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99181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项目建议书

1.项目概要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是根据《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计开函〔2009〕86号文件精神,结合铁岭市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

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的林地进行封禁保护、人工促进育林、人工营造榛林等手段,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林木质量、提高林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力争通过示范带动,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现代化林业建设,实现兴林富民。

1.1编制依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

②中共辽宁省人民政府转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辽委发[2003]32号。

③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林业厅《辽宁省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纲要》和《辽宁省林业产业规划纲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4]16号。

④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意见》。

辽政发[2004]46号。

⑤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的通知。

辽发改规划[2006]1205号。

⑥《辽宁省林业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辽宁省干果经济林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辽宁省林木种苗发展“十一五”规划》。

⑦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铁岭市榛子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的通知。

铁政发[2006]48号。

⑧《铁岭市2008—2010年林业经济倍增发展规划》。

1.2项目名称: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1.3实施单位:

铁岭市林业局

1.4项目法人:

铁岭市林业局法人代表:

孙彪

1.5建设地点:

铁岭县李千户乡、种畜场

1.6主要建设内容、规模: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地理、气候及立地条件特点,计划在铁岭县李千户乡、种畜场采取山上腹封禁保护、中下腹人工促进育林及人工营造榛林的生态治理模式,完成封禁保护区3215.50亩;人工促进育林843.00亩;人工营造榛林1286.00亩。

1.7建设期:

一年

1.8总投资:

根据该项目构成估算,项目总投资207.83万元,其中基础工程(建安工程)投资128.00万元,苗木及人工费投资79.83万元。

总投资中80.00万元依靠中央财政投资,省市财政配套48.00万元,地方自筹79.83万元。

1.9建设效益: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的蓄水保土能力,缓解土壤流失。

同时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助推我市生态建设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项目区基本情况

2.1自然立地条件

铁岭市位于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

地处东经123°27'~125°06',北纬41°59'~43°29'之间。

本项目区大体呈丁字形东西长、南北短,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整个项目区为长白山哈达岭余脉,属辽东低山丘陵,海拨300—700米,平原区海拨在100米以下。

本项目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寒冷期长,春冬季节多风干旱,年平均气温7.5℃,七、八月份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5.8℃,最低气温-34.3℃,全年日照时数为2638.8小时,平均无霜期为135—155天,最多为182天,最少为126天,年平均降水量699mm,最高降水量为888mm,最低降水量369mm。

项目区主要有5个土类,10个亚类,31个土属,67个土种,土类主要以棕壤为主占全区64.5%,草甸土次之。

一般为微酸性,PH值6—7之间,土层厚度10—70cm,有机质含量一般在2.47左右,成土母岩多为花岗岩。

项目区植被属长白山植物区系针阔混交林地带,植物种类繁多,本项目区共有木本植物50科,115属,455种,森林优势树种主要有天然次生柞树、油松、榆树、山梨、山杏、和人工营造的落叶松、油松、刺槐等,灌木主要有山樱桃、胡枝子、鼠李、珍珠梅等,草本植物有羊胡苔草、大叶樟、蒿类等。

2.2土地、水资源利用情况

项目区总面积为5344.50亩。

其中:

封禁保护区3215.50亩,人工促进育林面积843.00亩,适宜人工营造榛林面积1286.00亩。

水资源丰富,以辽河为主包括87条大小支流在内的辽河水系,纵贯境内100多公里,水资源总量31.4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1.15亿立方米,不仅满足了铁岭城乡人民生活用水,而且为全市及其下游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

全市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具有蓄水、拦洪、泄洪、排灌、发电、养殖多项功能的水库工程配套体系。

境内市属大中小型水库82座,省属水库2座。

2.3苗木供应情况

铁岭目前有各类苗圃100多家,以开原靠山为中心的各种苗木种类与数量具有一定的规模,完全能够保证优质壮苗的供应。

项目区现有适龄母树林和种子园,能够提供优良的种子资源。

2.4基础设施条件

铁岭市林业局所属的林业科研实验基地是国家种苗工程重点建设单位,2001年被省林业厅命名为林业苗木培育骨干基地、被评为全国种苗质量信得过单位,2002年被辽宁省科技厅命名为林业优良苗木科技示范基地。

基础设施配套齐备,现在80%圃地面积实现喷灌,精品苗木繁育区实现微喷,有50KW变压器4台,24KW发电机组一套,深井4眼,60轮式托拉机一台,22马力四轮托拉机一台,旋耕、起垅、灭茬机一台套,喷灌车2台,农用汽车一台,生活用车一台。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必要性

