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7358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docx

高考生物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通用知识点8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

知识点8:

动物和人体生命环境的调节

1、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

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

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2、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3、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4、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5、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

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

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6、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7、图1为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

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

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抗原递呈细胞通过_________方式摄取肿瘤抗原。

(2)图1中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被激活,增殖并__________形成效应T细胞群和__________细胞群。

(3)图1中效应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带有同样抗原的肿瘤细胞,故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_________性,效应T细胞分泌毒素,使肿瘤细胞__________死亡。

(4)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利用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

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__________传送与__________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5)为应用于肿瘤的临床免疫治疗,需对该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除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为人抗体区段,目的是__________。

8、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

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

主要实验材料包括:

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

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_______。

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__________。

9、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

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填“抗体”或“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

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10、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B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

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__________。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__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__激素。

11、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

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

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以实验动物蛙为材料,开展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要求与说明:

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反射弧分析的实验及有关问题如下:

为验证脊蛙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实验思路是用1%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出现屈腿,说明反射弧完整。

验证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

刺激感受器与产生屈腿不是同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某反射从刺激感受器到效应器出现反应的时间比屈腿反射的长,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若用5%H2SO4溶液刺激蛙一侧后肢的趾尖后,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趾尖,没有观察到屈腿,其原因是__________。

(2)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细胞内Na+浓度均低于细胞外,K+浓度均高于细胞外,但这两种细胞内的Na+浓度不同,K+浓度也不同。

实验证明蛙下肢的一条肌肉直接与该肌肉相连的神经接触,引起该肌肉收缩,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若取上述一段神经,用某种药物处理阻断了Na+通道,然后刺激该神经,其动作电位将__________。

(3)将蛙坐骨神经纤维置于生理溶液中,测得其静息膜电位为-70mV。

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溶液中K+浓度,并测量膜电位变化。

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13、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功能受多种物质影响,与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1)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氧化氮,可降低VSMC膜上Ca2+运输蛋白的活性,导致进入细胞内的Ca2+__________(增加/减少),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上述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2)机体产生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引起VSMC少内质网功能素乱,堆积未折叠蛋白,这些蛋白没有形成正确的__________,不能行使正常功能。

(3)用同型半胱氨酸处理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熟分化型VSMC后,其细胞分化相关指标的交化如下表所示。

形态

相对增殖能力

相对迁移能力

未处理

长梭形

处理

椭圆形

由此推断同型半胱氨酸导致VSMC分化程度__________(升高/降低),功能紊乱.

(4)已知血管保护药物R对VSMC没有直接影响,但可改善同型半胱氨酸对VSMC的作用。

以小鼠VSMC为材料,在细胞水平研究上述作用时,应设计三组实验,即__________、同型半胱氨酸处理组和__________;每组内设三个重复,其目的是__________。

14、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 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降低,从而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

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

15、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

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__(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

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__。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

①1、2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研究发现,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由题意可知,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因此,有氧运动有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A错误;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B正确;有氧运动有利于学习记忆,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因此,有氧运动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错误;据题意可知,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高,且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不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学习记忆与海马区的关系,运动与大脑发育的关系,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根据题意作答。

2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错误;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K+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动作电位的大小与有效剌激的强弱无关,只要达到了有效剌激强度动作电位就会产生,其电位变化情况是相对固定的,但其最大值会受细胞外液中浓度的影响,D错误。

3答案及解析:

答案:

D

解析: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需要能量,A错误;兴奋传来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④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D正确。

4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效应T细胞可以由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A错误;细胞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T细胞有关,体液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B细胞有关,B正确;健康人的T细胞经过肿瘤免疫以后,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错误;因为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所以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不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只要将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经过筛选后进行培养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D错误。

5答案及解析:

答案:

C

解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该实验中,给实验小鼠第一次注射一定量的某种动物提取液若干天后,并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但实验组小鼠再次注射少量A后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说明这种动物提取液中含有小鼠的过敏原。

第一次注射后小鼠的免疫系统已通过免疫反应产生了抗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已免疫的机体中过敏原和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反应小鼠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C合理。

6答案及解析:

答案:

B

解析:

胰岛素经皮下注射先进入组织液后经毛细血管进到血浆,全身弥散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正确;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故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然能够完成膝跳反射,B错误;甲状腺激素的缺乏可影响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即其可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同时其也受激素的调节,如促胰液素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

