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7602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

教育学复习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整理

教育学

1、教育本质概念:

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活动,都是教育。

B、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3、教育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延续需要以及社会中每个成员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

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5、教育学主要揭示两大教育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规律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a、身心发展的特点:

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b、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2、环境——人的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进程和速度

3、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条件:

(评“教育万能论”):

①合理的社会条件,是充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

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与环境因素相一致。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③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a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发展关键期。

b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c适应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性,教育要有针对性。

d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尊重发展的生命性和可能性。

e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问题:

为什么教育要适度超前生产和发展?

 

教育目的:

1、概念:

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3、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

基础教育

任务:

↗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

↘为社会提供劳动后备力量

学制

一、我国历史上有多少学制

癸卯学制(仿日、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壬戌学制(仿美)即“六三三制”

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化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课程

1、依据课程的组织形式划分:

(1)学科课程:

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根据其包含学科门类多寡不同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两种:

①分科课程:

根据各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设计的课程。

从学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分科课程在所有课程的类型中,历史最为长久。

孔子教学生“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

古希腊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艺”。

分科课程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易教易学。

但课程缺乏知识间的整合性和联系性,容易脱离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

②综合课程:

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了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一门学科。

有几种组合形式:

融合课程:

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内容揉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

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

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如把地理、历史合并“社会研究”。

综合课程有利于减少课程门类,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世界。

但具体操作上难度较大。

(2)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

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以儿童的某些基本动机作为教学组织的中心,以代替学科作为课程的基础。

一般认为学习者的动机可分为四类:

①社会动机②建设动机③表演动机4游戏动机。

活动课程的长处: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活动课程的缺陷:

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

(二)依据课程的内容划分,形式课程和实质课程

(三)依据课程的呈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划分为:

(1)显性课程:

亦称“正式课程”,指为完成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各种活动。

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2)隐性课程: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课程的特点:

①隐蔽性②整体性③易接受性④持久性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当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目标一致时,对显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显然有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当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时,对显性课程起着完全相反的教育作用。

隐性课程的构成因素复杂多变,易被忽视。

我们应有意识地设计和优化学校隐性课程的结构,尤其应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教师人格力量的教育意义。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

学习结果计划性学习环境

隐性课程非学术性知识无计划渗透性

显性课程学术性知识有计划课堂教学

教学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二)教学以传授和学习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

(三)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二、教学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学与教育相互统一的规律

五、教学原则(运用案例分析p221)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巩固性原则

六、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1、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依据学科和教材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三)启发式——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判断分析)

1、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班级上课制——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3、优点:

①教学效率高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③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缺点:

①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②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

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备教材(钻研教材)

→备学生(了解学生)

↘备教法(教学手段、方法的准备)

(二)上课——中心环节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恰当

④组织严密⑤语言清晰⑥师生积极性高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考试与评价

微型教学:

P327

德育:

一、概念: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包括: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

二、任务: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

(三)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五)培养学生道德选择、道德思维、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班主任教师

2、受教育者↗学生个体、政治课教师、学生集体、学校领导、课任教师、全体教职工

3、德育内容——一定社会道德规范、思想观点、政治立场

4、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基础)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和交往过程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五、实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六)知行统一原则

六、中学德育方法

(一)、说理法-----知

1、概念:

说理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方式摆事实——参观、访问、调查等。

讲道理——讲解、讲演、谈话、报告、讨论等

3、要求

(1)明确目的性,要有针对性;

(2)掌握一定的说服技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幽默感;

(3)要善于抓住时机;

(4)以诚待人,以理服人;

(5)教育者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榜样法-----情

(三)、陶冶法-----情

1、概念:

陶冶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冶炼的教育方法。

2、方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3、要求

(1)创设良好的环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四)、实际锻炼法-----意、行

1、概念:

实际锻炼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和训练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2、方式

①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培养优良品德。

②让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③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3、贯彻要求:

①要与说理教育相结合

②要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

③要帮助学生进行认真总结。

(五)、自我教育法-----知、情、意、行

(六)、奖励与惩罚法-----品德评价

教师

一、根本任务: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二、劳动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教师劳动的空间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三、性质:

(一)教师职业的创造性

(二)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学科专业、教育科学专业)

1、教师职业天职是“学高为师,身正为德(范)”。

2、教师的培养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3、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独立自主权。

4、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5、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综合起来看比较高。

(三)教师职业的社会性

四、教师的素质: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依法执教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严谨治学

5团结协作6尊重家长7廉洁从教8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

1、精通1-2门学科专门知识与技能

2、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

(现代工具学科、当代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质

1、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5、社交能力

(四)教师的身心素质

1、健康的体质2、高尚的情感3、坚强的意志

4、时代的性格(进取、民主、参与、合作意识)

(五)教师的信息素养

1信息意识与态度2信息知识与技能3信息应用与创新4信息道德与规范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促使全班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

二、工作内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

1班级≠班集体2集体形成的标志

3如何培养良好班集体

①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②健全组织,形成班集体核心

③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④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三)非正式群体教育工作

(四)组织班会(主题班会)

第一、主题的选择与设计(关键)

1主题的种类

①季节性主题②问题性主题③模拟性主题

④知识性主题⑤系列性主题⑥即性性主题

⑦实践性主题

2确定主题的原则

①教育性原则②时代性原则③创新性原则④针对性原则

3确定主题的程序

①精心观察,深入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②广泛拟题,充分酝酿

③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确定主题

④偶发事件中的主题确定

第二、充分准备(物质与精神)

第三、具体实施

第四、反馈巩固

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1)活动内容(主题)

(2)教育目的

(3)活动时间

(4)活动安排

(5)活动准备

(6)反馈巩固

三、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①深入了解分析原因。

②热爱关心后进生。

③善于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

④要反复抓,抓反复。

⑤争取学生家庭的配合,共同教育学生。

附:

几个代表人物:

1、夸美纽斯:

捷克《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提出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生教育制度、论证班级授课制度、规范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原则,反封建、建立新的教育学科起到积极的作用

2、赫尔巴特:

德国《普通教育学》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以心理学为基础,规定了教学步骤、强调教学的教育作用,我国“五四”以前的学校教学深受赫尔巴特的影响

3、杜威: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创立者,《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之父

反对传统的教学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

4、马卡连柯:

前苏联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丰富了他的教育学理论。

指出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才能完成培养集体主义者的任务。

提出了劳动与教育并行的原则。

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统一的教育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