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9113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docx

江西省南昌市三校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

南昌市三校联考(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试卷

语文试题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写意的困境与突围

林木

目前中国画界有个悖论让人十分好奇。

一方面,对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的倡导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写意画早已陷入困境。

目前的一些展览,工笔画的参展及获奖作品数量绝对在写意画之上。

又如在面对现实的一些创作领域,大写意更显尴尬。

20世纪以来对中国画的历次批判,其实矛头主要是冲着中国画中的写意画去的。

不论康有为、鲁迅还是徐悲鸿们,批评的都是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

而对工笔画不仅没批评,评价还很高,尤其对以宋画为代表的中国院体工笔画系统反倒有极好印象。

不仅当时的中国知识精英是如此看,国外的学者也这样看。

正因为写意画目前的窘境,所以倡导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的呼声不绝于耳。

尤其是一些强势人物对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的倡导,更使这个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焦点现象。

写意画的窘境其实是与对写意画的认识直接相关的。

如写意画就是“写”,而“写”就是“以书入画”,“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线条入画,尤其是以行草书入画。

不仅当以如此线条入画,还当以水墨为之。

这样,大写意画语言的套路就定型了:

急速的行草书法中锋式线条加水墨入画,这是写意画的笔墨套路。

写意尤其是大写意当然还不能画得太实,必须简。

岂不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么?

八大山人已是榜样之榜样,你还敢画实画繁么?

于是简笔造型是又一套路,一些大写意画家画得儿童画一般,技巧全无。

写意画还有题材套路,其中又以传统文人画之“四君子”梅兰竹菊为千年不易之“母题”。

千年以来,成千上万的画家迷恋简笔造型,画同样已成套路的相似性的题材相同的母题,怎么可能不相似不雷同!

就算是龙虾珍贵,天天吃顿顿吃也会吃倒味!

今天的水墨大写意就好像是我们国画界的“龙虾”!

画界吃腻了“龙虾”时,当代工笔画横空出世:

你用急速的行草用笔,我用严正的楷书用笔;你儿童似的简笔造型,我则严谨的写生写实;你天天画千年不变的传统母题,我画天天看到的丰富无比的现实生活;你用单纯至极的水墨,我用千变万化的色彩;你总是老气横秋的古典意趣,我幅幅生气勃勃的现代情感……倡导写意画的人总把写意或大写意当成中国画的本质,所以他们的倡导总是义正词严。

对中国绘画来说,通过主观表达的需要主观化地改造对象以应表达的“意象”才是中国绘画体系的核心。

这样,宫廷表达的富贵意象成为院体画工笔画,宗教表达的神圣意象成为宗教画,民间表达的吉祥意象成为民间画,文人表达的超然意象成为文人画……各路数的传统绘画中还可再分一些绘画类型,如此看来,把大写意标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绘画,把大写意精神标榜为中国绘画核心精神,既不合情理,亦不合史实。

“写意”之前中国就没有艺术精神?

写意困境如此,水墨大写意就没有出路了?

当然不是。

当代画坛仍有不少突破常格以写意或大写意名世的优秀画家。

既然上述关于写意的套路成了障碍,但写意的内涵,那种狂放、那种力量、那种无所拘束一往无前的精神气势不可以发扬光大吗?

笔者在贾浩义的画册中还能看到他早年用过、今天还在流行甚至倡导的水墨大写意人物画,形很准,笔墨也很好,但如果没有对中国意象本质的哲理探索、对写意内在精神的深入把握、对写意语言的自由转换,一如今天画坛绝大多数写意画家那样,能有今天风格独特而备受称赞的老甲吗?