3.1.1是改善区域环境和周边生态环境的需要

本项目区地处京哈铁路、沈哈高速公路、铁长线、102线国道可视范围内的第一层山脊,项目区域涉及2个行政村,该区域内山体陡峭、岩石裸露土壤稀薄,有机质含量极低,立地条件迎风漏水,在现有条件下,基本上没有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能力,以前也虽经多次人工造林但收益甚微,加之我市降水又大都集中在7—8月份,所以,造成本项目区一条季节性流域水势猛涨,小流域山洪暴发和小面积泥石流时有发生,大量的泥、沙被季节性洪水带入下游掩埋了耕地,淤满了河道,历史上几经冲毁了铁长线国道阻碍了交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对项目区内的森林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森林的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能力,刻不容缓。

3.1.2是实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和省政府于2001年实施的森林分类经营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相稳合。

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不受破坏,必须在发展上做文章,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调整森林经营模式,让农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对砍伐森林的依赖程度,从而达到保护森林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

3.2可行性

3.2.1具备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扎实的技术基础

铁岭市林业局技术力量雄厚、高级工程师14人,中级以上职称60多人,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

近10年内获部、省、市级科研成果20余项。

为辽北的造林绿化做出过突出贡献,具备建设、开发、管理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特别在营林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面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经验和水平。

3.2.2具备适宜造林的自然条件

该项目区内大部分山体的立地条件均适于水源涵养林及人工榛林的营造。

榛子是我市的特色经济林树种,更是我市立地条件恶劣山区水土保持的主栽树种。

本着实事求是、尊重自然、封造结合的原则,采取“保针、栽灌、留阔”的生态治理模式,把封山育林作为增加森林资源的主要途经。

把只有封育前途的灌木林地、疏林地全部纳入封禁保护范围,把适宜营林的地块全部栽种榛子。

通过有效的恢复植被和必要的人工促进造林手段,来加快植被恢复、修复自然,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山区发展的生态治理模式。

3.2.3具有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和经验

项目区位于辽北东部,森林资源丰富,宜林条件优越。

截止到2008年底,累计已完成封山育林51000亩,拥有人工榛林259005亩。

多年的封山育林、榛林营造,不仅储备了大量的用材林资源,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脱贫致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营造林经验,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工程实施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3.3.1该项目区将通过全面封山育林,从根本上杜绝人、畜上山,几年内,将自行恢复生态效益功能,加强管护,简单易行,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2该项目区立地条件十分符合封山育林条件

该项目区内山体多为疏林地块,森林植被覆盖率不足30%,而且目的树种不明显,封禁保护与人工促进育林是该区域内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林地生产能力的最佳举措。

随着林改的深入,多数的林地已承包到户,林农的营林护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林农们要向林地要效益,首选林种就是经济林,首选树种就是榛子,林农们要对承包到户的林地统筹安排,综合治理,林木密集的地方做封禁保护,防止人畜破坏,林木稀疏的地块人工促进育林,稍平缓的地块人工营造榛林。

3.3.3该项目区每亩具有天然下种能力的母树株数,及现有天然林针阔叶株数及灌木丛数都超过了封山育林所规定的指标。

3.3.4本项目区劳动力资源充足。

铁岭市总人口为302.6万人(2005年末),其中农业人口207.1万人,占68.4%。

农业人口中从事林业种养殖的占60%以上,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3.3.5本项目区交通十分发达。

铁岭市地处辽宁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南与辽宁省省会、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相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市相连,东与吉林省的辽源市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为邻。

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距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各大城市都能朝发夕至,漫山遍野的野生与人工榛园成为挂在火车、汽车窗外的实体广告。

而辽宁又是整个东北地区的门户,大部分出关的产品都要以辽宁为中转,而从东北进关的产品又几乎要全部通过辽宁。

铁岭市身处此地,能够充分利用东三省的榛子资源,榛果及其产品,具有控制整个东北市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虽说现在的经济已经开始逐渐一体化,但在经济相对沿海城市较慢的东北地区,地方品牌的地理优势还是显而易见的。

4.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铁岭市林业局生产基础设施完善,现有职工15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100多人,中级以上职称的60多人,高级工程师14人。

局内设有20个科、室、站、办和一个森林公安分局,其中所属事业单位林科院拥有试验基地850亩,肩负着辽北生态环境治理和规划的重任,一直承担着林木良种引种、驯化、试验、推广的研究工作,先后有42项成果分别获部、省、市级的奖励,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业务素质高、作风硬、善钻研的科技队伍,为辽北及东北地区的林业建设及城市绿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5.项目建设内容

