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习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754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实习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质实习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质实习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质实习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质实习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地质实习实践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地质实习实践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实习实践报告.docx

《地质实习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实习实践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实习实践报告.docx

地质实习实践报告

从排山到黄山实习

2010年地质学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配合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使同学们对所学地质地貌学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2010年8月31日,我们南京师范大学大学地理科学09级01班的同学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到扬子下扬子地层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地质地貌实习。

尽管只是两天的时间,我们的地质地貌知识也相当有限,但是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和陈老师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和陈老师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验证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实习目的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考察之后实习是地质学基础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实习能直观地反映课堂所讲的内容,使我们直接观察和了解一些野外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的时间

2010年8月30日——2010年9月4日

本次实习从8月31日开始,这次实习地区有汤山,排山和黄山。

从南师大仙林校区出发到达江宁区的汤山,实习的第三天往黄山出发晚上住在那里的农家宾馆。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黄山开始一个半天时间的爬山。

经过大概三个小时的爬山到了白鹅岭。

下午开始起雾我们也是在老师的领带下安全的下来了。

再过一天之后同学们乘校车会学校来了,就这样这次快乐又艰苦的实习结束了。

四实习地点

我们这次实习由学校安排到比较典型的,岩石丰富的区域,具体的有汤山,排山,南京人发现的葫芦洞和世界联合国文化部门制定为《世界自然资源文化基地》的美丽黄山。

五实习单位和部门

本次实习由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为和学院的09级地教班同学

们来进行考察和探索。

汤山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西,距南京城约30公里。

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寒武系的观音台组到泥盆系的五通组。

排山,临近汤山,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泥盆系的五通组与石灰系金陵组的地层分界线至二叠系的龙潭组。

棒棰山,位于排山附近,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从三叠系的下青龙组至三叠系的上青龙组。

以汤山地为中心,北至陡山,南至走家山,南起候家塘,东至汤山镇一线的大致范围称为汤山地区。

汤山地区又是一处古生代地层剖面宝库。

这里古生代地层出露齐全,地质历史时限长达3亿年左右,由寒武系至三叠系地层组成,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海陆变迁过程。

六合方山,在六合区东三十里,因四面平整而得名。

方山海拔一百八十四米,我们在此地所观察的是新近系的方山组。

我们最后一个目标是黄山。

黄山具体位于东经118°1'度,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华部分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由于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

同时由于北坡和南坡受阳光的辐射差大,局部地形对其气候起主导作用,形成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的气候特点。

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

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

六实习内容

(1)掌握罗盘的使用,包括用罗盘测量方位、坡度、岩层的产状

(2)掌握野外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包括岩性点的观察和记录、构造点的观察和记录、路线地质观察和记录

(3)掌握绘制地质图的方法,包括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的测绘及记录

(4)学到的真理要用到实践中,掌握把地质和地貌有关的基本知识。

8月31日早上,我们乘车出发.沿着沪宁高速公路建设公路。

公路两旁可以看到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

而正是由于汤山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的基地。

汤山地区属低山丘陵地貌,自北向南有东西向的射乌山—陡山,中部为北东东向的青龙山—黄龙山—孔山—狼山—白露头山,向南是北东东向的汤山。

海拔标高一般在200~300米,中部的孔山最高为341.9米。

山前与山间为第四系覆盖,地面标高40~70米,垅岗与冲沟发育构成高亢波状平原地貌景观。

汤山地区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宁镇地层小区,中上寒武系—白垩系均有出露。

组成低山丘陵主体,山前岗地、冲沟有厚度2~40米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孔山背斜图片

(一)前第四纪地层

工作区出露的前第四纪地层有寒武系中上统(∈2—3)观音台群,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上统(D3)五通组、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系(J)、白垩系(K)。

寒武系观音台群(∈2—3)白云岩、灰质白云岩组成汤山主体;奥陶系(O)灰岩及顶部页岩分布在汤山东西两端及南北山坡地带;志留系(S)砂岩、页岩分布在汤山西端山麓及青龙山、黄龙山、孔山南坡;泥盆系五通组(D)石英砂岩、粉砂岩分布在青龙山、黄龙山、孔山,常组成山脊;石炭系(C)灰岩、泥灰岩、泥岩分布在青龙山西北坡及黄龙山、孔山北坡;二叠系(P)灰岩、泥岩、砂岩分布在青龙山、黄龙山、孔山、伏牛山北坡;三叠系(T)灰岩、泥岩、砂岩分布在泉山、棒槌山及安基山水库以南;侏罗系(J)砂岩、砾岩及凝灰岩、安山岩分布在许巷村以东的乌基山、庙山、射乌山;白垩系(K)粉砂岩、泥岩分布在汤山以南及汤泉水库附近。

(二)第四纪地层

汤山地区低山丘陵前缘及波状岗地平原和冲沟地带皆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覆盖,溶洞中尚有洞穴堆积。

1、洞穴堆积物(Q2):

汤山镇西宁杭公路南侧,在汤山北坡标高85左右米奥陶系灰岩中的葫芦洞,东西长约80米,宽约20~35米,顶高15米,堆积黄褐色粉砂、亚粘土,在堆积物中发现南京汤山猿人头骨及包括5目11科14属15种的哺乳动物化石,时代距今35万年。

葫芦洞的入口

(葫芦洞)南京古猿人

2、上更新统下蜀组(Q3):

分布于山前岗地、波状平原,主要由棕黄色亚粘土、粘土组成,底部含砾及铁锰质结核,有些地方100米高程的山间尚有风成黄土分布,多种成因,厚度2~15米。

3、全新统(Q4):

残积—坡积层分布于山丘前缘,岩性受基岩岩性控制。

灰岩分布地区多为红色亚粘土,页岩分布地区为黄绿色、紫色亚粘土夹碎石,砂岩、砾岩分布地区多为碎石夹粘土堆积,厚度0~10米。

冲积—洪积层分布于七乡河、九乡河、汤水河上游河谷,多为砂砾石层及亚粘土夹砾石层,厚度2~10米。

冲积—淤积层分布于区内河流中下游,上部为含淤泥质亚粘土夹粉砂,下部为砂砾层,厚度2~10米。

黄山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

黄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1864米,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最高峰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气势磅横、令人叹为观止的的立体画面。

黄山的险峻地貌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7处、关2处。

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

苦竹溪、逍遥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和刨蚀蚀残留的刃脊;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7处、关2处。

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

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七结束语

大学的第一次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我们这次的“笃行”尽管只有短短几天,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中更使我们提高了继续学习的热情。

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如做笔记应该用铅笔等等,学会基本的考察报告的写法,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2010年9月27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