(选自2015年8月9日《中国文化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年以来,包括徐悲鸿在内的大家对中国画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写意画上,而对工笔画却持不仅不批评且赞赏有加的态度。

B.“急速的行草书法中锋式线条加水墨入画”,这是写意画的笔墨套路,言下之意是写意

画还是要画得简一些。

C.大部分画家均存在一种观点,写意或大写意应当成为中国画的本质,所以这部分画家总是义正词严地为之呐喊与欢呼。

D.用严谨的写生写实,画丰富无比的现实生活,采用千变万化的色彩,体现生气勃勃的现代情感,这是当代工笔画的一些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相同的套路,相似的题材,那些重点画“梅、兰、竹、菊”的写意画和重点画“龙虾”的国画,都陷入了绘画的困境之中。

B.“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非八大山人提出的观点,意思是评论画的好与不好,如果以形似为标准,这样的见识跟小孩子差不多。

C.作者列出“工笔画”“宗教画”“民间画”“文人画”等例子,表明作者并不认同大写意为中国绘画的核心绘画,大写意精神为中国绘画核心精神的观点。

D.作者认为,我们应当拓宽写意画的惯常套路,突破常格,不断加强对写意本质的探索,

把握写意的内在精神,将写意语言自由转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意画的窘境其实是与对写意画的认识直接相关的”,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如何看待这种窘境与我们对它的认识有关联。

B.著名文学大师鲁迅曾说过“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划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的话,这话是针对写意画来说的,并且是在批评写意画。

C.文中的老甲,即贾浩义,当代著名大写意水墨画家,有着对写意内在精神的深入把握,风格独特而备受称赞,有别于一般的写意画家。

D.一些强势人物对大写意画的大力倡导,致使这一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一个焦点,客观上也就造成了目前写意画的窘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铁凝

 2007年1月29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

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

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

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

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

我有点拿不准地说:

“我该怎么称呼您呢?

杨绛先生?

杨绛奶奶?

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那一晚,杨绛先生的朴素客厅给我留下难忘印象。

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

沿墙两只罩着米色卡其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这沙发上,杨绛则坐上旁边一只更旧的软椅。

我仰头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目。

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她的手印。

七十多岁时她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面换灯管。

那些手印就是换灯管时手扶天花板留下的。

杨绛说,她是家里的修理工,并不像从前有些人认为的,是“涂脂抹粉的人”。

 我喜欢听杨绛先生说话,思路清晰,语气沉稳。

虽然形容自己“坐在人生的边上”,但情感和视野从未离开现实。

她读《美国国家地理》,也看电视剧《还珠格格》,知道前两年走俏日本的玩偶“蒙奇奇”,还会告诉我保姆小吴从河南老家带给她的五谷杂粮。

这些新鲜粮食,保证着杨绛饮食的健康。

 跟随钱家近二十年的小吴,悉心照料杨绛先生如家人,常有各种社会情状通过小吴传递到杨绛这里。

我跟杨绛先生开玩笑说:

“您才是接“地气”呢,这地气就来自小吴。

”杨绛先生指着小吴说:

“在她面前我很乖。

”小吴则说:

“奶奶(小吴对杨绛先生的称呼)有时候也不乖,读书经常超时,我说也不听。

”除了有时读书超时,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

小吴还告诉我,杨绛先生虽由她照顾,但至今更衣、沐浴均是独自完成,又让我感慨:

杨绛先生的生命是这样清爽而有尊严。

有时候我怕杨绛先生戴助听器时间长了不舒服,也会和先生“笔谈”。

我从茶几上拿过巴掌大的小本子,把要说的话写在上面。

这样的小本子是杨绛用订书机订成,用的是写过字的纸,为节约,反面再用。

我在这简陋的小本子上写字,想着,当钱锺书、杨绛把一生积攒的版税千万余元捐给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是那样地毫不吝啬。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杨绛参加了邓小平为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举行的国宴,邓小平将《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国王和王后。

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

“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

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

”杨绛说。

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如同她常说的“我们做群众最省事”,如同她反复说的,她是一个零。

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

在做学问的同时,她也像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女性一样,操持家务,织毛衣烧饭,她常穿的一件海蓝色元宝针织成的毛衣就是在四十多年前织成的。