5.1封禁保护工程

5.1.1.封禁区现状

(1)本项目区现有天然林各种杂树郁闭度只有0.2左右,加之在本项目区林畜、林人、林柴、林矿和林粮争地现象很严重。

(2)该项目区内大部分山体为阳坡且山体陡峭、岩山裸露、土壤稀薄,有机质含量极低,立地条件迎风漏水,在现有条件下,基本上没有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能力,以前也虽经多次人工造林但收益甚微。

(3)本项目区因立地条件不好造成生态极度脆弱,由于植被的减少造成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的下降,加之本地区降水又大都集中在7—8月份。

所以造成本项目区一条季节性流域水势猛涨,小流域山洪暴发和小面积泥石流时有发生,大量的泥、沙被季节性洪水带入下游掩埋了耕地,淤满了河道,历史上几经冲毁了铁柴公路,阻碍了交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5.1.2封育类型

共有3215.50亩山林实行封禁保护,本着集中连片的布局指导思想,项目区集中布置在铁抚线、李营线两侧的2个行政村,2个林班,42个小班育林范围内,根据国家封山育林规程的要求对其全面进行。

5.1.3封禁方式

(1)将封禁保护区四周,用刺槐等多刺植物通过人工造林建立起多刺植物防护屏障,以彻底杜绝人、畜上山。

(2)在封禁保护区四周修建围栏。

同时在县级公益林护理员、乡级护林员、村级护林员三级管护基础上,对封育区重新启动第四套管护体系,即对封山育林区另设专职护林员进行专题管护,对封育区常年进行防火、防盗检查。

坚决制止在封山育林区内打柴、放牧、开荒、开矿、埋坟、取土等现象。

(3)对山体陡峭、岩石裸露,具有天然下种能力的地类全面进行封育、以促进其天然更新。

(4)在主要进山路口设立永久性固定封山育林警示牌,通过在封山育林区周围村出动宣传车、张贴封山育林通告、悬挂护林防火横幅达到封山育林目的。

5.1.4封禁年限:

五年

5.2人工促进育林工程

5.2.1造林地现状

(1)对土层较厚但按封育要求又达不到封育规程标准的地类,要结合周围具有天然下种能力的树种进行人工促进育林。

(2)对人工促进型封山育林造林地块,每年进行幼林抚育2-3次,在抚育同时要对封育区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2次以上。

(3)对本项目区的无林地和过稀疏林地,进行人工促进性造林,根据立地条件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通过人工造林栽植落叶松、油松、榛子、樟子松、刺槐等杭旱树种,使其人工促进成林,在人工促进造林时,应充分结合封山育林区内的原来具有天然下种能力的树种,选择同树种苗木进行人工促进造林(考虑到原有树种天然下种),同时加大封山育林力度,杜绝人、畜上山,几年后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将有彻底的改变。

5.2.2整地

整地要求:

凡5°以上坡度的造林地,不应采取全面整地,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

整地方法:

