素材)同学们!

我对蚂蚁也是特别喜欢的,想不想听我介绍你们没有搜集到的材料,一些更精彩的故事?

(此时的孩子热情特别高,我便讲起了二战期间,德国一个师在原始森林中被蚂蚁全部吃掉的故事;讲了世界上只有三种动物能耕种、喷洒农药,一是人,二是蚂蚁,三是非洲的一种甲壳虫;讲了蚂蚁像人一样会侵略,懂得惩罚俘虏)

师:

通过你们的如此努力,愿意不愿意把你们获得的材料汇集起来,以《小蚂蚁》“出版”一本小书?

(全体学生紧张的按照我提出的要求又进行书的材料大搜集,封面的设计,我想一个星期后,这本书一定能够编写好)

三、让人震撼的生命桥

[生命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是让读者眼流泪、心滴血的一个词。

如何让孩子感受生命桥?

我原以为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去理解就行了,在教学完《蚁国英雄》之后,我才考虑这篇文章的教学。

于是我进行了资料的搜集,进入网络,键入“羚羊的故事”五个字,一篇篇浏览,我震惊了,我比听这篇文章的录音想像到的情境更震惊,这种冲动使得我必须调整教学时间让学生像蚁国英雄一文一样来自学]

师:

亲爱的同学们!

我本想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