我曾夸赞那毛衣针法的均匀平展,杨绛脸上立刻浮现出天真的得意之色。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

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

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

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

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摘自《文汇报•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②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

“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摘自黄薇《百岁开一话杨绛》)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她的穿着打扮让我感到惊异,而她亲自迎接我的行为以及跟我的谈笑则更让我感到震撼。

B.杨绛先生会客时经常坐在“一只更旧的软椅”上,跟客人聊客厅天花板上“手印的故事”总引得客人感慨万千。

C.《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西班牙贵宾,这充分肯定了杨绛先生在文学翻译上的成就,也鼓舞了她翻译出了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D.听到别人说自己“穿得像个女工”杨绛先生坦然接受;尽管她成功地做出大学问,但她始终把自己当做“一个零”。

5.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杨绛先生可贵品质的是()(3分)

A.她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

B.她读《美国国家地理》,也看电视剧《还珠格格》,知道前两年走俏日本的玩偶“蒙奇奇”。

C.钱锺书、杨绛把一生积攒的版税千万余元捐给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是那样地毫不吝啬。

D.在做学问的同时,她也像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女性一样,操持家务,织毛衣烧饭,她常穿的一件海蓝色元宝针织成的毛衣就是在四十多年前织成的。

6.为什么“我”第一次见到杨绛先生时,会认为她“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悔的边缘

刘心武

从地铁站出来,是人流高峰期,他被后面疾步往前赶的人从侧面撞了一下。

他早已习惯社会中人际间的碰撞,所以并不在意,本能地一停步,见是一个年轻人,那年轻人的眼光跟他刚一接触,就问他:

“三益大厦从哪边走?

”他回答:

“那应该走东出口……”可是年轻人却马上离开他,又去问站台上报摊的售卖员。

他心想,为什么不相信我的回答,我指点得很正确很清楚呀……个人性格中的执拗,使他在短短几秒钟里产生一种冲动,就是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使这位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

于是他小跑着,穿过江鲫般的人流,追上了那年轻人,呼唤他:

“小伙子!

那年轻人听见他的声音,回头望着他,眼里充满复杂的表情。

他一时难以破译,就说:

“小伙子,我带你去三益大厦。

最近这边修路,临时多出许多栅栏,如果没人带路,那就可能绕来绕去找不着了……”年轻人瞪圆眼睛,嘴唇蠕动着,大概是想说不用了不用了,他就微笑告之:

“我就住在这边,顺路就把你带到。

”他引领着那年轻人去上滚梯,那年轻人自觉地站到滚梯右侧,他心想,这说明小伙子还有点文明习惯,大概是个外地考到北京的大学生吧,去三益大厦,也许是到那里头的公司求职面试,那就更不能因为路不熟误过约定的时间,自己带他去真是非常应该,也算是退休后平淡生活里的一桩小小乐事吧。

出了地铁站,那年轻人就说:

“老先生,我自己去吧。

”他笑:

“看见吗?

两边全是临时栅栏……”转了两个弯儿,出现岔口,那年轻人说:

“谢谢啦,您自便吧……”他的笑容更灿烂:

“自便?

那你可知道该往哪边?

来来来,跟我拐这边……”就这样,终于走出栅阵,人流疏散开,前面已经显露出了三益大厦,年轻人煞住脚,这回不知怎么绷紧脸,挺不高兴的样子,挺生硬地说:

“行啦,我看见啦。

”他本想说:

“我回家也得经过三益大厦,我把你送到门口吧。

”但望见那年轻人的眼神,他想,啊,如今的年轻人都特别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许人家到三益大厦办事,希望能够保密呢,于是他就站住不动,指点前面说:

“大厦的门朝西,拐往西边的时候,留神地下车库里开出来的车,上个月就撞倒过一个民工……你头回往那儿去,要特别小心!