应采用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水平阶整地、水平沟整地、窄带梯田整地等方法。

水源涵养林整地规格及应用条件参照附表执行。

附表水源涵养林工程造林整地规格及应用条件表

整地类型

整地规格

整地要求

应用条件

穴状整地

小穴

直径0.3~0.4米,松土深度0.3米。

原土留于坑内,外沿踏实不作埂。

地面坡度小于5°的平缓造林地小苗造林。

大穴

干果类果树1.0米,松土深度0.8米;鲜果类果树1.5米,松土深度1.0米。

挖出心土作宽0.2米,高0.1米的垵,表土回填。

坡度小于5°地段栽植各种干鲜果树和大苗造林。

鱼鳞坑

整地

长径0.8~1.5米,短径0.5~0.8米,坑深0.3~0.5米,

坑内取土在下沿作成弧状土埂,高0.2~0.3米(中间较高,两端较低)。

各坑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布置,上下两行呈“品”字形相错排列。

根据设计造林的株行距确定坑的行距和坑距。

树苗栽植在坑内距下沿0.2~0.3米的位置。

坑两端开挖各约0.2~0.3米的倒“八”字形截水沟。

用于坡面破碎、土层较薄的造林地营造水源涵养林。

水平阶

整地

阶宽1.0~1.5米,具有3~5°的反坡。

上下两阶的水平距离以设计造林行距为准。

要求在暴雨中各台阶间的斜坡径流在阶面上能全部或大部容纳入渗,以此确定阶面宽度和反坡坡度,或调整阶间距离。

树苗植于距阶边0.3~0.5米(约1/3阶面宽)处。

适用于山地坡面完整、坡度在15~25°的坡面营造水源涵养林。

水平沟

整地

沟口上宽0.6~1.0米,沟底宽0.3~0.5米,沟深0.4~0.6米,沟由半挖半填作成,内侧挖出的生土用在外侧作埂。

水平沟沿等高线布设,沟内每隔5~10米设一横档,高0.2米,以防沟内径流纵向流动。

根据设计的造林行距和坡面暴雨径流量确定上下两沟的行距和沟的具体尺寸。

树苗植于沟底外侧。

适用于山地坡面完整、坡度在15~25°的坡面营造水源涵养林。

窄带梯田整地

田面宽2~3米,田边蓄水埂高0.3~0.5米,顶宽0.3米。

根据设计的果树行距和坡面暴雨径流量确定上下两台梯田的间距及田边埂高度。

田面修平后需将挖方部分用畜力耕翻0.3米左右,在田面中部挖穴植树,田面上每隔5~10米修一横档,以防径流纵向流动。

适用于坡度较缓、土层较厚的地方营造果树或其他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的经济林树种。

整地时间:

一般应提前整地。

春季造林,应提前到前一年雨季,不晚于前一年秋季;雨季造林,应提前到当年春季或不提前;秋季造林,应提前到当年雨季或雨季前。

5.2.3苗木:

落叶松、樟子松、刺槐、紫穗槐、杨树等。

5.2.4配置模式

主要树种

搭 配 树 种

油松

栓皮栎、槲树、辽东栎、侧柏、落叶松、元宝枫、白蜡、椴树、桦树、色木、刺槐、山杏、紫穗槐、黄栌、胡枝子、沙棘等

侧 柏

栓皮栎、辽东栎、白皮松、油松、刺槐、元宝枫、黄连木、山皂角、紫穗槐、火炬树等

落叶松

白杄、油松、樟子松、辽东栎、桦树、山杨、水曲柳、椴树、春榆、白蜡等

刺 槐

侧柏、油松、杨树、栓皮栎、白榆、臭椿、紫穗槐、黄栌等

杨 树

刺槐、侧柏、沙棘、紫穗槐等

5.2.5补植:

在春季造林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春旱等因素,要实施好雨季营养钵补植造林。

补植的主要树种为榛子,搭配树种为果树类,山杏、板栗、山梨等。

5.2.6幼林抚育:

由于项目区内自然环境特殊造林后抚育工作要及时跟上,除杂、打药等工作要及时进行,有条件的地方要浇水。

5.2.7管护:

造林后松土除草的时间间隔和技术要求,松土、除草是未成林抚育的主要措施,松土的时间间隔和除草的深度都应按规定执行。

对人工促进型封山育林造林地块,每年进行幼林抚育2-3次,在抚育同时要对封育区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2次以上。

5.3人工营造榛林工程

5.3.1人工栽植榛子小苗:

在本项目区的无林地和过稀疏林地,进行栽植二年生榛子小苗,每亩地栽植榛苗700-800株。

形成榛子园。

5.3.2人工栽植榛子根:

在本项目区内原有榛林分布不均的地方,通过栽根的方式或分根的方式使其成林成片。

形成榛子园。

5.3.3人工垦复榛林:

在项目区内原有管理不到位的榛林或野生榛林进行垦复,使其尽快形成标准榛子园。

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1投资估算

6.1.1估算范围

《铁岭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包括封禁保护工程、人工促进育林工程和人工营造榛林工程三部分费用,每个部分又包括基础工程、苗木费及人工费等费用。

6.1.2估算依据

①按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等文件的要求估算。

②依据《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相关要求估算。

③依据国家计委《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计价格[1999]1283号)要求估算。

④依据国家计委、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要求估算。

6.1.3估算说明及取费标准

①建筑安装建设项目工程费用根据辽宁建筑安装工程“主要建设工程单位造价指标”定额及取费标准以及《林木种苗工程建设标准》综合确定。

②人工促进育林工程按每亩120元费用计算;人工营造榛林工程栽苗按每亩1045元计算、栽根按每亩727元计算、垦复按每亩226元计算。

③设备购置投资以生产厂家或代理商提供的最新价格以及《林木种苗工程建设标准》估算。

6.1.4估算结果

项目总投资207.83万元,其中:

(1)基础工程(建安工程)投资128.00万元,主要包括:

建看护房150平方米(总计5个)按每平方米0.06万元计算,需资金9.00万元。

打井2眼,每眼打井及配套设施按11.00万元计算,需资金22.00万元。

蓄水池2个,每个按4.00万元计算,共需资金8.00万元。

方塘1个需资金14.00万元。

修路9公里。

其中作业道5公里,每公里按0.40万元计算,需资金2.00万元;机耕路4公里,每公里按3.00万元计算,需资金12.00万元。

围栏29公里,每公里按2.00万元计算,需资金58.00万元。

界碑2个,每个按1.00万元计算,需资金2.00万元。

界桩10个,每个按0.04万元计算,需资金0.40万元。

宣传牌20个每个按0.03元计算,需资金0.60万元。

总计128万元。

(2)苗木及人工费投资79.83万元,主要包括:

苗木费、运输费、人工费、管护费等。

其中人工促进封育面积843亩。

苗木费按每亩70元计算,需资金5.90万元,人工费按每亩50元计算,需资金4.20万元。

总计需资金10.10万元。

人工栽植榛林1286亩。

其中包括:

栽苗374亩。

每亩苗木费按745元,人工费按300元计算,需资金39.09万元;栽根200亩,每亩苗木费按427元,人工费按300元计算,需资金14.55万元;垦复712亩,每亩人工费按226元计算,包括除杂,疏根等,需资金16.09万元。

总计需资金79.83万元。

工程具体投入资金情况详见(附表1)。

6.2资金筹措:

申请中央财政投资资金80万元,省市地方财政配套资金48.1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79.83万元。

7.效益与风险分析

7.1生态效益:

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有效扩大我市的森林面积,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多种生态防护功能,发展榛林建设,不仅是“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重要举措,还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和生态林管护工程的重要补充,对于科学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建设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森林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切实改善我市的生态条件和维护生态系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2经济效益:

本工程启动后将给本地区剩余劳动力提供很大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本地区的人均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将拉动运输,服务,苗木等生产行业。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年减少4万吨水土流失,如按每37.5吨土掩埋1亩耕地计算,可年保耕地减少1066亩,如按每亩可创农业产值800元计算,可减少农业损失85万元。

为项目区农业的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同时可减少水淹房舍、耕地,水毁公路等给群众带来的一切经济损失。

7.3社会效益

7.3.1本项目区位于铁抚线、李营线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本项目建成后将给每天途经铁岭的上千名旅客留下美好的生态印象。

7.3.2项目实施后可使本地区山、水、田得到综合治理,展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氛围,将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7.3.3项目实施后将每年减少水土流失4万吨,将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7.3.4项目实施后随着生态效益的逐步提高,将极大地改善本地区对外开放形象及招商引资环境,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

7.4风险分析:

本项目存在的风险较小,风险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病虫害、经营管理和基本建设工程的消防及劳动安全等方面。

对于自然灾害主要表现在风、雪、冰雹、洪涝,属不可抗力灾害,其防范对策是加强监测,及时与气象部门做好联络,及早预防;病虫害防范对策是及早预防,适时打药防治;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组织不善、技术水平低、责任性不强等,其防范对策是加强组织管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追究制,适时进行考核与技术培训;对于基建过程中的消防、劳动安全及对环境破坏方面风险,主要表现在火灾的危险、安全事故、大面积的破坏植被与土地等,其防范对策主要是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防患于未然。

8.保障措施

8.1组织保障:

在市林业局的直接领导下,由造林科负责整个工程的实施工作,包括项目的申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与落实、检查验收办法、以及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等等。

聘请和安排多名技术专家加入该项目组,建立和林业科研大院大所的合作关系,依托这些大院大所的雄厚实力、技术储备、庞大的信息交流,完成整个项目建设内容。

8.1.1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孙彪(铁岭市林业局局长,党委书记)

副组长:

梁强(铁岭市林业局副局长)

成员:

蔡立山(铁岭市林业局党委副书记,计财科长)

韩晓东(铁岭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

纪万辉(铁岭市林业局造林科科员)

8.1.2资金协调小组

组长:

蔡立山(铁岭市林业局党委副书记,计财科长)

成员:

宋轶群(铁岭市林业局计财科副科长)

吴铭(铁岭市林业局计财科会计师)

8.2技术保障:

铁岭市林业局技术力量雄厚、高级工程师14人,中级以上职称60多人,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