7答案及解析:

答案:

(1)胞吞;

(2)分化;记忆;

(3)特异;裂解;

(4)体液;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5)降低免疫排斥

解析:

(1)由图1可知,TCR是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可以识别肿瘤抗原。

TCR识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的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

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抗原属于大分子物质,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摄取肿瘤抗原,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引起T细胞的增殖分化。

(2)图1中,T细胞表面的TCR识别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

其中的效应T细胞会攻击肿瘤细胞,引起其裂解死亡。

(3)效应T细胞通过TCR特异性识别携带同种肿瘤抗原的肿瘤细胞,该过程具有特异性。

由图可知,效应T细胞可以分泌毒素,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

(4)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可以通过注射抗PD-L1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逃逸通路。

抗PD-L1抗体进入人体后,通过体液运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接触T细胞的活化抑制。

(5)由于单克隆抗体是利用鼠的骨髓瘤细胞与浆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分泌产生,对人来说是异物,为了降低免疫排斥,需要对单克隆抗体进行改造,出抗原结合区域外,其他部分都替换成人抗体区段。

由图分析可知,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即通过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T细胞的攻击,故可以用抗PD-L1蛋白或抗PD-1蛋白的抗体进行治疗。

 

8答案及解析:

答案:

(1)活细胞;吸附;

(2)记忆细胞和浆;

(3)根据预测出的甲流病毒的NA、HA结构,将其制备成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和抗体);

(4)a、c、e;D63;流感病毒;从感染流感病毒较长时间(如63天)康复者血清中提取并纯化HA抗体,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利用蛋白质工程制备疫苗,进行治疗;

(5)①做好隔离防护措施(戴口罩),防止传染他人②及时去医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③多喝水,多休息;

解析:

(1)本题渗透了生命观念的考查,以流感病毒为材料背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生命现象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分析。

1、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

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2、利用免疫学原理制备流感病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代谢,必须在活细胞(宿主细胞)内增殖,病毒增殖过程:

①吸附:

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依靠尾部的小勾吸附在细菌等宿主细胞的表面;②注入:

病毒自己的遗传物质注入到宿主细胞内。

③复制合成:

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结构,在病毒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合成病毒蛋白质,同时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

④组装:

病毒复制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到一起,在宿主细胞中形成许许多多的子病毒。

⑤释放:

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被子病毒利用,宿主细胞解体,子病毒被释放出来。

(2)流感病毒的抗原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在该过程中B细胞受到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即抗原,由于HA、NA的氨基酸序列变异频率非常高,因此每年要根据预测出的甲型流感病毒的NA、HA结构,将其制备成抗原,进行注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4)①抗体和抗原可以特异性结合,进而抑制抗原对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病毒必须侵入细胞才能增殖,因此要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首先应该培养易感细胞,然后将抗体与流感病毒结合,这种抗体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来对抗流感病毒。

再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进行培养,过一段时间检测病毒的增殖量,即可得到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

②由图可知,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是D63抗体。

选用对照抗体的一组为对照组,所选用的抗体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

③NA抗体是蛋白质,可利用蛋白质工程对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进行提纯和结构分析,制备疫苗,其实验思路为:

从感染流感病毒较长时间(如63天)康复者血清中提取并纯化HA抗体,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利用蛋白质工程制备疫苗,进行治疗。

(5)由题意知,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因此流感患者做好隔离防护措施(戴口罩),防止传染他人;及时去医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另外还要注意多喝水,多休息等。

9答案及解析:

答案:

(1)抗体;

(2)A、D;增殖分化出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解析:

(1)抗原进入体内,经过吞噬细胞的呈递处理,传递给T细胞,T细胞一方面会发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会攻击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方面,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可以分泌抗体,结合抗原。

免疫异常疾病包括: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抗体、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会引发免疫反应。

故要检测小鼠是否发生免疫应答,应该检测抗体水平。

(2)A和D组两次注射的抗原相同,故会发生二次免疫,B、C组两次注射的抗原不同,不会发生二次免疫。

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再次注射同种抗原,这些记忆细胞可以快速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更多的抗体,发挥更强的免疫反应,及时清除抗原。

(3)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体内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再次注射抗原,机体会产生较多的抗体,血清中含有抗体,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体会与抗原甲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

(4)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病,特点是: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