阳光下,一个矮胖的花甲老人,一个身材颀长的年轻人,站在那里,目光交接着。

两个人心里都涌动着很多想法,却都无法弄明白对方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年轻人朝老人点下头,含混地道谢,转身往大厦那边走去。

老人为了不干扰那年轻人,就且不回家,往另一岔路走去,那边有个公共绿地,他想去那里散散步也好。

年轻人还没到三益大厦就停住了脚步。

他猛地扭回头,看那领路的老人还在不在。

没影儿了。

年轻人的心先一松,接着就越来越紧,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着。

他是在下地铁车厢后,从老人一侧的衣兜里窃走了老人的钱包。

他向老人问路,以及问过老人又去问卖报的人,无非都是转移老人的注意力,万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却向他展示出了十二分的善意……他的行窃史还很短暂,为使自己的行为跟还没泯灭的良心不至于激烈冲突,他总对自己说:

这世道哪有什么真正的同情、善意与信任?

……一种浓酽的悔意涌上心头,他想马上找到那不见身影的老人,把钱包奉还……他朝大厦的反方向快走了几步,却又站住了。

他在悔的边缘徘徊。

他还是觉得以他个人的遭遇而言,像这位老人这样的社会存在还太少,他还不能放弃他的报复心理……

那花甲老人是在绿地长椅上坐下休息时,才发现自己丢了钱包的。

那个声称要去三益大厦的年轻人,自然立即成了他心中的疑犯。

他把整个过程细细回忆了一遍。

他心中旋出丝丝悔意。

难道无私助人在眼下的世道里是一种奢侈甚至痴愚?

难道世道已发展到不可以信任任何一个陌生人?

他的心思也一直在悔的边缘徘徊。

当他往家里走去时,他这样想,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断定是那年轻人偷窃了自己的钱包,以后把钱包保护得更好就是了;他以十二分的善意去帮助陌生人并没有错,这样的事情过去倒是做得太少了……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对年轻人的眼睛描写较多,如“眼里充满复杂的表情”,“复杂”是因为他很惊讶、很忐忑、很惶恐,不知老人叫住他是何意图,担心偷钱包一事败露。

B.“年轻人瞪圆眼睛,嘴唇蠕动着”,这表明此时他颇感意外——老人不但没有发现钱包被偷,反而热心带路,于是深受感动、欲言又止。

C.“阳光下”,老人与年轻人“站在那里,目光交接着”,这一处描写犹如特写镜头,令人过目难忘;“年轻人的心”“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着”,妙用比喻,形象生动。

D.小说以老人的心理活动作结,非常明确地提示我们:

为了让年轻人彻底悔改,为了让

社会风气得以净化,增加社会的人际温暖,人们应付出更大的善意,做出更多的善行。

E.小说标题拟得很是精妙,既对应情节、点明主题,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如果改

成“悔”,那就不够妥当且大为逊色了。

8.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除运用神态描写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试举例说明。

(4分)

 

9.文中年轻人“悔”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花甲老人“悔”的又是什么?

结果又如何?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南星,字梦白,高邑人。

万历二年进士。

除汝宁推官。

治行廉平,稍迁户部主事。

二十一年大计京官,与尚书孙鑨秉公澄汰。

首黜所亲都给事中王三余及鑨甥文选员外郎吕胤昌,其附丽政府及大学士赵志皋弟皆不免,政府大不堪。

给事中刘道隆因劾吏部议留拾遗庶僚非法。

得旨,南星等专权植党,贬三官。

光宗立,起太常少卿。

拜左都御史,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

寻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

当是时,人务奔竞,苞苴①恣行,言路横尤甚。

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

选郎即公正无如何,尚书亦太息而已。

南星素疾其弊,锐意澄清,独行己志,政府及中贵亦不得有所干请,诸人惮其刚严不敢犯。

有给事为赀郎求盐运司,即注赀郎王府,而出给事于外。

知县石三畏素贪,夤缘②将行取,南星亦置之王府。

时进士无为王官者,南星不恤也。

魏忠贤雅重之,尝于帝前称其任事。

一日,遣娣子傅应星贽见,南星麾之去。

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大学士魏广微,南星友允贞子也,素以通家子畜之。

广微入内阁附忠贤,尝三至南星门,拒勿见。

又尝叹曰:

