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90350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

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

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

善于读这本书

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

章。

   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

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13.钓鱼的启示                       二课时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一课时

 

   15.落花生                           二课时

 

   16.珍珠鸟                           一课时

 

   语文园地四                           三课时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运用细节描写及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正确领会“从小受到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从而受到“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部分有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重点,但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读有关诚信的文章。

收集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2、回忆或收集生活中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吗?

(学生交流)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条名言——(小黑板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学生自由读、齐读这段话)。

3、读了这段话,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

(学生质疑。

4、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课题——13、钓鱼的启示(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启示)课文哪个自然段直接点出了这个词?

(第11段)小黑板出示: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齐读该段。

师问:

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再次引导学生质疑,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

5、小结,导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是啊,三十四年前的那次钓鱼与以往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给作者以终生的启示?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回到34年前那个不同寻常的夜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吧,要求把字音读准确,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边读边思考一下:

作者在钓鱼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同寻常的事情,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对学生读书中出现的问题,老师随即指导点拨,对于难读的句子,老师可范读,指名读,让学生读通、读对。

(2)出示:

(检查学生的认读、书写及词义的理解情况)

鱼饵涟漪(读时理解)挣扎操纵小心翼翼

鱼鳃翕动(文中理解)皎洁鲈鱼筋疲力尽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我”在钓鱼时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引导学生简要概括)

(2)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层次——先写“我”钓到一条少见的大鲈鱼,特别惊喜;接着写父亲态度坚决地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依依不舍甚至有些沮丧;最后写这件事让“我”得到了终身受益的启示。

三、深入文本,品析词句。

(学习钓鱼部分)

1、请同学们先用心默读1——3段,看你能否读出这次钓鱼与以往有何不同?

三十四年过去了,哪些情景一直令作者难以忘怀?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总结这次钓鱼与以往的不同:

钓到了以前从没见到过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这真是出乎作者意料之外的惊喜。

再以“哪些情景令作者终生难忘”这一问题引出重点段第3段的学习。

)(学习第3段):

(1)、指名读、自由读。

“这是一条怎样诱惑人的鱼?

”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描述。

(2)此时作者和父亲的心情怎样?

(惊喜、得意、兴奋)

(3)这种惊喜、得意的心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词句体会写法)

a、直接表达内心活动,如:

“啊,好大的鱼!

”“我和父亲得意的欣赏着……”

b、用月夜的描写衬托高兴的心情,如;“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c、“我”钓鱼的动作及鱼儿挣扎的情景刻画极为细腻,如:

“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迅速拉上岸、得意地欣赏”;“鱼儿不停地甩动鱼尾并跳跃着,在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出不少水花……”进一步体现了作者此时惊喜的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课文。

3、教师小结:

在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作者喜出望外地钓到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当时那一美好的情景,令作者回味无穷。

接下来又发生了与以往钓鱼怎样不同的事情呢?

请课下仔细品读第二部分——放鱼。

四、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摘抄1——3段中优美句子,并尝试背诵积累。

3、进一步熟悉课前收集的有关鲈鱼生活习性的资料和有关诚信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检查反馈。

1、听写部分词语:

捕捞鱼饵小心翼翼操纵鱼钩溅起鱼鳃

2、教师根据听写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3、引导学生运用听写的部分词语,概括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二、继续研读,深化感悟。

(一)(学习放鱼部分)

1、回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

作者跟父亲一起钓鱼,作者钓到一条出乎意料的大鲈鱼,心里特别惊喜。

那一美好的情景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

可是,面对这条诱人的鲈鱼,他和父亲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什么难题呢?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4——9段,交流“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3、面临着“是留?

是放?

”这样一道人生难题,我和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再深入地读4——9自然段课文,看看当时哪些情景一直清晰地留在作者的脑海中。

4、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理及情感)

父亲: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你猜,父亲此时在想什么?

(2)“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从哪个字中你体会出父亲态度的坚决和不容争辩?

“我”:

(1)“‘爸爸!

为什么’?

我急切地问道。

”(“我”的不理解)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的委屈、不舍得)

(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此时,“我”没有再争辩什么,可从“乞求的目光”你想像一下作者想对父亲表达什么?

(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我”的依依不舍、鱼游走时的沮丧)

5、指导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

6、展开辩论,深化理解。

这条鱼的确太诱人了,到底是放是留呢?

文中的“我”和父亲都没有讲出其中的理由。

假如你是作者,你会以什么理由来劝父亲把这条鱼留下?

假如你是父亲,你又会以怎样的理由劝孩子把鱼放回湖里?

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以及课外的相关资料,找出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

(辩论过程,教师要做好方向导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环境、生态需要、做人诚信的故事等进行)

7、教师小结。

(1)小结:

尽管只有两个小时就到鲈鱼捕捞开放时间,尽管除了他们父子二人不会再有他人知道这件事,尽管詹姆斯是那样的不舍得放掉那条少见的鲈鱼。

但是,在爸爸的严格要求下,他还是把鱼放掉了,遵守了钓鱼的规则。

(2)过渡:

虽然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的严格要求,但34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想起这件事就对父亲充满崇敬之情。

所以,作者说——父亲当年的劝诫给了“我“终生受益的启示。

下面咱们跟随作者一起再次品味父亲的教诲。

(二)(学习启示部分------第10段)

1、同学们,把鱼放回湖里,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作者却经历了多么艰难的过程。

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

什么是“非”?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

(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理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原因——它往往需要我们放弃自己的利益,需要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

)这么难以抉择的事情,我还是做到了。

这得感谢谁?

(2)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引导体会)

a、这诱人的“鱼”还是海里的鱼吗?

(对自己有利却违背道德的事物)

b、在人生的旅途中,“我”还会遇到哪些与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呢?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各抒己见,理解透彻。

如:

金钱、名誉、地位等的诱惑。

c、面对这些诱惑,“我”抵制住了吗?

是什么力量让他战胜了诱惑,战胜了自我?

(在次读父亲劝诫自己的话)

d、“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放鱼”与“成就”之间的关系。

e、“我”当年放弃了那条大鲈鱼,却在人生路中收获了更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2、老师小结。

作者正是因为这次不同寻常钓鱼,受到了父亲严格的教育,才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所以(引读11段)——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三、联系实际,理解升华。

同学们,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生活中,你也很可能遇到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是怎样选择的?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是否也像作者一样乐于与大家分享?

(引导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做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钓到鱼时:

惊喜异常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钓鱼的启示:

在人生旅途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人生旅途:

终生受益

作业

 

反思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

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借助成语辞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过程与方法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渎自悟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发。

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

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

从读音上看:

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

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3.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星罗棋布:

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

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环抱:

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

望:

希望。

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

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货轮:

运输货物的轮船。

    挑拨:

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布样:

裁好的、准备制做衣服的布料。

    络绎不绝:

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

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四、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交流自读疑难

     师: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活也是这样。

     交流体会:

(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

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

试讨论讨论。

又有什么收获?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

“幸福的云”指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

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

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作者为什么而懊恼?

用心读读作者的心情。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

”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路,一下被堵住了。

“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读读这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河流”一词蕴含着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

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

事实证明:

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

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

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五、拓展实践

   

(1)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2025年,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30岁左右。

有的是事业有成的建树者,有的也许还深处逆境。

当2年后同学聚会上,成功人士将怎样对失败的同学劝慰勉励呢?

   

(2)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新打算呢?

 六、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

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

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七、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

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演读课文。

板书

 

作业

 

 

15.落花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

喜欢。

  师:

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生:

花生

  师:

(出示花生的图片)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

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

我们来看课文。

  师:

(板书:

19.落花生)

  生: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陶行知说: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

教者引用猜谜语,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

二、朗读感悟

  师: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生:

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

板书: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

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生:

姐姐说它味美;

  生:

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生:

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师:

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

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

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生:

两次。

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

板书:

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师:

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思考:

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生:

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却埋在地里。

  师:

回答得真好。

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生:

我认为应该抓住“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些关键词语;

  生:

我认为还应该抓住“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

板书:

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上

  师:

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

抽一生读

  师:

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

我认为他抓住了关键词语来读。

  生:

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流畅。

  生:

他读出了桃子、石榴、苹果那种炫耀自己的语气。

  生:

(齐声说)想。

  师:

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生:

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

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

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

  师:

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

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

我体会到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

我体会到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

我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师:

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用——勾划出来。

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生:

一生读。

  生:

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生:

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师:

作者“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

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生:

“我”认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

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

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生:

有些人,你看他仪表堂堂,可是他却没有什么本事;

  生:

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一位非常漂亮的阿姨,边走边吃香蕉,吃完香蕉就把皮扔在大街上,如果把过路的老大爷、老奶奶摔到了,怎么办?

  生:

有些人,虽然长得很丑,可是他很乐于助人。

  生:

我的邻居是个清洁工,他每天天没亮就开始打扫卫生,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师:

其实,我们的身边像那位普通的清洁工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

  师: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

举例说明。

  生:

有,老师为了学生在工作上默默奉献

  生:

清洁工,为了一方的清洁,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

  生:

蜡烛是伟大的,牺牲了自己的身体给我们带来光明。

  生:

春蚕,为了让人们穿上华丽的衣裳,到死都还在吐丝。

  生:

太阳,因为你无私地奉献光和热,所以大地才一片生机昂然、万紫千红。

 

  师:

大家说得真棒,在我们的身边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和事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陶行知先生也说:

“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

  师:

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尝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

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

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我们应该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生:

课文重点写议花生,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

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师: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

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

如:

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设计意图: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

“先生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学有法,贵在授法。

教者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

三、总结升华

  师: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师:

谁愿意毛遂自荐?

  生:

我想说:

“我要向花生学习”。

  生:

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

  生:

不是有一句名言:

“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装扮自己”,我觉得说得真好。

  生:

我又学会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借物喻理两种写作方法,我想我的作文能力会更好。

  生:

我认为父亲的话有些不对,桃子、石榴、苹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