“见泉无子。

”见泉,允贞别号也。

广微恨刺骨,与忠贤比而龁南星。

忠贤及其党恶南星甚,每矫敕谕,必目为元凶。

于是御史张讷劾南星十大罪。

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

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卒戍南星代州。

嫡母冯氏、生母李氏,并哀恸而卒。

子生七龄,惊怖死。

南星抵戍所,处之怡然。

庄烈帝登极,有诏赦还。

巡抚牟志夔,忠贤党也,故迟遣之,竟卒于戍所。

崇祯初,赠太子太保,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二百四十三卷)

【注】①苞苴:

贿赂。

②夤缘:

攀附权贵。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B.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C.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D.尝并坐弘政门/选通政司参议/正色语忠贤曰/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忠贤默然怒/形于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

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

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

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

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

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南星秉公执法,整肃吏治。

他与尚书孙鑨考核京官,首先就将与他们亲近的王三余、吕胤昌罢黜,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也不能幸免。

B.赵南星忠于职守,锐意除弊。

他对于官场上奔走于升迁之道、贿赂公行的风气甚为痛恨,特立独行,极力澄清,朝廷上下都惧怕他,不敢向他开口请托。

C.赵南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魏忠贤曾在皇帝面前称赞他的为政才能,并让自己的外甥拉拢他,他不为所动。

因老友之子依附魏忠贤,他拒不接见,惹来怨恨。

D.赵南星遭谗受害,含冤而卒。

他秉公澄汰的做法虽然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但因直接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未能持久。

他也受到打击迫害,含恨卒于戍所。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每文选郎出,辄邀之半道,为人求官,不得则加以恶声,或逐之去。

(5分)

 

(2)系之狱,坐南星赃万五千。

南星家素贫,亲故捐助,始获竣。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

①南山:

指李贺家乡的山。

②承明庐:

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

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

《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

指写家信。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

”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15.杜甫《春望》中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

 

(三)名句背诵(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常说:

“活到老,学到老。

”《劝学》中的“”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表达(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专家呼吁人们不要暴饮暴食,否则身体过于肥胖就会尾大不掉,影响日常生活。

②深圳山体滑坡致一工业园多栋楼被埋,59人失联,当地医院已严阵以待,充分做好救援准备。

③他的一席话真似暮鼓晨钟,发人深省,让我感觉到做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应该怀有一颗博大之心。

④时光荏苒,不觉已离开故乡三十载,两鬓霜染,马齿徒增,而故乡早已脱胎换骨,焕发

出迷人青春。

⑤坚守基层的“盲警”罗建,获得了2016年3月“最美巴渝·感动重庆月度人物”,对于这份意料之外的不虞之誉,他倍感荣幸。

⑥改革面前,每名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多些反躬自问:

是不是遵守了政治纪律,有没有“妄议中央”的现象,有没有对改革方案指手画脚,有没有传播政治谣言。

A.①③⑥B.②④⑤

C.③④⑥D.①②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只有让当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成为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安心学习、传承技能,踏踏实实做出“中国制造”的好产品。

B.据统计,我州目前存量贫困人口中,16岁以下贫困少年儿童有17.3万名,涉及17.3万

个家庭、50多万人口处于贫困,占了全州贫困人口的一半多。

如果将他们全部培养成才,这50多万人口也就基本脱贫了。

C.由于洞中发现大量大型鹿类化石的缘故,考古人员后来将遗址命名为“马鹿洞”,在

此曾经生活的古人类被命名为“马鹿洞人”。

D.在该官网上,十部提名作品的作者及出版社名单也予以公示。

该公示还注明“公示截止期为8月15日。

其间,如发现提名作品有不符合《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的情况,请向评奖办公室反映”。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类发展史上,推动社会变革和前进的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